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可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2.局部症状
先有伤肢沉重、疼痛,感觉敷料或石膏包扎过紧,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伤口周围水肿,指压留有白色压痕。伤口内有浆液血性渗出液,可含气泡。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音,气体的出现也不尽一致,有些出现早,有些后期方明显,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产气早而多;以水肿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则气体形成晚或无气体。有气时X线片可见深层软组织内存有气体影。
伤口常有硫化氢恶臭味。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1、“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厌氧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2、梭状芽胞杆菌在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广泛存在;
3、梭状芽胞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环境,故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不多;
4、此病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5、通常在伤后1-4天发病;
6、患者烦躁不安、杂有恐惧或欣快感;
7、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8、患者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所能引起者,止痛剂不能奏效;
9、局部肿胀与创伤所能引起的程度不成比例,并迅速向上下蔓延,每小时都可见到加重;
10、伤口中有大量的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当移除敷料时有时可见气泡从伤口中冒出;
11、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
气性坏疽威胁受伤者
气性坏疽发生在创伤处
梭状芽孢杆菌是厌氧菌中的一类,包括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败血杆菌、溶组织杆菌和产芽孢杆菌。这类细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存。正因为这种细菌的厌氧特性,所以平常不容易见到这种感染,一般只发生在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挫伤、挤压坏死后。这些情况下多数都有大量的坏死组织存在,而坏死组织中由于没有血液循环,也就没有氧气。这时,如果具有产气特点的梭状芽孢杆菌污染,就可能发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带来剧烈疼痛
气性坏疽一般在受伤或受到污染后三四天左右发生。细菌会在伤口内产生大量的气体,并致组织水肿,因此会引起伤口剧烈疼痛,有人形容这种疼痛为胀裂样的疼痛,这也是气性坏疽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气性坏疽的伤口也有一些其他特殊表现,如伤口周围水肿、皮肤苍白、紧张甚至发亮,然后很快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灰黑色,并出现内有暗红色液体的大小水疱,伤口内可以流出带有恶臭的浆液性和血性液体。
气性坏疽和普通感染最大的区别是在轻轻挤压伤口周围的皮肤时有“咯吱咯吱”的感觉,类似于用手使劲握雪的感觉,这是因为肌肉组织中有气体的原因。在压迫伤口边缘的时候甚至可以见到气泡和血性液体从伤口流出。由于感染比较重,病人的表现是很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快,有时发烧可达40度以上。无论是全身表现还是局部表现,病情发展都非常快,甚至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急剧恶化。
治疗要快速及时
一旦诊断明确,治疗必须紧急进行,手术要在1小时内开始。首先要在全身麻醉下马上完全敞开伤口,用大量双氧水冲洗,这样可以打破组织的缺氧环境,将病变部位做多处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和污染的异物等。同时,全身使用大剂量抗生素。
预防气性坏疽的最好办法是在发生创伤后6小时内将伤口彻底做清创处理,用大量的双氧水冲洗,清除坏死的组织。为了防止气性坏疽传播,病人应当进行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伤口敷料,手术器械等也应该单独收集后消毒处理,以防交叉感染。
没有伤口不会感染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的传播不像传染病一样,对于正常人,只要没有伤口就不会发生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中,人人都可能接触,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环境,所以没有发生感染。
糖尿病足典型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主要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足溃疡形成和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足溃疡可分为神经性溃疡、混合性溃疡、单纯缺血性溃疡。
1.足部的一般表现 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脚踩棉絮感;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当患者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时,患者继续行走易致骨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多发性骨折及韧带破裂,形成夏科关节(Charcot)。
2.缺血的主要表现 常见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毳毛脱落。皮温下降,有色素沉着,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当患者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疱后被感染,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
3.糖尿病足溃疡 可按照病变性质分为神经性溃疡、单纯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
(1)神经性溃疡 这种足通常温暖、麻木、干燥,痛觉不明显,足部动脉波动良好。
(2)单纯缺血性足溃疡 无神经病变,很少见。
(3)混合性溃疡 这些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波动消失。这类患者的足是凉的,可伴有休息时疼痛,足边缘部有溃疡和坏疽。
4.糖尿病足坏疽 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三种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水疱、血疱、烫伤或冻伤等引起的皮肤浅表损伤或溃疡,分泌物较少;随后感染可波及到皮下肌肉组织,并可沿肌肉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脓性分泌物增多;深部感染进一步加重,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坏严重,足部功能障碍,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骨与关节破坏,可能形成假关节。
