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血液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补气血的食物有哪些 红枣

小伙伴们都知道红枣可以补血,因为红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果糖和各种氨基酸。

红枣性暖,养血保血,可改善血液循环,研究发现,红枣所含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加血液中红血球的含量,增强骨髓造向功能,使脸色红润。和桂圆搭配,不但补血养气,还可以养颜哦。

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房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右心室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1800多年前,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129~199)就提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如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向四周涌去,到了身体的四周后自然消失。由于当时盖伦是医学界的最高权威,因此人们认为这是不容质疑的。一直到16世纪中叶,才有人对此产生了质疑。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去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

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宋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它作为一种野果食用的。宋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6年(1116年),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也许正是后面这个原因,才使它有猕猴桃之称。当然它在当时还有很多别名。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这里顺便一提,李时珍记载的羊桃确实是猕猴桃,但他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猕猴桃是另一种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两条。

从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历史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76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传播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公元610年(隋代),我国著名医家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 瘿瘤等病诸候 疣目候》中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对疣目(寻常疣)的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进行了描述。

1907年发现乳头瘤病毒是皮肤疣的病原。

1933年Shope在绵尾兔体内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cottontial rabbit papillomavirus,CRPV),随后相继在人和各种动物中发现了乳头瘤病毒。

锗的研究历史

锗、锡和铅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同属一族,后两者早被古代人们发现并利用,而锗长时期以来没有被工业规模的开采。这并不是由于锗在地壳中的含量少,而是因为它是地壳中最分散的元素之一,含锗的矿石是很少的。 [1]

门捷列夫于1871年预言其存在,十四年后德国化学家文克勒于1885年在分析硫银锗矿时发现了锗,后由硫化锗与氢共热,制出了锗。门捷列夫把它命名为类硅。1886年,德国弗莱贝格 (Freiberg) 矿业学院 (21世纪的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分析化学教授文克勒在分析夫赖堡附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矿石——argyrodite(辉银锗矿4Ag2S·GeS2)的时候,发现有一未知的新元素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断,锗元素终于被发现。 [1]

从德国的拉丁名germania命名新元素为germanium(锗),以纪念发现锗的文克勒的祖国,元素符号定为Ge。锗继镓和钪后被发现,巩固了化学元素周期系。

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血液循环种类

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分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二部分。

1、体循环(大循环):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2、肺循环(小循环):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它是人体中唯一运送缺氧血液的动脉。心脏右心室的血液经肺动脉直到达肺毛细血管,在肺内毛细血管中同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血液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肺静脉是人体中唯一运送富氧血液的静脉。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3、冠脉循环(小循环)冠脉循环是为了给心脏自身提供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并运走废物的。是血液直接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流向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一种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周期

按照中医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规律,具体排毒时刻表是:

早上5点─7点:大肠排毒时间。如果大肠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毒和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毒素不但会让皮肤长斑,甚至还会增加患直肠癌的几率。

早上7点─9点:胃排毒时间。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储存、转运、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清晨可以采用跪坐姿势,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坚持,可以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

中午11点─下午1点:心脏排毒时间。心脏是所有器官里的核心部分。午餐吃一些补心的食物,比如桂圆,可以补脾益心。

下午1点─5点:小肠、膀胱排毒时间。小肠分清浊,它会将水分送到膀胱,垃圾分给大肠,精华就供给脾脏。

下午5点─7点:肾脏排毒时间。肾脏有毒素,主要表现在面部或者身体水肿、疲倦感增加。这段时间为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机,有助加快肾脏排毒。

晚上7点─9点:心包排毒时间。晚上7─9点也是血液循环的旺盛时期。

晚上9点─11点: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排毒时间。

晚上11点─早晨5点:胆、肝、肺排毒时间。

人体血液是一直循环的,每个时间段的功效是不同的,血液循环代表着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某个时间段循环不好,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小编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是一定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对身体也是最好的。

钡的研究历史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1602年意大利波罗拉(Bologna,现称博洛尼亚)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将一种含硫酸钡的重晶石与可燃物质一起焙烧后,发现它在黑暗中可以发光,这引起了当时学者们的兴趣。后来这种石头被称为波罗拉石,并引起了欧洲化学家分析研究的兴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氧化钡是一种比重大的新土,称之为“Baryta”(重土)。

1774年,舍勒认为这种石头是一种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结合成的,1776年他加热这一新土的硝酸盐,获得纯净的土(氧化物)。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汞作阴极,铂作阳极,电解重晶石(BaSO4)制得钡汞齐,经蒸馏去汞后,得到一种纯度不高的金属,并以希腊文barys(重)命名。元素符号定为Ba,称为钡。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1]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血液循环原理

在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右心室经肺动脉泵至肺部吸收氧份。

然后在心脏再次舒张时,又经肺静脉吸流入左心房,继而进入左心室

在心脏再收缩时,反这些己充满氧气和各种营养的血液,由左心室泵送至主动脉,流向全身。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

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早在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近二十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生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21世纪以来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多。因此,结核病又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人群的首要死因。

相关推荐

血液循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人的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心脏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隔开;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隔开。 正常情况下,房间隔和室间隔就像不透风的墙把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隔开。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与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有三尖瓣,这种瓣膜的结构与功能就像我们居住房间的门,即能开大也能关闭得很严,几乎没有空隙。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就像冬季取暖的暖气系统一样,是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人的心脏与

