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认识胆固醇的误区

认识胆固醇的误区

误区一:胆固醇是“万病之源”

不少人认为胆固醇一点都不要摄入最好。实际上,胆固醇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物质,人体每个细胞的合成都需要胆固醇,性激素等多种激素和胆汁的合成也需要胆固醇,神经系统也富含胆固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李惠明解释说,为了供应需求,胆固醇除来自食物外,还可以由人体组织合成。人体每天约可合成胆固醇1—1.2克,而肝脏占合成量的80%。只是在人体胆固醇代谢出现障碍时,才会发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上,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误区二:光靠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控制

饮食和生活方式确实跟胆固醇的高低有一定关系,且偶尔出现高胆固醇的人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和经常运动来减轻或控制体重,提高“好胆固醇”水平。但李惠明教授指出,对于家族性遗传和病情较严重的高胆固醇患者来说,单纯通过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需要通过药物控制。

误区三:只要吃降脂药,就不用忌口

李惠明指出,服降脂药的同时,患者必须注意均衡饮食,包括多吃水果、蔬菜、谷物、瘦肉、鱼类、豆类以及低脂和脱脂食物等,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误区四:胆固醇高就不能吃蛋黄

在高胆固醇食品中,蛋黄是个例外。李惠明教授说,蛋黄中含有的卵磷脂则是“好胆固醇”的重要成分,有助于调节血脂。因此,胆固醇高的人不必远离蛋黄,一周吃3个鸡蛋(包括蛋黄)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误区五:瘦人无需检查胆固醇

胆固醇偏高并非肥胖或体重超标人群的“专利”。引起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包括膳食因素(爱吃肉、动物内脏和油腻、油炸食物)、不良习惯和熬夜、久坐等。不管胖瘦,都要定期体检。

误区六:年轻人不会有胆固醇问题

高脂血症已年轻化,这除了遗传因素外,与年轻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工作压力过大、长期静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动、长期熬夜、过量食用高脂肪食物、吸烟等)有关。李惠明教授说,这些都会加重高脂血症的发展。

吃玉米油可降胆固醇

“常吃玉米油有助降低胆固醇,是高血脂患者首选的食用油之一。”国家粮食局油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万新说,其所含丰富的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都是降脂、护心的有效“法宝”。

植物甾醇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在坚果、豆类、谷物、植物油等食物中含量比较丰富,它与胆固醇的结构相似,因此可与胆固醇产生竞争作用,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内的代谢、吸收。

曹万新主任说,在植物油中,玉米油、米糠油、小麦胚芽油等谷物油,比别的油类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更高,而维生素E有软化血管、降甘油三酯的作用。因此谷物类油非常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

但要注意的是,在食用量上也要有所控制,每天吃油也不要超过25克。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了福临门新一代13000ppm植物甾醇玉米油,并启动全民胆固醇健康教育工程,倡导科学认识胆固醇。

高血脂与于冠心病相关但不相等

在临床上,病人化验表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时,往往被轻率地扣上“冠心病”的帽子。这是误把高血脂当作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有关专家强调,血清总胆固醇既不特异也不灵敏,其他血脂异常同样只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非诊断指标。

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高血脂只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尽管高血脂者发生冠心病的机会较多,但我国多数冠心病人血清总胆固醇接近平均水平,而且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胆固醇升高。事实上,在冠心病诊断标准中也未将其列入,而其他血脂指标同样是用作冠心病风险程度的评估,而不是诊断指标。

在临床上,无论医生和病人都习惯于把生化检验项目(如血脂)的检测等当作诊断指标看待,这就导致了两个误区。

一是有不少临床研究论文,在评价一项新的血脂指标时,由于其平均值在冠心病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就轻率地认为这项指标可以用作冠心病诊断。

二是有些群众受某些不科学宣传的误导,过分计较血脂的变动,错误地把高血脂与冠心病发病等同起来。因此,有必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避免把危险因素当作诊断指标,从而使血脂检验分析得到合理应用,恰如其分地评价其应用价值。

关于胆固醇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吃清淡点就能控制胆固醇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胡大一

