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溢乳和呕吐有什么区别
新生儿溢乳和呕吐有什么区别
新生儿溢乳和呕吐区别如下:呕吐时奶水多为急速从嘴里涌出,也是小婴儿正常现象,与小婴儿消化道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小婴儿的胃容量小,位置比较横,上口即贲门括约肌发育比较差,下口即幽门通向肠道,它的括约肌发育比较好。因此,新生儿胃的出口紧而入口松,奶液容易反流引起呕吐。喂奶后竖抱拍背,右侧卧位,均可有效预防呕吐。如果呕吐严重、呕吐不止或伴有其他症状,可能为疾病引起,应去医院检查及时治疗。
新生儿打嗝是着凉了吗
新生儿打嗝有可能是着凉引起的,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成熟,当新生儿受凉时就会引起新生儿膈肌痉挛引起打嗝。
如果新生儿频繁打嗝同时伴有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者频繁呕吐,有可能是着凉了,妈妈应该马上带宝宝到医院做详细检查。但宝宝如果精神状态很好,食欲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在增加等那么这是一个健康的宝宝,打嗝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呕吐有哪些表现
一、消化系统疾病
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都可引起呕吐,主要有消化道先天畸形、梗阻、炎症、感染、出血、功能失调等。
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吞咽功能不协调、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症、幽门痉挛、胎粪性便秘、胎粪排出延迟等。
2、消化道黏膜受刺激:如咽下综合征、胃出血、应激性溃疡、牛奶过敏等。
3、消化系统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膜炎等。
4、消化道梗阻:多数为先天畸形所致。
症状
1、溢乳
在出后不久即可出现,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
表现:喂奶后或喂奶后改变体位后有1~2口乳水返流入口腔或吐出。
溢出物:主要为白色奶水,可含有乳凝块。
原因:新生儿食管的弹力组织及肌肉组织发育不全。
特点: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无需给予特殊处理。
2、吞咽动作不协调
主要见于早产儿,或见于有颅脑和颅神经病变的患儿。
原因:咽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吞咽动作不协调。
表现:有分泌物在咽部潴留。吞咽时部分乳汁进入食管,部分从鼻腔和口腔流出,部分流入呼吸道,可引起新生儿肺炎。
特点:
不属于真正的呕吐,早产儿可以自行恢复。
神经系统损伤引起者的预后,取决于神经系统本身的恢复。
3、胃食管返流
多生后第一周内出现,常在平卧时发生。
原因: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发育不全有关。
呕吐物:乳汁,不含胆汁,可混有血液。
特点:
长期可以引起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溃疡。
若没有解剖结构上的异常,生后数月可以自愈。
4、贲门失弛缓
4岁前儿童少见。
表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喂奶后可有乳汁溢出,体重增长缓慢。
钡餐透视:可见食管扩张,贲门狭小,食管无或少蠕动波,食管内有时可见液平,胃内少或无气体。
5、幽门痉挛
多在生后一周内发病,呈间歇性喷射性呕吐。
原因:幽门的暂时性功能失调。
呕吐物:奶水,可有奶块,不含胆汁。
特点:对全身营养影响较小。体格检查较少见到胃型和蠕动液,触诊摸不到增大的幽门括约肌。
6、胎粪性便秘
原因:生后数日内不排便或排便。
呕吐物:含有胆汁。
表现:烦躁不安、腹胀、拒奶和呕吐。全腹膨隆,有时可见肠型,可触及到干硬的粪块,肠鸣音活跃。
腹部X线片:全腹肠管扩张,可见液平和颗粒状胎粪影。
肛查:可触及干结的胎粪。
特点:较少见。生理盐水灌肠使大量粘稠的胎粪排出后,症状即可缓解。
7、新生儿便秘
原因:多为肠道蠕动功能不良。
表现:腹胀和呕吐。
