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一、脑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脑脊液是流通于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清亮液体。只是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
(2)生化检查主要是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2.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头部CT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②头部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s(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③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烟雾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2)经颅多普勒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3)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彩超可发现局部的斑块及狭窄。强回声及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导致脑梗死。斑块的性质比斑块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斑块的厚度比斑块的长度更重要。斑块越厚对血流的影响越大。
二、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发病,一至数天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的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可能。
2.CT或MRI检查
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三、脑血栓形成鉴别诊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头痛等常提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一般可以区分。当有时小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也无明显异常,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进行鉴别。
脑血栓形成如何诊断
1、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2、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病。
3、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逐渐加重,呈进展性卒中型。
4、意识常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
5、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
6、常有脑动脉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
7、脑脊液清晰,压力正常。CT扫描 发病在24h以内的脑血栓,CT扫描可正常,24h以后在受累脑区可见楔形、方块形或不规律形 低密度灶。但脑干与小脑梗死可因骨质伪影辨认不清。
8、根据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体检时B超检查都检查些什么呢
B超检查仪器绿色无创的特点被选为健康体检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不仅无创无痛且操作简便,还可以对血流状况作出评估,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血管疾病。运用10MHz高频探头可发现血管内小于1mm的钙化点,对于颈动脉硬化性闭塞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还可利用血流探查局部放大判断管腔狭窄程度,栓子是否有脱落可能,是否产生了溃疡,预防脑栓塞的发生。彩超对于各类动静脉瘘可谓最佳诊断方法,当探查到五彩镶嵌的环状彩谱即可确诊。对于颈动脉体瘤、腹主要脉瘤、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包括下肢静曲张、原发生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运用彩超的高清晰度、局部放大及血流频谱探查均可作出较正确的诊断。
(二)腹腔脏器。主要运用于肝脏与肾脏,但对于腹腔内良恶性病变鉴别,胆囊癌与大的息肉、慢性较重的炎症鉴别,胆总管、肝动脉的区别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彩超可从肝内各种血管管腔大小、内流速快慢、方向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作出较佳的判断。对于黑白超难区分的结节性硬化、弥漫性肝癌,可利于高频探查、血流频谱探查作出鉴别诊断。
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脑出血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
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
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
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
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血象、凝血四项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
(1)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病前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2)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3)起病相对较缓慢,呈进行性加重,1~3天达高峰,但亦可表现为突然完全性卒中。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全脑症状轻,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清晰或有轻度障碍,生命体征及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多无异常变化。
(6)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正常。
(7)ct检查显示密度减低区,大面积脑梗塞可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8)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9)局灶体征明显,由于受累血管不同,而临床特征各异。
脑血栓会遗传给刚出生的孩子吗
脑血栓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而高血压并没具有遗传倾向,如果脑血栓患者父母亲有高血压病,那么子女更容易患有高血压病。所以大家不必太担心,脑血栓一般是不会遗传的,父母虽有脑血栓,但患者的子女不一定会得这种病。但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血压,如有高血压,一定积极治疗,使血压控制平稳,平时注意清淡饮食,适当运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以上介绍的这些内容都是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患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并了解,虽然对脑血栓的发病原因的说法很多同,但是大家还是要相信科学的检查诊断,所以脑血栓患者们要依据自己的患病情况还对症下药。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为:
1、发病年龄,多见于巾老年;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儿、糖尿病、高血脂病史。
2、静态起病。
3、病前可有tia。
4、病后几小时或几天内达高峰。
5、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肢体瘫痪,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明确。
6、脑脊液多止常,头颅ct早期检丧多正常,24—48小时后显尔低密度灶,mri显示长工和人异常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 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瘤,需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以及纵隔肿瘤相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需与冠状动脉其他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心肌纤维化需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需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肾动脉血栓形成需与肾结石相鉴别;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需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鉴别。
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动脉闭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脑梗塞和脑梗死的区别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 脑血栓 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 动脉粥样硬化 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死塞称为脑栓塞。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7城市社区人群5年(1986年~1990年)脑卒中监测,共有首发脑卒中1090例,其中经CT检查分类诊断者502例,出血型占38.6%,缺血性梗死占60.4%,未分类占1%。 参照1986年中华 医学 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血栓性静脉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
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
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
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
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
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