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颅内压增高都有哪些症状呢

颅内压增高都有哪些症状呢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分为四期,即代偿期、早期、高峰期和晚期。

(1)代偿期:当颅内容积开始增加时,脑脊液从颅腔内挤入硬脊膜下腔,血液从扩张的脑静脉挤出颅腔,此时颅内顺应性良好,颅内压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不出现症状和体征。

(2)早期:颅内代偿容积夫代偿时,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出现三个典型症状:头痛、呕吐、视盘水肿。

(3)高峰期:颅内压达到高峰期后不仅头痛、呕吐加重,而且出现意识障碍,其病理解剖学基础是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全脑严此时另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库欣综合征〔cudl吨征),症状为心跳减慢、呼吸减慢和血压增高。

(4)晚期:颅内压增高造成的脑损伤难以逆转,t临床表现为深昏迷,瞳孔不等大或扩大,去脑强直发作,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最终呼吸、心跳停止。

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其他症状:可有头昏、耳鸣、烦躁不安、嗜睡、癫痫发作、展神经麻痹、复视等症状。颅内高压严重时有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是调节机制的代偿作用,以维持脑血液供应,呼吸慢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功能紊乱所致,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征兆,要警惕脑疝的发生。脑疝: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以引起脑疝.前者发生较快,有时数小时就可出现,后者发生缓慢,甚至不发生。

婴儿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颅内压增高征的临床症状轻重,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速度有关。其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头痛

(一)剧烈头痛 颅内压增高时,由于脑膜、血管或神经受压、牵扯,或因炎性变化的刺激引起头痛。头痛开始时程度不重,以后进行性加重且较剧烈,甚至有撕裂样感觉,清晨多较重,常因咳嗽或用力而加剧。婴幼儿因颅缝裂开、前囟膨隆,起到缓冲作用,头痛不如儿童与成人明显,又因不能自诉,病儿常表现为躁动不安,或用手拍打头部;新生儿常表现睁眼不眠。

(二)喷射性呕吐 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引起。很少恶心,与饮食无关。

(三)烦躁不安 在出现头痛呕吐的同时,常有烦躁不安的表现,有时尖声惊叫,不能使之安静,这种情况往往是出现意识障碍的先兆症状。

(四)意识障碍 常在出现头痛、呕吐和烦躁之后。早期表现为淡漠、迟钝、昏睡或躁动等,若颅内压进一步发展,则发生昏迷。这是由于颅内高压引起两侧大脑皮层广泛损害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损伤所致。

(五)肌张力增高和抽搐 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肌张力明显增高,当颅内高压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时,可出现惊厥。

(六)血压、脉搏及呼吸的改变 刺激延髓血管运动中枢时,可产生代偿性血压增高。如延髓迷走神经核受压时,脉搏可减慢。延髓呼吸中枢受到损害时,呼吸开始增快,严重时呼吸节律不整,甚至暂停。

(七)眼底改变 可见眼底小动脉痉挛,静脉扩张,视网膜及视乳头水肿等。

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良性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怎么办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病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治疗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

4、激素应用

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

颅内压增高注意事项

当然不能吃辛辣食物,它会刺激肠胃,增大血管的负担,过咸的食物也是如此,不要为嘴伤身哦。 在血管瘤病人中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因此,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对肿瘤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酸、甜、苦、辣、咸五昧,每味都有它的特殊作用。酸能收敛,生津开胃;甜能补益脾胃;苦能泄下、燥湿,少量可开胃;辣也能开胃;咸能通下、软坚。

食品基本上都是以上五味,或几味混合在一起,肿瘤康复期病人应选择有一定抗癌成分和有软坚散结作用的食品。 富有营养的食品种类繁多,除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外,鸡、羊、牛肉是补气的食品,体虚的肿瘤病人可食用。鸭子、乌龟、鳖、鲫鱼、娼鱼是具有补益健脾的食品,海参、海蜇、鲍鱼、海带、荸荠、菱角能软坚散结,可以消"痞块",木耳、猴头蘑、香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磨菇都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尤其是香菇的营养价值超过所有的蘑菇,含有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钙、铜、铁、锰等徽量元素,还含有多种糖和酶,能提高和增强人体免疫力。

