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症状 年满50岁定期筛检大肠镜检查可切除癌前病变
大肠癌的症状 年满50岁定期筛检大肠镜检查可切除癌前病变
其实,大肠癌是可以经由定期筛检找出癌前病变,并且在及早治疗后预防进展到大肠癌;建议年满5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要养成定期筛检大肠癌习惯,才能及早发现病灶,以及掌握治疗黄金期;若是以粪便潜血反应检查发现异常,就要进一步做大肠镜检查,如果大肠镜检查发现有大肠息肉或癌前病变,就能做切除治疗,预防大肠癌发生。
中国人最常得这 结直肠癌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有结肠息肉病史或者家族里有人患上结直肠癌都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健康饮食,适当多吃蔬果和粗粮,红肉、高脂食物的摄入则要少一些,定期筛查。
美国癌症协会推荐所有人都从 50 岁起,进行以下任何一项结直肠癌筛查:
每 10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钡剂灌肠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 CT 结肠成像检查。
癌症筛查能为早期发现癌症提供线索,除此之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掉不良嗜好,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
大肠癌筛查刻不容缓
据北京市卫生局卫生播报: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排在该市居民死因之首,其中肠癌成为排在肺癌、肝癌之后的高发肿瘤。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肠道健康。
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据市中医院外四科主任李升明介绍: 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由于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多数无症状,但也会少量出血,因此,定期进行粪隐血试验初筛,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筛查方法。
粪隐血试验就是检出眼睛看不出来的粪便中的微量血液,从而提示人们肠道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往往无症状,不易被发现,而有症状患者在就诊时多是中晚期,有的已经转移或合并许多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所以,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治疗,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早诊治能接近治愈状态
大肠癌根据浸润程度和有无转移,分为四期,一、二期浸润比较浅,治疗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85%以上,接近治愈状态,所以也称可治愈的癌。 三、四期由于浸润深或已转移,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预后不良。
我们曾对“无症状人群”普查和“有症状患者”进行比较:前者早期癌和较早期癌几率为91.7%,后者就诊组早期大肠癌的几率仅为41.1%;治疗机会和治疗效果前者也远远好于后者。我们还对一组3002名50岁以上人群连续进行大肠癌普查,16年间共发现21例大肠癌和497例大肠腺瘤,大肠癌中早期癌占94.44%;大肠腺瘤在肠镜下切除,随访仅有1例癌变,充分肯定了无症状人群筛查对大肠癌防治的作用。
30岁以上每年应做粪隐血检测
大肠癌和癌前病变不仅属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中青年人群也应重视。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时都要做粪隐血检测。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在进行粪隐血检测的同时,要做患癌风险预测。
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本人曾患过大肠癌或大肠腺瘤;直系亲属患有大肠肿瘤,亲属中有多人患有其他恶性肿瘤;10年以上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有盆腔肿瘤并接受放疗的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等。这些高危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4倍,而且发病年龄小,所以更应密切关注肠道健康,有症状及时就诊,无症状定期筛查。
大肠息肉有可能癌变
大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大肠癌发生的可能。施章时建议,老年朋友多关注肠道健康,别把肠道、肛周的问题都归结为痔疮。“60岁以上有大便出血、腹胀等问题,一定要做肠镜检查。”
无论哪种肠息肉,早期都没有不适表现。因为肠道的宽度有3-4厘米,本身还能扩张。息肉的体积在肠道这个“大容器”中显得微不足道。若因息肉造成便血、腹胀、粘液大便等症,多表示息肉已到中晚期,甚至是大肠癌的中晚期。而大肠癌早期也常无痛无觉,等出现了便血或其他不适,通常已经不是早期了。
施章时建议,40岁以上,从未做过肠镜的人要做一次肠镜检查。比起胰腺癌、肝癌等“凶险”的癌症,大肠癌的生存率非常高。及时发现和治疗,有90%的大肠癌病人可以得救。可是在我国,能够早期发现的,可能还不到10%,这跟肠镜检查不足有关。
生活中,不少人排斥做肠镜检查,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怕痛,怕检查。肠镜检查时,确实可能会牵拉肠道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疼痛感。但大家可以选择无痛的全麻检查。对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者,也会评估心脑血管疾病者的状况使用麻醉药物。
息肉必须要切除,痔疮可视情而定
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哪种息肉,小于2厘米的可以直接切除。一举两得,这也是肠镜检查的好处之一。大于2厘米的息肉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切除后的标本都要进行病理检查,若已存在癌变可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虽然只有腺瘤性肠息肉跟大肠癌的关联度最高,其他种类的肠息肉也不能完全排除癌变的可能性。加上息肉本身也会引起不适,都主张切掉。2007年,当时的总统小布什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息肉,也进行过清除手术。
息肉切除后,随诊是极其重要的。要求患者隔一年再回来做肠镜检查,如果没问题,隔三年再做肠镜检查。这是因为,肠道长达1.5-2米,可能不仅只有这一个息肉,也不排除没切除干净的可能性。
怎么预防大肠癌效果最好,大肠癌疾病的发生与我们平常的生活饮食工作等都有关系,所以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勤于锻炼。
规律晚餐时间能预防胃癌
常在夜间进餐的人如果出现胃胀、胃口不好、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忽视,也不能自己到药店随便买几片药吃挺过去,因为这些症状有可能就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等胃肠道癌症的早期表现之一。规律饮食是健康的保证,当出现经常性消化不良或胃肠道不适症状时要提高警惕,应到正规专科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目前筛查消化道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是消化道内镜,如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等。这些检查可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还可直接取组织活检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袁希福教授建议,40岁以上有胃肠道疾病史或家族中有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人群,要定期做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40至45岁开始做胃镜检查,若无明显病变3年复查一次,若有增生等病变则要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则可以从50岁开始做第一次,之后每2至3年复查一次。
