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照顾父母亲的六个误区

照顾父母亲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老人家走路慢很正常

《康健》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家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老人走路慢,一方面有可能是体力衰退,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隐患。比如平衡感弱、关节疼痛或者视力变差。如果是这些原因造成,应该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误区二:跟老人家说话要拉高声调

56.6%人以为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现象愈来愈严重的老人家听得清楚。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反效果。照顾老人家时声音可以大声,但应用“低沉”的音调、较慢的速度,才能让长辈听得清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副主任医师庄平表示,和老人说话最好采用“抚摸法”,比如搭着他的肩膀或者摸着他的手,让他存有安全感,会听得更清楚。

误区三: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

52.2%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因为生理变化,老人家睡眠时间会发生提早的“相位移前”现象,换句话说,老人晚上梦多、起床早,都很正常,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不好。

误区四:老人家应该要吃软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

调查中发现,50.1%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家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的糊烂,实际上,常吃软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降低,反而造成营养不良。庄平认为,过软过硬的食物都不适合老人,有一定的咀嚼度,能增加老人胃口的食品最为适宜。

误区五:老人常常喊这里痛那里痛没关系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疼痛在所难免。对此,庄平表示,必须要引起重视。年纪大了,容易发生乳酸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身体疼痛,但除此之外,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血管收缩等也都会引发疼痛,这些在老人身上更为常见。因此,庄平提示,对老人喊痛一定要给予适当关心,如有不妥立即去往医院就诊。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认知障碍症

国外调查显示,银杏只能对已经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患认知障碍者的人,则是无法预防,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认为银杏能预防的人,高达43.7%,只有32.5%的人对于银杏有正确认知。这说明人们对于保健食品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影响。

照顾宝宝,新父母们不再辛苦

老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都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的。此种辛苦在养孩子前是体会不到的。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家庭成员更健康,更快乐,使给孩子更高质量的哺育成为可能。

记得我的孩子刚出生时,由于天气寒冷,为了避免换尿布时让孩子受凉,有几次他的爸爸没有打开包被,而是先用大手伸进孩子的小屁股下探个究竟。不想,有时会探得满手“黄金”,惹得大家狂笑一翻。接下来肯定是手忙脚乱地找盆、倒水、洗小屁股。现在想想还很有趣。除了这个小故事外,就是当时孩子的小红屁股了。虽然我很讲卫生,在孩子每次大小便后都给他清洗并且天天洗澡。可就是赶不走小屁股上的红疹子。经过后来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孩子幼嫩的肌肤经常用洗涤剂及粗糙的纱布清洗,会洗去宝宝小屁股天然的皮脂,更容易感染细菌。

现在,很多专门为宝宝设计的婴儿产品问世,使越来越多的宝宝享受到了特别的悉心呵护。比如婴儿护肤柔湿巾,它含有婴儿润肤露,用它来清洁孩子的小屁股,可以在清洁的同时留下一层滋润保护膜,保护宝宝天然皮肤不被破坏,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小红屁股。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姑娘,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孩子稍大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辛苦劳作,靠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与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

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说实话,我们现在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级成为父母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生了孩子只是证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却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养育才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后来这位犹太人母亲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照顾老人有误区六个误区不得不知

误区一:老人家走路慢很正常。

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家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老人走路慢,一方面有可能是体力衰退,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隐患。比如平衡感弱、关节疼痛或者视力变差。如果是这些原因造成,应该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误区二:老人常常喊这里痛那里痛没关系。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疼痛在所难免。对此,专家表示,必须要引起重视。年纪大了,容易发生乳酸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身体疼痛,但除此之外,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血管收缩等也都会引发疼痛,这些在老人身上更为常见。因此,庄平提示,对老人喊痛一定要给予适当关心,如有不妥立即去往医院就诊。

误区三:补充银杏能预防认知障碍症。

国外调查显示,银杏只能对已经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患认知障碍者的人,则是无法预防,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认为银杏能预防的人,高达43.7%,只有32.5%的人对于银杏有正确认知。这说明人们对于保健食品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影响。

误区四:跟老人家说话要拉高声调。

56.6%人以为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现象愈来愈严重的老人家听得清楚。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反效果。照顾老人家时声音可以大声,但应用“低沉”的音调、较慢的速度,才能让长辈听得清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副主任医师庄平表示,和老人说话最好采用“抚摸法”,比如搭着他的肩膀或者摸着他的手,让他存有安全感,会听得更清楚。

误区五: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

52.2%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因为生理变化,老人家睡眠时间会发生提早的“相位移前”现象,换句话说,老人晚上梦多、起床早,都很正常,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不好。

误区六:老人家应该要吃软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

调查中发现,50.1%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家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的糊烂,实际上,常吃软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降低,反而造成营养不良。庄平认为,过软过硬的食物都不适合老人,有一定的咀嚼度,能增加老人胃口的食品最为适宜。