婴儿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1.一般护理

床头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通过持续或间断吸氧,可以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不能进食者,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并且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

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损伤。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2.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激烈波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

(2)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呼吸道梗阻时,病人用力呼吸、咳嗽,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加重颅内压。呼吸道梗阻使PaCO2增高,致脑血管扩张,脑血容量增多,也加重颅内高压。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当病人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应鼓励能进食者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促进肠蠕动。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可用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4)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

3.脱水治疗的护理

最常用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250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静注后10~20分钟开始颅内压下降,约维持4~6小时,可重复使用。通过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分,缩小脑的体积,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若同时使用利尿剂,降低颅压效果更好。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纠正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停止使用脱水剂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

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通过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感染和应激性溃疡。

5.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体温,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脑水肿、中枢性高热病人。但儿童和老年人慎用,休克、全身衰竭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此法。

冬眠低温疗法前应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艟孔和神经系统病症并记录,作为治疗后观察对比的基础。先按医嘱静脉滴注冬眠药物,通过调节滴速来控制冬眠深度,待病人进入冬眠状态,方可开始物理降温。若未进入冬眠状态即开始降温,病人的御寒反应会出现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反而增高颅内压。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1~34℃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在冬眠降温期间要预防肺炎、冻伤及压疮等并发症,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100m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日,停止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6.健康教育

(1)病人原因不明的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者,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指导病人学习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病人,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调动他们的心理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头痛: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80~90%,初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剧烈的头痛。

2.呕吐:呕吐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唯一的主诉。其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头痛剧烈程度有关。位于后颅窝及第四脑室的病变较易引起呕吐。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发生率约为60~70%。虽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见,但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只有一过性视力模糊,色觉异常,或有短暂的视力丧失。这些视觉症状只持续数秒,少数可达30秒左右,称为弱视发作。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的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如果弱视发作频繁时提示颅内压的增高持续存在,最终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

4.其他症状:可有头昏、耳鸣、烦躁不安、嗜睡、癫痫发作、展神经麻痹、复视等症状。颅内高压严重时有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是调节机制的代偿作用,以维持脑血液供应,呼吸慢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功能紊乱所致,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征兆,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5.脑疝: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以引起脑疝.前者发生较快,有时数小时就可出现,后者发生缓慢,甚至不发生。

慢性颅内压增高诊断

(一)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injury)任何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而致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良

性颅内压增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良性颅内压增高。少数患者可以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伴呕吐。脑内血肿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现偏瘫、失语、抽搐发作等。颅脑CT能直接地确定颅内血肿的大小、部位和类型,以及能发现脑血管造影所不能诊断的脑室内出血。

(二)脑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起病较急,良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1-3日内发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脑CT可明确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

(三)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剧烈升高而引起急生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常见于急进型高血压、急慢性肾炎或子痫,偶或因嗜铬细胞瘤或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铅中毒、柯兴氏综合征等。常急聚起病,血压突然显著升高至33.3/20kPa(250/150mmHg)以上,舒张压增高较收缩压更为显著。常同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包括视力障碍、偏瘫、失语、癫痫样抽搐或肢体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等。眼底可呈高血压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甚至视网膜有出血、渗出物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参诊CT检查可见脑水肿、脑室变窄。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慢波,α节律丧失,对光刺激无反应。一般不做腰椎穿刺检查。

(四)颅内肿瘤(intracranialtumours)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引起颅内压的共同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的典型良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在病程中症状虽可稍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加重。少数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可伴随不同的症状,如视力视野的改变,锥体束损害、癫痫发作、失语、感觉障碍、精神症状、桥脑小脑角综合征等。头颅CT可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与性质。

