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皮质激素的疾病
盐皮质激素的疾病
盐皮质激素与肾脏病,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Mc)是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一类激素,在人类中该类激素主要为醛固酮(aldosteronen,Aldo)。目前这类激素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其作用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醛固酮与高血压、脏器纤维化等病变密切相关,故有关醛固酮的多方面、多层次研究仍然方兴未艾。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不仅醛固酮及其受体的异常可引起某些肾脏病变或高血压,而且醛固酮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直接参与肾脏纤维化的过程。
一、盐皮质激素及其受体
醛固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及分泌,平均分泌量为100~200/zg/d,血浆浓度为0.1~l nmoI/L,主要在肝脏代谢排出。此外,心脏、血管等组织也能合成醛固酮,并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局部病理、生理过程,如纤维化等。醛固酮合成原料为胆固醇,经多种细胞色素P450及短链脱氢酶的催化作用而形成,其中最为关键的限速酶为醛固酮合成酶(cYP1B2),可催化皮质酮转变为醛固酮。cYP1B2由常染色体8q21-22中cYP1B2基因编码,该基因的转录受血管紧张素Ⅱ及血钾的调节。当血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后,即与球状带细胞上特异性I型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c,启动磷酸肌醇通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通过钙调素和钙调素激酶激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后者能与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中的cAMP反应元件相结合,进而促进醛固酮合成酶的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另外,血钾升高也能促进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通过上述细胞途径直接促进醛固酮分泌。ACTH对醛固酮的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并不明显,但应激时也能通过cAMP和蛋白激酶A激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促进醛固酮分泌。
醛固酮的生物作用主要由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0rticoid receptor,MR)介导。类固醇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大家族,同类受体还包括视黄酸受体、甲状腺素受体及维生素D受体等。它们的基本结构很相似,均包含3个功能结构域,即活化基因转录的N端结构域、与DNA位点结合的中间结构域以及与配体结合的c端结构域。
N端的结构在不同核受体中变化很大,同源性<15%。该区是受体磷酸化的主要部位,并含有与转录活化有关的结构域,称为活化功能1区(AFl)或Taul区。N端结构域同时也是受体与其他转录因子相结合的部位。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区是核受体家族的主要特征,其结构组成目前已经清楚。该区由66~68个氨基酸组成,含有9个位置保守的半胱氨酸。其中前8个半胱氨酸分别与两个锌原子作用,形成两个锌指结构。每个结构由12~13个氨基酸组成,间隔15~1 7个氨基酸。在靠近N端的第一个锌指结构中,其基底部c端螺旋处含有3~4个重要的氨基酸,称为P盒,主要参与靶基因上特异性DNA序列的识别并与之结合。另一个锌指结构与DNA结合的特异性较差,但能增加前者与DNA结合的亲和力,其基底部也含有5个氨基酸,称为D盒,主要提供界面以便受体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形成二聚体。c端的配体结合区也较为保守,富含疏水序列,由200~250个氨基酸组成,形成ll~12个螺旋结构,可提供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位点。其c端具有配体诱导的转录活化功能,称为AFz区。另外,该结构域还参与受体的核内定位,并促进同形二聚体的形成。对于类固醇激素受体,此区也是与热休克蛋白结合的部位。
非活化的MR主要位于胞质中,与两分子热休克蛋白相结合。一旦醛固酮与MR结合后,即可引起受体构型发生改变,脱去热休克蛋白,形成二聚体,并激活核定位信号,使活化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迅速转移至核内。随后DNA结合区暴露,锌指顶端与靶基因上磷酸基团结合,识别特异性DNA序列并与之紧密结合,通过RNA聚合酶Ⅱ直接影响基因转录;或者通过与其他转录因子的作用,间接调节基因转录,进而产生一系列醛固酮诱导蛋白发挥作用,但是受醛固酮调控的确切基因目前知之甚少。据报道在醛固酮作用的最初40 mln内,远端肾单位上皮细胞中约O.5%的基因转录可受其影响。此外,醛固酮的部分作用还可由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介导,引起细胞内钙离子、cAMt,和cGMP等改变,快速影响靶细胞的功能。近来在人的单核细胞、猪的肝脏和肾脏等多个部位已发现有醛固酮膜结合位点,亲和系数约为0.1nmol/L,可能介导了醛固酮的快速细胞作用。已有人在猪的肝脏微粒体中分离和克隆出孕酮的膜结合蛋白,这可能是第一个类固醇激素膜受体。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均含有不同量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最常见的是电解质,它是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氢、钾、钠、钙、镁等阳离子,氯、磷、碳酸氢根等阴离子)及一些有机物质(蛋白质、有机酸等),统称为溶质。细胞内液的溶质以钾离子为主,细胞外液的溶质以钠、氯离子为主。
盐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而保留水,并排泄钾。它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盐皮质激素的保钠排钾作用也表现在唾液腺、汗腺及胃肠道。
在天然皮质激素中,醛固酮是作用最强的一种盐皮质激素。其理盐作用是等量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的500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很大,故在人体总的理盐效应中由糖皮质激素承担的约占45%,醛固酮也承担45%,另一种盐皮质激素脱氧皮质酮承担10%。平时每日醛固酮的分泌量很少,如因某种情况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其显著的钠水潴留及排钾效应则可引起低血钾、组织水肿、高血压。若盐皮质激素分泌水平过低会导致水钠流失和血压降低的症状。
