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警惕小儿破伤风

警惕小儿破伤风

1、及时进行伤口处理

伤口的处理务必要彻底。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有的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应用。

抗毒素的使用应及时。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分别由肌肉注射与静脉滴入。静脉滴入应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滴入。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验。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一般只用一次。青霉素,肌内注,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风梭菌。也可给甲硝唑,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持续7~10天。如伤口有混合感染。则相应选用抗菌药物。

3、注意隔离、避开刺激

病人入院后的隔离非常重要。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可供选用的药物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肠量,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地西泮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静脉缓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时忌用。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喷妥钠缓慢静注,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用于已作气管切开者比较安全。但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可酌情用洛贝林、可拉明等。

4、注意防治并发症。

破伤风的并发症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病人,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气管切开病人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褥疮。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5、注意营养和补水

补水是破伤风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病人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对于新生儿的爸爸妈妈来说,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方法在于避免孩子割伤、碰伤事件的发生。

怎样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胺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脐带断端消毒不严,使破伤风杆菌通过脐部侵入人体所致,或者是出生后在护理时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使细菌侵入。这种细菌侵入人体后,大多4 ~ 6天才发病,故称“四六风”。本病发病愈早,病情愈严重,死亡率也愈高。 但是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所用的接生器具、纱布等,事先需要进行严格消毒;脐带切断结扎后,应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好;待脐带干枯后,应观察脐带有无感染以便及时处理。如发现新生儿患有破伤风,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疾病引发抽搐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小儿肺炎等疾病也常常可以引起抽搐,多发生在出生后的3-7天。这些疾病通常在新生儿期由于表现症状不典型,不易被人们所发现,小儿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7天左后的新生儿身上,病菌通过婴儿的脐部侵入体内,引起新生儿强制性痉挛,甚至引起死亡的威胁。那么,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呢?首先要尽早发现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

伏期大多4~8天(3~l4天)。潜伏期与出现症状到首次抽搐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差。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患儿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成角弓反张状。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肉收缩仍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常诱发痉挛发作。呼吸肌与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膀胱及直肠括约肌痉挛可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体温升高可因全身肌肉反复强直痉挛引起,亦可因肺炎等继发感染所致。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其发作逐渐减少、减轻,数周后痊愈。否则因越发越频、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小儿破伤风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有破伤风杆菌的人和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在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仅在发生创伤并受到破伤风杆菌侵入时才会引起疾病。潜伏期2小时到数月数年。

(二)传播途径

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家禽、家畜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并随土壤或尘埃经创伤或伤口进入人体。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创伤感染: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

脐带感染:用不洁的器械切割脐带,或用不洁的敷料处理脐带,使脐带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所致。

其它感染: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不会造成人群传播,病人恢复后也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多呈散发;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病死率高。

新生儿破伤风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一旦感染,治疗比较困难,但新生儿破伤风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对破伤风杆菌普遍易感,所以应:

一、新法接生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或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断脐,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后结扎脐带,并多留脐带残端数厘米,争取在24h内脐带按严密消毒方法重新处理。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

二、紧急情况如遇紧急情况,除脐带处理要严密消毒外,同时:1、青霉素:肌注青霉素3~4天。2、破伤风抗毒素: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入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U。

三、孕妇肌注破伤风类毒素因母体抗体和新生儿抗体呈正相关。抗体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水平在0.01U/ml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机体免于破伤风感染。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于妊娠晚期可注射2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相隔1个月,第2次至少在产前2周(最好1个月时)肌注。国内有关报道我国育龄妇女具有保护水平者仅为38.22%,内地高于边远地区。而边远地区又存在着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潜在危险,所以应尽快开展育龄妇女或孕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通过提高母亲免疫水平而保护婴儿免受感染。

小儿破伤风有哪些危害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如果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如果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病因治疗

对于由细菌感染所致惊撅,应用足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于代谢性疾病所致者,应纠正血糖、钙、镁、钠;对于氛苯酸代谢异常者,应限制食物中该氨基酸的含量;对维生素B6依赖性惊原需长期服用维生素B6;新生儿破伤风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游离的毒素。

脐部护理不当当心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在宝宝出生1周时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入侵引起的。

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长时间未使用的金属制品或有锈迹的金属制品上都附有破伤风杆菌。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剪刀、线绳结扎脐带或接生者的手未消毒,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因此,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产妇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分娩,以防接生工具出现意外导致宝宝患病。

新生儿破伤风的传播途径

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通常与接生时的卫生条件有较大关联,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接生时没有严格对分娩器材进行消毒,尤其是需要剪短脐带的剪刀和接生者的双手,这些会直接接触到新生儿的脐部,而破伤风杆菌正是通过脐部入侵,因此,在接生过程中的这些不达标的卫生和消毒条件都属于传播途径。

新生儿破伤风也有通过创伤感染的情况,传播途径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的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新生儿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也会发生新生儿破伤风,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

还有一些感染途径比如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也会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这些也是需要注意的。

新生儿破伤风病因有哪些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

1、发病原因

感染方式常为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带残端的棉花纱布未严格消毒时,破伤风梭菌即可由此侵入,新生儿破伤风偶可发生于预防接种消毒不严之后,伤风杆菌不是组织侵袭性细菌,仅通过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破伤风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排位第2的毒素,仅次于肉毒毒素,其致死量约 10-6mg/kg。

