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时间段易患心理疾病
哪些时间段易患心理疾病
女性一生中有几个时间段易患心理疾病,作为儿女或者家人应该多加注意。从临床观察来看,老年女性在遭遇丧偶等重大人生变故,或者长期空巢无人陪伴的时候,容易出现抑郁倾向。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等病。所以对于年纪大的母亲,儿女应该多从心理上对她进行关怀和疏导,多聊天,多陪伴,好帮助母亲顺利渡过心理难关。
另一个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的时间段是绝经期。这一阶段生理的剧烈变化容易导致女性抑郁、焦虑、失眠、烦躁等问题的出现。家庭、事业负担较重的女性更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女性在此阶段开始出现缠绵不愈的神经衰弱,主要症状是睡眠不实、记忆力衰退、精神不振等。一旦如此,家人有必要带患者及时就医。
此外,女性在产后容易因为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出现产后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等。越是年龄大的产妇,越容易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来说,这种心理上的不适会随着身体状态的恢复逐渐消失。不过一旦状况长时间得不到好转,患者最好还是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女性什么情况易患亚健康
更年期前后女性易患亚健康状态
在更年期前后,女性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如果调适不当,很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程度严重者,还会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月经不调、烦躁、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波动等多个症状。
哺乳期后女性导致亚健康状态
由于抚养小孩的生活压力,重新进入岗位的精神压力,以及产后的一系列心理压力等,让哺乳期后的女性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导致亚健康症状的出现。
除了生理方面,还有七成以上的白领女性表示自己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心理隐患,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不容忽视,如果职场女性明显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时,应及时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更年期脾气暴躁易怒的原因
1、内分泌功能减退
更年期是一个人由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身体的代谢和各器官功能正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在逐渐地衰老和退化,其中以性腺功能的减退最为明显。例如妇女卵巢的功能从不稳定到停止。
2、心理社会因素
这是更年期易怒发病的重要原因。因为,一个人到了更年期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精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而且即将面临着退休,失去原已习惯了的工作环境;同时由于内分泌功能的衰退,身体产生不适感,健康情况受到影响,为自己的健康而担忧,势必都会在精神上造成紧张和压力。
由于这一阶段,子女一般都已长大成人,面临着工作、解决婚姻等问题,作父母的必然特别关心,并常为此而担扰,也会在精神上造成紧张和压力。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因更年期而受到削弱的特殊生理基础之上,如神经系统机能比较脆弱和不稳定,对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敏感性增加,适应能力下降等,就容易激发更年期易怒。
3、遗传因素
有人对96对双生子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发现异卵双生的同病率为6%,而单卵双生的同病率高达60.9%,说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数据统计表明,说更年期的女性约有三分之一患有心理疾病,这些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轻微者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自理,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或者破坏他人生活等现象。一些关于心理学会的专家,更是提出更年期的妇女容易患心理疾病的临床实例,更年期的妇女偏执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人一旦出现了偏执现象,很多事情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胃肠心理疾病
有这样一个病人,她被腹泻折磨半年多了,痛苦不堪。开始拉肚子的时候,她以为是吃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就自己找点消炎药吃了几天,结果没有好转,反而更厉害了,吃什么都拉,拉出的东西像水一样,她就去单位卫生所找医生看看,医生给她换了种消炎药,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好,总是肠胃不舒服,也找不出腹泻的规律和原因。时间长了,她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怪病,不断地往各个医院的消化科跑,直到有位消化科的医生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
她想不到腹泻跟心理有什么关系,但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将信将疑来到心理科。心理医生问,最初开始出现腹泻的时候,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她想了想说,那时刚从领导岗位退下。过去工作很忙,要管很多事很多人,突然停下来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干什么,胡思乱想,总是有很多担心,吃饭也开始不规律了,有时有什么吃什么,有时不想吃就不吃了,心里很烦躁但也说不清烦躁什么。
经诊断,这位病人最初出现的腹泻症状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后来抗生素的使用更使肠道益生菌遭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她调整了心态,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舒缓了焦虑情绪,胃肠功能也正常了。
其实,因心理因素引起胃肠功能问题的情况很多,比如,有些考生在面临重大考试前会突然出现腹泻,还有很多人经常感到胃不舒服,不想吃饭,往往习惯求助于药物而忽视心理的调整。不仅走了弯路,更加重了身心的痛苦。