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值是多少呢
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值是小于26pmol/L。
当皮质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一般与血中特异的蛋白质——皮质激素运载蛋白形成可逆的非共价键复合物,使激素免受破坏,并可调节血中游离甾体的浓度,从而调控作用于靶细胞的激素的有效浓度。根据通行的假说,进入细胞的皮质激素也如其他甾体激素一样,与细胞内特异受体相结合,经激活后结合细胞核,影响染色质的转录作用,诱导新的蛋白质合成,表现为细胞功能的变化。皮质激素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两类。
1、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的活性最强,具有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功能,可影响葡萄糖的合成和利用、脂肪的动员及蛋白质合成。糖皮质激素与调控糖代谢的另一重要激素——胰岛素的效应正好相反。两种激素的相对立的作用保证了糖代谢的衡定态,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所刺激而加速,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又反过来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形成反馈关系。
2、盐皮质激素。维持体内正常水盐代谢不可缺少的激素,其中以醛固酮的生理效应最强。极微量醛固酮便可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
如果肾上腺皮质激素高于正常值,那就要去医院及时治疗了。医学上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很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使用激素类的药物。不过用这种药物一定要严格控制它的量,不可过多的用,对人体也是有一定的危害的。另外千万不能自行停药,否则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什么是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单基因性高血压分类
目前被确认的单基因性高血压共有四种,按其被确认时间依次为: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 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Liddle综合征、拟似盐皮质激素过多症(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AME)和Bilginturan综合征,相信将来还会有新的单基因性高血压被确认。
1 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
GRA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单基因性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中到重度高血压,伴低肾素和低血钾,其主要发病机理是醛固酮大量“异位分泌”导致水钠潴留所致。
2 Liddle综合征
此类患者同样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肾素和低血钾,但和GRA患者不同的是,此类患者体内并不存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过多分泌。Liddle综合征患者病变位于肾脏,主要发病机理是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Na+离子通道(ENaC)过度激活导致水钠重吸收过多。ENaC含三个亚基:αβ和γ。
3 拟似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AME患者体内并不存在盐皮质激素过多,恰恰相反,这类患者血压异常升高的原因是糖皮质激素过多,主要是皮质醇增多所致。
4 Bilginturan综合征
这类患者并不存在肾素抑制,也不属于盐敏感型。除高血压外,均合并有短指畸形和脑血管异常,常表现为椎动脉分支血管的迂曲。Naraghi等报道一组15例患者,100%合并有脑血管畸形。
控体避孕药的额外益处
帮助女性维持规律的月经周期,减少月经出血量,缓解痛经;
改善紧张、易怒、手指及乳房肿胀等经前期综合征;
可以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疾病的患病风险;
其抗盐皮质激素作用,可控制甚至减轻使用者的体重;
抗雄激素作用,可令女性的皮肤更为光洁。
盐皮质激素的简介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水亦称体液。在成年男性,体液占总体重的60%,成年女性占55%。其中大约40%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部分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间液、脑脊液、胸腹腔液及关节腔液等。人体每日排出的尿液约1000-2000毫升,经皮肤、呼吸及大便中排水约1000毫升,带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同时也要摄入相当量的水予以补充。可以说,几乎人体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进行,并通过水进行新陈代谢。因此,保持体液量的衡定及细胞内、外液的交流意义十分重大。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均含有不同量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最常见的是电解质,它是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氢、钾、钠、钙、镁等阳离子,氯、磷、碳酸氢根等阴离子)及一些有机物质(蛋白质、有机酸等),统称为溶质。细胞内液的溶质以钾离子为主,细胞外液的溶质以钠、氯离子为主。
盐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而保留水,并排泄钾。它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盐皮质激素的保钠排钾作用也表现在唾液腺、汗腺及胃肠道。
在天然皮质激素中,醛固酮是作用最强的一种盐皮质激素。其理盐作用是等量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的500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很大,故在人体总的理盐效应中由糖皮质激素承担的约占45%,醛固酮也承担45%,另一种盐皮质激素脱氧皮质酮承担10%。平时每日醛固酮的分泌量很少,如因某种情况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其显着的钠水潴留及排钾效应则可引起低血钾、组织水肿、高血压。 若盐皮质激素分泌水平过低会导致水钠流失和血压降低的症状。
缺钾的原因
