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检查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常规检查

1.血象 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3)血小板 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日即降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本病一项特征性表现。下降迅速原因,除病毒直接损害外,提示有DIC存在。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多在2--3病日尿中即开始出现蛋白,并发展迅速,可在1天内由“+”突然增至“+++”或“++++”。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故必须强调多次查尿、有助于诊断。

(二)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 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二氧化碳结合力 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电解质 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三)凝血功能检查 一般血小板均减少,有DIC者,开始为高凝阶段,凝血时间缩短,但为时较短,不易观察。其后转为低凝血阶段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低凝阶段,表现为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说明有纤维蛋白单体存在,证明有较多凝血酶及纤溶存在。

(四)免疫功能检查 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在急性期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尤以休克期为甚,其下降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至多尿期渐回升。在EHF患者病程中存在着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失常,表现为病初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s)活性即明显低下,CD8细胞百分数增加,CD4/CD8比值倒置,增加的CD8细胞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可见IgM和IgA增高,早期尤其以IgM增高为著。急性期补体水平下降,血清总补体及补体C3、C4含量,在发热期即开始下降,低血压及少尿期尤著,病情危重者明显降低。免疫复合物检出率增高,早期即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肾组织作电镜或免疫荧光检查,在肾小球基底膜见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五)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自病毒分离成功以来,对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技术迅速建立,检测对象已由血清抗体发展到尿液抗体,由检测抗体发展到细胞内抗原和尿中可溶性抗原,检测方法也日新月异。近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已试用于EHF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研究。

1.免疫荧光技术(IFAT)为常规方法之一。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前者在第1病日即可检出,第2病日阳性率88.2%,第3病日达100%;IgG在2病日即可检出,4~5病日阳性率达75%。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出白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内病毒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可溶性抗原,用竟争法检测阻断抗体,特异、敏感,又可避免需要荧光显微镜。EHF-IgM捕获法ELISA(Mac-ELISA)以不同病日血清IgM检出率为97.7%,而IFAT法检出率为88.7%,是一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

3.免疫粘附血凝法(IAHA)用于检测抗体,其抗体滴度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相仿,又可区别不同类型病毒抗体。

4.反向被动血凝法(RPHA)用于检测体液病毒抗原,与ELISA法滴度基本一致。

5.放射免疫法(RIA)国外用固相放射免疫法与ELISA进行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其敏感性较免疫荧光法高10倍以上。

6.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中和抗体是EHFV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重要抗体,是目前用于病毒血清学分型的主要依据。本法要求严格,操作复杂费时,难以在一般试验室开展。中和效价的高低与病型轻重有关,即重症患者低,中型患者较高。

7.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有报告用RIP对83份不同病日患者血清测定,抗EHFV-NP(核蛋白)抗体最早出现,大多在4病日便可测出,其后为抗G2(糖蛋白),抗G1仅在少数标本中方能测出。三种病毒结构蛋白抗体滴度也是抗NP最高,抗G1最低。

8.应用cDNA探针检测EHFV-RNA的研究,最近国内外先后获得了病毒的M、S片段的多个cDNA克隆,可用于制备检测EHFV核酸的探针。检测EHF患者血液、尿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HFV核酸,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为发病机理和诊断研究提供了先进手段。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肾综合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人体感染。国内有多例实验人员经呼吸道传播而感染的事例。此外,亦有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动物房的空气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和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曾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孕妇的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其传播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V)引起的,以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我国是世界上受 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隐性感染率为2.5%~5.7%,为重疫区。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家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3~5月份,姬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份,混合型疫区流行高峰在春、冬季。高危人群主要为疫区青壮年农民。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理改变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 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 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 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流行性出血热的饮食

1、高热期饮食

高热期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很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红枣米粥、莲子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挂面等,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和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及增加维生素的摄人,满足身体需要。宜吃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可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少尿期饮食

肾脏血管损害是出

3、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别把出血热和感冒弄混

■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里总是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就是鼠疫,其实不然。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及老鼠身上寄生的革螨虫等为传染源,人体感染汉坦病毒造成的传染病,主要危害人的肾脏。鼠疫则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鼠疫伤害人的淋巴或肺部,二者不仅致病的原因不同,危害的器官也各不相同。

■城市人也可能患上流行性出血热

春季是鼠类开始繁殖的季节,所以它们的活动变得频繁,所以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季节。很多人对这种病的认识不够,觉得在城市里是不会感染上这样的疾病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野鼠传播的,一般在秋冬季容易让在田里收获的农民感染。另一种则是由褐家鼠在居民区里传播,尤其是卫生状况不甚良好的城乡结合部、平房区和建筑工地等老鼠较多的地方被传染的可能并不为零。

■流行性出血热与感冒初期症状很相似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如果病人出现了“三痛”和“三红”的表现时就要特别注意了。“三痛”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红”则是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潮红充血,类似酒醉的样子。如果诊断和医治不及时,流行性出血热很容易造成肾脏的严重损害,出现肾区叩击痛、少尿、尿血甚至肾功能衰竭,而且对心肝脾胃和血管也都有不良的影响。

■灭鼠和接种疫苗是保证安全的两大良方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被带病毒鼠污染的尘埃,接触到它们的各种排泄物从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到人类。另外,误食了被带病毒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及被革螨叮咬都有可能把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给我们。所以避免流行性出血热首先要控制污染源,通过各种方法灭鼠,在有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减少鼠的密度,才能治本。对于在平房、卫生设备相对较差的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居民,以及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人员来说,注射疫苗也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一般10岁到70岁的普通人如果没有发烧、慢性心血管病、过敏和怀孕都可以接种,疫苗包括3针,第一针注射后,第二针与第一针要间隔14天,半年后注射第三针。注射疫苗后,效果可以保证五六年。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流行性出血热不是鼠疫。虽然都是由老鼠传播,但是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实际上,出血热是医学上对一系列由病毒引起的,有发热和出血症状的疾病的统称,一共有十几种之多。我国已知只有三种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而其中又以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最多。因此,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指的就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而鼠疫则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它的烈性程度和死亡率远超过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怎么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