生二胎需考虑的四大因素

1、经济问题:生两个孩子的花费跟生一个孩子相比,几乎要增加一倍。或者有很多人说,现在生活水平好了那么多,怎么不敢生,父辈们那时候穷得揭不开锅,也一样生两三个。可是小编想说,现在的消费水平终究不比以前了。社会竞争也不可同日而语。以前只管生,早教、才艺、特长班、培训班之类的都是浮云,有得吃有的穿,能上大学就最好不过了,有很多同学都是上了初中或高中就缀学外出打工了。现在的孩子,吃的不好还就不吃了,穿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出门,大家都上早教,大家都有才艺,如果你家的孩子没有,那就会被人笑话,容易自卑。

因此,夫妻生二胎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经济状况,自己能否负担起孩子将来的生活教育费用……如果孩子的教育没抓好,孩子很可能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沦为人下人,因此,站在孩子的角度,养而不教,不如别养……

2、孩子的带养问题:比起经济上的考虑,谁来带孩子显然也一样值得重视。一个宝宝的时候,或者可以考虑让父母带,自己下班回来享受亲子时光,倒也过得去!但是有了两个宝宝后,首页要考虑的是,父母年纪渐长,是否能经得起两个孩子的折腾?其次是,就算父母还是能帮你带两个孩子,晚上下班回来,两个孩子都希望能跟妈妈亲近,享受亲子欢乐时光,妈妈上班了一天,回家还要陪两个孩子玩,长此以往,精力是否够用?如果辞职做全职妈妈,便少了一部分收入,少了这部分收入,又多了一个宝宝的责任,爸爸是否能扛起这个家的开销也是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了经济问题。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家庭里边也是适用的!

3、年龄问题:单独夫妇生孩子要趁早,不要过度晚育。一是因为双独夫妇20多岁时,他们的父母一般五六十岁,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基本不需要双独夫妇照顾。如果双独夫妇到30多岁再生孩子,那时他们的父母可能已六七十岁了,既要照顾小孩,又要照顾老人,难免力不从心;更主要的原因是高龄夫妻受孕率降低,成功受孕后,高龄孕妇风险大,宝宝出生后,产后妈妈身体恢复慢!总之,有二胎想法的夫妻,应尽早生育。

4、生男生女问题:想要二胎的夫妻多半还是希望能一儿一女更好,可是这事经常天不从人愿,所以若二胎来的性别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性别,父母自己乃至两个家庭能否从心里真的接受这样的结果。尤其是在重男轻女严重的地区,若头胎是女孩,二胎又是女儿,婆家能否接受?妈妈又能否有勇气和能力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父亲是否会因此影响感情?还是提前通过b超出孩子性别,若又是女孩就打掉?而头胎是男孩的也并非很轻松,很多人都因此担心二胎又是男孩,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太大,担心将来给孩子娶不到好媳妇……

小孩晚睡的危害 大人起到榜样作用

要督促孩子早睡,首先得自己生活得法

大人之所以无法督促孩子早睡,多半有几种原因。有可能是全职照顾孩子的母亲,一个人分身乏术,没有把一日的生活节奏安排得当;也可能是父母工作到太晚,孩子等待父母陪伴入睡,结果等到三更半夜。

还有可能是父母下班回到家都已经晚上六七点,煮好晚餐,吃完饭,时间已过八九点,等到上床睡觉就自然是十点以后的事了;还有的是晚下班的父母珍惜亲子共处的时光,也就延后了孩子的就寝时间。

良好的睡眠能强化脑部功能,并养成容易放松的特质,让孩子经常保持在最佳状态。家长就得自己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点上床入睡。

灰指甲能照顾婴儿吗

不建议照顾

如果家里健康的亲戚、父母能帮忙照顾小孩,最好是不让患有灰指甲的老人或父母照顾婴儿,因为灰指甲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难以完全避免婴儿不会感染皮肤病或其它真菌感染。

多和爸爸玩耍的子女智商高

研究指出,如果儿童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多,那么日后会较为聪明,而且较有机会攀上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若父亲不太理会子女,即使常常在家,子女在智力和事业前途都不会比单亲家庭子女优胜。

研究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报告由领导研究的该校行为及进化中心高级讲师丹尼尔·内特尔撰写,9月30日发表于美国《进化及人类行为》杂志。

研究对象为17000个在1958年3月的同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研究员其后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进调查,例如在1965年询问孩子母亲其丈夫平日花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如读书给他们听、与他们外出等)以及在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智商测验。

结果显示,较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日后比其他同辈聪明和容易跻身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可见父亲的陪伴有助为子女培养更高的才能,这一优势在子女42岁前一直存在。至于把照顾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妻子的父亲,他们的子女在个人发展上与单亲家庭子女无异。