(五)脑脓肿(brainabscess)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血源性初起时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状,如高烧、畏寒、脑膜刺激症状、白血球增高、血沉块、腰椎穿刺激脊液白细胞数增多等。但在脓肿成熟期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消失,只表现为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脓肿病程一般较短,精神迟钝较严重。CT扫描常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阴影,静注造影剂后边缘影像明显增强,呈壁薄而光滑之环形密度增高阴影,此外脓肿周围的低密度脑水肿带较显著。

(六)脑部感染性疾病(braininfectionsdiseases)脑部感染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的脑及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少数表现为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起病时常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肌阵挛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者数日内发展至深昏迷。有些病例可出现精神错乱,表现为呆滞、言语动作减少、反应迟钝或激动不安、言语不连贯,记忆、定向常出现障碍,甚至有错觉、幻觉、妄想及谵妄。神经系统症状多种多样,重要特点为常出现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癫痫、不自主运动。其他尚可有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常有炎性改变,如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多,或有糖或氯化物的降低,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头颅CT可见有炎性改变。

婴儿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病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治疗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常用口服的药物有:①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③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④呋塞米(速尿)20-40mg,每日3次;⑤50%甘油盐水溶液60ml,每日2-4次。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剂有:①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②山梨醇溶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③呋塞米20-4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血浆100-200ml静脉注射;20%人血清清蛋白20-40ml静脉注射,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

4.激素应用

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

5.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脑脊液体外引流

有颅内压监护装置的病例,可经脑室缓慢放出脑脊液少许,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7.辅助过度换气

目的是使体内CO2排出。当动脉血的CO2分压每下降1mmHg时,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治疗婴儿颅内压增高,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自身出现婴儿颅内压增高这种情况就可以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不至于让婴儿的病情恶化,同时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掌握关于身体健康的小常识,让更多的人恢复身体健康。

颅内压增高病因探究

一)血管源脑性水肿。临床常见。系由于脑毛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蛋白质渗往细胞外间隙,使细胞外间隙扩大所致,通常以脑白质部分水肿为著。常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和脑膜炎等病变的脑水肿早期。

二)细胞毒性脑水肿。多由于脑缺血缺氧或各种中毒引起的脑水肿。缺血、缺氧或中毒,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钠泵障碍,钠、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合成氯化钠,细胞内渗透压增加,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内而引起细胞内水肿。常见于脑缺血缺氧、一氧化碳及有机磷水毒性、败血症、毒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等。此类水肿以灰质明显。

三)间质性脑水肿。由于脑室系统内压力增加,使水分与钠离子进入脑室周围的细胞间隙,见于阻塞性脑积水。

四)渗透压性脑水肿。当血浆渗透压急剧下降时,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水分子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引起脑水肿。

相关推荐

颅内压增高的缓解方法

保持大小便通畅 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呕吐、高热,加上早期限制水钠的摄入,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病人常不同程度的脱水,加上意识障碍或瘫痪导致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功能降低,多伴排便不畅,神经损伤等致尿潴留。当病人表现躁动不安时,要及时观察,避免其用力排便,根据情况给予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必要时用手指抠出粪块,并及时解除尿潴留,防止腹压增高,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亚低温疗法 调整室内温度在10℃~20℃,头部用冰枕或戴冰帽,体表降温,颈、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冷敷或遵医嘱给予人工冬眠,

高血压脑病和脑血栓怎么区分

高血压脑病是在原高血压基础上,血压过一步突然升高,防小动脉自动调节功能失调,脑小动脉被动或强制性扩张,导致脑血流量骤增而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一种特殊临床现象。其发病前常血压突然升高,病人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其症状特点主要为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因而头痛剧烈,可发生喷射性呕吐,可严重意识障碍如昏迷;而实质性脑损害所造成的视力、视野、躯体感觉运动障碍则少见,即使亦较短暂。体格检查血压严重升高,心动过缓,脉搏力,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严重水肿,脑脊液压力显着升高,其中