心脏血液循环种类

1、体循环(大循环) 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 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下肢部静脉血回心 2、肺循环

调整血液循环对策

你的脸部血液循环好吗?脸部血液循环不良的特征:使用提升脸色的面膜后,肤色还是黯沉,没有光泽。按时去角质了,肌肤仍旧摸起来没有光滑感。粉底完全丧失了它的遮盖力,没多久就不再起作用了,坏气色暴露无遗。饱饱睡上一觉后,脸上的倦怠感仍然会很明显。黑眼圈明显,用眼膜、眼霜都不起任何作用。 调整血液循环对策: 方法一:小勺制造循环 做法:将不锈钢小勺放在冰箱中冷却,然后用反面从下颌到耳下,从耳下到太阳穴,一路轻轻滑动按摩,直到脸颊温热为止。 美容功效:当气血不顺畅时,用力刺激穴位,就能加速血液循环,制造循环美容肌。

裸睡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血液循环 裸睡能减少衣物带来的束缚感,促进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并使血液循环通畅。经常手脚冰凉的人偶尔尝试一次裸睡,就会感到温暖、舒适,而且能很快入睡。对于女生而言,对痛经也有改善作用。 一个私密、独立的环境 居所太小、家人合住或集体生活时不合适裸睡。一个私密、独立的环境下,床具的软硬度要适中,床单、被罩换洗次数应更勤,并经常拿到阳光下曝晒,保证其干净、蓬松。床单、被褥的质地也要讲究,以舒适、柔软透气的面料为好。 注意保暖 适时调节卧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来说,室温在22—23摄氏度左右最佳

血液循环指压法

1、抱起婴儿上下活动 用一只手抬起婴儿的腰部和臀部,用另一只手抬起头部和后背上方,然后慢慢地抬高或放低手臂和手。此时,看着婴儿的眼睛会反复地活动。 2、抚摸头部 在盘腿的状态下,让婴儿靠着大腿仰卧,然后用一只手支撑婴儿的头部,用另一只手沿着顺时针方向柔和地抚摸婴儿的头部。 3、按摩胸部 把右手放在婴儿的胸部上方,然后用手指尖沿着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和肋骨。另外,还可以上下活动支撑婴儿的腿部。 4、揉肩部和手臂 用一只手臂轻轻地抱起婴儿,并用手臂抬起婴儿的头部、后背和臀部。另外,用另一只手揉婴儿的肩部和手臂,

调整血液循环对策

调整血液循环对策: 妙招一:小勺制造循环 做法:将不锈钢小勺放入冰箱中冷却,然后用反面从下颌到耳下,从耳下到太阳穴,一路轻轻滑动按摩,直到面颊温热为止。 美容功能:当气血不顺畅时,用力刺激穴位,就能加速血液循环,制造循环美容肌。 妙招二:调整股关节血液循环 做法:以两手撑地,抬起一条腿,尽量朝上延伸,然后换另一条腿坐相同的动作。 美容功能:舒展股关节出的筋肉,才能加快周身的血液速度,解决股关节的血液滞留情况,皮肤在色和气上才能有所改观。 妙招三:冷敷热敷轮流法 做法:先用热毛巾敷脸部各处,以及颈部。待到毛

血液循环指压法

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的6步婴儿指压法 1、抱起婴儿上下活动 用一只手抬起婴儿的腰部和臀部,用另一只手抬起头部和后背上方,然后慢慢地抬高或放低手臂和手。此时,看着婴儿的眼睛会反复地活动。 2、抚摸头部 在盘腿的状态下,让婴儿靠着大腿仰卧,然后用一只手支撑婴儿的头部,用另一只手沿着顺时针方向柔和地抚摸婴儿的头部。 3、按摩胸部 把右手放在婴儿的胸部上方,然后用手指尖沿着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和肋骨。另外,还可以上下活动支撑婴儿的腿部。 4、揉肩部和手臂 用一只手臂轻轻地抱起婴儿,并用手臂抬起婴儿的头部、后背和臀

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金鱼摆动,促进肠胃蠕动 这个动作就像是鱼在水裡游泳一样的左右摆动,可以矫正嵴椎的易位问题、消除腰疼的毛病,也可促进肠胃蠕动,强化五脏六腑。在做的时候,要连续摆动三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不过如果太过激烈反而会使热气更快往上走,要以不会使心跳速度加快的频率慢慢做。 1.用最舒适的姿势躺着、将双手枕在后脑、将双腿夹紧。 2.闭上眼睛开始慢慢左右摆动,就像是鱼在水裡游泳一样,摆动三分钟以上,注意呼吸速度不要太快。 3.做几次深呼吸,并且摆动脚踝约30次。 4.将脚放平,脚板向身体方向拉,然后反方向,反复动作即可。

血液循环的介绍

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冬季润肤食物大推荐

杏仁 每天吃一把杏仁可提高维生素E水平,维生素E能抑制皮肤衰老,防止色素沉着。 核桃 核桃富含α亚麻酸,可滋润皮肤,保持皮肤弹性。 黑巧克力 可可中的脂肪可促进血液循环研究发现,连续12周每天喝半杯富含黄酮混合物的可可饮料(包括黑巧克力),可使皮肤更柔软、光滑、滋润。 全谷食物 面包等谷类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对保护皮肤具有重要作用。人体中的自然抗氧化剂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因此必须通过饮食予以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