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将其详细描述,所以通常称之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以部分性或完全性结肠梗阻,合并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一种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对此病的认识和发展已有200余年的历史。1691年Ruysch首先报告本病,后来一直到1886年Hirschspmng才在柏林的儿科大会上对先天性巨结肠予以了详细系统的描述,因此将该病以他的名字命名为Hirschspmng病。巨结肠是Mya(1894)倡用。1901年Tittle首次提出先天性巨结肠与神经节细胞缺乏有关。Tiffin等在1940年指出,巨结肠是早期神经节缺乏的肠壁蠕动发生紊乱的结果。1964年Ehrenpries详细论述了Hirschs-prong病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到1950年Swenson才从病理上把神经节缺乏性巨结肠症与其他类型的巨结肠症区别开来。

中毒性巨结肠分类

最常见,占新生儿胃肠畸形的第2 位,每2 000 ? 5 000 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l 例得病。男婴较女婴为多,男女之比为巨结肠3 ? 4 : 1 ,且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壁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异常,造成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乏或减少。90 %以上病变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远端部分。病变的肠段经常处于痉挛状态,管腔狭窄,粪便不能通过病变的肠段或通过困难而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大量积聚在上段结肠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肠管狭窄段的上方因粪便的积聚而变得肥厚、粗大,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结肠。但真正的病变是在狭窄段的肠管。

先天性巨结肠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患儿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粪便排出发生障碍。患儿便秘、腹胀如鼓,甚至呕吐,影响生长发育,病情有时会突然恶化。肛诊时可诱发排气与排出糊状粪便。直肠肛门测压显示直肠内压高于正常,伴波频增加,肛管上部频率降低,波幅增宽。用气囊扩张直肠后,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活检HE 染色可以确诊;乙酞胆碱醋酶活性增加.也有少数患者在成年后发病。由于病史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成人巨结肠常易误诊为乙状结肠冗长症、乙状结肠扭转、腹部肿瘤、粪石性肠梗阻、功能性便秘、假性肠梗阻、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等。

是一组临床症状酷似先天性巨结肠,而病理改变与先天性巨结肠不一样的一组疾病。病理所见肠壁尚有一定数量的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也不一定增生、肥大。包括神经节细胞减少症(hypoganglionosis )、区段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zonal hypoganglionosis )、神经元不典型增生( neuronal dysplasia )和原因不明性便秘。神经元不典型增生是指勃膜下层和肌层神经节细胞增生,形成巨大神经节,偶尔在固有膜内也能见到神经节细胞〕新生儿期排便正常,儿童期或成年后出现间歇性或顽固性便秘,常有粪便自动滋出而污染内裤。发病可能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全结肠或部分结肠扩张,形成巨结肠。钡灌肠检查可见肛门以l _直肠异常扩张,直肠远端只有极短或无明显的狭窄段。结肠传输试验表现为扩张肠段运动迟缓,其余肠段运动似乎正常。直肠活检或组织化学检查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采用灌肠和饮食治疗、排便训练、括约肌扩张、精神心理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可获s良好效果。

先天性巨结肠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钡剂灌肠

X线下钡剂灌肠是判定病变范围和选择术式的重要依据。钡剂灌肠目的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段,因此确认扩张段即可,不要过多灌入钡剂继续向上检查,以免加重病儿腹胀及其危险。

痉挛段范围在降结肠以下者,侧位显示最清,故一般仅摄带肛门标记的侧位X线片,但痉挛段达乙状结肠时从正位观察才能全面。X线钡剂灌肠的诊断率,目前仍徘徊在9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3个:①新生儿巨结肠确诊困难,一般认为新生儿巨结肠的形态学改变,生后2周才形成,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尽管开展了灌肠后24~48h,动态观察钡剂贮留或排泄的功能性改变,但梗阻症状很重时,钡剂灌肠后必须洗肠或手术,不允许延迟观察;并发肠炎时,难于保留钡剂达24h以上。②对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尤其是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难与特发性巨结肠鉴别。③对特殊型先天性巨结肠易于漏诊或误诊。

