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幼儿园虐童发生
如何杜绝幼儿园虐童发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业作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行业,肩负着培育优秀人才、巩固国家发展的重要职责。作为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幼儿园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幼儿园幼儿园虐童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曾多次整顿规范幼儿园管理,但为何这种伤害儿童的事件还是不断上演?
首先,幼儿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许多民营幼儿园教师虽然有教师之名,却没有正式的教师编制,在待遇上和公办教师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造成不少民营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较大。
其次,幼儿园教师压力过大。因为传统观念及幼师队伍现状令人不满,人们对幼儿教师心理上还没有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很多时候等同于保姆。幼儿教师普遍面临身体、心理的双重压力,即家长和幼儿园的双重压力,保育和教育的双重压力,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业务,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第三,幼儿园安全制度和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不完善。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有三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由于入园难问题,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幼儿多,聚集密度大的情况,卫生条件较差,幼儿卫生安全没有保障。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想杜绝类似于体罚孩子的幼儿园不良教育行为发生,就必须从规范办园行为入手,以机制健全完善为保证,综合治理。
加强幼教职业道德修养十分必要。幼儿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因为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而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使幼儿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第二,务必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要培养和造就面向21世纪的新人,就必须要求教师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知识。
第三,提高幼师待遇,稳定幼师队伍。由于幼教未能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有专项资金投入,教师的工资也只能从幼儿园的收益中支出,也就是学校自己负担,因此被聘教师的工资较低。工资低,就吸引不到真正的优秀人才,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幼儿园小学化
那么对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应该如何判断呢?目前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对于这一点也很难定出明确的界限,因为并不是说幼儿园期间不允许孩子接触拼音、英语、数学等课程,只是要看在教学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如让孩子背、写或要求孩子必须写固定页数的题这之类的硬性要求,就是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了,这种应该杜绝。
一些教育部门在检查幼儿园是否小学化倾向时,会看幼儿园是否存在上英语、拼音课,教小朋友进行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教授小学阶段知识的做法,以此来判断幼儿园是否小学化,对于这些具体的判断方法,现在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手足口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目前对患病者的隔离一般不少于2周(由于手足口病患者的排毒期限迄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告,因此尚难确定其传染期)。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每日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疑似病人,杜绝带病入园的现象;餐具要做到餐次消毒,每日对玩具、用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减少间接接触传播,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孩子哭闹幼儿园里被封嘴
虐童,黑幼儿园,狠心老师。。。这个社会是肿么了,祖国的花骨朵怎么就要这么被摧残呢?幼儿园应该是小朋友开心学习玩耍的地方,可是幼儿园什么时候成了折磨小朋友的地方了?幼儿园饿死小朋友,打小朋友等等层出不穷。现在又出现了用胶纸粘住小朋友嘴的事情。幼儿园还能让人相信么?
4岁的女孩琳琳(化名)哭闹不止,竟被幼儿园老师用胶纸粘住了嘴。此事导致琳琳情绪低落害怕上学,琳琳父母起诉幼儿园校长和老师索赔3万余元。近日,在顺义法院主持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幼儿园赔偿1万元。
琳琳的父母起诉称,聂某开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左某是幼儿园的老师。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琳琳在幼儿园里哭闹,左某为了阻止竟用胶纸把她的嘴粘住。家人发现后立即报警。虽经医院治疗,琳琳还是表现出情绪低落、天天尿床、害怕上学的情绪。
经顺义法院主持调解,幼儿园一方认识到其老师有不当之处,向琳琳赔礼道歉,同时由二被告赔偿医疗费、精神抚慰金共计1万元。
幼儿园老师用胶纸黏住小朋友嘴,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小朋友的心理障碍,幼儿园老师是温柔可爱的,怎么现在都变成这样了呢?