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当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人体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但只有三分之一的胆固醇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所以,仅靠控制饮食很难达到有效控制。

误区二: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

专家解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顾东风

并非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6.2mmol/L)才标明为异常。其实,这个数值所标明的是健康人胆固醇的理想范围。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坏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么范围需要因人而异。

如果用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整体危险性水平越高的人群,其“坏胆固醇”水平必须控制得越低(如图)。

误区三:胆固醇化验正常了就停药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纪立农

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

一项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控制胆固醇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高达24%。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药物治疗。

预防动脉硬化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动脉硬化这种疾病逐渐的成了人们健康之路上的阻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这种疾病对身体带来的巨大伤害,大多数人已经能够主动的采取预防措施来应对,但是老是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下面我们让专家为我们来纠正一下我们错误的认识。

误区1不能摄入胆固醇 胆固醇虽然是形成动脉脂肪斑块的主要成分,但它还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大脑、神经组织等重要脏器成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更是破坏肿瘤细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臣”,因此,不应过度限制。胆固醇大部分由体内合成,其合成量随摄入总热能的增加而增加。如胆固醇摄入量由每日300毫克增加到3000毫克时,机体吸收率则由30%降至8%,体内合成也下降。因此非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病人不必严格限制。关键在于科学调整饮食结构,多活动。豆固醇、谷固醇、食物纤维和姜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牛奶可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大豆、洋葱、大蒜可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误区2吃素能防止动脉硬化 如果经常摄取超过机体能量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米面中的淀粉、水果中的果糖、甜食),它们照样能在体内合成饱和脂肪酸,并增加胆固醇的合成,照样会引起动脉硬化。长期素食,营养素摄入不平衡,易使免疫力降低,影响健康。

误区3吃水果可替代蔬菜补充维生素、纤维素 除有酸味儿的水果含维生素C较高外,一般的水果维生素含量并不太多。如100克苹果或梨、桃、西瓜中的维生素C,含量在0~6毫克;100克青椒或白菜、菜花、番茄、菠菜、油菜薹中维生素C,含量在0~85毫克。成人每日需70~100毫克维生素C,光靠吃水果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4多吃水果能防动脉硬化 每100克水果的含糖量为6~20克,且多为果糖。当机体摄入的总热能已超过需要量时,果糖会迅速转化成饱和脂肪酸,且果糖合成脂肪的速度、效率远远高于淀粉。

误区5不吃油可防动脉硬化 油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脂肪酸又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前两者可由体内多余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合成,后者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又叫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它能促进生长发育,防止血管脆性增加,减少血小板黏附性,防止血栓形成,在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方面起关键作用,可防止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害,促进乳汁分泌和精子发育等。缺乏时可引起生长停滞、生殖机能障碍、脂肪肝等。必需脂肪酸的推荐量为每日10~16克。天然植物油,如葵花子油、芝麻油、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色拉油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在30%~70%,以前者为高,其饱和脂肪酸含量在5%~17%;而动物脂肪中脂肪酸含量比与天然植物油相反;鱼类中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20%~30%。

误区6酒能活血化淤,多饮可防动脉硬化 每日饮40°的白酒30毫升以下或葡萄酒100毫升以下,的确可以活血化淤,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但酒是高热能饮品,每克酒精可产生7.1千卡的热能,是米和面的2倍多,是鸡肉的7倍。酒精在体内产热供能,摄入体内的其他食物就会转化成脂肪,并促进胆固醇的合成。酒精不但增加维生素的利用和排泄,还阻止维生素的吸收。另外,酒在体内不完全氧化时可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乙醛,促进癌症的发生。有肝病者,乙醛可与肝炎病毒的致癌作用叠加,其癌症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00倍。

通过专家的介绍,大家在预防动脉硬化方面的认识误区,一定要改正过来,也许您自己所认为的措施正一步步的把自己的身体推向边缘。心血管疾病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不用说,大家也都是了解的,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才能降低我们受伤害的机率。

