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
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
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分辨率也较MRA有所提高,可以作为快速诊断脑动脉瘤的方法。
DSA是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分辨率最高,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缺点是需要进行动脉插管,有少部分创伤。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通过MRA或CTA检查,考虑有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时候,往往还是需要通过DSA检查最后明确诊断。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可以急诊行CTA检查,如发现脑动脉瘤,可以行DSA检查,同时行介入栓塞治疗。
DSA检查对于脑动脉瘤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后的定期复查也是必须的。如病人确实不愿意行DSA检查,个人经验是对于开颅手术后的病人,可以行CTA检查;介入栓塞后的病人,可以行MRA检查。
头痛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电解质及细胞学检查:可了解血液细胞及生物化学的改变及其与头痛的关系。
2.脑脊液检查: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及颅内炎症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作脑电图,脑超声,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脑血造影等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脑部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如CT扫描、MRI、MRA、CTA和DSA等对脑组织均有较强的分辨力,故对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病变(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它可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受累部位结构改变及其周围脑水肿程度,脑室受压情况等,磁共振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较CT佳,经颅多普勒超声波检查(TCD)能穿透颅骨,直接获得颅内动脉血流信息,对诊断脑血管疾病及脑内血循环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CT、MRI、MRA、CTA及TCD均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易为病人接受,是目前诊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手段。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检查项目
1.一般检查
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测定,及心、脑血管评估等。
2.特殊检查
(1)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测量下肢动脉不同平面的压力水平并双侧对比,如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则其远端压力明显降低,可初步确定动脉有无病变及其部位。
(2)踝肱指数(abi),应用多普勒血流仪与压力计,测算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之比。静息状态下abi一般在0.91~1.30之间,高于1.30提示动脉管壁僵硬不易压瘪;abi在0.90~0.41之间提示存在轻-中度缺血;abi≤0.40,提示存在严重缺血。另外还有趾臂指数(tbi)可以了解末端动脉病变情况。
(3)经皮氧分压测定,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并可用来判断肢端溃疡、伤口的愈合趋势,经皮氧分压过低,提示伤口不易愈合。
(4)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常用筛查手段,可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但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5)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不足之处是由于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优点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但对钙化的分辨能力差,并可能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延迟现象可评价远端流出道情况。dsa对于病变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腔内治疗,同期解决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
1.一般检查
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测定,及心、脑血管评估等。
2.特殊检查
(1)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测量下肢动脉不同平面的压力水平并双侧对比,如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则其远端压力明显降低,可初步确定动脉有无病变及其部位。
(2)踝肱指数(ABI):应用多普勒血流仪与压力计,测算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之比。静息状态下ABI一般在0.91~1.30之间,高于1.30提示动脉管壁僵硬不易压瘪;ABI在0.90~0.41之间提示存在轻-中度缺血;ABI≤0.40,提示存在严重缺血。另外还有趾臂指数(TBI)可以了解末端动脉病变情况。
(3)经皮氧分压测定: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并可用来判断肢端溃疡、伤口的愈合趋势,经皮氧分压过低,提示伤口不易愈合。
(4)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常用筛查手段,可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但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5)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不足之处是由于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优点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但对钙化的分辨能力差,并可能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延迟现象可评价远端流出道情况。DSA对于病变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腔内治疗,同期解决动脉病变。
缺血性卒中如何确诊
主要包括脑结构影像评估、脑血管影像评估、脑灌注及功能检查等。
(一)脑结构影像检查
1.头颅CT
头颅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脑结构影像检查。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下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和脑沟消失等。但是CT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大多数病例在发病24小时后CT可显示均匀片状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发病2-3周内由于病灶水肿消失导致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相当的‘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梗死病灶。
2.头颅MRI
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但对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病2小时内)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DWI对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二)脑血管影像学
1.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