低钾血症:由于总体钾贮备缺乏或钾异常运动进入细胞内引起血清钾浓度下降<3.5mEq/L。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可以是钾摄入减少,但通常是由于过度尿钾或胃肠道钾丢失所致。异常胃肠道钾丢失发生在慢性腹泻和长期滥用泻剂或肠道转流。胃肠道钾丢失的其他原因包括食粘土癖、呕吐和胃吸引。罕见有结肠绒毛腺癌可引起胃肠道大量钾丢失,胃肠道钾丢失,由于代谢性碱中毒和容量丢失兴奋醛固酮分泌,而合并肾钾丢失。
钾向细胞内转移同样可引起低钾血症。所以发生在全胃肠外营养,大量进餐和给胰岛素后的糖原合成过程中。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尤其用B2 -激动剂,如舒喘宁、叔丁喘宁,由于细胞钾吸取可产生低钾血症。很类似,严重低钾血症偶尔见于甲状腺毒症病人由于过度β-交感兴奋(低血钾甲状腺周期性麻痹)。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是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突然钾向细胞内异常转移(见高钾血症),引起一过性,发作性严重低钾血症为特征。发作常伴有不同程度麻痹。典型有由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剧烈锻炼所促发,但变异型无这些表现。
不同的疾病可引起肾钾丧失增加。尿钾排泄可发生于过多盐皮质类固醇直接作用远端肾单位促使泌钾。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罕见的肾素分泌肿瘤、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罕见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均可引起盐皮质激素过多的低钾血症。抑制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H)阻断皮质醇(有一些盐皮质激素活性)转变成皮质素(无盐皮质激素活性)。这些物质如甘草酸(见于甘草和咀嚼烟草)抑制11β-HSDH导致肾钾排泄。
最后,肾钾损耗可以由于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肾小管病变所致,如肾小管酸中毒和范康尼(Fanconi)综合征,一种少见综合征,可导致肾脏钾、糖、磷、尿酸和氨基酸丢失。
利尿剂是更多导致低钾血症的最常用药物。耗钾利尿剂阻滞钠近,远端肾单位回吸收,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渗透性利尿剂、氨体舒通、阿米洛尔和氨苯蝶啶阻滞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钠回吸收。因此不伴有耗钾,经诱导腹泻,泻药尤其是滥用,可引起低钾血症。偷用利尿剂和/或滥用泻药常常是持久性低钾血症的原因,尤其是偏爱体重丧失病人和容易得到药物康复护理员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糖皮质激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内糖元异生,增加糖元贮备,还能抑制组织对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缺乏糖皮质激素时,血糖下降,饥饿时更加严重,甚至有发生死亡的危险。
糖皮质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随组织而不伺,主要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组织蛋白分解,并抑制氨基酸进人肝外组织,使血中氨基酸升高。对肝脏,则促进蛋白质合成。糖皮质激素过多可引起生长停滞,肌肉消瘦,皮肤变薄和骨质疏松等。
糖皮质激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使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二是影响体内脂肪重新分布。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四肢脂肪减少,而面部、躯干、特别是腹部和背部脂肪明显增加,称为向心性肥胖。
2)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作用于血细胞: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使胸腺和淋巴组织萎缩,使血中的淋巴细胞破坏,因此常用于治疗淋巴肉瘤和淋巴性白血病。它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分解嗜酸性粒细胞,从而使嗜酸性粒细胞在血中含量减少。因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可作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指标之一。
作用于血管系统:糖皮质激素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对血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时,血管紧张性降低,因而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外周循环衰竭。
作用于胃肠道:能增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生成,因而有诱发或加重溃疡的可能,药用时应予以注意。
作用于神经系统:小剂量可引起欣快感,过多则出现思维不能集中,烦燥不安以及失眠等现象。
(2)影响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因素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受下丘脑—腺垂体调节,另一方面受糖皮质激素在血中浓度的负反馈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的调节: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经垂体门脉运送到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随体循环血液到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区与神经系统其他部位有联系。因此,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创伤,精神紧张等,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引起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从而加强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的活动。
2)反馈调节:血中糖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常用激素类药物的名称及不良反应都是什么