女性胆固醇的4个误区

误区一:只盯着“坏”胆固醇就行

受访专家: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副教授芭芭拉·罗伯特

专家解释:胆固醇分成“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三种。后两者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诱发炎症。要降低心脏病风险,就必须降低其血浓度。但对于女性,若“好”胆固醇血浓度太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可能更大。比如,一个不抽烟,无心脏病家族史的健康女性,“坏”胆固醇血浓度应控制在4.13毫摩尔/升,若有上述隐患,则这个数字应进一步降到2.58。同时,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好”胆固醇来对抗“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个数字至少应为1.29毫摩尔/升或更高(理想值是1.55)。

误区二:鸡蛋里的胆固醇会堵塞动脉

受访专家:美国堪萨斯妇女心脏中心咨询委员特蕾西·史蒂文斯

专家解释:最近的科研已经否定了鸡蛋、虾等食物中的胆固醇会损伤动脉。实际上蛋黄里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保护心脏。我们应做的不是“戒蛋”,而应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会加速人体生成“坏”胆固醇,增大心脏病风险。饱和脂肪的摄取量不宜超过每日饮食量的7%(约16克/天)。

误区三:运动会迅速改善你的血脂水平

受访专家:纽约大学女性心脏项目医务主任奈卡·戈德堡

专家解释:若体检血脂水平超标,医生会推荐你多运动。研究显示,每天做4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增加“好”胆固醇数值。但对于女性,运动生效需要更长时间。有研究显示,男性运动3个月就能见到成效,而女性需要6个月以上。

误区四:胆固醇检测正常就可高枕无忧

受访专家:纽约大学女性心脏项目医务主任奈卡·戈德堡

专家解释: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波动。对于女性,绝经期后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会有升高倾向,即使你维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胆固醇水平也应每年查一次。

​喝茶的四个误区可伤害身体



误区一:浓茶“醒酒”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醒酒”作用,这是一种误解。

因人们饮酒后,酒中乙醇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

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据研究,茶含有6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五大类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可能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误区二:品新茶“心旷神怡”

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这种茶形、色、味上乘,品饮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

学人智库《喝茶的四个误区可伤害身体》()。

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

据研究,茶含有6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五大类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可能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误区三:饮茶会使血压升高

茶叶具有抗凝、促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血液中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等作用,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团块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防冠状动脉变窄,特别是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它可使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随之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

因此,饮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据研究,茶含有6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五大类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可能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误区四:“茶医百病”

有人认为,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殊不知,对有些病人来说,是不宜喝茶的,特别是浓茶。浓茶中的咖啡碱能使人兴奋、失眠、代谢率增高,不利于休息;

还可使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频,加重心肾负担。

此外,咖啡碱还能刺激胃肠分泌,不利于溃疡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质有收敛作用,使肠蠕动变慢,加重便秘。

洗牙认识误区

洗牙会破坏牙齿的珐琅质?

牙齿的珐琅质就是牙釉质,包被在牙齿最外面起保护牙本质和牙髓的作用。这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的洗牙只是只是去除附着在其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破坏牙釉质。

洗牙可以使牙齿变白?

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积。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就可以消除,使牙齿变白(其实是露出本色)。内源性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通过美白治疗。

洗完一次牙以后老是要洗牙,太麻烦了。

定期洗牙是进行牙周定期检查和维护的重要途径。正常人一般建议一年洗牙一次,如果牙石形成快,可以间隔短一点,相反如果刷牙控制的好,牙石形成慢,间隔可以长些。对于牙周病患者,建议患者半年到一年一次或遵医嘱。

没有得牙周病就不用洗牙?

牙齿健康的人也应该注意每阁半年到一年进行依次洁治,才能维护牙齿的长期健康,洁治既是治疗手段有是预防手段。

洗牙会传染爱滋病?