2.直肠肛管测压

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而安全,以及无损伤性,可反复检测等优点。关于测压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准确率,文献报道不一(76%~100%)。研究证明,正常儿直肠内气囊注入2~3ml气体后,1~3s内肛管压力迅速下降(称正常反射),而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向直肠内气囊注入很多气体,肛管压力都不变(称阴性反射),即无直肠肛管反射或无正常反射,有的先天性巨结肠病儿,肛管压力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称异常反 射)。阴性反射和异常反射统称为病理反射,经检测156例慢性便秘病儿,直肠肛管测压的准确率为93.33%,其中误诊率为2.88%(104例病理反射者,3例除外先天性巨结肠:2例为新生儿,6个月后复查正常;另1例为胎粪性腹膜炎),漏诊率为7.69%(52例有正常反射者,4例为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为提高测压诊断的准确性,必须注意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直肠肛管测压诊断新生儿巨结肠应当慎重。有作者动态检测50例正常新生儿,仅13例于生后第1天出现正常反射,48例(96%)在生后1周内出现正常反射,另2例因出院未能连续检测,分别在生后100天和8个月测检时出现正常反射。理论上应该说,新生儿生后自动排便,标志有直肠肛管反射,但经测压观察,我们认为这种刚刚形成或建立的反射,并未成熟也不稳定,故测检中不易显示或捕捉。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二)发病机制

病变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交界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从直肠向近端延伸的距离长短不一,可以是长的,个别病例可波及全部结肠,极少的情况下是很短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在肉眼或X线下均可显示正常,因此欲肯定有无神经节细胞,有赖于直肠活检,由于病变部位的肠管缺乏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梗阻,使粪便通过发生困难,由于粪便不能顺利地进入直肠,壶腹部常空虚,不能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以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痉挛肠管的近端由于长期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使肠壁逐渐肥厚,肠腔扩张,形成了巨结肠,故本病的主要病变在于远端的痉挛肠段,而巨大的结肠不过是功能性肠梗阻的后果。

巨结肠的肉眼解剖所见与临床症状,均取决于缺乏神经节肠管的水平和病人的年龄,新生儿期常因病变段肠管痉挛而出现全部结肠甚至小肠极度扩张,肠壁变薄,但因病程较短尚无巨结肠的典型肠壁肥厚变化,偶可并发肠穿孔,多发生在盲肠或乙状结肠,即痉挛狭窄肠段的近端,年龄越大,结肠的扩张和肥厚越明显,并越趋于局限,最近Howard等研究了19例巨结肠病肠管上自主神经的分布,发现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胆碱能神经纤维比正常的多得多,作者们认为增多的胆碱能神经与远端肠管的痉挛状态有关。

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肠症故名思义可知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病童的结肠会变得很大,所以称此病为先天性巨肠症。一般而言,正常的肠道蠕动除了肠道肌肉之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传导讯息以控制蠕动;先天性巨肠症病因可追溯至母亲体内胚胎时期,由于大肠内的神经结细胞没有长好所致。

详细来说,我们身体有一种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从脑部(迷走神经)及脊髓(交感神经丛及荐椎的副交感神经丛)伸出,分布于全身内脏各器官,在我们非意识下,以协调控制各器官的功能,而肠道的运动就靠此自主神经(交感与副交感)来调控收缩及放松等动作。当胚胎在此时期因某些因素造成神经细胞的发育受阻;在缺陷部位,结肠壁内缺少副交感神经节细胞,造成交感神经的过度支配,使得肠壁持续维持在收缩的状态,因此从内括约肌以上受影响的部位就不易放松,使得粪块因无法通过而堆积在缺陷段的近端,将肠道撑的很大,因此形成巨肠症。

大多数罹患此症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就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出现,近60%的病婴在1个月内就有症状出现,近30%的病婴会在1个月至1岁之间出现症状,仅有少数会在1岁后才有症状出现。一般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会解胎便,而进食后,每天会有一至数次的排便,罹患此病症的新生儿最早的症状是出生后48小时内仍未排便。其他常见的症状即是包括腹胀、便秘、呕吐(含胆汁)及肠阻塞。少数病例会出现盲肠破裂、结肠炎(严重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危及性命。排便困难及腹胀在给予灌肠处理后症状可获改善,但便秘症状仍会间断出现。

