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中风用药小心误区

脑中风用药小心误区

1、定期活血化瘀

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去医院打吊针,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淤的药,能帮助疏通血管,其实这没有科学根据的。

目前老年人预防性输液,主要是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确能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属于临床用药,不是保健品,因此只具有治疗作用,没有预防作用,不能想输就输;而且靠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疾病,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2、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好

在很多医院,中风患者都需要接受输液治疗1~2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患者也认为,吃药好得慢,输液好得快。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不能进食的患者外,中风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因为大多数对中风有防治作用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都是口服药,常用的静脉药,反而是一些没有多大作用的药。

3、认为中药比西药好

一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便擅自用活血化淤中药,代替抗血小板西药。其实中草药同样也有副作用,特别是静脉输入的中药针剂,因此中风患者,切不可私自购买中成药制剂,不可自行注射使用。

伤口愈合慢小心误区

1、保持伤口干燥

当皮肤表层细胞游移增生时,若遇到结痂,则皮层细胞难以移动,伤口愈合时间变长。

正确方法:伤口上适当的湿度会加速愈合。

2、多涂药水

以往伤口处理常是双氧水、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涂得“姹紫嫣红”的,但现在认为这些消毒药水,会破坏到肉芽组织,减少白血球活性。

正确方法:消毒是必要的,但要迅速,马上用生理盐水把这些消毒药剂冲拭为好。

3、必用抗生素

除非感染已发生,不然不用抗生素,即使是局部的抗生素药膏,也会影响伤口愈合。

正确方法:重要的是用生理食盐水──冲、冲、冲。

4、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具有止血的作用。于是有的人就习惯将云南白药直接涂撒在流血的伤口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南白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活血、消肿、止血、止痛作用,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吐血等,但是多作为口服之用。如果将药粉直接散在流血的伤口上,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发炎,反倒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正确方法:伤口出血不宜直接涂撒云南白药,可采用止血带或纱布压迫止血。

5、包得紧紧的,密不透风

伤口的愈合,必须有“氧”,氧为形成胶蛋白所必需。

正确方法:最好暴露,至少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才对。

使用面膜要小心误区

误区一: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很多朋友都认为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这样才可以发挥出面膜的全部功效,哪怕是觉得感觉到粘稠也会坚持过夜。其实,睡眠面膜只是面膜的一种统称,并没有说明一定要在睡觉前使用,其实只要皮肤吸收了面膜的营养就可以了。

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果使用睡眠面膜感觉到又粘又腻又不好吸收,起床后皮肤上分泌出许多油脂,这时就不需要带着面膜过夜了,只要在脸上敷30分钟,等到皮肤完全吸收后,就可用清水洗净。

误区二:睡眠面膜一定要在晚上睡觉前才能敷。大多数的人经常会顾名思义,认为睡眠面膜只能在晚间使用。其实不然,睡眠面膜的主要配方是胶状的大分子,目的是为了锁住在使用面膜之前抹上的护肤产品中的小分子,所以在平时有时间,就算是非睡眠的时候也可以敷的。

正确使用方法:如果在晚上睡觉之前涂抹睡眠面膜感觉到不舒适,可以选在中或是下午睡觉前,完成了基础护理工作之后,再使用睡眠面膜。

误区三: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基础保养。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错误,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的基础保养,直接敷上一层面膜便睡下。睡眠面膜是皮肤表层的一层膜,起封闭性的效果,它的营养成分并不多,需要进行基础护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养分。因此,不可以忽略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方法:每天在清洁完皮肤后,打上爽肤水,再抹乳液、霜,全吸收后,就可敷上睡眠面膜,锁住营养。

治疗老年人脑中风常见的误区

误区1:我们经常说肥胖的人容易得病,尤其是脑中风,那么是不是瘦人就不会发生脑中风呢?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脑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脑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脑中风的发生。

误区2:脑中风比较青睐于中老年人,那么是不是就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患脑中风呢?虽然90%的脑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脑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脑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糖友运动要小心误区

打胰岛素会上瘾

经常听到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友问医生:是不是打胰岛素,打着打着就会上瘾了?其实,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是人体内原本就有的蛋白质。人体仿佛一部发动机,需要燃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胰岛素恰似葡萄糖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是维系生命的纽带。健康人体内自己生产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胰岛素生产系统有问题,需要从外部补充一点而已,这是患病的机体需要,维系健康的有效治疗手段罢了,与“上瘾”无关。

用胰岛素会导致洗肾

胰岛素对人体并没有害,也因为血糖获得控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机率,保护肾脏不再继续收伤,让胰岛素剩余功能正常;另外,糖尿病人只要维持正常三餐,除高风险食物外,不用特别挑选食材,相信医师诊断与治疗,就可稳定血糖避免病况恶化。

要少吃米饭

糖尿病人是否真的要少吃米饭呢?专家表示,米饭所含的淀粉,能够分解成人体必要能量葡萄糖,如同汽车行走需要加油,人类活动一定要使用到葡萄糖,一旦缺少脑细胞功能将第一个功能受损,红白血球功能也会降低,若长期缺乏淀粉,身体必须分解蛋白质换取葡萄糖,恐导致酮酸中毒或高渗透压血糖症。

白米饭吃成糖尿病?

