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应接受视网膜检查以免影响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早产儿应接受视网膜检查以免影响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9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行改善,若第一次检查时无病变,但血管尚未发育完成,则2~3周后再检查,直到血管发育完成。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称为第一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须在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施行雷射或冷冻治疗:
(1)第一区出现任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2)第一区出现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是无血管扩张。
(3)第二区出现第二期或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而第四、五期则需进行视网膜剥离手术,成功率约3成,但视力恢复不佳。
过去治疗方式的主流,是使用冷冻或雷射破坏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之后容易产生高度近视或斜视。
目前较新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药物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其效果与雷射相当,对视网膜伤害更小,而且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可以避免全身麻醉所要承担的风险。
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药物会使部分不成熟的血管迅速回退,视网膜缺氧的现象改善,近9成病患接受治疗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会缓慢消失,但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了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定期追踪,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即使经过治疗状况稳定后,视力仍有可能产生变化,患者日后追踪容易出现高度近视、斜视、白内障、弱视、青光眼、视网膜裂孔或剥离等问题。
因此早产儿出院后,仍应按照医师指示回诊,并且定期进行视网膜与视力的检查,一般建议即使当时没有发现任何眼科问题,也应每年定期追踪,才能及早发现眼睛问题、早日接受治疗,呵护孩子双眼的健康。
过度吸氧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罪魁祸首
广州市冯女士早产,孩子生下来只有1500多克,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医生立即在鼻孔里插上管子吸氧。3个月后,“看上去没有什么异样”的孩子因感冒发烧上医院检查时,却意外发现孩子是个“瞎子”。眼科专家分析,这是氧气治疗后副作用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鉴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U)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年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眼科专家云集长沙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过度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罪魁祸首;一旦错过治疗良机(时间窗),孩子一生将失去光明。
ROU发病率:与日俱增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在发达国家是儿童失明的首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黎晓新教授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与日俱增,由此而导致儿童盲者越来越多。
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ROU在欧美国家早产儿当中的发病率为10%—34%,台湾地区报道为19%。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的统计资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妇产医院曾联合作过调查统计,发病的数字与欧美和台湾等地发病率相当。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真的会失明吗
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熟两个意义。与足月份宝宝相比,早产儿面临着更多的艰险,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及时发现治疗,爸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专家是这么说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
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体重的足月产儿。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及早治疗效果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宝宝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宝宝的眼睛与常人无异。
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而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患儿预后较好。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以提早发现预防吗
眼科专家表示,若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治疗上会有很好的效果,基本上通过激光或手术治疗,能使患儿视力完全不受影响。专家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对很多早产儿进行跟踪,在临床中,早产儿生长到37周、38周是病变的高发期。但对一些早产儿来说,38周之后的时间也不能疏忽。在眼科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新生儿,到44周后才出现了病变症状,由于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这孩子的眼睛没有受到影响。
专家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虽然还会继续发育,但却很容易发生病变。另外,对早产儿的用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对早产儿用氧过度或过浓会引起血管收缩,在视网膜没长好血管的地方就会出现缺氧,促使血管乱长,引发病变。这也是近几年不少家长与医院经常发生纠纷的地方,因此,国家卫生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对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较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遗传、感染、酸中毒、贫血等多种影响因素。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
眼科专家提醒,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致盲重在定期随诊,早发现早治疗,许多病变可以治愈。但是,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疾病进入晚期,患儿丧失了手术的机会,最终可能会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留下终生遗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胚胎时期眼球的视网膜血管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开始由视神经处向周边发育,一般要到胎儿36~40周大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假如提早出生的话,这个发育过程就会中断,而氧气的使用容易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反应、引起缺血现象,然后再诱发血管内皮增生因子释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
而引起玻璃体出血、纤维化及视网膜剥离,最严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常会影响双侧眼睛。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不会表达视力上的问题,因此需要透过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检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治疗。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1.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2.为什么早产儿需要做眼底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早产儿满月前要查眼底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哪些早产儿需要查眼底?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出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如果出生体重或出生孕周不在筛查范围,但长时间吸氧或合并全身疾病,身体情况较差的也需要进行筛查。早产儿身体越弱,越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什么时间去筛查?
早产儿在出生后3-4周就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为有部分患儿出生后3-4周已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要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晚了很可能错过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因为小儿身体弱,或认为小儿没有满月,还太小,而不去医院进行检查,这都是错误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留下终生遗憾。
早产儿要注意眼部护理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是并没有毒性的,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
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早产儿眼底检查需要吗
防盲:越早产,越要查眼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产。
“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项道满主任医师说道。
因此,国家规定,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胎龄小于36周的,就一定要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但实际上,为稳妥起见,建议不管宝宝出生时体重多少,就算他比足月儿还胖,长得壮壮实实的,只要他是早产儿,都建议父母及早带他到医院检查眼底。
临床上,常看到有家长带着5~6个月的孩子去做视网膜筛查,殊不知,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出现了这个病变,到那时再去看,已经为时晚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一定要及早进行。
所谓的“及早”,是有一定原则的。若宝宝出生时的孕周大于32周,那他可以在出生后,就马上进行首次筛查;若宝宝出生孕周小于32周的,这些宝宝通常是在新生儿科的温箱里治疗的,这种情况应该等他的矫正胎龄(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到了32周后,就开始首次筛查。
并且,首次的筛查正常,不代表宝宝的视网膜没事,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3~6周出现,只有在此活动期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挽救孩子的视力。
所以,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复检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复检的时间,一般要根据第一次的检查结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