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类型分类是什么呢
肠息肉的类型分类是什么呢
对症下药,说的是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而来。直肠息肉也是这样,要想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就要根据直肠息肉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系统地介绍一下直肠息肉的类型分类:
直肠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
①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②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③炎性息肉: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④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现象,多并发腺瘤。
⑤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以上就是关于直肠息肉的类型分类的一些介绍,近些年来, 直肠息肉的发病率一直上升,人们生活的不规律,辛辣食物类的饮食,导致了直肠息肉的高发。所以,为了避免直肠息肉的发生,我们平时要在饮食等方面加以注意。
直肠息肉如何分类
、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如何正确区别直肠癌与直肠息肉
很多患者会认为直肠癌和直肠息肉是同一种疾病,因为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是一样的,都是大便出血。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弄清楚究竟是什么疾病最后延误了病情,那么究竟这两种疾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来听听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直肠癌与直肠息肉的区别:
1、直肠癌是恶性瘤,直肠息肉是良性瘤;
2、直肠癌对身体伤害较大,治疗预后较差,直肠息肉对身体伤害不大,治疗预后好;
3、直肠癌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有一定的威胁,直肠息肉不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不会有影响;
4、直肠癌一定要重视,需要长期治疗,直肠息肉基本可以不用管它。
直肠息肉是直肠粘膜凸向肠腔的良性隆起型病变,分为肿瘤型和非肿瘤性。前者为良性肿瘤 有恶变的可能,后者一般是炎症或者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和遗传有关,只要不恶化,预后良好。
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粘膜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癌、腺鳞癌、未分化癌,腺癌最多见;又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戎细胞癌;后两者一般预后差,未分化癌预后差,常出现淋巴转移,直接浸润,晚期甚至血腥转移至肝肺等重要器官,做了根治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0%左右早期患者术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
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 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综上所述,对于小肠多发性息肉病症的症状了解,是需要从对其分类的类型上来进行辨别的,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患病类型,小肠多发性息肉在临床上的症状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了解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之前,患者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肠息肉患病类型。
胆囊息肉分哪些类型
胆囊息肉病理上可以分为:
(1)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等;
(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如何正确区别直肠癌与直肠息肉
很多患者会认为直肠癌和直肠息肉是同一种疾病,因为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是一样的,都是大便出血。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弄清楚究竟是什么疾病最后延误了病情,那么究竟这两种疾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来听听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是怎么说的吧!直肠癌与直肠息肉的区别:1、直肠癌是恶性瘤,直肠息肉是良性瘤;2、直肠癌对身体伤害较大,治疗预后较差,直肠息肉对身体伤害不大,治疗预后好;3、直肠癌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有一定的威胁,直肠息肉不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不会有影响;4、直肠癌一定要重视,需要长期治疗,直肠息肉基本可以不用管它。直肠息肉是直肠粘膜凸向肠腔的良性隆起型病变,分为肿瘤型和非肿瘤性。前者为良性肿瘤 有恶变的可能,后者一般是炎症或者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和遗传有关,只要不恶化,预后良好。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粘膜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癌、腺鳞癌、未分化癌,腺癌最多见;又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戎细胞癌;后两者一般预后差,未分化癌预后差,常出现淋巴转移,直接浸润,晚期甚至血腥转移至肝肺等重要器官,做了根治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0%左右早期患者术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大肠息肉类型有哪些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最大,尤以绒毛状腺瘤为著,多无蒂,被称为癌前期病变。大肠息肉的癌变率国内外报告大体上在10%左右,对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很少会发生癌变,但不赞成放任不管,如果息肉>0.5cm,仍需内镜下电灼切除,少数增生性息肉也会消失。故明确病理性质对于临床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癌变,所以对这种肠道疾病也应及时彻底治疗。
家族性息肉病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此类患者的息肉的恶变率是100%,腺瘤的分布以直肠为最常见,也最为密集,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盲肠。一般小肠无息肉。数目常超过100个。多数在40岁以后发生癌变,有的病人十几岁就发生癌变。由于最终将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过去多选择早期手术切除全部的结直肠,但全结肠切除手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的还要做人造肛门;现在可以选择每年定期随访两次肠镜,如怀疑息肉有恶变,就应立即手术治疗。
直肠息肉有哪几种类型
一、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二、增生性息肉
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 也可多发, 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三、新生物
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 极易发生癌变。
肠息肉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又名假息肉。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
第二种类型: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多见于20-40岁成人,在儿童亦可发生,以男性多见。这种类型的肠息肉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第三种类型: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幼儿多见,临床上约90%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息肉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第四种类型: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肠息肉种最常见的一种,多分布在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较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第五种类型:腺瘤
腺瘤是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5%左右。(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3)混合型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横结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1、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2、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
3、幼年性息肉
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4、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较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 9 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 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 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 0年内施行的12 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