(2)干性坏疽:
★初期:常见皮肤苍白,血疱或水疱、冻伤等浅表干性痂皮,多发生在指趾末端或足跟部,足趾末端或足跟皮肤局灶性干性坏死。
★中度干性坏疽:少数足趾及足跟局部较大块干性坏死,可波及深部组织。
★重度干性坏疽:全部足趾或部分足由发绀逐渐变灰褐色,继而变为黑色坏死,并逐渐与健康皮肤界限清楚。
★极重度干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变黑坏死,呈木炭样,部分患者有继发感染时,坏疽与健康组织之间有脓性分泌物。
(3)混合性坏疽:糖尿病患者混合性坏疽较干性坏疽稍多见,约占糖尿病足患者的1/6。因肢端某一部位动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化脓。
(二)次要表现
自主神经病变使皮肤出汗和温度调节异常;关节变形后关节韧带易损伤,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动物炭疽病和植物炭疽病原不同,动物上的是一种细菌,植物上的是一种真菌。
动物或人上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植物上的症状:无论叶片上的还是果皮上的,多为黑色小圆斑,严重的可连成不规则形,病组织有苦味。
皮肤炭疽病白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天。由于感染途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皮肤型,占95%,其他二型为吸入型和胃肠型,少见。皮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特征性表现为迅速坏死的无痛性痈,伴局部化脓性淋巴结炎。皮损初发为无痛性炎性红色丘疹,可有瘙痒或烧灼感,然后形成水疱或脓疱,周围为硬性非凹陷性水肿和浸润,水疱既而化脓,偶有血性,随之破裂坏死,溃疡处结成炭末样黑色干痂,周围绕以水疱和脓疱等卫星灶,病菌可沿淋巴管上行导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有时皮损的分布类似孢子丝菌病淋巴管型。发生在眼睑颈部等皮肤松弛部位时可仅有弥漫性水肿而无水疱,可迅速形成坏死。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重症者可有高热、呕吐、全身不适及全身中毒症状。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于数天内死亡。
气性坏疽饮食保健
1、猪蹄。 猪蹄含有丰富的锌、胶原蛋白。 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 多补充胶原蛋白能促进伤口愈合的速度。
2、鲈鱼。 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
3、乳鸽。 鸽是禽类唯一的无胆动物,肝脏中储存着丰富的胆素,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骨骼中有大量的软骨素。这些特殊的营养成份,对调节人体大脑神经系统,改善睡眠,增进食欲。
气性坏疽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饮酒类 可使病灶扩散。
(2)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如辣椒、咖喱、川椒、榨菜、韭菜、大蒜、芥末等物。
(3)忌食腥膻之品 如海虾。
气性坏疽病怎么办
1.清创:由于擦伤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它脏物,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可用淡盐水(1000 毫升凉开水中加食盐9 克,浓度约0.9%)。
2.消毒: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注意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否则会引起强烈的刺激痛。也可用20%按叶煎剂代替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3.上药:可在创面上涂一点红药水(红汞),此药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较小。但要注意不宜与碘酊同用。
4.包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气性坏疽的一般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与尘埃传播
A.经飞沫传播: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
气性坏疽通常不超过几秒钟)。人在说话时,可产生170个左右飞沫,飘扬1米远,最远达1.2米。咳嗽时排出460个左右飞沫,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最多达1万个以上,最远可喷出9米远。在飞沫中大部分是水分,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脱落细胞和病菌。这些微小的飞沫从口腔排出后,一部分散落于地,较为细小的在空气中随水分蒸发,形成更为细小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成为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凶手。
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从卫生角度考虑,交谈最佳距离应为1.3米。这样不会因交谈而感染上飞沫传染的疾病。
气性坏疽病如何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糖尿病引起下肢动脉硬化的原因
下肢血管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下肢缺血性疼痛,严重缺血者可发生坏疽,特点如下:
(1)间歇性跋行: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其特点是步行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跋行症状的出现与行走速度、距离呈正相关。
(2)休息痛:意味着下肢有严重的末梢血管循环不良,下肢血管缺血逐渐加重。临床表现由间歇性跋行发展为下肢在静止休息时缺血性疼痛.多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下肢下垂时疼痛可以缓解或减轻。
(3)缺血性坏疽:因缺血而逐渐发生的坏疽很难治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但亦可突然发生。表现为疼痛剧烈.与动脉因急性栓塞引起血液循环突然阻断的症状相同。坏疽的好发部位是足趾及足限,缺血较重,且易继发感染。足趾和足跟的坏疽常常并存。一旦发生,发展很快,难以控制。 治疗原则如下:
(1)控制糖尿病及纠正脂代谢紊乱。
(z)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3)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4)保护血管,降低血压。
(5)局部保温或适当加沮可扩张血管,减轻末梢循环阻力,预防坏疽发生。
气性坏疽是怎么回事
细菌感染(60%):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免疫因素(30%):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气性坏疽病病因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