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十二正经穴位 2合谷

十二正经穴位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针灸的优点与缺点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手部穴位多经常按摩能健身

1、擦手背、手掌

右手手心放在左手手背上,两手指方向相反,两手平伸,然后用右手掌摩擦左手的手背,两掌同时向袖口方向运动。摩擦速度要均匀,连擦16~24次。然后换左手掌擦右手的手背。

2、互搓指侧

两手手心相对,十指交叉,互搓16~24次。

3、顶指尖

两手手心相对,两手五指指尖用力相顶16~24次。

4、旋拧手指

用一个手的拇指和食指指腹去转动另一个手指的关节,可以旋转按压、搓擦按摩,连续做15到20次左右,两手交替进行。

手部穴位按摩

人体的手掌,分布着正经穴、经外奇穴和全息穴近百个,常刺激手掌穴,无论是左右手掌的对击、摩擦、振动及手指屈伸,都有可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健身效果。

有人可能会说,手掌上的穴位密密麻麻,我怎知按哪些穴位对我有益。当然如果你能研究手掌穴位,针对你的辅助病疗需要,找出对应五脏的穴位最好。但一般人难以做到,不过多方位的手掌活动,总是会有一些穴位被正确按到,即使按错也无甚副作用,多按一般穴也健身。

十二正经穴位 5神门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十二正经穴位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熏蒸艾灸能治妇科病吗 艾灸治疗怎么做

取穴:取阳明经,太阴经穴为主,配穴去膻中,膺窗,乳根,天池,肩井,肾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位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健脾疏肝,调理冲任,化痰通络,有效改善乳腺增生所致乳房胀痛,胸闷等症。

取穴: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1、湿热下注导致带下色黄粘腻,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等穴位施灸。

2、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质地稀薄,连绵不断,伴随腰重酸痛,小腹冷感,食欲不振,舌苔淡,苔白滑,脉沉迟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改善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下行导致的带下症状;或因肾气不足,肾阳不能温化水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形成的带下症。

1、血热内扰证

取穴:取任脉,足阴肝经穴为主,配穴取关元,太冲,然谷,血海,水泉穴,血热甚者,发热恶寒,加配大椎,曲池穴泻热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改善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抽,并伴随烦躁易怒,面赤头晕,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气不通血证

取穴:取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配取关元,隐白,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穴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调理因气不通血所致经血量多,骤然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红,伴随神疲气短,面色光白无华,舌淡白,脉沉弱等现象。

3、肝经湿热证

取穴:取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配取中极,蠡沟,曲泉,曲骨,阴陵泉,行间,水道穴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调理因肝经湿热所致阴部瘙痒,胸闷不舒,口苦咽干,带下量多,色黄稠,烦躁失眠,小便黄池,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

4、肝肾阴虚证

取穴:取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配取中极,下髎,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冲门穴,奇痒者加配神门,止痒穴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调理因肝肾阴虚所致阴部干涩奇痒,灼热疼痛,或带下量少,色黄腥臭,伴随头晕耳鸣目眩,腰酸,五心烦热,口感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症。

1、下焦湿热证

取穴:取任脉,带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配取带脉,中极,阴凌泉,三阴交,行间,大椎,合谷,复溜,大肠俞穴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调理急性或慢性盆腔炎发作,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伴随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苔黄腻,脉细数等症。

2、气滞血瘀证

取穴:取任脉,带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配取带脉,气海,中极,膈俞,蠡沟,血海,肾俞穴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调理气滞血瘀所致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色白,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瘀点,苔白或腻,脉弦细或迟濡等症。

三焦经穴位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包括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牗,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十二正经穴位 7京骨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中医拔罐治疗胃痛的方法

拔火罐可以循经取穴,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在除湿导滞的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实证常取胃之募穴、合穴及手足厥阴和足太阴经穴,适用于寒邪、郁热、肝气上逆的胃痛者。虚证常取俞募穴及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适用于胃痛虚证。

治疗方法:实证选取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梁丘、阳陵泉。

虚证选取穴位: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溪、血海、膈俞。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5~15分钟。