特点:与胎粪性便秘相似,通便后症状解除,不久后又出现,大多数于满月后自然缓解。
8、咽下综合征
多发生于生后1~~2天内。
原因: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入过多的羊水、污染的羊水、产道中的分泌物或血液,刺激胃粘膜而引起。
表现:生后即吐,喂奶后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泡沫粘液样,含血液者为咖啡色液体。
特点:
将吞入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吐尽后,呕吐即消失。
不伴有发绀和呛咳,轻者不需特殊处理,重者用1%碳酸氢钠洗胃1~2次即可痊愈。
9、胃内出血
原因:新生儿出血症等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刺激胃粘膜引起。
表现: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10、过敏性疾病
原因:对药物、牛奶蛋白、豆类蛋白过敏。
对牛奶蛋白过敏较常见,常在生后2~6周发病。
表现:喂给牛奶后24~48小时出现呕吐、腹胀、腹泻,大便中含有大量奶块和少量粘液,可以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
特点:停用牛奶后呕吐消失。
1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表现:以腹胀、腹泻、呕吐和便血为主。感染中毒症状严重,重者常并发败血症、休克、腹膜炎、肠穿孔等。
X线平片检查:出现肠道普遍胀气,肠管外形僵硬,肠壁囊样积气,门静脉积气等。
12、胎粪性腹膜炎
原因:胎儿时期肠道穿孔导致胎粪流入腹腔,引起腹膜无菌性、化学性炎症。
分类:
①肠梗阻型:
表现:
出生后即可见到梗阻症状,如呕吐、拒奶、腹胀、便秘等。
X线立位片可见肠曲扩大,伴有多个液平面,可见明显的钙化斑片影。
②潜伏性肠梗阻型:
出生时肠穿孔已闭合,存在着肠粘连
表现:生后反复发作的肠梗阻,腹部X线片可见钙化影。
③腹膜炎型:
出生时肠穿孔开放,出生后迅速引起化脓性腹膜炎或气腹。
A。游离气腹:肠穿孔为开放性
表现:
可伴有呼吸困难和紫绀。腹胀显著,腹壁发红、发亮,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可引流到阴囊,引起阴囊红肿。
腹部叩诊呈鼓音和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少或消失。
腹部X线片:可见钙化影。
B。局限性气腹:肠穿孔被纤维素粘连包裹
表现:形成假面具性囊肿,囊内含有积液和气体。假性囊肿的壁上或腹腔内其它部位可见钙化点。
可以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腹腔脓肿。
13、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
原因:胎儿食管闭锁,不能吞咽羊水。羊水过多导致呛咳、青紫及吸入性肺炎,甚至发生窒息。
本病分为5种类型,Ⅰ型、Ⅱ型胃肠道不充气,Ⅲ、Ⅳ、Ⅴ型胃肠道均充气。临床上以Ⅲ型最多见。
14、膈疝
临床分为后外侧膈疝、胸骨后疝和食管裂孔疝。
(1)后外侧膈疝:又称胸腹裂孔疝,多发生在左侧。
伴有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发育不良等。
表现:
出生后出现阵发性呼吸急促和紫绀。上腹部凹陷呈舟状,可见到反常呼吸。
如伴有肠旋转不良或进入胸腔的肠曲发生嵌顿:剧烈呕吐,重者全身状况迅速恶化。
X线检查:
胸腔内见到充气的肠曲和胃泡影、肺不张、纵隔向对侧移位,腹部充气影减少或缺如。
(2)食管裂孔疝
原因: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使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
分类:食管裂孔滑动疝、食管旁疝和混合型。
多在生后第一周内出现呕吐,少数在生后6周内发病。
表现:立位时不吐,卧位时呕吐明显,可呈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乳汁,可含有棕色或咖啡色血液。
特点:可引起继发性幽门痉挛,临床极似幽门肥厚性性狭窄。可出现吸入性肺炎。
A。食管旁疝
可发生胃溃疡,偶尔可以出现胃坏死。
呕吐可持续12~18月,多数患儿待身体直立时可以消失。
B。滑动疝
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自已消失,一般采用体位疗法。
