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患低体温症
老年人患低体温症
寒气逼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威胁,当老年人体温低于35℃时,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即可诊断患有老年低体温症。老年人患上低体温症时,反而感觉不到是冷是热,思维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呼吸心跳减慢,此时如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可致心跳骤停而猝死。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大量热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某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要防治老年低体温症,首先应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15℃以上。有此病症的患者,睡觉时可以不脱袜、不摘帽,。其次,应加强饮食营养,保证机体有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可在两餐之间加饮一次热饮料,如热牛奶、热橙汁等。吃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鲤鱼、姜糖水等,可适量进补人参、鹿茸、阿胶和蜂王浆等,勿食生冷刺激食品。
低体温老人用药有禁忌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
寒气逼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一种威胁,若保健不当,可因患老年低体温症而死亡。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大量热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某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低体温老人禁服药
寒气逼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一种威胁,若保健不当,可因患老年低体温症而死亡。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大量热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某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老年人发热不可忽视
老年人发热的特点还在于:当老年人患心内膜炎、肺炎等时,发热要比年轻人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的老年患者,体温低于37.5C。患严重感染的老年人中,还有约20%—30%不发热或发热反应迟缓,这往往是预后较差的表现。老年人发热反应迟缓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增长有关。
尽管健康老年人平均最高体温及最低体温与年青人差别不大,但体弱老年人的基础体温低于健康年轻人。老年人的平均清晨口腔温度36.7℃,肛门温度37.3C。老年人发热的定义是指:口腔温度持续,37.2C,肛门温度持续,37.5℃。不论用任何温度计在任何部位(如腋下体温)测量,只要温度比基础体温升高,1.3C即表明有发热。不过应记住的是,老年人只要发现功能状态有急剧变化,不论有无发热,都要考虑可能有急性感染存在。
大多数老年人待查的发热是可以确诊和治愈的。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发热有25%—35%的病因为感染,其中结核感染的概率远高于年轻入;结缔组织病占25%—31%(如类风湿关节炎、颞动脉炎等);恶性肿瘤占12%—23%。因此,老年人发热要尽快查明其原因,以求得及时正确的治疗。
冬季如何预防“老人低温症”
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为身体机能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能丧失了敏感度,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多,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老年人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往往苍白,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会出现呼吸、心率减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发展到心跳骤停。
预防“老人低温症”,首先要注意保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其次,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等。第三,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如果体温一直不能回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老年低温症是怎么回事
1.外源因素 意外性低温症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最主要是外源性因素,即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淹溺于冷水之中。此外,热量供给不足,以及刮风和气候潮湿也可分别通过对流和蒸发增加体热丢失。
2.内在因素 内因对老年低温症患者极为重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即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障碍和伴随的各种基础疾病及降低热能产生的药物是老年人意外性低温症的重要病因。
(1)生理性原因: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热量的产生和发散保持平衡。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一方面通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皮肤血管收缩,以保存体热;另一方面促使肌肉寒战(即发反应),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功能(迟发反应),以增加热量产生。在老年人,上述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皮肤对寒冷的血管收缩反应减退,甚至无反应,并出现异常的外周血流型(静息时外周血流量减少,可<5ml/100ml手部组织/min,而正常人则不减少)。皮肤温度鉴别能力亦减退,例如,年轻人手指能辨别的温差<1℃,而老年人手指只能辨别>2℃的温差,有的甚至温差在5℃以上尚不能觉察。这种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是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意外性低温症的原因。
(2)病理性原因:老年人虽可因处于寒冷环境和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引起原发性意外性低温症,但更多见的则是病理性原因即继发性低温症,许多重要的基础疾病可以继发低温症。
①重症感染:败血症可表现为低温症而无发热,而且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故败血症不要等到发热才做血培养;支气管肺炎伴低温症时,常是先由其他原因引起低温症,后诱发支气管肺炎。
②内分泌疾病:黏液性水肿和垂体功能低下因热量产生不足而出现低温症时,其病死率明显增高。脂肪泻所致的低温症也可能与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糖尿病致低温症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6倍,这可能与自主神经、周围神经和血管等病变有关。低血糖患者50%可出现低温症,可以此作为重要诊断线索。以便迅速给予葡萄糖治疗。尿崩症和艾迪生病亦可引起体温过低。
③中枢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血肿、脑瘤、颅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疾患均能扰乱下丘脑体温调节而致低温症,其中Wernicke氏出血性脑病(急性出血性脑灰质炎)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一种由于酒精中毒引起的维生素B缺乏症,特征是在第三脑室、延脑及乳头状体上有出血性病变,如果患者出现低温而未及时想到本病,就会失去应用硫胺素治疗的机会,使本来容易治疗的疾病恶化。许多神经和运动系统疾患可因活动受限制、热量产生不足而致低温症。帕金森病则是由于自主功能紊乱引起低温症。跌倒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人夜间上厕所跌倒时,可能因无力爬起而长时间躺在地板上,导致体热大量丧失引起体温过低。
④药物和酒:药物的使用是造成大量体温过低的一个原因。许多药物如镇静、苯甲二氮、抗抑郁药以及酒精等均可抑制中枢和外周的体温调节机制而引起低温症。用药的人可以感到寒冷,又无法使自己暖和起来,寒战也可能被抑制了。最可能引起体温过低的药物,包括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苯甲二氮类和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麻醉剂等,如氯丙嗪能抑制发抖,是最熟知的降温药。大量饮酒不仅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而且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导致体温过低。
⑤精神因素:精神错乱和痴呆可能缺乏对寒冷的警觉,常伴有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加之应用精神病治疗药物以致诱发低温症。抑郁,特别是丧失亲人后的抑郁是促使体温过低的一个常见原因,他们的生活勇气受到挫折,可能拒绝吃、喝、取暖。此外,抗抑郁药常抑制颤抖并可能进一步加重体温过低。
⑥其他疾病:营养不良和恶病质也是老年人继发性低温症的重要原因。烧伤、剥脱性皮炎和Paget氏病等可因皮肤损伤、体表血管分布增多,使体热大量丢失而导致低温症。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均能引起体温调节机制的急性紊乱。尿失禁也易促使体温过低,一则散热;二则当尿与身体接触时,使身体变凉。
手脚冰凉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手脚冰凉的正常情况进行相鉴别。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 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手脚冰凉的检查有哪些?
