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十二时辰正确养生方法
中医教你十二时辰正确养生方法
子时(夜里11点~次日凌晨1点)养胆经:
很多人晚上吃完饭以后,八九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这是因为阳气开始生发,所以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丑时(凌晨1点~3点)养肝经:
这个时辰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肝就养不起来。不睡觉、应酬喝酒会加重肝脏疏泄毒素,影响养肝血。
寅时(凌晨3点~5点)养肺经:
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动作要缓慢,也不主张早上锻炼。
卯时(早晨5点~7点)养大肠经:
这是人体正常排便的时候,可把垃圾毒素排出来。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辰时(早晨7点~9点)养胃经:
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巳时(上午9点~11点)养脾经: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如果脾出了毛病,五脏六腑都会不舒服。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水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点)养心经: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宜养神、养气、养筋,应午睡小憩。
未时(下午1点~3点)养小肠经: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午餐应在下午1点吃完。
申时(下午3点~5点)养膀胱经:
最宜多喝水,及时排尿。
酉时(下午5点到晚7点)养肾经:
人的元气藏于肾,此时按摩肾经穴位可补肾。
戌时(晚7点到9点)养心包经:
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油腻过饱,饭后散步。
亥时(晚上9点到11点)养三焦经:
此时睡眠可使百脉修养生息。
中医日常养生方法推荐
梳头
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转颈、耸肩
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机率会大幅降低。
揉眼
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鸣鼓
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捏鼻
常以两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吞津
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中医教你秋季养生
1、养阴益气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秋冬时节,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选用温补中药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2、适度饮水
在“饮食的金字塔”中,水处于最底层。也就是说,水是人体最基本所需,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秋季天气干燥,易使人产生燥气。而秋燥最爱攻击肺,所以当燥气上升时,咳嗽、哮喘腹泻、皮肤干燥等疾病首当其冲。此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水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此外,秋天易出现身体困乏,也就是俗称的“秋乏”。而科学地饮水也可以缓解秋乏症状。
秋季应多喝开水、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尤其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时,要少量频饮,而不要一口气喝得太多。研究发现,此法既可使人体津液得以补偿,对内脏也没有损害。而一次大量饮水,反而会损伤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
3、吃蜜少姜
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姜是好东西,但是到了秋季还是少吃姜为好。过去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大概意思是秋天不吃姜,夜晚不吃姜。当然,这并不是说秋季就绝对一点也不吃,关键是不能“多食”和“夜间勿食”。
4、及时添衣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尤其要加强头、背、腹、足等部位的御寒。人们应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消息,备好防寒服装,早晚穿好外套,并逐渐增添内衣,为使腹、背不受凉,最好内着一件毛背心,由于寒多从脚下起,同时还要穿好鞋袜。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时候,不少人可能会选择睡懒觉,但专家认为,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所谓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规律了。
中医教你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
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老中医教你如何正确煎中药
煎煮中药的器皿选择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中药的时间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其中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医教你正确的饮食搭配
牛肉搭配番茄
红肉是铁元素的重要来源,而牛肉中铁含量尤其丰富,遇到富含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番茄后,牛肉中的铁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而在炖牛肉时,加上些番茄,还能让牛肉更快变烂,缩短烹调时间。
鸡肉搭配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东北名菜,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这是因为,蘑菇中含有丰富的鸟苷酸盐,鸡肉含有丰富的肌苷酸盐,在熬制过程中,它们都会释放出游离的谷氨酸钠,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鲜味大大增加。
