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要好的朋友只有一两个,一般都是同性别的,与自己相似的人。男女同学关系也是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发展,不再完全以父母为榜样,不会完全顺从父母,反抗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人的评价越来越客观,慢慢能够看到父母的优缺点。
3.与教师的关系。青少年不再像小时候,把老师看成是权威,不再盲目接受一切的老师,会选择哪些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好好学习相应的科目,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他们还会取外号等方式来嘲笑。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
(一)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
青少年的性心理起初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好象鬼使神差似的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与爱慕。
但是这种性爱的萌动,似乎披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其中不少男女青年并不了解多少有关性的知识,只是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
这时他(她)们对异性的兴趣、好感和爱慕,主要由于异性的吸引,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性意识会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二)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
青春期心理上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闭锁性和强烈的求理解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性心理外显方式的文饰性。
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他们内心对某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又有意无意地表现得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或作出回避的样子;
他们有时表现得十分讨厌那种男女亲昵的动作,但有时实际上又很希望自己能体验体验……。这些矛盾心理的表现,使他(她)们往往产生种种冲突与苦恼。
(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这时不少青年的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五花八门的性信息,不良的影视镜头,黄色的淫秽书刊,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想影响,极易使个别青年的性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而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发生性过失,性犯罪。
与此相反,另一部分青年由于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升华而导致过分的压抑,有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的方式、变态行为表现出来,如“厕所文学”、同性恋、窥视或恋物等。
(四)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
青春期的性心理由于不同的性别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热烈,女性表现得含蓄和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性更多的是新奇、喜悦和神秘。
女性则常常是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在表达方式上,男性一般较主动,女性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青春期的心理误区及克服方法 误区四:极度自卑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涩、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还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克服方法:树立自信心是改善自卑的重要方法,青少年自信心的树立主要是要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加以鼓励,认可他们,让他们从自己身上找到自信,拜托自卑。
儿童孤独症人际关系发展早期干预
一、行为分析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气以锁链法为例,锁链法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简单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气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同样,以负强化来矫正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粉,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出现厌恶体验,以后就会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二、结构化教育法
结构化教育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该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影响儿童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也揭示着这个群体的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干预者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因此,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
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三、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目前,地板时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
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包括家长)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
199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E・葛斯汀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系统总结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表现在: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实施步骤:评估;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准备训练环境;规划干预时间;经验分享;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元素;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活环境。
五、其他方法
1.药物治疗法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气因此,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疗法,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大夫处方下才能给予,切忌按广告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
2.感统训练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即感统训练法。该方法被不少学者所接受并在康复机构中大量使用,在机构老师的引导下,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运用也较为普遍。
3.音乐治疗法
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瑞蓝德认为,自闭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打击乐的学习,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成为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自闭症儿童而言,是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于抒发压抑情绪,从而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滋生。香港、台湾有的音乐治疗师还发现,通过培养对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能大大降低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生活兴趣的正常化,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研究者强调音乐治疗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如音乐综合治疗法,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为主。
孩子出新心理问题主要是哪些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期望、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等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生物学因素
该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于父母正常的儿童;母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射线或患病等均有可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使孩子易于出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癫痫、脑炎等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
(一)异性疏远期
发生于青春前期。由于生理上发生了明显差别,少男少女之间会产生一些不安的和害羞的心理,对待异性产生陌生感和畏惧感,不知如何处理,因而引起对异性的彼此疏远,男女之间泾渭分明。