15、肥厚性幽门狭窄
多见于足月儿,有遗传倾向。
表现:
始于生后第二周左右,每次喂奶后不久或喂奶过程中呕吐。呕吐呈持续性、进行性,逐渐发展为喷射性呕吐。
患儿食欲好,饥饿感强,反复呕吐后体重不增,大小便减少。
腹部检查:可见明显的胃型和顺、逆两个方向的胃蠕动波。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外侧可触橄榄大小的坚硬肿物,为肥厚的幽门括约肌。
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大,胃排空时间延长,幽门部呈典型的鸟嘴样改变,及狭窄而延长的幽门管。
超声检查:幽门肌厚度超过4mm或幽门管的长度超过14mm。
呕吐物:奶水和奶块,量多,有酸臭味,有胆汁。
16、幽门前隔膜
隔膜多位于幽门疝1.5~3cm处,多数隔膜中央有孔。
无孔隔膜生后即出现上消化道完全梗阻的症状,隔膜孔较小时在新生儿期可发病。
表现:进食后呕吐,常呈喷射状。
呕吐性状和内容物:类似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部触诊:摸不到肿物。
钡餐检查:在幽门前1~2 cm处见到狭窄处的缺损。
17、胃扭转
原因:新生儿胃的韧带松弛,且胃呈水平位。
分为器官轴型扭转和网膜轴型扭转,以器官轴型多见。
表现:多于生后即有吐奶或溢奶,也可以在生后数周内开始呕吐。呈喷射状呕吐或非喷射状呕吐,多在奶后呕吐,奶后移动患儿时更为明显。
呕吐物:不含胆汁。
特点:严重者可以影响生长发育。钡餐造影后就可停止呕吐,症状严重者行胃固定术。
18、先天性肠闭锁
闭锁可发生于肠管的任何部位,以回肠最多,其次为十二指肠,空肠较少,结肠罕见。部分患儿合并其它畸形。
(1)高位肠闭锁:发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常有羊水过多史,闭锁部位越高,呕吐出现得越早。
十二指肠闭锁:
表现:生后第一次喂奶即发生呕吐。可有少量的胎便排出,腹不胀或轻度膨隆。
呕吐物:胃内容物及十二指肠分泌液,大多含有胆汁。
特点:喂奶次数增多,呕吐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反复呕吐。
腹部立位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二泡征或三泡征,
(2)低位肠闭锁:发生于空肠下段、回肠和结肠。
主要表现:腹胀,常在生1~2天开始呕吐。
呕吐物:呈粪便样,带臭味,无胎粪或仅有粘液样胎粪。
腹部立位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扩大的肠袢和液平面。
19、肠狭窄
多为膜型狭窄,十二指肠发生最多,其次为回肠,空肠,结肠较少见。
特点:狭窄发生的部位越高,症状出现得越早,狭窄越明显著成绩,症状就越严重。
表现:呕吐和腹胀。高位肠狭窄上腹部膨隆,可见胃液蠕动波,低位肠狭窄则全腹胀,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伴有肠鸣音亢进。
呕吐物:多数含有胆汁 ,可有正常大便排出。
腹部X线检查可见狭窄上端扩大,钡餐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20、肠旋转不良
在胚胎10周左右,中肠回纳回腹腔的过程中,有一个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中肠的旋转中止造成。由于中止旋转的时机不同,新生儿期可以发生以下情况:
①盲肠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腹,盲肠或由盲肠至右后腹壁的盲肠韧带压迫十二指肠第二、三部分,引起不完全梗阻。
②盲肠位于上腹或中腹部,小肠系膜根部未能固定在后腹壁,易发生肠扭转。
③盲肠已达右下腹,但肠系膜未完全与后腹壁融合而形成“游动盲肠”,易发生结肠扭转,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
④少数病例十二指肠袢位于肠系膜动脉的前方,空肠第一段被腹膜系带牵缠、压迫、形成空肠不完全梗阻。
⑤肠反向旋转,使小肠系膜位于横结肠前方,造成横结肠梗阻。
多数症状出现于新生儿时期,少数病例可终身无症状。如扭转复位,则症状消失。
主要表现:高位不完全梗阻症癍,一般在生后3~5天开始呕吐,呕吐可为间歇性,时轻时重,生后有胎便排出。
呕吐物:乳汁,含有胆汁。
X线立位片:胃和十二指肠扩张,有双泡征,空肠、回肠内少气或无气,钡灌肠显示大部分结肠位于左腹部,盲肠位于左上腹或中腹即可确诊。