哪些情况属于幼儿园虐童
1、威胁恐吓,主要表现为严词训斥、罚站、罚睡等;
2、疏远冷落,老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对孩子不理不睬不去亲近;
3、武断专横,某些教师在处事方式上“对人不对事”,对不喜欢的孩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
4、压抑剥夺,对幼儿的天性进行无情的扼杀和剥夺,不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5、要求苛刻,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和要求幼儿,给幼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幼儿频繁地产生挫折感;
6、爱算旧账,当某个幼儿犯错时,个别教师喜欢翻旧账,使幼儿背上极大的思想包袱。
入园体检有效期
新生入园的安全健康是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有责任保证每一位小朋友都是健健康康的,这对防止群体性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修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儿童入园前要到医疗机构进行身高(长)、体重测量,进行眼、耳、口腔、视力检查,和一般内科检查,并进行血红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验。儿童转园时,持原托幼机构提供的“儿童转园健康证明”、“0~6岁儿童保健手册”可直接转园。“儿童转园(所)健康证明”的有效期3个月。儿童离开幼儿园3个月以上,需重新按照入园检查项目进行健康检查。
家长不要认为入园检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宝宝的健康检查工作。为了自己家的宝宝和其他宝宝的健康,一定要去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入园体检。
“上学恐惧”的临床表现和易发情境
早晨上学时情绪痛苦,要家长满足自己某些条件才勉强学习,或者被强行带到学校,到校门口时,紧张情绪更加明显,拒绝进校、大哭大闹,情绪强烈、说教无效,如果呆在家中,通常愿意看书做功课,在确认不上学时,行为表现正常。
有些孩子不会直接表达情绪困扰,而以躯体症状为主:头疼、恶心、呕吐、腹痛、出冷汗、腹泻、尿急、发热等,这些症状往往在需要上学的时间出现、明显,不上学的时候不明显;临床检查没有阳性发现。严重的孩子可在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甚至全天都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影响饮食和睡眠。
上幼儿园困难的小朋友则为分离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哭泣、特别黏人、发脾气,恶梦,不能独自入睡,拒绝没有父母或主要抚养着陪伴的上学或上幼儿园;会有害怕、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等情绪;也会有头痛、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慌等躯体症状。
儿童害怕和拒绝上学的情形:
1、 第一次上学,或进入新的学校;
2、 因为生病或假期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学;
3、 存在家庭问题: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生病、家庭暴力;
4、 丧亲或遭遇创伤性事件,如遭遇虐待、暴力攻击;
5、 自认为学习失败或不能融入集体,没有朋友;
6、 有些儿童在学校相关场所出现惊恐发作,为避免发作而拒绝上学;
7、 亲子关系界限不清,受到父母过度保护,或者父母焦虑、对孩子过度担心。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1
“学前教育”的“学”是指“学龄”
实际上,“学前教育”之“学”不是指学校或学制,而是指“学龄”,“学前教育”的本义是“学龄前教育”。
“学龄”和“学龄前”都是历史概念,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的重要规定之一是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即应当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这就出现了“学龄”概念。至于“学龄”从几岁起,各国规定不一,但通常是在5—7岁之间,而以6岁为多。之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应满足于从“学龄”起或在“学龄”中,而应前推至“学龄”前,甚至出生时。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离开家庭外出工作,社会上出现了照管和教育幼小儿童的机构。以往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儿童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化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取代,因此逐渐形成了“学龄前”和“学龄前教育”概念和实施规则。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2
幼儿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
杜威认为,学制体系中各个阶段、各种类别的教育机构各有宗旨,如幼儿园的旨趣是“道德的培养”,而小学是“实际的功用”。同时,杜威批评这些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接性。但是,这些教育机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功能和目标定位。例如,针对当前我国常见的将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以及计数、算术等)下放至幼儿园实施的状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以防过早增加幼儿课业负担,妨害其身心健康发展。可见,作为学校教育最初阶段的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宗旨方面完全不同,将幼儿园也称作“学校”并不妥当。总之,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机构(严格地说,是保育和教养机构),但并非学校。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3
幼儿园因是“学”之前阶而被列入学制
既然幼儿园不是学校,为何被列入学制系统?从逻辑上说,写进学制的所有部分,都应当是“学”(学校)。学制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办学规定和依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在学制系统中得以体现。幼儿园进入学制系统,体现了人们对“学龄前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充分认识。然而,幼儿园又是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目标主要是保育,而不是教育。因此,幼儿园向来与大、中、小学校有所区别:幼儿园阶段并未进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不像大、中、小学那样归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是可以归属于教育局、妇联、民政部门甚至地区街道;幼儿园也从未像中小学校那样划分为年级,学校的年级序列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尤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像中小学校那样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为之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之所以被列入学制,并非因为其是“学”,而是因为其是“学”之前阶。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4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能相互取代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幼儿教育”更多地是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对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教育作出界定,其主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学前教育”更多地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教育阶段作出界定。“幼儿教育”更为古老,人类早期对幼小儿童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即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在近代出现“学龄”概念后才逐渐产生。“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关注的都是幼小儿童的教育问题(3—6岁甚或0— 6岁),但“学前教育”是从当下的幼儿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前一阶段、是从有利于幼儿未来接受学校教育的立场考虑幼儿教育。可见,两个概念存在区别,所指有所侧重,无法相互替代。比较而言,“学前教育”内涵更为丰富,蕴涵如下理念对儿童的教育“学龄前”与进入学龄后应整体地、有差别地予以考虑。因此,不能用“幼儿教育”概念取代“学前教育”。事实上,二者也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应当严谨、明晰地使用“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这两个概念。笔者曾看到名为《中国学前教育史》的著作,如果该书仅反映中国近代产生幼儿园以来的教育历史,可谓名副其实;如果该书是从中国古代说起,那就是以今铸古,因为“学前”一词始出于近代,而以《中国幼儿教育史》作为书名,不仅更贴切,而且可以涵盖古今。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说法就不妥当,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而只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