常用激素类药物的名称及不良反应都是: (1)若按药物类别来划分,共可分为以下五类。 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 ② 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类、孕激素类、雄激素类、蛋白质同化激素类、促性腺激素类。 ③ 甲状腺激素类:包括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类。 ④ 胰岛素类: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中效胰岛素类、短效胰岛素类。 ⑤ 垂体前叶激素类:包括生长激素类、生长抑素类、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及类似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类。 临床常用激素类药物指的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强龙等。 (2) 不良反应: ① 可引起局部刺激和过敏反应,长期大量或频繁使用可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也可引起酒渣样皮炎、口周皮炎,使人体免疫力减弱,易引起继发感染。 ② 长期用药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低血钾、肌肉萎缩无力、浮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易受感染及骨质疏松等,亦可引起医源性肾。
妊娠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孕妇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这是科学家首次从分子水平阐述 孕妇高血压的病因。
从事这项研究的美国耶鲁大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说,人体内控制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使盐皮质激素受体对黄体酮过份敏感。
黄体酮是妇女在怀孕期间大量产生的一种激素。当盐皮质素受体被黄体酮的正常结合体醛固酮触发后,它将指 挥肾脏细胞吸收更多的盐分,从而使血压升高。科学家发现,盐皮质激素受体出错的妇女其黄体酮分 泌量会上升百倍。
黄体酮过度刺激受体,结果造成盐分滞 留、血浆量增多、血压急速升高。一般来说妇女怀孕后血浆量会明显增加,医生们一直想用缩减血管内容量的方法来治疗孕妇高血压。上述新发现增加了这种疗法的可行性,如科学家可以借助利尿剂来 控制孕期高血压病人体内的盐分。据报道,这一疗法将首先在含有盐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的实验鼠身上试验。
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1.长期全身大面积应用出现全身性副作用可致骨质疏松激素性糖尿病高血压向心性肥胖。
2.出现局部淤点淤斑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激素致皮肤血管支持组织萎缩红细胞渗出到血管外所致。
3.皮肤感染性疾患的发生率升高易患毛囊炎疖子激素性痤疮等若有皮肤真菌感染会加重皮肤癣病。
4.引起激素性皮炎表现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尤其在颜面等皮肤较薄部位自觉局部皮肤不适并可有轻度疼痛恢复极慢。
5.形成激素依赖性若停用激素出现皮肤红肿局部烧灼感皮肤发紧此为停用激素的反跳现象使用激素后症状消失但激素用量逐渐增加欲罢不能。
妊娠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孕妇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这是科学家首次从分子水平阐述 孕妇高血压的病因。
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体内控制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使盐皮质激素受体对黄体酮过份敏感。
黄体酮是妇女在怀孕期间大量产生的一种激素。当盐皮质素受体被黄体酮的正常结合体醛固酮触发后,它将指 挥肾脏细胞吸收更多的盐分,从而使血压升高。科学家发现,盐皮质激素受体出错的妇女其黄体酮分 泌量会上升百倍。
黄体酮过度刺激受体,结果造成盐分滞 留、血浆量增多、血压急速升高。。一般来说妇女怀孕后血浆量会明显增加,医生们一直想用缩减血管内容量的方法来治疗孕妇高血压。上述新发现增加了这种疗法的可行性,如科学家可以借助利尿剂来 控制孕期高血压病人体内的盐分。据报道,这一疗法将首先在含有盐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的实验鼠身上试验。
常见盐皮质激素
1.醛固酮
(1)醛固酮的合成与代谢
醛固酮是在1953年发现的一种类固醇激素,是由胆固醇经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由醛固酮合成酶催化而成。醛固酮合成酶由CYP11B2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小鼠的15号染色体以及人类8号染色体长臂8q22上。除肾上腺外,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也表达CYP11B2酶,提示局部组织可以合成醛固酮并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醛固酮的代谢在肝脏中进行,主要被还原成四氢醛固酮,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
(2)醛固酮的作用与调节
醛固酮主要促进肾脏保钠排钾,以维持水盐平衡。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与局部组织的MR结合,调控靶器官功能。醛固酮可通过基因组的作用,即与胞内受体结合,调节不同靶基因表达和蛋白翻译;或者通过非基因组的快速作用,即不依赖胞内受体及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效应,该作用不被螺内酯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所阻断。目前对醛固酮非基因组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发现醛固酮的非基因组信号通路涉及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钙离子(Ca2+)、蛋白激酶C(PK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NADPH氧化酶/活性氧(ROS)、一氧化氮合成酶(NOS)、Na+/H+交换蛋白(NHE)等。
2.脱氧皮质酮(DOC)
DOC也是一种重要的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产生并作为醛固酮的前体。现在研究发现,DOC既是一种强效盐皮质激素,也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DOC由孕酮经21α-羟化酶催化而成,其分泌速率与醛固酮大致相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ngⅡ及K+可影响其分泌。DOC在肝脏中代谢,还原为四氢脱氧皮质酮,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排泄到尿液中。DOC在生理浓度时几乎不发挥生物学效应,当体内DOC分泌过多时,产生很强的盐皮质激素作用,发生高血压及低血钾等类似醛固酮表现。DOC致高血压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这种效应也被用于诱导实验性高血压模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