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吗

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吗

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是长期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重要的是按照有关指南对患者综合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发作后是否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取决于心律失常本身的性质和发作的频度。对恶性心律失常,如确有反复发作可能,应采取预防措施。首选植入埋藏式起搏除颤器。在此基础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无条件植入,应用药物预防。对其他心律失常,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决定是否用药物预防。如症状明显(要肯定的确是心律失常引起,而非焦虑,非特异的症状),可用药控制。对于新发的心房颤动,在未确定发作频度前,一般不建议立刻开始长期使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挑战及前景

由于早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基于正常动物的心脏,以此获得的结果照搬到人类心脏,偏差很大。上世纪70年代的追求目标是寻找耐受f生好的抗心律失常药,1980年代发展起来了耐受性好、治疗早搏十分有效的钠通道阻滞剂。然而一个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发现使用钠通道阻滞剂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后来被人们所熟知为“抗心律失常药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钠通道阻滞剂因增加猝死风险而暗然失色之后,人们发现了Ikr阻滞剂。然而,Ikr阻滞剂的临床使用同样出现了促心律失常作用,因而也没有达到意想的地位。因此,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如胺碘硐)占领了目前的市场,尽管其明显的心外副作用,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较为安全的离子通道阻滞剂。

二、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向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抑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的认识是近年来在心律失常冶疗领域的一大进步,它最早是从?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作用中得到的认识和启发。?受体阻滞剂的疗效最为肯定,在 65个随机临床试验的18000例患者中,心肌梗死后?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可使相对危险性降低20%。鉴于上述观点,中医药的发掘,药方优化组合、纯化工艺提高,可望达到多离子通道阻滞和非离子通道调节的综合效果,创造出更合理的新药。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黄从新认为,部分中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显示出好的苗头,应该尽快启动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拿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吴以岭教授认为,低毒、安全、有效的中药是摆脱心律失常治疗困境的出路之一,并提出治疗心律失常需要“整合调节”,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

三、整合调节——药物干预新策略

整合调节是目前在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强调对疾病的所有发病机理同时进行调节,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像心律失常那样发病机理复杂、病变类型繁多的难治病。整合调节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使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得到全面改善,将四根“导火索”全部切断,从而有效预防治疗这些症状各异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态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它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常用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种以上,常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来分类(Vaugham Williams法)。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膜抑制剂。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其药物有: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艹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非药物治疗

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或激光消融以及手术治疗。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摒住气等。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亦用于治疗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通过程序控制的单个或连续快速电刺激中止折返形成。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用高压直流电短暂经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使正常和异常起搏点同时除极,恢复窦房结的最高起搏点。为了保证安全,利用患者心电图上的R波触发放电,避免易惹期除极发生心室颤动的可能,称为同步直流电复律,适用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则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除颤和电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终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无预防发作的作用。

晚近对严重而顽固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反复发作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伴显著循环障碍、心源性猝死复苏存活者或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率极快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主张经临床电生理测试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后,静脉内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抑制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判断其疗效而制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无效者,结合临床电生理对心律失常折返途径的定位,考虑经静脉导管电灼、射频、冷冻、激光或选择性酒精注入折返径路所在区心肌的冠脉供血分支或手术等切断折返途径的治疗。

药物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引发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现今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分为Ⅰ、Ⅱ、Ⅲ、Ⅳ四大类,其中Ⅰ类又可以再细分为Ⅰa、Ⅰb、Ⅰc三个亚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早搏的奎尼丁属于Ⅰa类药物,在治疗中极易引发传导阻滞或心脏停搏;Ⅰb类药物美西律(慢心律)主要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却有引发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的风险;Ⅰc类药普罗帕酮(心律平)可在治疗室性早搏时引发心慌、头晕、晕厥等房室传导阻滞症状;Ⅱ类药普萘洛尔(心得安)能迅速控制心动过速,却可能引发心动过缓;Ⅲ类药胺碘酮适用于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颤,但可引发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Ⅳ类药维拉帕米(异搏定)能够治疗早搏,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可引起传导阻滞,严重时可致使心脏停搏。

抗心律失常药物之所以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一方面由于药物的作用机理单一,无法实现整合调节;另一方面也由于药物的治疗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剂量非常接近,难以把握。曾有一位64岁的老年患者,出现频发性房性早搏及短性房颤,按照医嘱以0.2g/次、2次/日的用量服用胺碘酮治疗,时间长达两月有余,期间一旦减量,房性早搏便再次发作,所以始终不敢减量或停药。结果心率突然降至42次/分钟,就诊后发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原因就是长期应用胺碘酮抑制了窦房结的正常起搏功能。

怎样才能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风险降到最低呢?主要是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满意时应缓慢增加剂量,逐步确定最小有效剂量,在加减药量或与其它药物联合服用时必须征求医学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可以选择服用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在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过程中该药还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消除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心律恢复正常了,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能够让患者静下心来,安下心来。而且研究表明其用药安全性极高,未发现心脏毒副作用。