网上有帖子指出,白米饭含糖量高,引发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病。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人粮食缺乏,必须用土豆、南瓜、芋头、大豆、地瓜来替代主食米饭,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很少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专家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白米饭易消化、转化快,确实属于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糖尿病人少吃精制谷物,在主食限量范围内多用粗杂粮代替部分米、面。但不能将糖尿病的发生归罪于米饭。1型糖尿病主要与免疫缺陷及病毒感染有关,2型糖尿病是在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致病的。这个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生活方式,吃得多了而运动减少了,尤其是西式的饮食习惯。我国成为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不是白米饭比以前吃得多了,而是大鱼大肉吃多了

各种老年预防中风误区

随着人均寿命已大大增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中风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中风患者也相继增多,不小老年朋友都有预防中风的方法,但有不小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误区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五:只管服药不检查比如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应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七: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根据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

脑中风的后果有哪些

误区一:我们知道很多脑中风患者其实都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那么是不是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脑中风?脑中风分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脑中风两种。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误区二: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要以为小脑中风无关紧要。不少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脑中风。约有一半小脑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脑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诊断脑中风存在极大误区

脑中风的治疗缺少不了正确的诊断,了解清楚正确的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是大家必须要做得事情,在生活中,脑中风疾病是经常的见到,大家对脑中风也是比较的熟悉,只是大家不愿去了解脑中风这方面的知识,对脑中风的诊断以及治疗更是一无所知。平时的时候,可能大家也会谈到脑中风疾病,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脑中风的诊断误区有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了解。为了能够避免脑中风的诊断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就应该了解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的这些误区,在诊断脑中风的时候引起注意。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脑中风的诊断出现误区跟症状表现了解的不清楚也是有很大的关系,把脑中风的诊断误区了解清楚以后,大家还需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症状表现,打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在生活中引起注意。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

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脑中风的家庭急救小知识

脑中风患者发病后在家里抢救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得当,对患者的预后相当重要。家庭急救中风病人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发现病人发病后切莫慌张,应该保持镇静,否则会加重病人脑缺血的症状。然后让病人平卧,尽快拨打120急救。

2发现中风,不用盲目用药。因为可能是缺血性中风,也可能是出血性中风,用药不当,还会引起副作用。

3搬运病人要注意方法:一定注意不要急于把病人扶起,应该是2-3个人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微抬高。

4要注意给病人松开衣领,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以免有呕吐的话,引起窒息。

5如果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6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脑缺血的病人,可以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脑中风九大误区要人命

误区1:老人才得脑中风

澄清:任何年龄都会中风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脑中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她解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疾病都是导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此外,暴饮暴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过度劳累等情况都是脑中风的诱发原因。”

误区2:脑血管正常不会中风

澄清:两成中风跟脑血管无关

很多人认为,既然脑中风是脑部血管的问题,那只要脑血管检查正常,应该就不会发生脑中风了。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有20%的中风,不是因为脑血管本身的病变,许多心脏疾病的因素也会导致中风。

误区3:颈动脉筛查=脑中风筛查

澄清:脑中风筛查是综合过程

经常有患者说,他做了颈动脉筛查,等于就已经做了脑中风筛查。其实,脑中风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无论是脑血管筛查,还是颈动脉筛查,都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需要看其他因素。

误区4:养生保健品可防中风

澄清:尚无证据说明真正有效

网上经常有各种预防脑中风的妙招,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养生保健品能预防中风的各种传言更是不胜枚举。但事实上,目前没有更多证据说明这些所谓的养生保健品真正有效。

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常见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基因等。目前,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人类是暂时无法干预的。而常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肥胖、吸烟、酗酒等。“因此,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这些都能起到预防脑中风的作用。”

误区5:阿司匹林可防所有中风

澄清: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有害

很多人误以为,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所有中风。但其实,防脑中风需要综合疗法。阿司匹林只能对部分缺血脑梗塞有效,而且也只是预防中的一环。相反,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有害无利。因此,血压很高不易控制、有出血性疾病或者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最好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此,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因人而异,必须遵医嘱服用。

误区6:轻微中风只需门诊治疗

澄清:小中风也应尽快住院治疗

很多人认为,如果只是轻微中风,不需要住院治疗,在门诊输液治疗就行了。事实上,许多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先兆,必须加以重视。

“小中风就像大地震前的预警,应尽快住院治疗。”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误区7:输液比口服药更有效

澄清: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

很多人都迷信输液,以为中风时,输液比服药治疗效果更好。但是,一般情况下,只有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口服的抗血小板药、降脂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药其实才是治疗脑梗塞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口服降压药,更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误区8:治疗出院后可停药

澄清:必须遵医嘱长期吃药

很多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出院后就把药停了。但事实上,中风的复发率非常高。从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可看出,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很多, 必须按医生指导长期吃药。“而且,在卒中风险评分量表中,得分越高的患者越要坚持吃药。”