只要器械经过正规的消毒是不会传染疾病的,所以一定要到能够进行严格消毒的单位进行洗牙。

目前,洗牙的设备有超声波洁治器,喷砂洁治器和手工洁治器三种。如果仅有牙石,则用超声波洁治器就可。如果牙石少色渍多,则选用喷砂。如果牙石色渍均多,则建议超声波和喷砂联合使用。规范的洁牙都要做牙齿表面的抛光。如果不做这一步,牙齿表面还是很粗糙的,牙结石菌斑更容易在牙齿表面沉积。对于龈下牙石多的,牙周情况差的,主张在做完超声波洁治一周后在局麻下手工刮治术。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老人要怎样降血脂最健康

在降血脂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如重视甘油三脂和血黏度,忽视胆固醇;过分害怕他汀类药副作用。其实降脂应该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好心态,这些最基础的问题才是降脂的关键点。

关于心血管疾病一些基本知识大众知道多少?哪些又是可能存在的误区?在日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指出,虽然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目前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率仍很低。即使是在接受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中,大约有一半人并没有达标。患者需要更强效的降脂药物。不但如此,两位重量级专家还细数了大众在降脂领域存在一些误区和保健关键点。

误区一:重视甘油三脂和血黏度,忽视胆固醇

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都是血液脂肪含量的指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降低甘油三脂的指标似乎成为首选的降脂目标。胡大一教授指出,这种只抓甘油三脂不抓胆固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胆固醇是血脂指标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高危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指标需要降到比一般标准更低。

而针对坊间有人害怕血黏度过高而去医院打点滴稀释黏度的做法,两位专家认为这也是大众对高血脂认识上的误区之一。胡教授说,血液黏度过高的危害被过分放大了,到目前为止,所谓降血黏度的药物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至于如何能降低血黏度,其实很简单,患者平时多喝点水稀释血液就可以做到。

误区二:过分害怕他汀类药副作用

很多人还记得,当年他汀类药在降脂领域出现过副作用,以致于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敢轻易使用。而两位教授认为,他汀类药物的肝损伤副作用被过分渲染,因为这类病人临床中并不多见。另外,该类药物的另一种副作用横纹肌溶解,同样也并不多见。高教授说,很多患者因为害怕这类副作用,就拒绝“持久战”,而降血他汀类药物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只要定期观察血脂情况,尤其是在服用早期观察肝功能和肌肉情况,就能对副作用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遏止。高教授指出,他汀类药物应该是降胆固醇的一线药。

降脂窍门

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好心态

很多人认为降血脂是很复杂的事情,但两位教授指出从生活细节入手才是预防和治疗的根本。尤其是一些冠心病病人,不要以为这类疾病就等于要支架和搭桥手术,事实上那些手术主要是针对严重病人需要的缓和症状的办法,治本的方法还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疾病预防和疾病管理。比如饮食营养均匀、总量控制等,这些最基础的问题才是降脂的关键点。此外,专家还指出,一些冠心病病人还要重视自己疾病相关衍生问题,如冠心病病人中2/3都存在糖代谢异常,所以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综合控制。

胆固醇最常见的误区

误解1:“单纯通过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能控制胆固醇。”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一些人的肝脏产生的胆固醇比肠道吸收的更多,此时只有通过药物控制,同时通过健康饮食和经常运动来减轻或控制体重,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保持心血管健康。

误解2:“胆固醇高的人应避免吃虾和鸡蛋。”虾所含胆固醇较高,但是与鸡蛋一样,其饱和脂肪含量较低。不过,吃油炸虾危险较高。每周吃几次鸡蛋也有益健康。如果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增加,那身体相应产生的胆固醇就少,以达到平衡。

误解3:“瘦人无需检查胆固醇。”体重超重是高胆固醇的一个危险因素,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胖人胆固醇高。但胆固醇偏高并非肥胖或体重超标人群的“专利”。由于受高脂肪饮食等不良习惯和熬夜、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瘦人也加入到高胆固醇行列。因此,瘦人也应定期检查胆固醇。专家表示,体重不超标的人往往更容易摄入更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因此,不管是胖人还是瘦人,胆固醇都可能会偏高,都应定期检查。