怎么检查大肠癌
一、粪便隐血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诊断虽尢特异性,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一般用愈创木脂或联苯胺化学法;应用抗人血红蛋白抗体免疫法作隐血试验,不受食物中动物血或铁剂等药物干扰,减少假阳性结果。
二、血、尿常规:大肠癌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出血及肿瘤生长消耗体内营养引起病人贫血,特别是右半结肠癌更易引起贫血。因此,应常规检查血常规,了解贫血状况。大肠癌患者应常规检查尿常规以了解肾功能。此外,大肠癌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比率高于普通人群,应注意尿糖的情况。
三、 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确诊的最好方法。通过结肠镜能直接观察全结肠的肠壁、肠腔的改变,并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及浸润范围,取活检可获确诊。一般采用中、长型结肠镜进行详细检查,因为结肠癌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者伴有有癌变危险的腺瘤性息肉。60cm纤维结肠镜方便安全,多用于普查,因约2,3大肠癌在直肠、乙状结肠。
四、 大肠癌的x线钡剂灌肠最好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破坏等征象,显示癌的部位和范围。对结畅镜检查因肠腔狭窄等原因未能继续进镜者,钡剂灌肠检查对肠镜未及肠段尤为重要。钡剂灌肠对肿瘤定位较肠镜准确,但对小的病变较易漏诊,故两种检查方法有互补作用。
五、其他影像学检查CT主要用于了解火肠癌肠外浸润及转移情况,有助于进行临床病理分期,以制定治疗方案,对术后随访亦有价值。近年超声结肠镜应用,可观察大肠癌在肠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术前癌的分期颇有帮助。
1.超声显像:
——经腹壁检测大肠肿瘤的要点
大肠肿瘤梋肠壁环形增厚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型、草伞型和乳头型4种超声影像特征。
超声所证实的肠壁增厚并非恶性病变的特异征象。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鉴别炎性增生、肠壁水肿和肠套叠(显示靶形及“双环状”)。
——经直肠检测
直肠腔内超声检测能清楚显示肠壁5层结构。除提供肿瘤大小、形态及与肛门距离外,尚可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周围受侵情况。此法方便迅速,无侵袭性。
2.CT及MRI检查:CT及MRI检查主要适合于了解肿瘤对肠管外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可为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提供依据。CT、MRI对诊断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有一定的价值。
3.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达到回盲部,并可观察到全部结肠,可以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或收集冲洗或擦刷下来的脱落细胞进行检查。可使检查准确率达80~90%。
六、其他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_mbryonic anttigen,cEA)对大肠癌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但定量动态观察,对大肠癌手术效果的判断与术后复发的监视,均有价值。大肠癌经手术将癌完全切除后,血清CEA逐渐下降,如有复发可再度升高。有人根据大肠癌与癌前病变的结肠分泌粘液可出现T-抗原表达这一特征,提出了直肠粘液T-抗原试验,方法简便,可作为筛检大肠癌的一种方法。
七、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纤维肠镜活检可发现癌细胞;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可证实。
大肠癌该怎样筛查呢
(一)对平均危险人群的筛检
据资料表明,中国人直肠癌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因此凡老年人体检时,应将直肠指检列为常规,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也应行直肠指检。
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3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另外也可采用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10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二)高危人群的筛检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性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探查肿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肠癌切除术者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该基因的突变多发生在20-30岁时,可导致结肠发生成百上千个腺瘤。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对于这种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的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一律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个体,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对全结肠炎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23%。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8、对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状者,应尽可能经内镜电灼,择期剖腹手术或在纤维结肠镜的辅助下经腹腔镜切除息肉或病变肠段;25岁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检查;女性患者还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
直肠息肉对直肠癌有作用
摘除直肠息肉,可阻断直肠癌的自然史,使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40%和50%。这表明,摘除直肠息肉对直肠癌发生有预防作用。
1977年至1980年期间,他们在海宁市2次对30岁以上的23万余例大肠癌高危人进行15cm肠镜筛检(第1次检18万余人、第2次检8万余人),共检出4077人有直肠息或有腺瘤。对上述4077人在直肠镜下施行息肉摘除术,并对息肉摘除者作定期肠访,目前肠镜检查深度已达24cm。
经过20余年的肠镜随访,海宁市接受筛检人群的20年累计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为68.6%与82.4%。研究分析表明,海宁市受检的人群20年内的直肠实际病数为50例,比按数字模型预测直肠癌发病人数减少了229例。在此之前海宁市每年肠癌一会有40~50例。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直肠癌约占大肠癌的2/3。大多数大肠癌从肠腺瘤发展而来,大约需要10年至15间。因此,早检查、早摘除息肉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