鱼肉搭配豆腐
豆腐中的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肉中这种氨基酸含量丰富;鱼肉苯丙氨酸含量比较少,而在豆腐中含量较高。因此,这两者混合食用,可取长补短,提高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豆腐含钙多,而鱼肉中丰富的维生素D能加强人体对钙的吸收,使其补钙效果更佳。
羊肉搭配白萝卜
这两样食材可谓绝配,从中医角度来说,白萝卜性寒凉,能润燥清火,而羊肉比较温热,因此两者在寒热方面比较平衡。从营养上来说,吃萝卜可以补充钾和膳食纤维;从口味上来讲,两者搭配既能减少萝卜的辣味,也能减少羊肉的膻味;从消化角度来说,加了萝卜,可以减少吃羊肉后的油腻感。
猪肉搭配白菜
猪肉白菜馅的饺子一直被视为经典搭配,其实这在营养上也有道理。大白菜清淡可口,滋味鲜美,和肥美的猪肉一起搭配,不但口感好,还能增进人的食欲。此外,白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猪肉中的胆固醇从体内排出,从而减少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伤害。
肩周炎常用穴位有哪些
中医认为,防治肩周炎,肩髎、肩前、肩贞、阳陵泉、条口、肩痛穴这几个穴位,必不可缺。
肩痛穴肩痛穴,位于足三里下2寸,属于经外奇穴。
肩髎、肩前、肩贞中医把肩髎、肩前、肩贞称为“肩三针”,它们是医治肩周炎必用的穴位。对这3个穴位艾灸推拿,可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肩髎在肩部,肩关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有一个凹陷,肩髎就在凹陷位置。肩前在肩关节前部,取穴时把手臂自然下垂,腋前皱襞头上1.5寸处所便是。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取穴的时辰正坐,自然垂肩,当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即是。
中医教你如何正确洗澡
饱餐后和饥饿时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浑身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饥饿时洗澡易造成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劳动后不宜立刻洗澡
不管是脑力劳动后还是体力劳动,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造成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以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中医教你如何正确洗澡
饱餐后和饥饿时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浑身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饥饿时洗澡易造成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劳动后不宜立刻洗澡
不管是脑力劳动后还是体力劳动,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造成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中医教你如何正确安胎
中药安胎的健康密码
中药安胎适用于高龄产妇及习惯性流产的准妈妈,一般情况下,中医师会依照每个人体质的不同,调配适合的药物,达到最佳的安胎效果。按中医辨证,准妈妈的体质可以分为肾虚、脾肾两虚、血热和血瘀等虚实、寒热等不同。
1.功能失调所致流产以补肾健脾为主
功能失调导致流产的准妈妈,中医症候以肾虚和脾肾两虚较为常见。其主要表现是腰膝酸软,小腹隐痛下坠,头晕耳鸣,孕后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面部或眼眶黯斑。而有些女性平素体质虚弱,有自然流产病史,常见于黄体功能不健、妊娠免疫调节失衡,安胎以补肾健脾为主。
补肾健脾的中药复方能提高准妈妈在早孕期间的β-HCG和孕激素水平,对胚胎产生保护作用,有利于正常妊娠的建立和维持。中医防治自然流产强调辨证论治,进行整体调节,防治结合,固本安胎。
2.有子宫肌瘤病史的复发性流产以益气活血为本
这个类型的准妈妈,临床表现可有小腹疼痛,腰酸下坠,烦躁,口干。治法是益气和血,活血安胎。方药可选桂枝茯苓胶囊。有自然流产病史或出现先兆流产症状的准妈妈,在生活上要注意调摄,饮食要均衡,避免辛燥刺激或生冷寒凉;心态要平静,不要焦虑或忧伤;起居要谨慎,不可过于劳累,在怀孕3个月内应避免性生活。
如果发生有妊娠腹痛、胎漏(阴道出血)、胎动不安等情况时,可以服用中药来安胎。安胎的中药一般以健脾补肾或补养气血等方法为主。常用方剂有寿胎丸、泰山磐石饮等,常用药物有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杜仲、阿胶、生地、黄芪、白术、白芍、黄芩、枸杞子等。但仍须针对每个不同的病因病证来考量用药,切记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适用于每个人来安胎的,必须要以医生处方治疗为宜。
中医教你如何正确养胃
中医养胃方法颇多,概括起来有
中药调养护胃法
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
针灸推拿法
针推法是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显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疗法
是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温热熟软,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类制品、粗粮等,令大便通畅,脾胃和健。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二是精神调摄。情志刺激可损伤脾胃,故调摄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条件之一,可用各种方法使情志怡畅,如寄情于各种文艺、书、画、花卉、会友清谈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三是运动养胃。适当的运动有养胃健脾之功,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强脾胃健运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
中医教你如何正确滋补养生
滋补类中药
1、党参
治疗作用:党参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脾胃虚弱者,服用党参有较好的效果。
古人对党参有很好的概括:健脾运而不燥,润肺而不反寒凉,滋胃而不凉,养血而不燥。既滋补又养血。