误解4:“年轻人不会有胆固醇问题。”很多年轻人认为血脂高是三四十岁以后的事,所以他们既不注意饮食又不爱运动,而且常常对胆固醇等预防性检查掉以轻心。殊不知,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胆固醇损害血管壁往往发生得很早。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血管壁受胆固醇损害早在孩童时期就已开始,因此,干预胆固醇越早,血管受损就越轻。专家建议,血脂检测应该从20岁开始。

误解5:“只要服用药物,什么都可以吃。”医生只给那些胆固醇水平偏高的人群开降脂药,而且现在药物的功效也比较好,但专家表示,在服降脂药的同时,患者必须注意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最好方法之一。

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

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

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

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后来得到了证实。

1847年又一外国学者从牙洞中取材,观察到了丝状微生物,提出牙齿龋坏新的学说即细菌学观点。他认为这些丝状物(细菌)首先破坏了牙釉质,以后破坏牙本质,因此可以认为,牙齿不是被虫子咬破的,而是由于细茵(丝状物)隘着在牙面上,形成牙茵斑,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逐渐形成了龋洞。

国外学者使用口腔细菌在动物牙齿上制成龋坏病变,已证实口腔细菌是可以导致牙齿龋坏的。这样看来,我国民间有关“虫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定会纠正传统的“虫牙”的说法。如果各种宣传工具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虫牙”的不正确说法定会很快得到纠正。

误区二、儿童的乳牙终归要换成新牙,蛀掉了没关系。

专家解答:错。乳牙要引导新牙正确发育,一旦蛀牙形成,牙齿生长不健康,旁边的牙齿就会倾斜过来,造成后来发育的新牙排列不齐。而且儿童蛀牙,容易引起牙根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一牙害终身”!

对于已经形成的蛀牙,一定要立刻带宝宝去看牙医,让牙医及时采取措施,填补龋洞,防止其继续恶化。千万不能有等一等,算了吧的观念。“牙疼不是病”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耽误治疗,造成蛀牙恶化,牙齿坏死,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蛀牙产生。真要是到了疼得实在受不了的阶段,有时就连牙医也帮不上你,那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预防宝宝蛀牙

1、由于小儿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没有哪个宝宝愿意刷牙漱口。宝宝2岁后,就可以教宝宝自己动手刷牙漱口,尽管做不好,也要鼓励宝宝做。如果妈妈总是认为宝宝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宝宝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了。妈妈要知道,宝宝有很大潜力,只要妈妈肯放手,宝宝很快就会掌握的。饭后漱口,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让宝宝刷牙。

2、限制孩子对糖和零食的需求,给孩子搭配合理的饮食。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量,不过多吃糖。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3、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口腔检查。

误区三、只有吃糖才会引起龋齿

事实上,有些含糖食物并不一定是甜的,比如土豆、面粉等食物虽然不是甜的,但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食物分解慢,在孩子口腔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形成龋齿。

胆固醇高的危害

胆固醇正常运行在血液中的含量为140-199mg之间,高密度的胆固醇可以起到保护心血管作用,低密度胆固醇含量偏高就会加重冠心病的风险。胆固醇水平增高是造成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率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胆固醇高的表现。

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引发高胆固醇血症,形成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富贵病”。长期服用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品,脂肪和热量就会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和营养素缺乏,也容易造成代谢缓慢,甚至会出现便秘等疾病,严重患者形成脂肪肝。因此,要清楚的认识胆固醇的危害,并且学会如何正确饮食,这些是避免胆固醇升高的重要手段。下面向大家介绍胆固醇高的危害和控制胆固醇含量的饮食调护。

胆固醇高的危害

1、摄入量高会加速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会引发肾衰竭之类的肾脏疾病。

2、高胆固醇会导致患骨骼疏松症的可能性提升,还会导致牙周病,牙隙间的沟隙会逐渐增大。

3、摄入过量会减少人的整体寿命,特别是男性的寿命,也提高了与血管相关的中风机率。

4、摄入过多会阻塞心脏动脉,并且使其变窄,更容易诱发心脏病。

相关推荐

高脂血症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高脂血症的认识误区有哪些?众所周知,不知道血脂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于是很多人认为,血脂控制的越低越健康。然后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血脂高低的一些问题,你是不是也存在下面这样的误解呢? 误解一: 血脂对人体有害。血脂,是指人体内的中性脂肪(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等),它们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胆固醇是合成某些重要激素、维生素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主要参与能量的产生和贮存。如果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能量过低,好比汽车没有燃料无法行驶,人的健康也将受到影响。磷脂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