许多专家在会上呼吁,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峰期是60岁。对于健康人群,到了45岁最好去做一个肠镜检查。结直肠癌从早期症状演变为晚期大约有10年以上,而早期肠癌治愈率可达90%。
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
2013年浙江省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结直肠癌症患者占了全部癌症的10.62%,位居第三,仅排在肺癌和胃癌之后。专家说,结直肠癌的高发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尤其是饮食、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联。虽然目前对结直肠癌的诊疗更加规范,但仍然有很多患者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处于中晚期,这也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课题。
专家介绍,从全国及浙江的肿瘤发病情况来看,结直肠癌的发病几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结肠癌比直肠癌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年前,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比例约为3∶7,而如今则已经变为5∶5了。
肠息肉易致大肠癌
专家提醒,有近8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而高危性肠息肉完全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切除。
专家透露,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当然,肠息肉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癌变,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而定。
肠息肉大致可分为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和腺瘤息肉,其中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几乎不会癌变,而腺瘤息肉癌变的几率相对较高。
早期肠癌治愈率达90%
李德川建议,45岁以上且从未做过肠镜检查的人群应做一次肠镜检查,并定期检查,可以早发现息肉、早切除,避免癌变。
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左右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的几率。而发现早期肠癌后,其治愈率可达90%左右。
“肠镜检查正常的,可3至5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同步摘除;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6种常见癌症都该咋筛查
1.肺癌
肺癌在广州男女合计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为首位的肿瘤。
高危人群:
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吸烟者,有肺结核病史、特别是有结核斑痕者,有职业致癌因子接触史,如工作环境中有石棉、无机砷化合物、煤烟、焦油、石油中的多环芳烃,以及长期受到厨房油烟污染、室内烧香和煤烟污染。
筛查方案:
可做低剂量螺旋CT,一次505元,可检查出早期肺癌小病灶。
2.大肠癌
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已达34.3/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超过肝癌,排在恶性肿瘤第二位,成为广州市居民癌症第二号杀手。每天,广州市有7.5个户籍居民被确诊为大肠癌。
高危人群:
本人有癌症史、肠息肉史或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大肠癌史,就属于高危人群,另外,如果本人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情况:近两年来慢性腹泻累计持续起过3个月、慢性便秘每年在两个月以上、黏液和/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囊切除史、近20年来有经历过对精神造成较大创伤或痛苦的事件,也属于高危人群。
筛查方案:
“一生做一次肠镜,可有效预防结肠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徐瑞华教授说,结肠癌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种之一,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后,一般需要五到十年才会发展为癌症,因此超过45岁的人士做一次肠镜,可保“至少五年安全”。40岁以上高危人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约350元。普通人群也要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排除可能的潜在病变。
3.乳腺癌
乳腺癌是目前广州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癌症,发病率为50/10万,每2000名广州女性,每年就有1人新诊断为乳腺癌。
高危人群:
有乳腺癌家族史;12岁以前月经初潮或行经时间大于40年;经常吃高糖高脂低纤维食物,体型过度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长期服用激素或使用激素替代疗法;30岁后生小孩、40岁以上未孕、大龄独身、未哺乳,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有放射史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大量应用含雌激素的美容品、保健品。
筛查方案:
洗澡时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发现乳腺肿块及早就诊。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检查。育龄期女性可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高危人群最好两项同时做,收费分别为243元、135元。
4.肝癌
虽然在广州发病率排在肺癌、大肠癌、乳腺癌之后,但肝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排在第二。
高危人群:
有明确乙肝或丙肝病史的病人;诊断有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酗酒者和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筛查方案:
高危人群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定量、乙肝DNA定量和B超检查。
5.鼻咽癌
全球4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海南都是高发区,其中广东最高。
高危人群:
一般认为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长期在环境致癌因素(例如腌制食物、烟草和EB病毒反复激活)的共同作用下,可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筛查方案:
抽血1~2毫升,用ELISA法检测VCA/IgA和EBNA/IgA,一次检测费40元。检测阴性者患病风险较低,四年需复查。阳性者需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为高风险者,需要马上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确认是否出现早期鼻咽癌。
6.前列腺癌
十年间,广州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从6/10万上升到13/10万,上升了117%,属于发病率上升较快的癌种。
高危人群: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者。
筛查方案:
50岁以上的男性应在年度健康体检中加入血清PSA项目,PSA加直肠指检是公认最佳的前列腺癌筛查方法。
定期筛查是有效预防肠癌的措施之一
大肠癌病人等有症状再就诊?
