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口服胰岛素

口服胰岛素

对于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口服胰岛素降糖无疑是首选,但口服胰岛素并不是完全安全有效的,并不是人人都能适应胰岛素。下面由专家来简单谈谈口服胰岛素的缺点,希望广大患者趋避来调整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低血糖反应。一般都是由于胰岛素用量相对过大所致。为了避免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的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的达到既能将血糖控制满意,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

2、体重增加。这也是胰岛素常见的副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如果糖尿病病人采取胰岛素治疗后不进行饮食控制,摄入热量过多,则造成体重的逐渐增加。

3、屈光不正。主要出现在胰岛素使用初期,且在胰岛素使用之前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病人。这种副作用是暂时性的,随着胰岛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血糖控制平稳后,这种副作用就会逐渐消失。

4、水肿。胰岛素轻微的造成体内水钠潴留的副作用,一部分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可出现轻度的颜面和肢体的水肿。

5、过敏反应。见于部分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引起寻麻疹,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6、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见于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如果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更易出现。

7、胰岛素抗药性。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由于体内产生了对抗胰岛素的抗体,使注射的胰岛素作用效力下降。一般当糖尿病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100单位时就需要考虑发生了胰岛素抗药性。如果改用人胰岛素则可克服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

故选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有关胰岛素口服制剂的报道虽已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报告,其主要因为是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问题尚未解决。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体内吸收,需加入吸收促进剂、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选择适当的载体材料,此外,如能解决口服胰岛素制剂在胃肠道的活性稳定性问题,将是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研究的重大突破。

长效和口服胰岛素将问世

得了糖尿病,注定只能拿着注射器一日三次地打胰岛素?得了糖尿病需要治疗,不少糖尿病人就有了抱怨:药物可选的不多……日前,在诺和诺德海外最大研发中心揭幕庆典上,诺和诺德宣布,注资1亿美元强化其在中国区域的科研中心,使其成为诺和诺德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旨在强化蛋白质技术、生物技术及药理学的研发能力,提高对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水平。

●未来方向一

长效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

“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已有的糖尿病治疗手段显然是不够的。”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唐迈之博士表示,如果病人口服糖尿病药物的话,他们体内自身胰岛素生成量会日趋下降,也就意味着药物能发挥的效果比较短期,将来要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但目前来说,注射胰岛素很不方便,除了需要在进食前和进食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两顿饭之间也要。预混胰岛素为未来胰岛素的研究方向,它可以较好地减少病人注射胰岛素的次数,病人只需在饭前注射这种胰岛素即可。另外,诺和诺德还在研究一种长效的胰岛素注射剂:将两次胰岛素的注射合并为一次,或把两种胰岛素的注射合并为一种,以期为病人带来更大的方便。

●未来方向二

口服胰岛素更方便

此外,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人来说,怎么更方便地接受胰岛素治疗也提示胰岛素的研究方向。因此糖尿病专家认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尽早注射胰岛素,因为这能使产生胰岛素的胰腺本身就较不容易被破坏掉。但早期糖尿病患者症状通常不严重,不愿意尽早注射胰岛素,这就需要有更方便、与注射胰岛素效果一样好的口服胰岛素,让这些早期糖尿病人更愿意通过口服胰岛素尽早得到治疗。唐迈之称,他们正在做胰岛素的口服药片实验,争取8-10年后实现病人每天只需服一片药就可以实现胰岛素注射同样好的效果。

糖尿病的一些基础常识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一、症状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二、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三、病理

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病程短于1年死亡病例的B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50%~70%病例有胰岛炎,表现为胰岛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其他改变有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少数病例胰岛无明显病理改变。分泌胰高糖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的细胞数量正常或相对增多。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变性,90%患者的胰岛在光镜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间,其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相关;此外,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其他胰岛内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四、误区

1、糖尿病发生与吃糖有关: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肥胖有关。与食糖无明确关系,但糖吃多了可引起肥胖,参与糖尿病发生。

2、糖尿病可以根治:偏方、基因治疗、口服胰岛素等:糖尿病目前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良好控制。

3、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降血糖最强的药物,尚无任何药物可替代它,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4、胰岛素治疗有毒性、成隐性、依赖性等:胰岛素无任何毒性、成隐性、依赖性,该用时一定要及时启用。

5、糖尿病不需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计划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

6、少吃饭,其他不限制、零食不控制: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少吃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

7、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吃多少,吃什么水果,何时吃?