按摩哪里对皮肤好 阳白穴-使面色红润有光泽

阳白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是多条经脉的交会之处,位于血管,神经丰富的面部区域,属于多气多血的穴位,具有祛风泻热,清头明目的功效,经常刺激可使肤色健康有光泽,用中指指腹置于该穴位上,垂直按揉1-3分钟,以感觉有酸胀感为佳,长期坚持按摩,可以淡化额头的小细纹,使面部红润有光泽。

经穴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时目视前方,自眉毛中间垂直向上1横指处即是该穴。

支正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功效 支正是什么意思

支,意思是树的分支;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确,该穴意思是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支正穴物质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虚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

十二正经穴位 4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相关推荐

怎么运动对肾好 踮脚尖运动

平时做做踮脚尖运动,可以锻炼屈肌,还能使三阴经穴位畅通,用脚跟走路可以锻炼小腿前侧伸肌,疏通足三阳经穴位,两者交替进行,则有祛病强肾之功效。对于男性而言,踮起脚尖小便可以增强肾功能,平时坚持踮脚还能辅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症;对于女性而言,蹲坐的同时用第一,二脚趾用力抓地,可补肾利尿。

耳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耳门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耳门穴位于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膀胱经穴位按摩养生作用

现在社会,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由于工作习惯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腰背疼者很多,本着“通则不痛”的原则,按摩膀胱经,可以缓解腰背疼痛,如果家中有腰背疼者不妨试一试,最简单的就是睡觉前可以把双手搓热,用双手在小腹上做顺时针摩擦。 另外,通过后背按摩、刮痧、捏背、踩背等方式也可以起到按摩膀胱经的作用,如果有家人帮助,可以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后背脊柱两边肌肉尽可能从高的地方向下推按,一直推到尾骨为止,然后十指并拢,按住脊柱向上推回到开始的位置,然后重复,这样不仅有利于全身经络的疏通,对于保养膀胱经也是非常有好

膀胱经穴位按摩养生作用

承光穴常按可放松身心 承,承受;光,光明。穴在头顶部,容易承受光线。 【主治】清热明目,疏风散热。主治头痛、口眼喁斜、鼻塞、目眩、目视不明。 【部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快速取穴】先取百会,再取百会至前发际的中点,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 【特效按摩】以食指指腹按压承光,每次左右各卜3分钟,对头痛、目眩、鼻塞等症 有特殊的疗效。 通天穴让鼻内畅通无阻 通,通达;天,天空,指上部。穴在头部,上通巅顶。 【主治】清热除湿,通利鼻窍。主治颈项强硬、头痛、头重、鼻塞、口眼喁斜。 【部位

产后便秘按什么穴位最有效

1.1、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具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效,并有强壮作用,尤适宜气血亏虚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1.2、天枢:属足阳明胃经穴,又是手阳明大肠之募穴,位于神阙穴(脐中)旁开两寸处。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之效,尤适宜气滞所致之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1.3、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系大肠在背之腧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通调大肠气机的作用,可用于燥热伤津所

保养心脏按摩方法 极泉穴-心脏保健穴位

极泉穴归属手少阴心经,为心经的起始穴,在心经经穴中,位置最高,弹拨极泉穴有极好的心脏保健功效,对冠心病,肺心病等心脏疾病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 作用,使用是以拇指指尖按于穴位处,前后弹拨穴位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或有窜麻感为度。 经穴定位: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手指骨关节疼是怎么回事

如您的手指疼痛,即使是轻微的疼痛,也和那个手指的穴位有关联,表示所属的某部位出毛病了。此时,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早查清病因,尽早治疗。 小指疼痛 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小指指尖靠无名指一侧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穴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症状缓和些;少泽穴是小肠的经穴,小肠情况不佳时,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无名指疼痛 在无名指的三焦经穴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发烧、喉咙发炎时,按此部位可感觉疼痛。 中指疼痛 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穴上,因炎热以致心脏受不

四白怎么找

四白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

针灸对人体好处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

肾结石疼痛按什么穴位

一、肾结石疼痛按什么穴位 1、在4分钟内,用拇指尖分别按压“中极穴”、“关元穴”、“大横穴”、“腹结穴”60-80次,以酸胀为宜。 2、用拇指尖先压“肾俞穴”1分钟,然后再用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肾俞穴”30次,以酸胀为宜。 3、在3分钟内,用拇指依次按压“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巨虚穴”60-80次,以酸胀为宜。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膀胱的募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 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结穴,足太阴脾经穴。在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