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克服自身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父母应该怎样克服自身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不要将父母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专家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主动感觉母亲的精神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如果母亲经常有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每天晚上总在窗户、门关好之后又小心翼翼的检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会在无形中转移给孩子,使他经常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全的气氛中。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氛围自然便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容易紧张、冲动、恐惧等心理情绪,最终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疑神疑鬼,遇事时应表现出沉着和冷静,让孩子感到一种安全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2)不要将父母的态度强压给孩子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便要求父母的态度温和、理性一些,尤其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如,当父母看见孩子做错事,或犯了错误时,应该耐心地询问孩子,和他一起寻找和分析原因,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并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对父母的话自然便会心服口服。相反,如果父母的情绪极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总随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只要自己高兴,孩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找,一旦自己情绪不好,即使孩子表现得不错,也冲着孩子发脾气。这样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难以捉摸,对事情的是非对错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3)不要将父母的不良举止传染给孩子
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所以,孩子在其行为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如,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父母的兴趣爱好、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等。父母所有这些行为,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一位父亲向心理医生诉苦说,他的儿子老在外面打架惹事。医生问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这位父亲说,儿子小时,只要做错事或在外面打架,回家肯定会被他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揍得越凶,儿子在外面打得越历害。原因在哪?孩子之所以经常在外面打架,正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因为他的父亲教孩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打”,没有其他的办法,这就等于给孩子扭曲的心理埋下了祸根。因此,父母应该尽量改掉自己那些不良的行为举止,以免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不要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已经习惯用成人的视角去看问题,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如,一些父母经常向心理医生反映,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毛病。其实,孩子“说谎”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还无法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而父母却常把孩子的想象,误以为是孩子故意在说谎。父母这样做,实际上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会使他的心理承受过多的压力,导致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不敢随便开口说话。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儿童尿床怎么办 注意教育方法
对于有尿床习惯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切不可施加压力,责骂、惩罚孩子,否则会给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加重孩子心理负担,导致自卑、羞怯、孤独的个性。要关心、鼓励孩子,建立克服遗尿的勇气和信心。
小儿多动症是否会影响智力发育
多动症会不会影响小儿以后的智力发展?这要具体分析。其实,多动症本身不一定影响大脑发育,患儿也有聪明伶俐的表现。患儿多动,动作不协调,可有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并影响学习。由于老师和父母又认为小儿学习不用功,受到批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看到书本就焦虑的心理,长期的精神压力可间接地影响小儿智力发展。所以说,父母如发现孩子动作特别多,学习感到困难,应该带孩子上医院看看,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指导,使小儿能健康发展。
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家长不可给孩子乱用治疗方法,应带孩子上国家正规医院,由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免耽误病情,导致病情的发展。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如何预防矫正儿童口吃
1.家族遗传:遗传学家在调查了大量口吃患儿的家族情况后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
2.模仿他人口吃:口吃的感染性很强,而儿童的语言机能还很不完善,他们若经常模仿他人口吃,便很容易形成结巴。
3.突然的精神刺激:惊吓、环境突变等刺激可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可能导致儿童口吃。
4.父母矫枉过正:孩子在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若父母对此急于做过多的矫正,甚至经常打断孩子说话,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使其出现口吃的现象。
5.强行矫正左撇子:父母或老师强迫有左撇子习惯的孩子改用右手,也可使一部分孩子出现口吃。
儿童口吃的危害口吃对儿童语言功能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口吃不仅影响儿童语言功能的发育,还会极大地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儿童产生心理压力,自尊心受挫,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羞怯、自卑的不良个性。口吃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他们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害怕上课时老师提问,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儿童口吃的矫正口吃儿童的语言器官及神经系统一般都无异常,因此,只要及时进行矫正,其口吃习惯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儿童口吃的矫正分为心理治疗和语言矫正训练两个部分
孩子出新心理问题主要是哪些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期望、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等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生物学因素
该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于父母正常的儿童;母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射线或患病等均有可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使孩子易于出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癫痫、脑炎等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1、受屈孩子的安抚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2、允许孩子自然流各种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露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他们这样做。
3、玩具也存在心理问题矫治功能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家庭教育存在4大误区
早期教育中的盲目性
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半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只重视营养保障,忽视身体锻炼等等。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片面教育只会把有机的素质整体隔离开来,对立起来,导致儿童畸形发展,“欲速则不达”。
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孩子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而现在许多学校则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往往围绕学校的教学给家长布置任务。家长呢,则是学校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
家庭教育模式封闭
主要表现在家长企图让孩子与社会隔绝。家长看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管教多疏导少,说教多实践少。而相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又管得太多太严,“不许”太多,“允许”太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子女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说,孩子听;家长命令,孩子执行。
赵忠心认为,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新的时期受到极大的挑战,家长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评价孩子的标准。评价孩子的标准应看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孩子“听话不听话”。第二,要改变与子女的关系。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家长可以教育子女,家长也要接受子女教育。第三,改变教育模式。由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模式。第四,讲究教育方法。保持与子女沟通的渠道、注意选择教育时机、要有分寸感等。第五,充实新的教育内容,比如休闲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消费教育等。
好父母决定孩子心理健康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亲们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2: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没有一地鸡毛的家务事,在孩子面前不吵不闹,孩子就会阳光健康的成长!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3:父母之间不能轻言离婚
父母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离婚。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和矛盾理解不了,他们是父母关系的无辜者。一个离异的家庭,最受伤的是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神,父母离异是孩子心里的致命伤。两个大人都好说,谁离开谁久了日子照常过,但是孩子不同,无论离开的是父母哪一方,失去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健全、有缺憾的。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轻言离婚,尽管现在的夫妻合约很容易解除,但凡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也要细心呵护婚姻。父母离异破碎的是一个家庭,出现的后果可能会毁坏孩子的一生。
4: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
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会潜移默化带给孩子。出口成脏的父母、说谎的父母等等,这些习惯最容易传染给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重形象。不吹毛求疵、不满口谎话,稳重自信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好父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更不是家产万贯土豪模样,而是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榜。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好父母会为孩子着想,会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行为健康等等。
为人父母不是先天就会,而是在养育儿女中逐渐学习的。育儿是一门大学问,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为孩子维系好的夫妻关系和婚姻,为孩子打造幸福的家庭港湾,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给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充分的力量!