8、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进口物质”中惟有水(白开水、矿泉水和茶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昆虫胰岛素吃了会不会有危害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蛋白质口服后经过消化道的吸收分解会转化为氨基酸,这样就失去了激素的作用。

没有口服胰岛素,所有的口服胰岛素都是骗人的

口服胰岛素的成分是中药,更说明这个药是糊弄人的,建议看看是否是药准字。

正规的降糖药物是不能做大众媒体广告的

如果不能确定,建议去问问正规医院的内分泌医生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什么时候吃

口服降血糖药物有哪些类型

1、直接刺激胰脏上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餐前或随餐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需进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2、短效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快速、短效促进胰脏胰岛素之分泌。餐前服用,服药后立刻用餐,未用餐则不服药。

3、双胍类:抑制肝脏的醣质新生作用及增强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餐后或随餐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的症状。

糖友应在什么时候服用降糖药最合适

4、甲型糖苷脢抑制剂:在肠道抑制多醣(包括蔗糖)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减少葡萄糖吸收,降低饭后血糖。随餐服用。

5、胰岛素增敏剂:改善外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增加胰岛素的利用。每日一次,空腹或与食物并服皆可。

6、DPP-4抑制剂:提高活性肠泌素的浓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每日一次,空腹或与食物并服皆可。

糖尿病前期要服用降糖药吗?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

糖友应在什么时候服用降糖药最合适

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但餐后血糖该降到多少、糖化血红蛋白该降到多少,才能避免大血管风险,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为何胰岛素高还注射胰岛素

我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已经9年了。在近两年的检查中发现,胰岛素和C肽一直比较高,血糖不稳定,餐前约8mmol/L左右,餐后一般为11~12mmol/L左右。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配合使用迪氏糖锭(二甲双胍类)。我疑惑的是,我体内胰岛素已经过高,为什么还需要补充胰岛素呢?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莉军:您患糖尿病的病史较长,因此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胰腺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体内仍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因此需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甲双胍类药物具有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糖酵解、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的作用。因此医生开出的胰岛素配合二甲双胍类药物是正确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当空腹胰岛素值高于15mIu/ml时,提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此时需使用胰岛素类药物以助于胰腺β细胞的修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可根据患者胰腺β细胞的修复程度酌情减量,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不再服用胰岛素类药物。

糖尿病的一些误区

1、糖尿病发生与吃糖有关: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肥胖有关。与食糖无明确关系,但糖吃多了可引起肥胖,参与糖尿病发生。

2、糖尿病可以根治:偏方、基因治疗、口服胰岛素等:糖尿病目前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良好控制。

3、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降血糖最强的药物,尚无任何药物可替代它,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4、胰岛素治疗有毒性、成隐性、依赖性等:胰岛素无任何毒性、成隐性、依赖性,该用时一定要及时启用。

5、糖尿病不需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计划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

6、少吃饭,其他不限制、零食不控制: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少吃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

7、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吃多少,吃什么水果,何时吃?

8、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进口物质”中惟有水(白开水、矿泉水和茶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酵素效果真那么神奇吗

其实,“酵素”就是生物酶,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我们身体里原本都有,的确也是所有的生命活动的必需,酶少了,人就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但是,就算是酶缺乏了,也很难通过吃来补充,因为酶或者说“酵素”,都是蛋白质,因此也就具备了蛋白质的娇气秉性,它首先过不了胃酸这一关,会被胃酸消化变性。暂且不说水果“酵素”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对身体有益的,光凭胃酸这一点,就足以使人们寄托于“酵素”上的所有养生保健梦想落空。

一般情况下,我们胃酸的pH值是2,这是个很强的酸度。人体是很聪明的,既然食物、病都可能从口而入,所以就设立了高胃酸这么个防线,同样是蛋白质的生物酶或者说“酵素”,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通过这道防线呢?要是能通过的话,我们现在的糖尿病人,就可以口服胰岛素,再也不用忍受每天注射胰岛素的痛苦和麻烦了。

之所以胰岛素不能口服,就是因为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同样过不了胃酸这一关,口服下去,胰岛素就会失效。所以,哪天你看到靠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人,由打胰岛素变成吃胰岛素,再指望“酵素”才有可能。

至于那些可以自制的“水果酵素”,更是没什么稀奇,它的前身就是咱爹妈那辈人自己腌的酸菜、做的泡菜。腌酸菜、做泡菜是因为那时候物质匮乏,到了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吃,酸菜中的“酵素”也没有多大保健价值。放着营养价值肯定,又供应充足的新鲜水果不吃,非要做“水果酵素”,其实是很亏的,非但“酵素”没落下,还把维生素给耽误了。

胰岛素的作用 注射胰岛素能避免口服药物副作用

和注射胰岛素相比,任何口服降糖药都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胰岛素属于身体自然物质,注射它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

胰岛素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对于因病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发生一些副作用,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主要有:

1、低血糖反应。一般都是由于胰岛素用量相对过大所致。为了避免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的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的达到既能将血糖控制满意,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

此类病人要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能及时进行自我救治。

2、体重增加。这也是胰岛素常见的副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如果糖尿病病人采取胰岛素治疗后不进行饮食控制,摄入热量过多,则造成体重的逐渐增加。

所以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仍然需要控制饮食,避免体重逐渐增加,胰岛素用量因此也要逐渐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屈光不正。主要出现在胰岛素使用初期,且在胰岛素使用之前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病人。这种副作用是暂时性的,随着胰岛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血糖控制平稳后,这种副作用就会逐渐消失。

4、水肿。胰岛素轻微的造成体内水钠潴留的副作用,一部分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可出现轻度的颜面和肢体的水肿。

5、过敏反应。见于部分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引起寻麻疹,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6、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见于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如果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更易出现。