误区9:安宫牛黄丸可化险为夷

澄清: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

安宫牛黄丸成分为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的确可用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等疾病,但是,安宫牛黄丸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比如,昏迷患者喂服安宫牛黄丸,患者可能会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因此,在没有医务人员指导下,不能随意用药。”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编辑于2010年03月10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相关推荐

家长为孩子选鞋小心误区

误区一:鞋帮、鞋面越软越好 由于儿童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时期,平衡稳定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因此,童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童鞋的鞋面(尤其是头部)如果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宝宝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 误区二:鞋底的弯曲度越大越好 童鞋鞋底要有适当的厚度和软硬度,但过软的鞋底不

心衰用药误区

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是心衰治疗中的两大类药物,但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做法上的误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高炜教授提醒患者如下几点: 利尿剂并非越多越好 在心衰的治疗中,它是最能改善病人症状的,但利尿剂通常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因为利尿剂在排出体内水分的同时,也会将体内的一些电解质即一些离子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排出体外,比如体内钾离子过低时心衰也会加重。而不同的利尿剂所排出的离子也不一样。此外,过度利尿,体内血容量不够时,血压就会下降,出现低血压。血压太低的话,心功能同样也会恶化的

痛风的用药误区

误区之一:急性发生时单用降尿酸药医治 有些痛风患者在急性发生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以期停止发生,缓解痛苦,反而拔苗助长。痛风利仙和别嘌呤醇在药典上属抗痛风药。前者可添加尿酸的肾分泌,后者可抑制尿酸的构成。其一起效果可下降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缓慢病变的发生,故首要适用于缓慢期痛风。但降尿酸药并无消炎止痛的效果,非但不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对停止急性发生也无效。 误区之二: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为消除急性炎症影响,免除痛苦,消除病症,医师常给痛风急性发生患者开消炎

白癜风用药

临床上定义的白癜风是一种无痛痒自觉症状的皮肤色素脱失症,然而在临床咨询工作中医院常会遇到患者咨询白癜风用药后很痒的问题,临床上也偶见非药物因素引起的白癜风白斑发痒的情况。 据相关资料证实,有20%—25%的患者在发病之前或同时局部有瘙痒感,也有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因某种因素发生痒感,随之白斑扩大或出现新的白斑。因此,白癜风患者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瘙痒感时,多数提示病情有发展。 白癜风治疗一般是在白斑局部使用外涂药,而白癜风治疗的外涂药物多具有光毒性或光敏性,通过紫外线的照射使药物刺激皮肤,以致引起亚临床炎症

关于脑中风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容易得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血管病。 误区二: 青年人不必担心得中风。虽然脑血管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血管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中风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

脑出血患者的家庭急救措施是怎样的

1.先让其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尽快与急救中心联系。在送医院前尽量少搬动,中风如发生在厕所,应迅速平稳地将患者转移到宽敞的房间后,再叫救护车。应就近选择医疗单位,避免长途运送。 2.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诊断不明时,切不要随便用药,因为不同类型的中风用药各异。 3.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不要急于把病人从地上扶坐起,应2~3人同时用车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高,但不要抬得太高,否则会使呼吸道狭窄而引起呼吸困难;松解衣领,取出假牙,对于呕吐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还要防止舌

小儿用药误区

宝宝各脏器都尚未发育成熟,体质有别于成人,生病了不能乱吃药,妈妈最好遵医嘱给宝宝用药,同时,还要避开6大用药误区误区1:熟人推荐药物不会错 在宝宝生病时,一些缺乏经验的妈妈喜欢向其他妈妈询问治疗方法,甚至使用别人推荐的药品。但实际上,每个宝宝的生病情况是不一样的,病因也不一定相同,正确做法是按医生指导用药误区2:进口药比国产药好 国内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有的妈妈在选购药品时专门购买进口药品,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进口药存在两大风险,一是监管力度没国产药品大,质量难保证;二是进口药物说明书多为英文,妈

高血压患者注意三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有些患者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来使用,只在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时才吃药,实际上这种服药方式是不正确,降压药简短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容易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误区二:用药时间不对 服药时间不正确也会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这是患者朋友特别要警惕的,很多患者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因此吃降压药最好是早上起床就吃,晨练完或吃完早饭再吃药就有可能增加危险性。 误区三:盲目跟风用药 有的患者听别人推荐什么降压药好,就选择来服用,结果服药不当导致

小心家庭用药的几种误区

时间错位 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可是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药量偏小 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

持续打嗝要小心脑中风

普通情况下,打嗝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打嗝的情况有很多种,看似平常的事情,人们并不会在意。但是如果出现了持续性反复打嗝,尤其是老人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有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表现。 打嗝在生活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打嗝大多是由于饮食过饱、吞咽动作过多、冷空气刺激或精神因素等导致的发生。其实打嗝来自大脑中的“生命中枢”——延脑。延脑位于脑和脊髓之间,长约3厘米,负责指挥心脏、肺等重要内脏的自主神经活动,延脑内有喷嚏、咳嗽、唾腺分泌等中枢神经,一旦受到破坏,心、肺等器官不能正常工作。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