目前脑血管超声检查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手段,亦可用于手术中微栓子的检测。目前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可达8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而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也可达70%以上,特异度可超过90%。但由于血管超声技术操作者主观性影响较大,且其准确性在总体上仍不及MRA/CTA及DSA等有创检查方法,因而目前的推荐意见认为脑血管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可作为首选的脑血管病变筛查手段,但不宜将其结果作为血管干预治疗前的脑血管病变程度的唯一判定方法。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
MRA和CTA是对人体创伤较小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对人体有创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对比剂,CTA尚有一定剂量的放射线。二者对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脑血管超声更高,因而可作为脑血管评估的可靠检查手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动脉的DSA是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也是脑血管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内干预前反映脑血管病变最可靠的依据。DSA属于有创性检查,通常其致残及致死率不超过1%。
(三)脑灌注检查和脑功能评定
1.脑灌注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脑动脉血流在不同脑区域的分布情况,发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检查可区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域,从而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的合适病例,此外其还有评估神经保护剂疗效、手术干预前评估等作用。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脑灌注检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
2.脑功能评定: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脑电图等对认知功能及情感状态等特殊脑功能的检查方法。
脑动脉瘤怎样确诊
1、头颅CT:平扫头颅CT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它有下列作用:①明确有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其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线索。②结合增强CT检查,有时能判断出血病因。如显示增强的AVM或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能了解伴发的脑内、脑室内出血或阻塞性脑积水。③随访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
2、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本病方法之一,特别是头颅CT检查阴性者。与头颅CT配合应用可以发现本病前驱头痛症状,但应掌握腰穿时机。SAH后1~2小时腰穿所得脑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应在SAH后2小时后行腰穿检查。操作损伤与SAH区别主要在于:①连续放液,各试管内红细胞计数逐渐减少;②如红细胞>25×10 /L,将出现凝血;③无脑脊液黄变;④RBC/WBC比值正常,并且符合每增加1000个红细胞,蛋白含量增加1.5mg/100ml;⑤不出现吞噬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头颅MRI:MRI对SAH检出率与CT检查一样,对颅后窝、脑室系统少量出血以及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瘤体等,MRI优于CT,但是动脉瘤夹闭后,头颅MRI检查是否会引起金属动脉夹移位,目前说法不一。
4、动脉瘤最准确的是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一个介入手术,有一定创伤危险性(很小)。如果你不愿意的话,可以做螺旋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出动脉瘤的阳性率很高,但较小的动脉瘤不易检出。
脑中风前兆有哪些症状 脑中风需要检查什么
脑中风需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如果需要手术,病人需要完善甲肝三项输血前检查。
脑梗死病人可以行头颅CT、磁共振、MRI、MRA 等检查,脑出血病人需要完善头颅CT、CTA检查,如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完善CTA或者DSA检查。
关于脑血管病常见的检查有哪些呢
1. 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因为心脏是一个“泵”,它里面如果有“杂质(如风湿性瓣膜病变有血栓)”,它会直接从上脑部堵死脑血管,会出现脑栓塞;因此,临床上如果有怀疑,是有必要行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的;
2. 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颈部供给大脑的血管,通常有颈动脉及椎动脉各两条,共四条血管,任何一条闭塞或狭窄都可以引起相应的梗死灶;
3. TCD(多普勒):颅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双重椎动脉及基地动脉,可以通过多普勒来观察血流的速度及频谱的形态,来判断是否有狭窄及代偿情况。但多普勒跟操作者的水平密切相关。
4. CT/MR检查:本检查相对客观,CT对判断出血敏感,而MR不是作为判断出血的首选方法。因为中风通常有两种(出血和缺血),如果是CT,通常要症状发生在24小时后才会显示出来(就如我们今天撞伤了软组织,明天才看到软组织肿起来一样),但MR(DWI)会对缺血很敏感,哪怕是起病半小时,都可以看出病灶。
5. CTA/MRA这两项检查均是检查血管的:CTA要打造影剂,而MRA无需打造影剂,相对而言CTA比MRA会更接近真实,但两者需要重建。不是每个医院都有开展。
6. DSA(全年血管造影):迄今为止,全脑血管造影是通过局部打造影剂来讲血管放大显影,更能真实地看清楚血管的狭窄程度,因此目前仍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为其有一定风险而且为有创检查,临床上通常有指征才做。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一般检查
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测定,及心、脑血管评估等。
2.特殊检查
(1)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
测量下肢动脉不同平面的压力水平并双侧对比,如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则其远端压力明显降低,可初步确定动脉有无病变及其部位。
(2)踝肱指数(ABI)
应用多普勒血流仪与压力计,测算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之比。静息状态下ABI一般在0.91~1.30之间,高于1.30提示动脉管壁僵硬不易压瘪;ABI在0.90~0.41之间提示存在轻-中度缺血;ABI≤0.40,提示存在严重缺血。另外还有趾臂指数(TBI)可以了解末端动脉病变情况。
(3)经皮氧分压测定
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并可用来判断肢端溃疡、伤口的愈合趋势,经皮氧分压过低,提示伤口不易愈合。
(4)彩色多普勒超声
为常用筛查手段,可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但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5)CT血管成像(CTA)
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不足之处是由于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优点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但对钙化的分辨能力差,并可能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为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延迟现象可评价远端流出道情况。DSA对于病变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腔内治疗,同期解决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