这时男的一群,女的一伙,彼此不相往来。即使心烦接触和交往,也非常勉强而不自然。有时必须坐在一起,相互间也保持一定距离,井水不犯河水。即使是童年时代很要好的异性玩伴,也会明显减少往来,在来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然。同性接近,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快活无忧。异性疏远期是人类青春期正常的心理状态,它既短暂,又是异性相吸心理的前奏。
(二)异性接近期
发生于青春期中期。随着心理发育日趋成熟,思维不断开阔,见闻日益增多,对性已有初步了解,出于人性本能,异性间就产生彼此接近的欲望,少男少女彼此怀有好感,彼此间愿意接近。表现为少男少。
一般随着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大多数表现出一系列性心理行为,如对性知识的爱好,对异性的好感,性 欲望,性冲动,性幻想和自慰行为等。概括起来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3、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由于3~4岁的孩子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4、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闹。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感染。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巨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在物质生活上日趋丰富的今天,学生精神世界却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老师提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又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方面脱不了关系。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比如,①厌学问题;②学习压力问题;③学习困难问题;④注意力不集中问题;⑤考试焦虑症等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人际关系源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等方面。①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法有失妥当;②亲子关系主要问题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③同伴关系上主要是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3、“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改进。
①自我评价问题,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一般女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上出问题,于是不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
②自我体验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任务充满了兴趣。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具有饱满的热情,情绪稳定。而在学校中,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
③自制力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定,自制力强,耐挫力强。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一、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孩子变成青少年了,心理有哪些特点
生理发育高峰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直接相关,青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黄金时期,而心理发育比较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状态。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快速增长,体重快速增重,头面部也向成人体貌特征发展。发际线提高。
2.性的发育和成熟。性的成熟是人体最晚的,性的成熟一般就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青少年期性器官明显发育,第二性征出现。
性意识觉醒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性器官逐渐成熟,伴随而来的是逐渐觉醒的性意识。青少年开始萌发对异性的兴趣,想要接近异性,却又由于害羞以及社会因素反而导致两性之间的距离拉远,进入高中后情况缓解。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导致身心发展失衡。他们身体的成熟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却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儿童水平,处于半成熟状态。比较常见的表现是:反抗性和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勇敢和怯懦,即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心理充满矛盾。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强烈的关注自己外貌和体型;非常总是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认为这是自己的价值;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凸显自己的个性。
2.情绪不稳定,常常难以自控,容易躁动,经常会出现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
人际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要好的朋友只有一两个,一般都是同性别的,与自己相似的人。男女同学关系也是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发展,不再完全以父母为榜样,不会完全顺从父母,反抗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人的评价越来越客观,慢慢能够看到父母的优缺点。
3.与教师的关系。青少年不再像小时候,把老师看成是权威,不再盲目接受一切的老师,会选择哪些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好好学习相应的科目,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他们还会取外号等方式来嘲笑。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情绪问题
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为他们逐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脱离父母的保护,自然而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挫折。在失败的时候会出现沮丧,抑郁,恐惧等问题。
矫正:
1.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调整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培养情商。
2.学会寻求帮助,向亲人,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变化
鉴于大家的接受程度,吕老师从比较好讲的青少年的性开始。当然她其实最感兴趣的却是银发一族的性。这个让大家很好奇,银发一族该下垂的都下垂了,该不举的也不举了,如果可以有一次性活动,那也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了,而且他们还伴随着身体上的各种疾病,所以大家一般地认为老年人是不应该去谈性的,他们与性已经没有关系了。当然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夫妻在中年就已经没有性了,那么到了老年更没有必要去谈这个话题了。
而银发一族的性却是人生中最纯粹的性。当性与性功能、性表现完全没有关系时,这时女性已经没有任何外在的性魅力,男性也不用再为自己的尺寸、硬度以及时长而焦虑时,夫妻双方可以从对方对皮肤的抚慰中获得亲密,这是最深层最真诚的身体上与心理上的陪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拥有这样美好的性,或许也是人生的圆满了。
当然上面只是吕老师抛出的一个引子。她的工作对向是0-100岁的人群,这个跨度的确有点大,实际上反映的是性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当我们谈成年人的性时,总是那么难以启口,考虑到大家的接受程度,吕老师将本次讲座的重点放在了青少年上。
话题是从吕老师青春期的女儿开始谈起的。作为一个青春期女儿的家长,的确会有很多的焦虑,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极大的冲击。孩子在身体上的发育有着很多的困惑,这让做家长的也会措手不及。所以吕老师提到了一个家长的“亲职”的性生涯发展,也就是配合孩子性的发展,家长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生涯规划,一个持续学习的态度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性心理的问题。
女孩子胸部发育后,要不要戴胸罩?什么时候适合戴胸罩?这些问题都是吕老师自己女儿身上发生的事情。女儿比同龄人要发育的快,胸部开始丰满,在这个问题上,妈妈跟女儿谈要不要戴胸罩,孩子认为不到时候,妈妈接纳了孩子的选择。妈妈给女儿买了小背心打底,衣服是胸前有一些比较深色的卡通,这样可以避免那么暴露。我们在这里能够看到妈妈可以跟女儿很坦诚地谈到这些问题,并且尊重孩子的决定,最重要是妈妈表现出来的淡定与不焦虑。
当妈妈很淡定时,班级的其他妈妈却坐不住了。她们用了非常委婉的方式给吕老师说,我们班级的女生会一起去买胸罩,你女儿要不要参加?后来征得了女儿的意见,女儿愿意跟同学一起去买。当时吕老师正在大陆出差,那些好心的家长还说如果需要买的话,她们可以先垫付费用。这似乎是一场有“预谋”的活动,但正好也是孩子接纳戴胸罩的第一步,而且还关系到对于一个群体的认同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如果发育过早,也可能会被排挤。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其他孩子还没有接触到,他们的不接受会导致早发育的孩子变成异类,而这个孩子也会对于身体的变化产生羞耻感。我们常常会发觉有些女孩子这时候不敢挺胸,长此以往还可能有些驼背。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提前的性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