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中医“温疫”,“疫疹”,“疫病”范畴,是热疫毒邪导致机体营阴损害所致,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老鼠是出血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介绍说: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如下:

1.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则:清泄腑热

2.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取穴:曲池、大椎、足三里、百会、少商。

3.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方义:里实热症多为阳明腑热,故取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泻其实热取合治腑病之意;大椎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交会之处,为古今泄热之要穴;百会亦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穴,为历代医家治疗发热之要穴;据文献分析,古人治里实热症多用上肢未端阴经穴,少商为肺经之井穴,是是泻热之要穴。

4.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法:曲池、足三里、大椎均直剌后用提插泻法,百会平剌。留针至热退。少商用三棱针点剌出血。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症状可依据古方辑录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少商——以三棱针剌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神应经》:大热:曲池、三里、复溜;《针灸集成》:欲泻诸阳之气,先剌百会,次引诸阳热气,使之下行。

温馨提醒:以上治疗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配合中医中药进行,结合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盲目治疗,以防延误治疗,影响患者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减轻外渗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积极补容,注意纠酸。

3.少尿期 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 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6.合并症治疗

二、中医治疗

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用的方法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 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 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 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 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有皮肤出血斑者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区别,蛋白尿应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区别,腹痛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相区别,消化道出血应与溃疡病出血相区别,咯血应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本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独特的病期经过,以及血清学检测等,均有助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1)疫情监测

由于新痊区不断扩大,因此应该做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易感人群等的监测工作。

(2)灭鼠

防园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性措施。在流行地区可以来用毒鼠、捕鼠、培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开展大面积的灭鼠活动。

(3)灭瞒、防蛹

在秋季灭鼠的同时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螺。

(4)搞好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煮熟后才能吃.

(5)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患者的血、尿和鼠的尸体及其排泄物等,都应该进行消毒处理,防正污染环境。对死鼠要妥善处理,可以深埋或焚烧。

(6)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7)接种出血热疫苗

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特异性手段。应该在发病乡、镇、街道、学校、工地和营房等高危人群中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出血热的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人群预防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 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 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 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个体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 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 或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

(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 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约50%左右患者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此外高血钾时出现T波高尖,低血钾时出现U波等。

3.眼压和眼底: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脑水肿患者可见视盘水肿和静脉充血,扩张。

4.胸部X线:约30%患者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届,为负链RNA病毒,30多种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引起的家鼠型和汉城病毒引起的野鼠型出血热。 病原学: 出血热的病原是汉滩病毒,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个血清型(或基因型)病毒,我国也称Ⅰ型,如A9、Chen. 84Fli和Z10株等。黑线姬鼠是汉滩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 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目前认为以下途径可引起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恐怖吗

传播途径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报道。 人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

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具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 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包括我国的流行性出血 热、朝鲜半岛的朝鲜出血热、前苏联的出血性肾炎、芬兰的流行 型肾病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系疫源性疾病,在山区、平原、森林、江河湖泊、低洼地带都发生。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上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引发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例如老鼠撒过尿的食物等。或者是呼吸空气时呼吸进了这类的细菌。一般这个病发生在中壮年身上比较多。小孩子与老年人对这类病一定的抗体。一般情况下,吃了这类的东西也问题不会很大,可能就是拉肚子之类的,使病情恶化的最大可能性是身上伤口,并且没好,那么就容易引起病变。 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没食欲,很困,恶心感,甚至会慢慢发热发烧的症状。这个时候如果用感冒药,没任何效果,还耽误了治疗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是一周的潜伏期,如果用药得当的话打点阵,两三天就可以恢复。 如果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并发症哪些: (一)腔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大量胃肠道出血可导致休克,预后严重;大咯血可导致窒息;颅内出血可产生突然抽搐、昏迷。 (二)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明显高血容量征象。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纠正后肺循环高压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由于补液过量,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呼吸极度窘迫,两肺干湿性罗音,血气分析可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四

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治疗

1、发热期 (1)邪郁卫分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目眶痛,无汗或微汗,口子,颜面潮红,两目微赤,轻微浮肿,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板蓝根解毒清热;薄荷透表;桔梗甘草轻宣肺气;鲜芦根生津止渴;黄芩清上焦之火;丹皮、丹参凉血化瘀;白茅根利尿祛湿,凉血清热。恶寒甚,卫表症状重加荆芥穗、豆豉、牛蒡子;渴甚加天花粉;壮热面赤如醉,脉洪为卫气同病,可加石膏;腰痛者加杜仲、知母;面红赤,胸腋瘀点外露,为“卫营”并见,加生地、赤芍、白薇等。 (2)热在气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隔离呢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传染源是宿主型小型啮齿动物(家鼠、野鼠),这些小动物的尿、血液及粪便都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2到3个星期不等。主要表现为头痛、全身关节痛、呕吐恶心、发热及腹泻,皮肤出现血点或淤斑等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要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具体隔离方法为: ①病人住单间病室,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禁止陪伴和探视病人; ②进人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鞋,注意手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③病人分泌物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哪些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1.虫媒传播 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革螨通过叮咬吸血可在鼠间传播,也是鼠-人之间传播本病的途径之一。韩国李镐汪等对革螨传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证实上述结果。人提出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 2.动物源传播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通过带毒的鼠排泄物可传播本病,已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