如发生胃肠道出血,提示肠坏死,继之可出现肠穿孔和腹膜炎,腹膜刺激征阳性,中毒性休克等。
21、先天性巨结肠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有家族发病倾向。
原因:结肠末端肠壁肌间神经丛发育不全,无神经节细胞,常处于痉挛状态而狭窄,粪便堆积在近端结肠,狭窄以上肠壁扩张、增厚,造成巨大结肠。
按照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延伸范围分为5型:
①普通段型:最多见,病变自肛门向上达乙状结肠远端。
②短段型:病变仅局限于直肠下端。
③长段型:病变肠段延伸至降结肠以上。
④全结肠型:病变包括全部结肠及回肠末端。
⑤全肠无神经节细胞症:较少见。
首发症状:胎粪排出延迟、便秘。多在生后2~6天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出现呕吐,次数逐渐增多。腹部膨隆,皮肤发亮,静脉怒张,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
呕吐物:含胆汁或粪便样物质。
22、肛门及直肠畸形
主要指肛门及直肠的闭锁或狭窄。常合并泌尿生殖道畸形和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畸形。
临床可分为4型:
①肛门狭窄。
③肛门直肠发育不全:肛门处仅有一凹陷,直肠与肛门凹陷间有相当距离,为高位肛门闭锁。
②肛门膜式闭锁:肛门皮肤与直肠间有膜状物分隔,为低位肛门闭锁。
④直肠闭锁:肛门、肛管正常存在,但肛管与直肠之间有不同距离。
由于患儿畸形的形式较多,合并瘘管或其它畸形等,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23、感染
分为胃肠道内或胃肠道外的感染,以胃肠道内感染多见。
(1)胃肠道内感染
引起新生儿肠炎。
表现:新生儿肠炎的早期症状。呕吐后出现腹泻,容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
呕吐物:胃内容物,少数含有胆汁。
病原菌:
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等。
病毒:以轮状病毒最多见,也有星状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
真菌:白念真菌引起新生儿鹅口疮和真菌性食管炎,直接引起新生儿呕吐。真菌性肠炎可能引起新生儿腹泻和呕吐。
(2)胃肠道外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脐炎,皮肤、粘膜、软组织感染,心肌炎,脑膜炎,泌尿系统感染和败血症等。
呕吐物:胃内容物,一般无胆汁。
24、新生儿肝炎
以病毒感染引起居多,主要是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出现于生后28天以内,主要感染途径为母婴传播。
表现:
出现发热,黄疸、肝大,呕吐、食欲低下,体重不增等。
严重时,出现重症黄疸,大便呈陶土色,肝脾肿大,出现腹水,甚至发生大出血、肝昏迷等。
有的仅表现为呕吐,少数可发展为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
25、颅内压升高
新生儿较多见。
原因:颅内出血、颅内血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
表现:呕吐呈喷射状。伴有烦躁不安或嗜睡、昏迷、尖叫、前囱饱满、颅缝开裂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呕吐物:乳汁或乳块,一般不含胆汁,有时带咖啡色血样物。
特点:给予脱水降颅压后呕吐减轻。
新生儿呕吐如何鉴别诊断
1.溢乳和呕吐 首先确定是溢乳还是呕吐。
(1)溢乳:新生儿溢乳比较常见,但溢乳没有神经反射参与,不属于真正的呕吐。溢乳的原因与食管弹力组织和肌肉发育不完善有关。溢乳多发生在喂奶后不久,乳汁从口角边溢出,量少,喂奶后体位改变可引起溢乳,小儿一般情况好。
(2)呕吐:有神经反射参与,乳汁常从口、鼻涌出,量多。
2.喂养不当和疾病引起
(1)喂养不当:喂养不当引起新生儿呕吐非常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新生儿一般情况较好,改进喂养方法后呕吐可停止。
(2)疾病引起:除呕吐外,有其他伴发症状和体征,原发疾病不解除,呕吐不易止住,且影响小儿发育和营养状况。
3.各种病因的鉴别