研究又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即在收入、教育、职业和健康四方面的等级)较高的父亲花较多时间在子女身上。此外,儿子较容易得到父亲陪伴,但父亲相伴对儿子和女儿的裨益并无区别。

研究员不排除研究结果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譬如资质较高的孩子本身便可能较容易得到父亲照顾。

照顾老人当心七个误区

误区一: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常见的误区,反而让平衡感不好、关节疼痛、视力差等真正让走路变慢的原因被掩盖,而忽略应该到医院就诊寻求治疗。

误区二:跟老人说话要拉高声调。当照顾老人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越来越严重的老人听得清楚。其实,这样做会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说话时,声音可以大声,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让老人听得清楚。

误区三: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超过五成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这是因为生理变化,老人睡眠时间会整体提前。换句话说,早睡的老人理论上就会早起,可是却常被认为是失眠或睡不好。

误区四:老人应该吃糊糊烂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调查发现,半数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得糊烂。实际上,常吃糊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减低,反而造成老人营养不良。

误区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预防骨质疏松。针对广告上常出现的“保骨灵药”———维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调查中发现,仍有30.7%的民众认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质疏松。根据国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只对修复关节软骨退化有帮助。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老年痴呆。国外调查显示,银杏萃取物只能对已经有老痴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老痴的人,则是无法预防的。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近一半的人认为银杏能预防老痴。

误区七:老人每天都应该排便。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每天上大号才正常,否则就是有便秘的问题。台大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说,这种想法是错的,只要规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没有便秘,没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秘,”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建良分析,便秘的定义除了看次数(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还要看品质,像是排便时是否费力、粪便呈团块状、解便不干净的感觉、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协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药物或生活方式会加重便秘问题,例如钙片、铁剂、止痛药、安眠药、胃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肛门疼痛或痔疮、缺乏活动、喝水量过少等等。

詹鼎正指出,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多是医生在门诊上常常碰到、觉得病人容易犯错的问题,从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于照顾老人健康存有许多错误认知。例如,老人普遍对于保健食品的预期与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常见的慢性病药物产生交互影响的风险。照顾老人时,需要学习专业科学的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提高生活品质。

父母如何照顾长马牙宝宝

什么是马牙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宝宝长“马牙” 切莫用针挑

新生儿之所以出现“马牙”,是因为胚胎期牙板未完全吸收造成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不需要到医院去医治,一般2~3周后会逐渐消失。

民间有一些老人认为它是不祥之兆,应该消除,便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或用缝衣针去挑破。“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医生解释说,婴儿口腔粘膜非常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加上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一旦针挑和布擦损伤黄医了口腔粘膜,就极易引起细菌感染,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严重的话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在特殊情况下,“马牙”过大,影响了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

在此,提醒年轻父母:倘若发现小孩长了“马牙”,切勿恐慌,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即可。比如,在每次喂完奶和食物之后,再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以清洁口腔中残留的奶液和食物残渣,为乳牙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何有效预防马牙呢?

1、正常新生儿无需做口腔护理,只需奶后擦净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则需做口腔护理。妈妈要注意做口腔护理的时候,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卫生,经过消毒才可以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过多,防止宝宝将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棉球要夹紧,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后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2、“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3、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4、保证喂养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相关推荐

捉迷藏可以克服孩子的焦虑

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表现为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反应。分离性焦虑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专家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在《民族报》上撰文指出,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培育孩子情商需绕开的误区

3岁前务必亲子同住 亲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亲子关系。宝宝出生后,要坚持母乳喂养,多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哭的时候要马上照料,使宝宝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不能孩子一哭就给予安慰,否则会惯坏孩子。殊不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现急躁攻击或者冷淡孤僻两种极端。 专家说:“小孩三岁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了美国,把她丢给了爷爷奶奶。年老的爷爷奶奶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她,所以倪倪小时候过得很孤独。她

孩子是自己带还是早送幼儿园

一般孩子两岁左右了,家人就想让他上婴幼园,但人们都说,上早了不好,影响亲子关系,家长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婴幼园质量。 第一,我们强调环境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婴幼园好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对婴幼儿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成长需要群体、需要同伴、需要教育,但进一个质量不高的托儿所还不如不去。 第二,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人们也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亲子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亲子接触时间长短关系,更重要的是质量关系。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许多完全由

新生儿礼物选购注意事项

现在庆祝诞生,一般是新生儿家人摆酒宴,邀请亲朋好友。应邀的亲朋好友,视具体情况送轻重不同的礼物。礼物大多是小儿用品和产妇营养品。好,下面咱们言规正传,说说送婴儿的满月礼物的注意事项。 1、满月礼物要偏重有益或有助照顾宝宝的父母,更好的照顾宝宝 亲朋好友、领导同事生儿添孙,是人生中一大喜事,值得祝贺。宝宝还未生下来或刚生下来时,送给他们的礼物,很多都有益或有助于他们的父母。送礼物给宝宝时,要考虑到物品的实用性,这样才能使其父母更好、更方便地照顾宝宝。在选择物品的时候,要注意礼物的保存价值以及它的纪念性,以使