2、枸杞
治疗作用:产于宁夏的银川、中宁、中卫的枸杞子为最好。枸杞子有十大美名:气可充、血可补、阳可升、阴可涨、目可明、神可安、肝可滋、肾可养、火可降、风湿可祛。它的主要功能是补肝肾、明目、安神。对于老年人,枸杞子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枸杞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吧,别小看一颗颗小小的枸杞,它对于人们的日常养生是很有帮助的。
3、鹿茸
治疗作用:鹿茸分为梅花鹿茸和马鹿鹿茸,产地为吉林省双阳县,它有温肾壮阳、补益精血和安胎的作用。
可以治疗阳虚所引起的四肢发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对肾阳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当归
治疗作用:主要产于甘肃岷县、陕西秦岭。它分为当归头、尾、全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不流,“全”活血而不走。血虚引起头疼宜用当归头;身体虚弱可用当归身;筋骨疼痛、手脚麻木可用当归尾。
5、花旗参
治疗作用:花旗参又叫西洋参,它主要产于美国的绿州天脉、加拿大、法国。西洋参与其他参不同,它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有滋阴的作用,服用后不会上火。特别针对中年人,每天吃两三片,对身体很有益处。
滋补类的中药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讲在中药的服用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中药服用注意事项
忌生冷
吃中药期间对各种生冷食物也因该尽量避免食用。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食用后非常难以消化。而且生冷类食物在食用后还具有刺激肠胃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上吃中药的话将会严重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时要避免吃生冷类的食物。
忌萝卜
专家提醒,不管是吃中药还是吃西药,在服药期间都应该尽量避免吃萝卜,否则的话药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很多人之所以会服用了大量药物后病情没有起色,与饮食不当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吃中药的时候更不能吃萝卜,当然除了一些服理气化痰的药物外。
之所以在此期间不能吃萝卜,是由于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
忌辛辣
各种辛辣的食物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群而言同样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则的话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还会与中药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中医指出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因此在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这类食物,或者痈疡疮毒治疗期间也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健康人们一直都是比较关注的。但是也是有很多爱美的朋友想要不仅身体健康,面貌还要漂亮。哪些食疗方法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点的呢?
食疗养生美容的方法
1、荷叶粥
材料: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30克。
然后去荷叶放入粳米煮粥
做法:先将荷叶洗净煎汤,然后去荷叶放入粳米煮粥,待熟时加入冰糖,稍煮。
2、胡萝卜雪梨瘦肉汤
材料:胡萝卜2个,雪梨2个,无花果3个,瘦肉300克,盐适量。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胡萝卜切块;雪梨去芯,切半。瘦肉切4份,洗净,氽烫。清水煮沸,把所有材料放入煲内,用大火煮20分,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身体健康,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所以,对于健康,所有人都是抱着向往的态度的,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以及作息的不规律,而引起了我们身体出现一些疾病的表现。日常适量吃一些滋补类的中药以及注意生活的作息及饮食习惯,是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教你如何
挤痘痘会有三大害:
1、疤痕:由于炎症型面疱的毛囊壁易破裂,毛囊内细菌感染致真皮引起炎症,炎症消退后,因真皮组织修复能力较差,就形成了疤痕。
2、凹洞:多出现于慢性炎症型,真皮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皮肤修护后而形成凹洞。
3、色素沉着: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均有轻重不一的色素沉着,消退的时间有长有短,甚至也有持久不退的。
中医向来都是以调理为重,针对痘痘的根源,进行长期而长效的调理。这些调理包括使用中药、改善饮食习惯、通过按摩身体来改善身体自身条件等。
中医教你如何“战痘”--1、马齿苋草汁敷脸
作用:马齿苋这种中医用于治疗湿疹皮炎具有收湿止痒、清热消肿的作用。特别对于一些脓疮、痘痘等化脓性皮肤病有很好的解毒作用。
方法:马齿苋草(在中药行可以买到)捣碎榨成汁直接涂在患部,或加上蜂蜜调水当面膜使用,等待约20分钟后,以清水彻底洁面即可,瞬间能清凉肌肤。
中医教你如何“战痘”--2、天然芦荟敷脸
作用:芦荟在中药美容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芦荟有抗菌、修复组织损伤,以及保护皮肤作用等作用。因为芦荟里面含有缓激肽酶、芦荟多糖等绝佳的消炎抗菌成分,能有效抑制痘痘、粉刺的成长,还能提高皮肤的抵抗力。
方法:用天然的芦荟捣碎或者榨汁,在晚上洁面后,将其敷在脸上20分钟后取下,并洗干净脸部,脸上红红的痘痘就会明显地暗掉,消炎效果非常好。
中医教你如何“战痘”--3、新鲜土豆片敷脸
作用:在中医食谱中土豆是性平、微凉的植物,有美容抗衰老、解毒消炎、活血消肿的功效。土豆属于碱性的食物可以吸收皮肤分泌过多的油分,防止痘痘的产生,同时去痘印、祛斑止痒功效更佳。
方法:将新鲜的土豆洗去皮,切片,越薄越好,这样它就能贴紧肌肤。洁面后,把土豆片敷在长痘痘的地方,10~15分钟后取下即可,多次使用之后,你就会发现痘印明显地变淡了。
小编推荐的中医教你如何“战痘”是否有效呢?不防赶快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