很多时候已经错过了早期
所谓早期一般指dukes a期,是肿瘤仅侵及黏膜下层及黏膜固有层,像这样的早期癌仍有10% 的局部淋巴结转移,近年来更加注意只限于黏膜的原位癌的研究,这种早期癌从无淋巴结转移,可以完全治愈。但由于早期大肠癌没有不适的症状或症状较轻,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在临床上早期患者就诊只是少数,专家称,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仍是一个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果等病人出现症状才来就医,显然已非早期。
六类人群需做好大肠癌的预防
或可提早发现大肠癌
那怎么能够在早期就把大肠癌发现?专家建议早期发现应从高危人群入手,有下列情况者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较一般人高:
1)、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2~3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均有apc基因缺失,40岁以后可癌变,55岁几乎100%癌变,此病不多见,仅占全部大肠癌的1%。遗传性非息肉病(hnpcc)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致,占大肠癌的5%~10%,较一般人发病早,20岁后即可患癌。
2)、息肉或息肉手术史:主要指腺瘤性息肉,较无息肉者发生癌的机会高2~5倍,多发者较单发者的癌发生率高1倍。
3)、妇科肿瘤病人有放疗史者,发病机会高2~3倍。40岁以后发生率逐年升高。
4)、既往有大肠癌手术史者,发生第二次大肠原发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倍,有乳腺癌或妇科肿瘤的女性患者也比一般人容易发生大肠癌。5)、长期慢性结肠炎患者,第一个10年,大肠癌的发生率3%,以后每10年增加20%。
6)、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如粘液便、粘液脓血便、黑边、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改变、俳便不尽感等等)或粪便异常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对有上述情况者不宜掉以轻心,外科医生应警惕自己不要遗漏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高危因素。
普查和筛查也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途径。
美国做法40岁以上人群都需做直肠指诊
普查和筛选是发现早期癌的有效途径,中年以后即有患大肠癌的可能,美国癌症学会(acs)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到医院肛肠科做直肠指诊一次,50岁以上者每年还要查大便潜血,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高危人群,例行检查的年龄应提前10年,而且争取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目前,比较简单、经济而又有一定阳性发现的检查方法,当首推大便潜血检查(fobe),可作为普查和筛选的主要方法。严格说来,大便潜血阳性意味着黏膜有破损,已非早期,但目前尚无更好的方法。正规的fobe是连续三天,在大便标本的不同点取样检查。其次肛门指诊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不应忽略指诊的意义,指腹又有“指眼”之喻,能够分辨肿瘤的有无、大小、质地软硬、表面光滑程度、活动度等特征。第三,电子结肠镜是诊治大肠癌的重要设备:电子结肠镜是利用导光纤维及电子采集设备将采集的光学信号转变为电子信号以图文的形式展示给医者和患者,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变形态,而且可以取活检以定性,还可以行早期大肠癌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所以电子结肠镜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大肠病变的诊治。
以上就是对“大肠癌预防与筛查”的介绍,希望对大肠癌患者有所帮助,通过上述的介绍,希望人们引以为戒,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
怎样做癌症筛查
乳腺癌
筛查对象:年龄40~70岁的女性。
筛查方法:双侧乳腺钼靶照相。
时间:每年1次。
筛查科室:肿瘤科、普外科。
肺癌
筛查对象:年龄50~70岁,吸烟>20年的人。
筛查方法:低剂量CT,经济许可者可进行PET检查。
时间:每年1次。
定性诊断:痰薄层液基细胞学、经皮肺穿刺、荧光纤支镜。
筛查科室:肿瘤科、胸外科、呼吸内科。
食管癌
筛查对象:年龄40~60岁。
筛查方法: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
时间:每5年查1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每3年查1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每年查1次。
筛查科室:肿瘤科、胸外科、消化内科。
结肠癌
筛查对象:年龄50~70岁。