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十六岁的女儿来咨询,妈妈说孩子不想吃饭,没胃口,勉强吃点就吐。看着孩子非常消瘦,妈妈很心疼,去好多医院的消化科看,做了好多检查,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经人提醒,就来看看是不是有心理原因。的确,孩子的问题属于神经性厌食症,跟心理有直接的原因。
在起初跟孩子的沟通中,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自己挺好的,没什么事,在学校也挺好的,就是不想吃饭,觉得这样正好减肥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孩子内心的苦闷和压抑。孩子和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孩子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很懂事,学习很努力;但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总是受到妈妈的批评;在学校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也没什么好朋友;她总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不知道该怎样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也不敢跟妈妈说这些,也不想说,因为她觉得即使说了妈妈也会说“好好学习吧,只要学习好,人家就会瞧得起”。这样的生活让她情绪很低沉,对什么也没兴趣,也没胃口吃饭。有次一个同学跟她说了句“你最近瘦了,怎么减肥的呀”,她和这个同学有了些交谈,这让她心里很高兴,似乎找到可以吸引大家关注的方法了,她就开始有意少吃饭,本来就不好的胃口就越来越不想吃,甚至吃进去内心就排斥,总会呕吐。
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孩子深层的心理原因,这样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这些案例在提醒人们,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身体,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高富帅患心理疾病偷窃成瘾
小吴(化名)今年28岁,在南京生活多年,在朋友公司工作。本来,小吴算是个年轻的“高富帅”,形象出众,家里物质条件优厚,但是2010年2月到3月,小吴开着自己的汽车在江宁区以及建邺区的高档小区多次偷窃,包括现金、银行卡、贵重物品等等,甚至连别人家里的高级运动鞋都不放过。而令人不解的是,小吴偷来的钱和赃物,不是被他丢进了路边的河里,就是在他家里动都没动过。小吴一分钱也没有花过,案发后,小吴的父母积极退赔,得到了当事人的谅解。最终小吴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罚款11万多元。随后,小吴到建邺区社区矫正中心,接受监管和矫正。
一个20多岁的青年,曾在美国留学4年,家里不缺钱,为什么会去盗窃?再有偷窃来的东西一件都不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建邺区社区矫正中心主任王晟萍在接手了小吴的案件之后,内心画了很多问号。随后在和小吴的接触中,王主任没有把小吴当成一个缓刑犯人,而是把他当成自己家的孩子,对他非常关心。社区矫正,每周电话汇报,每月要到矫正中心来接受矫正,进行思想汇报。在这些过程中,王主任主动跟他拉拉家常,让内向的小吴倾诉一下内心的想法。后小吴告诉王主任,自己不是缺钱才去偷窃,他不需要那些赃物,就是享受那个偷窃的过程。在法院接受判决的时候,小吴就到脑科医院进行过检查,得到的鉴定是无精神问题,但是属于病理性偷窃。随后,王主任带着小吴又进行一次复诊,得到的结果相同:“小吴属于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偷窃,虽然不属于精神问题,但是属于心理疾病。为化解小吴的心理问题,王主任主动帮他找来心理咨询师开导他,并找寻他心理疾病的成因。通过了解,王主任得知小吴从小就很少和工作繁忙的父母交流,很小就被送到美国读书,从美国一家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南京独自一人生活,所以内心缺乏关爱,造成他想找刺激,爱上偷盗的感觉。为了帮助小吴改造,王主任还经常找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帮他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小吴的性格比从前开朗了。而在生活上,王主任也很关心小吴,经常主动打电话给他,有的时候约他到自己家吃饭,让小吴非常受感动。今年6月,小吴的矫正期即将结束,但是小吴找到王主任,感谢近3年来王主任对自己的帮助。但是随后,小吴表示自己从前还有罪行没有交代,通过矫正,他认识到自己犯的错的严重性,所以为了能和过去一刀两断,小吴表示想主动交代罪行,争取宽大处理。
在王主任的帮助下,小吴到人民法院交代了服刑前犯下的漏罪,总价值约10000元的盗窃案。法院经过审理确认,考虑小吴在缓刑考验期内确有悔改表现且系自首,综合考虑,依法对小吴又作出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的判决。现在,小吴继续在社区矫正中心服刑,他跟王主任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力改过,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什么是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按照下列的方法去做就可以防治心理疾病.
①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遇事冷静,从而保持愉快,开朗,平稳的心境.
②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高兴的事物上去,松弛紧张的精神,使情绪得到稳定.
③扩大社会交往,结识良师益友,这样可以通过朋友的启发,忠告,劝说和帮助,使情绪变稳,减轻心理冲突.这是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④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遇到挫折和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气涌向心头时,要默念“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警言,或听听音乐,作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求得情绪上的缓冲.
⑤正确认识疾病.体弱多病容易焦虑烦躁,忧心忡忡,甚至怀疑病入膏肓.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治病,反而会加速疾病的发展.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中老年人与疾病做斗争的最宝贵的心理状态.
(3)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患心理疾病.任何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下,都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失常的表现,可能得心理疾病,只是在某些行为偏差上, 有程度不同的分别罢了.况且所谓“失常”,还有健康与不健康的不同.因此,任何人都不必为自己“幸免”心理疾病而庆幸.