不少人秋冬季节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虚弱的情况的,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是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的。
不少人在平时也会出现身体手脚冰凉,不易暖热的情况,这个情况就多见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情况,通过望闻问切是可以明确情况的。
老人发烧更要小心
据《家庭保健报》报道,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家们提醒老年人,发热时必须尽快明确病因,尽早治疗。因为经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时,发热不明显或不发热,一旦出现发热,常提示患有严重的感染。
尽管健康老年人平均最高体温及最低体温与年轻人差别不大,但体弱老年人的基础体温低于健康年轻人。老年人的平均清晨口腔温度为36.79℃,肛门温度为37.39℃。老年人口腔温度持续高于37.2℃,肛门温度持续高于37.59℃,就属于发热。不论用任何温度计在任何部位(如腋下体温)测量,只要温度比基础体温升高1.3℃即表明有发热。并且,当老年人患心内膜炎、肺炎等时,发热要比年轻人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的老年患者,体温低于37.5℃。患严重感染的老年人中,约有20%-30%不发热或发热反应迟缓。因此,老年人发热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老人低温症的防治方法
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冬季体温低会要老人命
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为身体机能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能丧失了敏感度,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多,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老年人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往往苍白,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会出现呼吸、心率减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发展到心跳骤停。
预防“老人低温症”,首先要注意保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其次,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等。第三,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如果体温一直不能回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老年低温症的病因
老年低温症是指人体深部温度(直肠、食管、鼓室)低于35℃的状态。出现低温原因有产热障碍引起,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有散热过快所致,如过久暴露于低温环境等。本文主要针对老年低温症的病因进行阐述。
老年低温症的病因:
外源因素:意外性低温症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最主要是外源性因素,即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淹溺于冷水之中,此外,热量供给不足,以及刮风和气候潮湿也可分别通过对流和蒸发增加体热丢失。
内在因素:内因对老年低温症患者极为重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即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障碍和伴随的各种基础疾病及降低热能产生的药物是老年人意外性低温症的重要病因。
1、生理性原因: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热量的产生和发散保持平衡,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一方面通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皮肤血管收缩,以保存体热;另一方面促使肌肉寒战(即发反应),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功能(迟发反应),以增加热量产生,在老年人,上述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皮肤对寒冷的血管收缩反应减退,甚至无反应,并出现异常的外周血流型(静息时外周血流量减少,可<5ml/100ml手部组织/min,而正常人则不减少),皮肤温度鉴别能力亦减退,例如,年轻人手指能辨别的温差<1℃,而老年人手指只能辨别>2℃的温差,有的甚至温差在5℃以上尚不能觉察,这种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是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意外性低温症的原因。
2、病理性原因:老年人虽可因处于寒冷环境和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引起原发性意外性低温症,但更多见的则是病理性原因即继发性低温症,许多重要的基础疾病可以继发低温症。
①重症感染:败血症可表现为低温症而无发热,而且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故败血症不要等到发热才做血培养;支气管肺炎伴低温症时,常是先由其他原因引起低温症,后诱发支气管肺炎。
②内分泌疾病:黏液性水肿和垂体功能低下因热量产生不足而出现低温症时,其病死率明显增高,脂肪泻所致的低温症也可能与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糖尿病致低温症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6倍,这可能与自主神经,周围神经和血管等病变有关,低血糖患者50%可出现低温症,可以此作为重要诊断线索,以便迅速给予葡萄糖治疗,尿崩症和艾迪生病亦可引起体温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