这些症状竟是角质性脑瘤复发的征兆

1、头疼 肿瘤直接压迫或牵拉局部疼敏感结构可引起部位固定的局部头疼,并伴局部颅骨外的压痛。一般头疼是阵发性的,呈胀疼或跳疼,多发生在夜间和凌晨。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终成持续性的,颅内压增加时,头疼趋于广泛。 2、视野障碍 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野缺损,盲点扩大。 3、呕吐剧烈 头疼时多先恶心呕吐是由于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通常发生与夜间或夜间或清晨空腹或头疼部位变更。幕下肿瘤出现呕吐要比幕上肿瘤多见。呕吐常是儿童小脑肿瘤的唯一症状 4、

颅内压增高综合症护理

(1)颅内压增高的动态观察:避免各种刺激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大量饮水、过量快速补液等)。对颅高压症状的病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要及时处理。 (2)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的变化:意识改变是颅脑疾患病人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它往往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幕上肿瘤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朦胧意识等是脑疝的先兆症状。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清醒——昏迷过程,即中间清醒期再昏迷是硬膜外血肿的力证据。瞳孔的调节、对光反应灵敏度与动眼神经关。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着特殊的定位意义。幕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吃什么好

1.发菜 吃发菜的好处 发菜是属于海藻类食物,含大量的甘露醇的,甘露醇具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具一定的治疗作用。 发菜怎么吃 每天100-200克为宜。 2.鸡腿菇 吃鸡腿菇的好处 鸡腿菇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调节新陈代谢,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鸡腿菇怎么吃 每天200-300克为宜。 3.冬瓜 吃冬瓜的好处 冬瓜是属于膳食纤维类食物,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的作用,利于恢复。 冬瓜怎么吃 每天200-300克为宜。 其实想要拥健康的身体并不难,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细

常见的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颅内肿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威胁着许多人的生命健康。那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常见的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是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1、头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约为80%-90%,初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时加重。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头痛原因可能是由于脑膜、血管或神经受牵扯或挤压。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

脑膜瘤会不会遗传 脑膜瘤颅压高如何缓解

脑膜瘤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主要是由于肿瘤体积增加,或者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所致。颅内压增高症状受肿瘤大小、肿瘤的部位、性质、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颅内压增高以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视力视野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因此,在临床上脑膜瘤。 颅内压增高患者首选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同时用一些脱水降颅内压,镇静止痛等相关药物,一般效果良好。

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护理 1 卧位 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15°~30°,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外漏的病人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粘附在硬脑膜漏孔处,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注意头颈不要过伸或过屈,以免影响颈静脉回流。 2 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以免造成患者情绪激动,使血压升高,加重颅内压增高。病人躁动不安时,要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免影响观察病情,也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份挣扎而使颅内压升高,应加床挡保护并让其

鼻神经胶质瘤病情注意

1、头痛 颅内肿瘤患者常出现定位性头痛;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频繁呕吐而无明显头痛;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头痛剧烈;如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和烦躁,常是脑疝的前期症状。 2、呕吐 患者出现呕吐,应注意区别是颅内压增高所致还是治疗所致,前者常无恶心感,为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多在剧烈头痛时发生,呕吐后头痛减轻,后者常恶心感,为非喷射状呕吐。 3、瞳孔 颅内压增高早期,多是双侧瞳孔缩小,然后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一侧瞳孔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去大脑僵直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大小

脑瘤晚期哪些表现

1、头痛: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压迫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受到刺激牵拉所致。这是最常见的脑瘤的早期临床症状,随肿瘤发展而加重。 2、呕吐:多由于颅内压增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迷走神经受到刺激牵拉引起。头痛重时并发呕吐,常呈喷射状。小儿后颅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且频繁,易误为肠胃疾患。 3、视觉障碍: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改变,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日久皆可致视神经萎缩而影响视力,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产生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原因系颅内压增高,使视神经周围淋巴鞘内淋巴回流受限以及眼静脉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