肚中有两宝 孕妈需排压

做好相关准备 婴儿出生的头几个月,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换洗尿布和喂奶。利用在怀孕期间的时间寻求在孩子出生最初几个月的帮助,接受别人是提供的任何帮助。与我们的伴侣谈谈如何可以共享照顾婴儿的职责,试着让父母双方参与幼儿的照顾,有了额外帮助,这跟我们孤军奋战会有很大的区别。 妈妈们还要尽量及早开始上分娩课,因为许多双胞胎都会早产。如果不及早开始上课,我们可能在双胞胎出生前无法完成课程的学习。所有其他的安排也都要早,我们才能为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看书或者参加俱乐部 联系当地双胞胎俱乐部的母亲们,与其他双胞胎母亲谈

三个月宝宝一天应该睡多久

新生儿一天要睡眠十六小时以上,中间只有短暂清醒。随着婴儿长大, 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的时间慢慢增多。三个月大的婴儿应该每天睡十三个小时以上、大部分在夜间。夜间连续睡眠应该在五到六个小时。一夜醒来一、两、三次,或者一夜不醒都属于正常。 每个婴儿睡眠的规律都不一样,但是父母应该从三个月开始让婴儿养成有规律的睡眠。婴儿开始睡一夜整觉的年龄各不相同,有的婴儿在三、四个月时,就不再把母亲从睡梦中吵醒。但是大多数足月婴儿在五、六个月大时,才开始能够连续睡九个小时以上,夜间也不再需要喂奶。 让婴儿养成有规律的上床时间

阴道炎的六个治疗误区

阴道炎的六个治疗误区里的第一个误区就是得了阴道炎一定是卫生工作没做好,其实并不全是这样的,有的女性是因为频繁的清洗外阴,尤其是用一些洗涤剂是会破坏阴道环境,导致阴道炎的 而第二个误区是再次得阴道炎,可以不用检查继续使用之前的药物,其实这是错误的,阴道炎的类型是有很多的,引起炎症的病原体也不一样,要确定病因后再用正确的药物治疗。 第三个误区就是阴道炎只是女性得的病,跟配偶没关系,其实阴道炎不只跟女性有关,如果男性有病菌,也会导致女性感染上的,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夫妻共同治疗的 第四个误区就是盲目的根据虚假的广

孩子出生后 如此照顾才最赞

1.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营养 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会需要进行营养的补给,所以在孕期,妈妈们就需要注意自己的食物摄取,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像是一些蛋白质,铁元素,钙元素,维生素都是妈妈们需要摄入的,这样胎儿在母亲的腹中才能获得营养。等到孩子出生后,妈妈们还是不能松懈自己的饮食,因为孩子需要母乳喂养,他们的营养来源还是在母亲身上,等到他们能够吃辅食的时候,妈妈们就需要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而不会身体消化不良,让孩子更加健康。 2.要给孩子精神补养 孩子在妈妈肚子中生活,会和母

如何让宝宝与爸爸更亲密

1、打造“父子空间” 人们往往认为女人比男人更懂得如何照顾婴儿,其实,男人在照顾婴儿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婴儿会喜欢这种不同的感觉。 专家建议年轻妈妈们,别怕把宝宝交给丈夫照顾,不必整天看着他们,也不必担心宝宝会不舒服,自己准备随时去“救火”。如果落入了这个模式,很可能会打击初为人父者的信心,令宝宝很难习惯与父亲相处。多给他们父子一些相处的机会,你会惊奇地发现,丈夫可能不需要任何帮助也能照顾好宝宝。 2、父子“亲密接触” 买一个悬挂式婴儿背带,鼓励丈夫经常把宝宝放在里面带着,这能加强他与宝宝的亲密关系。 这种

小宝宝的情感发育

婴儿用哭声来表达情感。他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哭法,看护者很快能学会分辨。小宝宝的情感发育 发生频率最高的哭声是基本哭声。最为常见的是由饥饿引起的哭闹,另外两种则表示生气和疼痛。看护者和父母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里对孩子的哭声做出迅即反应,会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信任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会表现出难过、厌恶等情绪。除却生气,吃惊,难过,孩子还开始有微笑的表情。 此时的婴儿已能表达多种情感。他们通过“咯咯”声,喃语,嚎啕还有哭泣来表达愉悦,开心,害怕,失望等情绪。有时,他们会以某种举动来表示情感,例如踢腿,挥手,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