抽搐的危害
1、学习方面:小孩患了抽动症,由于频繁的抽动、身体的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心理方面:抽动症不是精神病,但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小孩患了抽动症,怪异的动症易引起他人的嘲笑,导致孩子自卑、暴躁、不合群、敌对情绪,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3、身体方面:小孩抽动症状频发,导致躯体疲倦不适,甚至导致创伤。如频繁眨眼可致眼睑充血红肿;频繁点头摇头导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肢体大幅抽动可导致磕伤、碰伤等;有的伴有头疼、腹痛、小便不禁、遗精等;有的伴有自残行为。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危害。
4、生活方面:抽动症状严重的孩子会影响日常生活,如手抖不能拿稳东西,喉咙异常出声阻碍进食饮水等。
小儿性教育怎么开展比较好
1、爸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将孩子引入误区。
宝宝长大了,围绕两性器官之差异会提出各种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父母自然是被询问的第一个对象。爸妈不必答非所问,或遮遮掩掩,敷衍搪塞,或视为脏肮下流,严词呵斥。这样会使孩子将生殖器官误认为是下流无耻的象征,将与此相关的活动都看作是丑恶的。
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偏要弄个明白,或更加频繁地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以满足好奇心,或窥视父母性生活,形成神秘感,甚至长大后走上犯罪道路。总之,这会严重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简单功能,包括性器官。
爸妈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的说明,这不仅能解除孩子的疑问,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还能沟通爸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例如在帮孩子洗澡时就可以顺便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指出他的生殖器官,并教给正确的名称,这样孩子看待性器官就会同看待自己的头发一样自然。
医学界专家曾说过,3—6岁的孩童常有抚摸自己性器官的行为,对别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甚至窥视,这决不表示孩子有了性的自觉或意识,而仅仅是出于神秘和好奇。
3、与孩子同睡一床的爸妈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亲热爱抚,甚至过性生活,不能给孩子以目睹、窥视的机会,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胡思乱想,情绪紧张,形成精神压力,妨碍孩子的心理发育。
女孩发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般来说,孩子长得高或矮,只与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身体健康有关联。但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症状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1) 因夫妻情感不和而产生家庭压抑气氛;
2) 夫妻吵闹而引起分居或离婚的单亲生活;
3) 家长失业或下岗出现低落的情绪;
4) 对孩子期望过高而产生的压力;
5) 孩子管教太严而失去自信;
6)家长在吃饭时数落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因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但要保持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否则对孩子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还是通过孩子的身体健康来反映:
1) 家庭的压抑感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情绪不稳定;
2) 孩子食欲不振;
3) 孩子睡眠不佳,忽惊忽醒;
4) 孩子消化道失调,有时拉稀,有时便秘,产生肠胃紊乱;
5)孩子抵抗力减弱,虽大病没有,却小病不断。
父母如何调理孩子的情绪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在身体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孩子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就应考虑孩子的心理问题。
1)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要因夫妻的矛盾让孩子感到压抑;
2) 即使夫妻分居或离异,仍要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幸福和自信;
3) 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因孩子淘气和不听话,动辙就打骂孩子,惩罚孩子,而要多讲道理,多鼓励;
4) 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他,不要因过高期望而给孩子加压力。
青春期是我们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的女生也应该在这段时光里如花一般绽放。小编讲的这些大家是否记住了呢?不管你是成年或者正值青春,都可以告诉身边的那些小花,让她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祝愿各位读者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