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缩的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刺灸操作手法
筋缩的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刺灸操作手法
取穴:俯卧,背正中线,第9与第10胸椎棘突之间。
进针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周围。
功能:舒筋活络,醒脑安神。
主治: 癫痫,胃痛,脊强,胁痛,腰背肌劳损,胃炎,癔症,亦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筋缩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筋缩的配伍疗法
1.筋缩穴配通里穴:缓解治疗癫痫;
2.筋缩穴配角孙穴、瘛脉穴:缓解治疗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
3.筋缩穴配水道穴:缓解治疗脊强;
4.筋缩穴配阳陵泉、行间:可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筋挛拘急、四肢不收;
5.筋缩穴配大敦、足三里,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6.筋缩穴配曲骨、阴谷、行间:可化痰熄风,主治癫癎。
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穴刺灸操作手法
取穴法:仰卧,锁骨下缘,三角肌胸大肌间三焦外上交出。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与胸前壁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手指。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
功能:疏调肺气,清热降逆。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痛,肩背痛,热病。
注意:不可向内侧深刺,防止伤及肺脏。
胸乡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胸乡穴刺灸操作手法
进针深度:针0.4-0.6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注意不宜深刺。
功能:理气宽胸,定痛降逆。
主治:胸胁胀痛,牵引背痛,心悸。配心俞,厥阴俞,内关治疗胸满胀痛;配膻中,间使治疗心悸。
陷谷准确位置作用 陷谷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足背,第2,3趾缝纹端直上2横指(中指及第4指),约1.5寸处,当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是穴。
进针深度:直刺0.3寸,斜刺0.5寸。可灸。
功能:清热解表,理气和胃。
主治:腹痛肠鸣,足背痛,面目浮肿,目赤肿痛,热病。
上髎的位置图 上髎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俯卧,第1骶椎水平,背中线外侧1.1寸(第1骶后孔位首)。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0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周围。
功能:补益下焦,清热利湿。
主治:腰骶疼,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尿,尿潴留,痔疮,外阴湿疹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上星的位置图和作用 上星穴刺灸操作手法
在头部正中线,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感。对阳证,实证可用三棱针放血,本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进行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或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天宗的准确位置图找法 天宗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下窝中央取穴。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舒筋活络,清肃肺气。
主治:肩胛痛,肘臂痛,上肢麻木,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哮喘。
配穴:配肩贞,小海,后溪治疗上肢麻木;配秉风治疗肩胛痛。
筋缩是什么意思 筋缩的功效与作用
1.按摩筋缩穴位的作用:缓解治疗胃痛、背痛、脊强、四肢不收、癫狂、惊痫、抽搐、黄疸等。
2.按摩筋缩穴的功效:息风定志、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筋缩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功效作用
功效:熄风止痉,通络调中。
主治: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癫痫,胃痛,黄疸,脊强疼痛。
作用机制:筋缩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在两肝俞之间,乃肝气横贯之处,肝主筋,故本穴有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的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的作用;并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肝气犯胃的胃痛,肝胆湿热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 故可通调督脉,治疗脊强,癫痫;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作用。
京骨准确位置 京骨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于足跗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进针方向:从外侧刺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痛,向周围。
功能:清热散风,宁心安神。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腿疼。
居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居髎穴刺灸操作手法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臀中肌-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臀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臀上神经。
取穴法:俯卧位,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进针方向:直刺,与外侧面成90°。
深度:针0.8-1.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深部。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强健腰腿。主治腰痛,疝气,下肢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