粥的认识误区

首先,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总是喝粥,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故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一天一餐即可。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观点并不全面。喝粥不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另外,粥的功能各不相同,小米粥养胃而苞米面粥则可助消化。如果想要以粥调理身体,务必要先仔细了解粥的不同功能,做到"对症喝粥"方能

自慰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自慰可以治疗盛夏夜的失眠 描述:寂寞的你往往是这城市女人中精英的一个,白天身着美丽职业装,同男人一样在刀枪无眼的职场中拼抢,8小时的正常工作和n小时的加班后,月色伴着你回家。脱掉高跟鞋的一刹那,再难掩饰疲惫和落寞的神色。你深知女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身体上都应该充分独立,你正视自己的性需求。随着“自慰伤身说” 的逐步被推翻,自慰成了你隐秘的快乐,甚至将其视作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治疗失眠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 分析:天气太热,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多多少少的会在太阳下做做“日光浴”。结果就是总感觉身体烫烫的,其

怎么控制胆固醇 胆固醇

血液当中的胆固醇依照功能不同,也有好、坏之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容易附着在血管壁上,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过高容易造成动脉硬化。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可以将周边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代谢,有血管清道夫之称,被视为是好的胆固醇,过低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风湿热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风湿病只包括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新的认识: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大类疾病;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退行性或代谢性骨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十大类百余种疾病。 误区之二: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新的认识:不单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风湿病,而严重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青壮年中更常见。 误区之三:风湿病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工作所致。新的认识:风湿病可发生在各种气候

月经认识误区

特殊时期勿逛街 专家建议女性如果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 1. 购物也要看心情 在生气、悲伤的时候就不要进行购物了,运动是最好的选择,又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减肥,一举两得。购物就等开心时和闺蜜一起逛街吧。 2. 别为赶时髦买东西 每个季度都会有商品新款上市,到下个季度就被淘汰了。买自己实际需要的,别为赶时髦买东西,以免白花花的钞票都换成了压箱底的藏品。 3. 别把购物当消遣 不要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有许多漂亮的免费公园可以用于消磨时间。你可

自闭症认识误区

自闭症患者是天才? 有些人以为,自闭症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确实,会有一些患者有着特殊的才能,如同电影《雨人》中的哥哥雷蒙,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事实上,自闭症患者中,有80%-90%存在智力问题。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自闭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 虽然很多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但未必都是“弱智”。振振的父母带着孩子看过很多医院,其间令他们最伤心的就是某个医院的专家只说了一个字——“笨”。 他认为这个孩子先天就笨,和自闭症无关。但事实

b超的认识误区

彩色B超(彩超)一定优于黑白B超? 彩超检查,是指“彩色多普勒诊断”。它是在普通B超的基础上添加了频谱血流,通俗的说就是彩超比B超多了个血流功能,在某些检查上意义不大。 B超对人体有损害吗? B超是医院作为对病人的一项常规性检查,至今还没有 出现过对病人有损伤的报道,是医学界的六大影像诊断设备之一。 做B超就可以完全看清楚? 影像学检查只是临床诊断的辅助检查,影像学即看影猜物,并不能够定性诊断。它的表现为高中低的回声图像,需要和临床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自己的经验才可以做出诊断,任何疾病不能够完全依赖B超

粥的认识误区

首先,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总是喝粥,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 故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一天一餐即可。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观点并不全面。喝粥不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另外,粥的功能各不相同,小米粥养胃而苞米面粥则可助消化。如果想要以粥调理身体,务必要先仔细了解粥的不同功能,做到"对症喝粥"

中风的认识误区

1、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吃吃停停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高危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血管病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有关。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存活者如果中断使用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将会增加3倍以上,停药一周内更应当引起注意。 2、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 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容易得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