儿童窦性心动过速怎么办

1、良性早搏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病情,暂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病理性早搏,若早搏>10次/分,有症状者;或心电图提示多源性者;或Holter提 示频发或呈联律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平(普罗帕酮):5~7mg/kg/次,q6~q8h, PO。心得安(普萘洛尔),1mg/kg/日,分2~3次,PO。

3、胺碘酮:5~10mg/kg/日,分3次,PO。普鲁卡因酰胺,50mg/kg/日,分4次,PO。

4、对洋地黄过量或低血钾症而引起者,除停用洋地黄外,应予以口服补钾或静滴氯化钾。

5、顽固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在治疗有效后应维持用药3~6月左右。

扩张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一.治疗原则:

1保持正常休息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心衰时低盐饮食

2防治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3有栓塞史者作抗凝治疗

4有多量胸腔积液者作胸腔穿刺抽液

5严重患者可考虑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可以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6对症支持治疗

二.扩张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1必须十分强调休息及避免劳累如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

2有心力衰竭者采用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由于心肌损坏较广泛洋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肾小球滤过时氢氯噻嗪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襻利尿药如呋塞米扩血管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低血压心力衰竭稳定时用β受体阻滞剂有利于改善预后

3有心律失常尤其有症状者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或电学方法治疗对快速室性心律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有猝死危险者治疗应积极

4对预防栓塞性并发症可用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

5对长期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免疫抑制纠正排斥1年后生存率可达85%以上

三.用药注意事项

1心肌病变时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应用剂量宜较小并注意毒性反应或使用非强心甙正性肌力药物

2应用利尿剂期间必须注意电解质平衡

3使用抑制心率的药物或电转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应警惕同时存在病窦综合征的可能

4对合并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者可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5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

6使用抗凝药期间应注意出血表现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INR。

如何预防室性早搏

1、消除恐惧心理:对于早搏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产生早搏的原有疾病。对早搏要消除恐惧心理,要有战胜它的信心。

2、消除病因和诱因:早搏该怎么预防?对于早搏,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生活中避免烟、酒、茶、咖啡等过量,使用镇静药安定,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可用扩张冠状动脉药如消心痛及吸氧,口服钾镁制剂纠正低血钾及低血镁,避免药物过量,特别是洋地黄、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以及预防感冒等。

3、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由于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都有降低心功能、减慢心电传导,甚至产生新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故在用药时应权衡利弊,选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通常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原则是:对功能性早搏尽可能不用,如早搏频发,病人难受时,可考虑使用少量镇静剂或B受体阻滞剂。

治疗小儿心率失常最好的药物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朋友患上了心律失常,对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很严重,早日找到治疗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什么才是治疗小儿心率失常最好的方法呢?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膜抑制剂。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其药物有: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艹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以上就是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广大患者。

小儿频发室性早搏怎么办

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

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胺碘酮。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率为50%。胺碘酮、普罗帕酮及钙拮抗剂的有效率相对较低。

这类患者由于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其药物效果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结果来判断。如果这类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治疗不敏感,则应予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导管消融这类心律失常风险很小,成功率在80%以上。

室上性早搏的症状是什么

1.一般患者症状主要是心跳过快、胸闷、头晕,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部分患者有时会导致低血压、头昏、眼前发黑,乃至晕厥。室上性早搏是良性的疾病,不会导致死亡,但可能影响患者生活,有冠心病的病人,室上性早搏发作时可能会诱发心绞。室上性早搏的诊断主要靠心电图检查。自己不要盲目用药。

2.患者在发病时可选自救药物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几乎所有的药物治疗不能去根,建议常期服用药物。如果严重的话建议去医院做个心电图,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到心电图的检查,以免误诊,就要做一个24小时心电监护。找医生确认下是不是该病。

3.如果在家突发现心跳过快、胸闷、头晕、这是室上性早搏的症状主要特征。如过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及时且只可服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家不可擅自用药,以免耽误患者的病情立即去医院检查。要在当地医生监督下才能服用。还是建议去正规心脑医院去检查下,这样好的比较快。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哪些呢

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膜抑制剂。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

2.第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间接作用为β-受体阻断作用,而直接作用系细胞膜效应。具有与第一类药物相似的作用机理。这类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心得舒,心得静。

3.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指延长动作电位间期药物,可能系通过肾上腺素能效应而起作用。具有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其药物有:溴苄铵、乙胺碘呋酮。

4.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作用。其药物有:异搏定、硫氮艹卓酮、心可定等。

5.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洋地黄类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起作用的。其代表药物有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等。

除以上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司巴丁、卡泊酸、门冬氨酸钾镁、阿马灵、安地唑啉、常咯啉、醋丁酰心安、心得宁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注意事项

首次诊断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临床情况、用药情况及其他伴发疾病等情况确定首选药物。具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医生在选择药物时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抗心律失常用药史,及患者对于每种药物的反映情况。一般除在紧急情况下,最好首先选用很少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

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对于伴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脏明显扩大、心力衰竭者,应注意药物的禁忌证,避免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加重原发疾病。

由于不同病情的心律失常患者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不同,药物应用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切不可自行选择用药剂量,或随意调整药物剂量。另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剂量需要根据脏器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特别提出注意的事项: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于其他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服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及剂量,并且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否则将危及生命。