7、胰岛素抗药性。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由于体内产生了对抗胰岛素的抗体,使注射的胰岛素作用效力下降。一般当糖尿病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100单位时就需要考虑发生了胰岛素抗药性。如果改用人胰岛素则可克服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

骆驼肉的营养价值

1、骆驼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 B1、B1和烟酸等成分,而胆固醇含量低,是一种健康肉食。

2骆驼奶维生素C的含量是牛奶的3倍,铁元素是牛奶的10倍,钙元素也比牛奶要高得多,而脂肪含量却低于牛奶。

3、骆驼奶含有高水平的胰岛素或类胰岛素蛋白,而且这些成分通过胃的酸性环境时可以不受损坏,这可以弥补现在口服胰岛素的缺陷,故对糖尿病病人有益。

4、骆驼奶富含牛奶中缺少的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解酵素,这两种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可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科学家认为骆驼奶是辅助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理想饮品。

5、驼掌含有丰富的蛋白,肉质细嫩而有弹性,为菜肴上品。

肥胖为什么容易引起糖尿病

在2型糖尿病人中80%是肥胖者,60%肥胖患者有糖耐量低减。故肥胖与糖尿病“密不可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会慢慢地对血管进行“浸泡、渗透”,犹如“蚁蝼溃长堤”一般,将动脉血管等组织细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血管内皮被损害得伤痕累累。

根本原因在于肥胖者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土壤”,叫做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人在进食后将大量的糖份吸收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只有依靠胰岛素,血糖才能进入细胞,被人体利用,同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被胰岛素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许多学者认为肥胖者的细胞,特别是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值高出5~10倍的胰岛素。也就是说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以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就会大量合成胰岛素,造成肥胖者血胰岛素水平大大高于普通人,这就是所谓“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早期还可以通过高胰岛素血症来勉强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由于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就渐渐衰竭,胰岛素的生成就渐渐不够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久而久之,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中年以后肥胖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糖尿病现在还无根治办法,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却可以预防。其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保持正常的年龄体重,做到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糖尿病要从防止过度肥胖抓起,要从儿童开始。千方百计作到保持正常的年龄体重,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减肥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是明显减轻糖尿病的程度。

相关推荐

胰岛素如何存放 胰岛素保存的注意事项

装有胰岛素笔芯的胰岛素笔在使用后不要放回冰箱冷藏室,因为针头未取下的情况下注射笔反复从冰箱中放入、取出,胰岛素笔芯中的药液因热胀冷缩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导致注射剂量的不准确。每次使用胰岛素注射完成后,只需将针头取下,室温保存即可。如果室温过高,可放在冰袋、抽屉等阴凉处。 胰岛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0℃保存,冻过的胰岛素不能再使用。

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水肿

大剂量的胰岛素注射偶尔可以一起拿周围组织水肿,特别是在代谢控制较差的患者迅速得到纠正之时。胰岛素浮肿多见于面部,亦可发生与四肢,严重时可出现腹水。一般可以自行缓解,必要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胰岛素有什么作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可以增加肌肉、脂肪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使血糖容易进入细胞内,促进肝脏细胞合成肝糖原,促进糖氧化,促进糖变成脂肪,抑制糖异生,而起到调控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可以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并使之转运到脂肪细胞内储藏起来,同样也可以直接促使脂肪细胞合成少量的脂肪酸,并且通过抑制脂肪酶活性来抑制脂肪分解。如果胰岛素不足,由于糖代谢提供能量不足,导致大量脂肪分级,则会形成大量的酮体而形成酮症,严重可致酮中毒。 胰岛素可以通过抑制肝的糖异生等多个环节来促使蛋白质的合成。正常情况,全身组织必须有胰岛素才能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的品种

来源:胰岛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对染色体短臂上。基因正常则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正常的;若基因突变则生成的胰岛素结构是不正常的,为变异胰岛素。在β细胞的细胞核中,第11对染色体短臂上胰岛素基因区DNA向mRNA转录,mRNA从细胞核移向细胞浆的内质网,转译成由10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经过蛋白水解作用除其前肽,生成86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链——胰岛素原(45343345)。胰岛素原随细胞浆中的微泡进入高尔基体,经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75、55、6075三个精氨酸连接的链,断链生成没有作用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

胰岛素的代谢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经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 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糖尿病腿没劲怎么办 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稳定血糖,缓解糖尿病引起的浑身没有力气。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什么人要打胰岛素 口服降压药失效者

对于口服降压药物失的II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消瘦者,这类患者如果不注射胰岛素病情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降血糖用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

糖尿病患者判断用药方案的好与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血糖控制是否稳定。 按照临床治疗指南规定,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善生活习惯无法控制血糖,起始治疗都是使用口服降糖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服降糖药比胰岛素好。 之所以优先给患者使用口服药物而不是胰岛素,目前主要是因为治疗依从性的角度来考虑。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使用药物或者胰岛素,而胰岛素必须每天扎针,甚至每天要扎几针,这种痛苦往往新的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接受,以至于无法坚持规范使用胰岛素,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而口服药物相对于每天注

长期打胰岛素有危害吗 胰岛素水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自身体内的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 一旦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会在血糖控制后的4~6天内,出现体内水钠潴留的现象,造成四肢水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