在身体检查方面,患者在左下腹有时可摸到巨大的粪块,用手指做肛门检查常发现肛门特别紧。直肠内不含粪块,但手指抽出时会有大量气体及粪便喷出。除此之外,可辅以放射线钡剂灌肠摄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切片检查来确定诊断。一般以钡剂灌肠摄影检查可发现狭窄的直肠及其上端膨大的乙状结肠,在交界处形成漏斗样的转移区,在新生儿的检查,少见此种典型的表现,但在24小时后追踪x光片,可见到钡剂滞留。膨大区上巨大的结肠在X光片上要比腰椎宽度大1。5 倍以上。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则是用气球将直肠撑开,此时正常人的肛门内括约肌会放松而外括约肌相对会收缩;巨结肠症的病童肛门内括约肌不会放松,这是因前述肠壁内缺乏神经结细胞所致;关于结肠切片检查,则是是从肛门上2公分处开始做抽吸切片,取得足够的黏膜下层区作特殊染色,观察此区神经纤维束末梢有无增生的情况,来判断是否缺乏神经节细胞。

在治疗方面,除了外科作根治性的手术外,内科治疗主要是处理并发症及稳定病情,使患者能在最适当的状况下接受手术治疗。

由于先天性巨结肠症在新生儿时期就可能有症状发生,故临床上支持性治疗相当重要。病婴一旦有结肠炎或败血症的情况,则一定需作好补充输液、电解质及适当抗生素治疗。若有排便不顺、腹胀的患者可用物理性刺激肛门或灌肠以利排便。因为临床上确定诊断有时需经一段时间,而且以外科进行根治性的治疗病婴应达到一定的体重,故在未进行手术前,如何照顾小宝宝即十分的重要。

先天巨结肠的原因

先天性巨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一种小儿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在新生儿期因出现急性肠梗阻症,开腹探查屡见不鲜。在年长儿期,误将粪石当肿瘤开腹也时有发生,也常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断和治疗,误诊,误治原因。

引起先天巨结肠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环境因素影响。有人报道有的早产儿因缺氧而发生“巨结肠症”。缺氧可发生严重的“选择性循环障碍”,改变早产儿未成熟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功能。还有人报道手术损伤可引起巨结肠(获得性巨结肠)。

2、先天发育因素:

胚胎学的研究证实,从胚胎第5周起,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管原肠神经节细胞,沿迷走神经纤维由头侧向尾侧迁移。整个移行过程,到胚胎第12周时完成。因此,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在胚胎第12周前发育停顿所致,停顿愈早,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就愈长。尾端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最后被神经母细胞进化的,故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由于肠壁肌层及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或减少,使病变肠段失去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一种功能性肠梗阻,天长日久,梗阻部位的上段结肠扩张,肠壁增厚,形成先天性巨结肠。至于导致发育停顿的原始病因,可能是在母亲妊娠早期,由于病毒感染或其他环境因素(代谢紊乱、中毒等),而产生运动神经元发育障碍所致。

3、遗传因素:

有人认为巨结肠遗传因子可能在第21对染色体出现异常。巨结肠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而且存在遗传异质性。

婴儿常便秘查查巨结肠

杭杭是十个月大的婴儿,刚出生时一喝奶就呕吐,连续三天不排便,肚子也越来越胀。爸爸妈妈抱着杭杭多番求医,可他还是光吃不拉,长期依靠开塞露排便。

邓小耿说,杭杭可能患上了先天性巨结肠。其实,这是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其发病率为二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家发现巨结肠改变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发病的肠管(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继发扩张、肥厚,逐渐发生巨结肠的改变。

邓小耿主任介绍,正常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便,2~3天内排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由于发病的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胎便不能通过,所以24~48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或只有少量,必须用肥皂条或灌肠等方法处理才有较多胎便排出。辅助通便后症状即缓解,但数日后便秘、腹胀、呕吐又出现。患儿多出现体重不增,还可能出现小肠结肠炎(有腹泻)、肠穿孔等并发症。