筛查方法:大便潜血试验(每年1次)、60厘米乙状结肠镜(每5年1次)、双重对比钡灌肠(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每10年1次),家族中有遗传学高危因素者筛查年龄提前到30岁(检查者可选择其中1~2项)。
筛查科室:肿瘤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肝癌
筛查对象: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年龄在35~60岁。
筛查方法:甲胎蛋白(AFP)+肝脏B超。
时间:每半年1次。
筛查科室:肿瘤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
宫颈癌
筛查对象:有性行为的妇女,年龄21~65岁。
筛查方法:高危HPV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传统宫颈巴氏细胞检查。
时间:30岁以下妇女每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筛查,30岁以上妇女每3年进行1次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筛查。
筛查科室:妇产科。
胃癌
筛查对象:年龄40~70岁。
筛查方法:纤维胃镜、胃肠双重对比造影。
时间:每3年筛查1次,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改为每年1次。
筛查科室:肿瘤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仅这4种癌症可以有效筛查
1、乳腺癌
(1)适用人群
50 岁到 74 岁的有普通风险的女性,每 2 年做一次乳房 X 线造影检查。
40 岁到 49 岁的女性建议跟医生讨论,考虑病人的家族史、个人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决定。
(2)筛查手段
X 线造影(mammography):研究已经证明常规的 X 线造影可以降低死于乳腺癌的风险。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一般跟 X 线造影一起使用。因为有些时候 MRI 会有一些假阳性,所以只适用于高风险的人群。
2、宫颈癌
(1)适用人群
21 岁到 65 岁的女性。
(2)筛查手段
宫颈涂片(Pap smear)和 HPV 检测。 这 2 项筛查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病变,及时干预,阻断癌症的发展。
3、肺癌
(1)适用人群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 3 个条件:
重度吸烟史(有具体标准)
现在仍在吸烟或者是在过去 15 年内戒烟
55 岁到 80 岁之间
(2)筛查手段
低剂量螺旋 CT
(3)肺癌的筛查有更为严格的控制,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因素:
筛查可能会有假阳性,也就是说一个本身并没有癌症的人被诊断为患有癌症
有可能引起过度诊断进而导致过度治疗
重复多次的低剂量 CT 有可能导致健康人患癌
(4)说一百遍
最好的降低肺癌风险的方法不是筛查,而是戒烟并且避免二手烟。肺癌筛查绝对不能代替戒烟。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美国肺癌死亡率的下降,跟 60 年代开始的控烟运动、公开场合全面禁烟、提高烟草税等努力密切相关。
如果你不在乎自己,那是否能够做到不给你的孩子制造二手烟?
4、结直肠癌
几乎所有的结肠癌都是从癌前病变经历十几年发展而来的。筛查主要是发现并去除这些癌前病变,进而阻断可能的癌症。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效果也很好。
(1)适用人群
常规的筛查从 50 岁开始,不分男女。筛查对预防结肠癌至关重要。推荐所有 50 岁到 75 岁的人群接受筛查。76 到 85 岁, 跟自己的医生商量。
以下人群建议在 50 岁之前就开始筛查:
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有过息肉或者是结肠癌
患有炎性肠道疾病,比如说溃疡性肠炎或者克罗氏肠炎
患有 APC 或者 HNPCC 综合症
(2)筛查手段
多种筛查方法,肠镜大约每 10 年做一次。
5、其他癌症
对于卵巢癌、前列腺癌和皮肤癌,虽然有一些检查方法,但是,目前的检查手段并不能灵敏特异地早期诊断,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这些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所以不推荐作为医疗常规。
其它没提到的癌症更是连可行的检查方法都没有,更别提有效的早期筛查了。
3、结束语
1. 癌症筛查,因癌而异,因人而异。有些癌症(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可以有效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效果不容置疑。 更多的癌症,没有有效的筛查手段。
2. 美国对各个癌症筛查有明确的指南和管理,医生在遵循指南的大前提下,结合每个病人的情况有所调整,避免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
3. 癌症筛查无疑是诱人的朝阳行业,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南和严格的管理,也不可避免地会沦为混乱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