以上就是专家为我们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按照上述的专家介绍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能够帮助患者很快的康复痊愈,避免出现其他的状况影响到患者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安全的问题。
心理医生会患心理疾病吗
心理学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他们善于敏锐的洞察力或者说是灵感。
学过心理学的人他们都会刻意隐藏自己,只是他们在跟人交谈的时候,习惯的运用了自己职业的本能罢了,心理学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说吧,心理医生有了心理病,他们会刻意隐藏自己性格,但是未必就能够解决自己的心理疾病 。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这东西,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也是人,不是神。
而且现在出现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就有心理医生,他们也常常会有一些心理疾病的。
心理医生其实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懂得多问题也就多,而且长期和精神病人进行接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医生的工作也非常的繁忙,很少有可以放松的机会,精神病人的怪异举动会让心理医生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产生心理疾病就也不例外了,不过心理医生更多情况下可以自我治疗,情况会好一些。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的,心理医生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所以心理医生出现心理疾病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过心理医生在发现自己有一些一些负面的情绪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自我治疗,来缓解症状。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吗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或在婴儿阶段已埋下隐患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说,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的心理疾患应及早治疗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时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家庭缺陷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他们养育的婴儿也总显得很忧郁。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虽不明白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敏感地警觉周围发生的微妙变化。如果夫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当然,婴儿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吵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从中学会憎恨和仇视。他们的神情也很忧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交流。
非言语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的高低等等。这种信息作为言语信息的补充而存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许多道理,他们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非言语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在家中经常无故发火,常给孩子脸色看,这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胆小、内向。
年轻人睡眠不足易致自杀
睡眠模式紊乱是心理健康杀手
新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持续低于平均水平(7—8小时),那么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发展成为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新研究主持人,尼克·格罗泽尔教授说,辗转反侧心神不安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前驱症状”(疾病征兆或预感)。研究人员还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睡眠同样会增加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危险。
格罗泽尔教授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睡眠不足导致的诸多健康问题。但是研究发现的证据充分说明,睡眠模式紊乱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睡觉少易患抑郁症
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自述睡眠时间与其常见和持续性心理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睡眠越少心理疾病危险越大也越严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美国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早上床睡觉,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较其他晚上床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或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更低。根据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午 夜的时候上床睡觉或者更晚,他们的孩子较晚上10点或者更早上床睡觉的同辈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提高24%,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20%。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充足睡眠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保护,使其免受抑郁症侵袭同时减少自杀倾向。研究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或者更少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71%,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48%。
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詹姆斯·冈维斯克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与睡眠不足乃抑郁症危险因素这一理论相符合。”研究过程中,冈维斯克及其同事收集了有关15659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所有这些人均参与1994年至1996年针对7年级至12年级在校生进行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53分钟。他们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需要达到9个小时。有近70%的青少年表示遵守父母设定 的周一至周五上床时间规定。研究人员表示,睡眠不足可能让青少年变得情绪化,削弱其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与同辈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 育青少年及其父母了解健康睡眠的益处可能收到喜人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早上床睡眠同时保证他们的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据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加里·扎密特博士透露,此项研究获得葛兰素史克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的支持。他同样表示在参与睡眠研究的两家公司拥有财务利益。
女人最易患的五种心理疾病
据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心理疾病患病率为7.73%;女性总患病率为11.7%。可见,女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较男性多,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接受精神疗法的男女病人,比率大约为1:2,女性高于男性。国内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也有同样的结果。
从心理角度看,凡是不能与周围环境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心理疾病的征兆。常见的女性心理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癔病
癔病也称歇斯底里,大多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大脑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患有癔病的妇女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哭笑,胡言乱语。反应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无所顾忌。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此病患者大多数是壮年妇女,以农村妇女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专家指出:人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非但关系到本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往往与患精神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忧郁症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视。但目前,心理疾病,包括忧郁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如果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正视忧郁症所能够造成的破坏,那么这个病症将更容易有机可乘,侵蚀无助的患者,把他们推向深渊。
此病是因长期压抑,忧虑而引起的神经病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体及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如缺乏食欲,失眠,易疲倦,有的外表略有驼背姿势。
2、认识与动机方面的消极反应,如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总认为生活无希望,缺乏进取心。
3、情绪的消极反应,如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爱哭,多忧伤。
4、有妄想、自杀的意念,总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的更年期又称绝经期,指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稚童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
性激素的“退潮”女性在45-55岁之间,男性大致在55-60岁左右。这段时期,男性的更年期病态反应一般不明显。女性则不同,更年期开始后,卵巢逐渐衰退萎缩、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分泌激素的一时紊乱,影响中枢植物神经的功能,使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失调,对外界适应力降低,这就是妇女性激素减退时可激起心理波动的原因。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症状,从心理方面看,精神紧张,烦躁激动,情绪不稳,忧虑多疑,易怒等;从生理方面看,感觉忽冷忽热,眩晕头痛,失眠耳鸣,心慌手抖,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等。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精神因素是“更年期综合症”的重要发病条件。此外,“更年期综合症”患者病前多有性格上的缺陷。北京医学院曾统计41例患者,有44%的人性格特点为心胸狭窄,敏感拘谨,沉默寡言,爱生闷气等。因此,要避免或减少更年期的不适症状,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节,十分重要。
孩子说谎的坏处 身心俱疲,病症缠身
根据心理学发现,喜欢说谎的人,由于长时间处于身心紧绷状态:
在生理上容易出现心脏类、内分泌系统失常等疾病;
由于担心被发现,在心理上容易患上焦虑症和疑心病;
被社交排斥的人,容易出现自闭症和抑郁症。
在各种心理疾病的背后,也容易衍生一系列反常行为,轻则自伤自残达到懊悔宣泄,重则人格扭曲,仇视报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