邓小耿主任建议,如果怀疑孩子是先天性巨结肠,爸妈可以自己给孩子摸摸。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常在左下腹有时可摸到巨大的粪块。而医生用手指做肛门检查时,也会发现孩子的肛门特别紧,直肠内不含粪块,但手指抽出时会有大量气体及粪便喷出。另外,医生还可辅以放射线钡剂灌肠摄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切片检查来确诊。据悉,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肠造瘘术、根治性手术,一旦确诊,一般均应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根治。近年来巨结肠根治手术年龄已从1~2岁提前到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在新生儿期施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者越来越多,可避免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先天性巨结肠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主要与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鉴别诊断。这些疾病有特发性巨结肠症、获得性巨结肠、继发性巨结肠、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便秘。钡灌肠检查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新生儿期结肠造瘘的婴幼儿和短段型、超短段型巨结肠,乳幼儿和儿童期的先天性巨结肠诊断。

(1)续发性巨结肠:也称器质性巨结肠,巨结肠续发于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性不全梗阻,与长期排便不畅或受阻有关,常见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外肿物压迫,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外伤后形成的肛门瘢痕狭窄,经肛门检查可以确诊。

(2)特发性巨结肠:该症与排便训练不当有关,特点是无新生儿期便秘史,2~3岁时发病或出现明显症状;慢性便秘常伴肛门污便,便前常有腹痛;肛诊感觉除直肠扩张积便外,括约肌处于紧张状况,直肠肛管测压有正常反射,是诊断该病和除外先天性巨结肠的最可靠方法。

儿童常见的肛肠疾病有哪些

(1)、肛瘘。肛瘘是皮肤细菌或肠道细菌引起的肛周感染,少数是结核杆菌感染或外伤所致。有的女婴有肛门的直肠前庭瘘也是细菌感染所致。

(2)、肠息肉样病变。最常见的是直肠幼年性息肉,这种肠息肉的病变不仅是儿童便血的原因之一,而且有的息肉会有癌变的倾向性。

(3)、先天性肛门直肠发育畸形。俗称先天性无肛。是胎儿的肛门直肠发育出了问题,未能形成正常的肛门直肠,它分为高、中、低三种位型。该病常伴有控制排便的肛门括约肌缺损,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4)、先天性巨肠症。它是胎儿的直肠、结肠、乃至小肠的粘膜下层和肌间缺乏神经节细胞,病肠失去有规律的蠕动,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便秘、腹胀,如不及早诊治可发生结肠炎,甚者可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5)、便秘。便秘是症状,许多疾病伴有便秘,如前述的先天性巨结肠症、无肛病等。儿童便秘经过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找不到引起便秘的原因,则属于功能性便秘。据文献报道80—90%的儿童便秘为功能性便秘。

什么是先天畸形

据资料显示,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生缺陷率,国外发病率约15%。,国内发病率约为l3.7‰。出生缺陷发生顺序依次为:无脑儿、脑积水、开放性脊柱裂、脑脊膜膨出、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腹裂及脑膨出。

先天畸形的分类,可分3大种:发生时期分类、原因分类、内脏分类。

一般以内脏分类较易了解,最多的是循环器官的畸形,此外,常见畸形还有下面各项:消化器官:兔唇、舌带短小、口盖裂、食道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横膈膜气、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心血管系: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无脑症、脑积水、脊髓膨出、小头症等;肌骨骼系:多指症、合指症、先天性股关节脱臼等;泌尿系:肾积水、隐睾、尿道畸形、两性畸形等;眼:无眼珠、小眼珠、单眼症、白内障;皮肤:母斑、血管肿胀。

相关推荐

小儿便秘的继发性病因

1、器质性受阻 肠管内发生狭窄或肠管外受到压迫时,如肠管良性和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所引起的肠腔狭窄变小、巨结肠症引起的直肠痉挛狭窄、手术后并发的肠粘连、 部分性肠梗阻等,或腹腔内巨大肿瘤,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以及妊娠、腹水压迫大肠等,可控粪便通过受到障碍,在肠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形成便秘。近年来通 过排便造影、肛肠测压、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盆底肌电图等技术检查手段,发现了新的便秘类型,称出口处梗阻型便秘(或盆底肌功能不良)。特点排便时盆底出 口处出现梗阻因素,其中有些可经外科手术消除或缓解。 2、大肠病变