2、发病机制

(1)坏死的脐残端及其上的覆盖物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破伤风梭菌出芽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致病,随着毒素的释放,产生毒素的细菌死亡,溶解,破伤风毒素经淋巴液中淋巴细胞入血,附在球蛋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2)也可由肌肉神经结合处吸收,通过外周神经的内膜和外膜间隙或运动神经轴上行至脊髓和脑干,此毒素一旦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抗毒素也不能中和,毒素与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它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以致运动神经系统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强化,导致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地持续收缩,活动越频繁的肌群,越先受累,故咀嚼肌痉挛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而呈苦笑面容,腹背肌当痉挛较强后,形成角弓反张,此毒素亦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等表现。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当心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桿菌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大多在生后六、七天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时,脐部消毒处理不当所致。如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或用不洁的布料包裹脐端,破伤风桿菌就可在脐部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表现为小儿出现口张不大,不吃奶,哭声小,随后出现全身性强直性抽搐。该病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后尽早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后无后遗症。

目前全国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地区仍有散发,依旧值得大家的重视。

其表现症状为以下三个阶段:

前驱期:烦躁、哭声小、口张不大、吸奶困难。用压舌板检查咽部,可出现口紧闭。

痉挛期:口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呈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呈弓反张。任何刺激(包括声、光、扰动)均可引起痉挛发作,严重者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呼吸暂停和窒息。患儿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晚期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恢复期:痉挛停止,肌张力仍高,可吃奶,不引起窒息,2—3个月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新生儿破伤风注意事项有哪些

1.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严格执行完全可预防本病。

2.接生消毒不严者,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

3.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此法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会影响智力吗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假如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

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假如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相关推荐

新生儿破伤风的来源

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因此,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剪刀、线绳结扎脐带或接生者的手未消毒,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进入体内而发病。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 新生儿在感染破伤风杆菌后3-14天开始发病,以4-7天间发病最多,而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首先出现的症

破伤风有哪些表现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患者神志清楚,当

破伤风疫苗什么时候打

预防接种破伤风疫苗,一般2岁前就可以打了,如果是事后预防,则越早打越好。 1、事前预防接种 是指现在没有受伤,但先把破伤风疫苗接种好,受伤时就无需担心中招问题。这就是所谓“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多数疫苗接种都按这个策略执行。目前单独的破伤风疫苗已被淘汰,使用最多的是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联合疫苗(白百破疫苗)和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白破疫苗)。这两个疫苗在我国为免费接种,孩子2岁前接种4剂白百破疫苗,6岁再接种1剂白破疫苗,相当于6岁以内接种了5剂破伤风疫苗。一般其对破伤风的预防效果至少可以维持到16岁甚至

新生儿破伤风有什么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游有关阵发性双拳紧握。上支过度屈去,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破伤风杆菌为革

如何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1.新法接生 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或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断脐,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后结扎脐带,并多留脐带残端数厘米,争取在24h内脐带按严密消毒方法重新处理,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 2.紧急情况 如遇紧急情况,除脐带处理要严密消毒外,同时: (1)青霉素:肌注青霉素3~4天。 (2)破伤风抗毒素: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 (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入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U。 3.孕妇肌注破伤风类毒素 因母体抗体和新生儿抗体呈正相关,抗体血清中破伤

小儿破伤风有哪些表现方式

前躯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相应出现的征象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 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 上

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原因

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

抽搐的原因可能与三种疾病有关

一、高热 高热性抽搐所占比例最高。高热是诱发儿童抽搐的最常见原因,没有之一。 热性痉挛的病理过程是这样的:由于婴幼儿脑神经容易不受控制地“放电”,远远没有成人脑神经般稳定。体温急遽升高引起脑细胞不正常放电,造成突然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抽动、口吐白沫、眼球上吊、嘴唇发青等现象。 热性抽搐常常在发烧24小时内出现,大多数是全身性抽搐,发作时间较短,多在15分钟左右。热性痉挛好发于六个月至五岁大的孩童,在台湾六岁以下儿童,其发生率为3~4%。热性痉挛小朋友中约有20-40%家族中有热性痉挛病史的成员。 热性痉挛病

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 百白破是预防什么的

百白破疫苗主要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这三种疾病的,是属于国家计划免疫内的药物,由政府免费提供。 百白破疫苗需分别于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共接种4次。 正常来说,完成4次接种的儿童可得到较好的保护效果:预防典型百日咳的效力约85% ;破伤风的保护效力为80 ~ 100%;接种3次以上,对白喉的保护效力约为95%。

新生儿破伤风检查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3—14天,以4—6天间发病最多,故俗称“四六风”。潜伏期越短。病死率愈高。哭闹不安,张口及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出现苦笑貌,伴四肢抽搐,呈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任何轻微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窒息。患儿神志清,早期不发热。痉挛期可因全身肌肉强烈痉孪而致体温升高。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痉挛期四肢肌肉呈强直性痉孪,腔直肌可强直如板,甚可表现角弓反张,如并发肺炎,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哆音。脐部常有感染,脐轮红有分泌物。 脐部脓汁涂片可见细菌及中性粒细胞。培养阳性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