预防心房颤动有效减少中风的发生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以上。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均列于世界前列。

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7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高于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未来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中风。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中风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着。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与房颤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在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

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预防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临床研究显示,华法林治疗使脑中风的危险降低68%,而且,华法林降低房颤脑中风的发生效果显着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

尽管华法林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药物,但同时华法林所致的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恢复正常心律,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即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只有半数患者在2~3年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即使是最强有效的胺碘酮,也只有40%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房颤呢?房颤的消融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很多房颤可以治愈。

国内和国外的专家也都推荐把导管消融作为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优于药物治疗。同时,导管消融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心律,因而无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了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研究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后脑中风的发生率也显着减低。

因此,采用导管消融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可能是房颤患者更为理想的减少脑中风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方式。

心肌炎好治疗吗

1. 休息及避免劳累必须十分强调,如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

2. 有心力衰竭者治疗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相同,采用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由于心肌损坏较广泛,详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肾小球滤过时,氢氯噻嗪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袢利尿药,如:呋塞米。扩血管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有用,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低血压。

3. 对预防栓塞性并发症可用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

4. 对长期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作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免疫抑制,纠正排斥,1年后生存率可达85%以上。

5. 有心律失常,尤其在症状者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或电学方法治疗,对快速室性心律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有猝死危险者治疗应积极。

6. 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辅酶A、环化腺苷酸、辅酶Q10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慢性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1、非药物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或激光消融以及手术治疗。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摒住气等。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亦用于治疗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通过程序控制的单个或连续快速电刺激中止折返形成。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用高压直流电短暂经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使正常和异常起搏点同时除极,恢复窦房结的最高起搏点。

2、最近对严重而顽固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反复发作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伴显著循环障碍、心源性猝死复苏存活者或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率极快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主张经临床电生理测试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后,静脉内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抑制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判断其疗效而制定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早搏的症状和预防

早搏有哪些典型症状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早搏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早搏要做到的哪两方面?首先要对早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早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对人体

怎么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

一、少数老年人由甲亢引起的心房颤动,往往会被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如果不及时控制甲亢,就难以控制心房颤动。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还应注意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老年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关键在于对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也就是说心律失常究竟是心脏病引起的,或是并非心脏本身疾病引起的。要是由心脏病引起的,要积极的治疗心脏病变;如果由心脏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通过对症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某些药物、调整心情、控制不良生活习惯等,心律失常随之消失。 三、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很多,如果能合理地选用抗心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如何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2.适当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肌炎时,使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阵发性房颤往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会减少发作次数,但房颤本身不会消除还会再次发病。很多患者服用过多种抗房颤药物但效果不佳。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药物所致的不良作用,如肝脏毒害、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脏纤维化、胃肠道反应、眼睛和皮肤损害等。 有些患者出现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其它严重心律失常。有些患者药物不耐受出现心动过缓而被迫停药。有些同时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称为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颤很难用药物控制,因为药物会进一步加重心动过缓而出现危险。 持续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往往

偶发性室早搏怎么办

(1)无器质性心脏病:也就是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阶性,如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患者症状明显,治疗以消除症状为目的。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激等。 (2)急性心肌缺血: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开始的 24小时内,患者有很高的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目前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期前收缩,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减少心室颤动的危险。 (3)慢性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患者常伴有室性期前收缩。研究表明,应用IA类抗心

怎么治疗早搏

一、房性早搏的治疗 由于房性早搏导致房性早搏的基础心脏病及纠正诱发因素,对大多数人的房性早搏可不用针对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因频发房性早搏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房扑的病人,除基础疾病的治疗外。可以选择应用β受体阻滞荆、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必要时也可以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患者应避免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发生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冠心病人尽量不使用IC类普罗帕酮,以防加重心肌缺血。 二、室性过早搏动的治疗 (1)无明显症状的功能性早搏不必治疗。 (2)由于情绪激动及烟酒过度引起

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是什么

1、不可自行停药 若使用药物控制,千万不可自行停药,减少,或增加药量,以免发生危险。 2、心律失常患者应预防诱发因素 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焦虑、忧郁及失眠均可诱发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房颤等疾病,避免这些诱因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一些无器质性疾病的早搏,一旦确诊早搏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心衰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一般治疗 目前有通过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西药增加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有通过心脏起搏器、电除颤、射频消融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的。某些情况下,采用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方法,也能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来缓解心律失常。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 (1)Ⅰ类 即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 适

老人胸闷气短不要立即服用抗早搏药物

人老了,身体的许多器官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全身最为重要的器官 心脏,许多老年人都深受心脏疾病的困扰。80岁的李老太太前几天在上街买菜时,因为5角钱和菜贩子吵了起来。回到家后她感觉到心慌、气短,由于以前有早搏,于是吃了一些治疗早搏的药物。没想到用药半个小时后出现头晕的症状,并且感到胃也不舒服。 李老太太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医生为其做了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其心脏功能良好,血压也比较正常。于是建议她马上停服抗早搏药物,同时为她开了一些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药物。服用后两天,老太太的头晕等症状就缓解了。 早

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治疗有什么呢

一、无心脏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其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的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药物治疗。 二、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