哪些情况下宝宝不适合趴睡

不过,有些宝宝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的确不适合趴睡: 1.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喘鸣、肺炎、感冒咳嗽时痰多、脑性麻痹的宝宝,以及某些病态腹胀的宝宝。 2.患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胎便阻塞、坏死性肠炎、肠套叠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腹部肿块等疾病的宝宝。 3.新生儿脐带未掉落前不要趴睡。 温馨提示:另外,也有一定要实行趴睡的宝宝,例如罗宾式症候群,特征下巴小、舌头很大,有吞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仰睡会不舒服,所以必须给予趴睡。 每一种睡姿都有其优缺点,趴睡虽然有猝死的争议,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保健

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壁神经节缺如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绝大多数先天性巨结肠都需要根治手术,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保健不容忽视。 1.清洁肠道:以39℃~40℃温水清洁灌肠,并注意保暖,防止患儿感冒延误手术,每日1次,7~10天直至手术,确保肠道清洁不留粪便(块),灌洗速度宜慢,流入量与流出量应大致相等,以免水中毒,每次灌肠后将肛管留置1~2h,以便排出肠内气体。 拔除肛管前向结肠内注入甘油或液体石蜡20~30ml,以润滑肠壁,避免多次刺激引起肠黏膜的损伤,术前3天常规口服新霉素作肠道准备,并静脉输入维生素K

宝宝巨结肠该注意什么

1、病史及体征 90%以上患儿生后36~48小时内无胎便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和腹胀必须经过灌肠服泻药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常有营养不良贫血和食欲不振腹部高度膨胀并可见宽在肠型直肠指诊感到直肠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粪便超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内方触及大便 2、X线所见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

宝宝便秘呕吐巨结肠或病因

乐乐所患为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2000-1/5000,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孕妇发生感染、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巨结肠由于发病的肠管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不能正常地蠕动和排便,粪便、肠气蓄积堵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段结肠扩张、肥大,因此叫“巨结肠”。 宝宝便秘呕吐怎么办之失治死亡率高 绝大多数的巨结肠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胎粪,继而出现顽固性便秘、呕吐及腹胀腹泻,发生肠梗阻。呕吐物含有胆汁或粪便

新生儿腹胀什么原因 先天性肠道畸形

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道闭锁症等疾病,也可有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宝宝便秘呕吐巨结肠吗

宝宝便秘呕吐怎么办之新生儿最常见 乐乐所患为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2000-1/5000,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孕妇发生感染、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巨结肠由于发病的肠管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不能正常地蠕动和排便,粪便、肠气蓄积堵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段结肠扩张、肥大,因此叫“巨结肠”。 宝宝便秘呕吐怎么办之失治死亡率高 绝大多数的巨结肠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胎粪,继而出现顽固性便秘、呕吐及腹胀腹泻

先天性巨结肠的预防

本症自然转归预后差,多因营养不良或发生结肠危象死亡。根据多方资料报道,6个月内死亡率达50%~70%。新生儿多死亡于肠炎的并发症。未经治疗,活至成人者罕见;即使活至成人,仍有随时死于结肠危象的可能。 近年来巨结肠病人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由于并发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延误诊断和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明显广泛波及近端小肠的病人的死亡也很少,很多死亡的患儿因伴发唐氏综合症。在手术前出现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很大可能在结肠造瘘和拖出术后仍有此并发症,总的来说病人的存活率超过90%。长期随访很重要,术后大多数病人(>96%)

到底什么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将其详细描述,所以通常称之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一种比较多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有一定家族遗传性倾向。 病因和病理生理目前多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由遗传-环境因素造成,在多基因遗传因子的条件

什么先天畸形

什么先天畸形?其实,胎儿先天畸形指由于内在的异常发育而引起的器官或身体某部位的形态学缺陷,又称为出生缺陷。 据资料显示,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生缺陷率,国外发病率约15%。,国内发病率约为l3.7‰。出生缺陷发生顺序依次为:无脑儿、脑积水、开放性脊柱裂、脑脊膜膨出、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腹裂及脑膨出。 先天畸形的分类,可分3大种:发生时期分类、原因分类、内脏分类。 一般以内脏分类较易了解,最多的循环器官的畸形,此外,常见畸形还有下面各项:消化器官:兔唇、舌带短小、口盖裂、食道闭锁、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