(1)定位:根据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特点、呕吐物、是否有腹胀、肠型、便秘等情况,初步判断消化道疾病的位置。
①上消化道疾病:呕吐出现时间早、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不含胆汁,腹胀不明显。
②下消化道疾病:生后1~2天即呕吐,呕吐物含较多胆汁,腹胀不明显,提示病变在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如呕吐物含黄绿色粪便样物质,腹部有较细的肠型和肠蠕动,提示病变在空肠下段或回肠。而直肠病变的呕吐,常发生在出生3天以后,呕吐物含棕色粪便样物质,腹胀明显,肠型较粗大,可触及粪块。
(2)定性:为使呕吐原发病得到及时治疗,要鉴别是内科疾病还是外科疾病所致。
①内科疾病:呕吐症状不剧烈,呕吐次数不频繁,呕吐物常不含胆汁或粪便,有较明显的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和体征,常提示呕吐为内科疾病所致。
②外科疾病:呕吐出现早,频繁,较剧烈,呕吐物含胆汁、血液或粪便,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常提示呕吐为外科疾病所致。
(3)进一步检查:对呕吐原发病的位置和性质有初步判断后,应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①消化道影像学检查:对消化道先天畸形、对肠道炎症、肠梗阻等诊断、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②脑脊液和头颅B超或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或其他占位病变可做出诊断、鉴别诊断。
③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如已排除消化道、中枢神经等疾病,而患儿仍然频繁呕吐,应进一步做内分泌和代谢方面检查,如血氨、血糖等,以助诊断、鉴别诊断。
婴儿打嗝能喂奶吗
新生儿打嗝能喂奶吗?答案是肯定的,新生儿打嗝后可以喂奶止嗝,也可以喂温水。大多数妈妈都采用喂奶的方法,让新生儿不再打嗝的。新生儿打嗝时,给新生儿吃奶要比较讲究,哺乳时新生儿应处于斜坐位,抱新生儿于斜坐位,让新生儿头肩枕在母亲哺乳侧的肘弯,用另一手食、中指夹乳晕两旁,手掌扶着乳房,使新生儿含住乳晕及乳头而能自由用鼻呼吸。妈妈应该同时轻拍几下新生儿的背部,防止新生儿溢奶,通常在新生儿打嗝后,将肚子里空气排出来就不会容易打嗝了。
新生儿溢奶是不是疾病
哺乳后,新生儿有时少量吐奶,或在枕边、衣服上存有残留奶渍,很多没有育儿经验的新手妈妈担心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所以呕吐不止?其实这是新生儿吃奶后的正常现象,叫做溢奶,与生病呕吐是不同的。
溢奶的原因
1、器官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囊门括约肌力弱,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胃容量小,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定善等,是引起溢乳的解剖学基础。
2、新生儿吃得太多
妈妈过渡喂养,新生儿的胃过度允盈,容易引起食道反流。
3、哭闹吸入空气
新生儿哭闹时间长或频繁空吸奶头、手指等,导致他吞入过多的空气,
4、哺乳方法不正确
哺乳后,新手妈妈没有给新生儿拍嗝,未能及时将吞入的空气排出;或刚喂完奶就换尿布,翻动小儿身体。
新生儿溢乳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新生儿长大会自然消失,不需要特定的治疗。
新生儿为什么容易溢乳
新生儿容易溢乳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溢乳,是指喂奶后从口边溢出奶液,量不多,如婴儿一般情况好,不影响生长发育,随年龄增长溢乳减少,至生后6个月自然消失,属正常现象。
治疗宝宝吐奶最有效方法
新生儿由于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对呕吐中枢的控制较差,且胃容量小又呈水平位,较容易发生呕吐。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不同,处理方法当然也不一样,妈妈应学会如何辨别新生儿吐奶的原因,以对症解决。
1.新生儿溢奶。
多于吃奶后发生。有奶块,豆腐脑似的,但不带胆汁样物。吐奶前后,婴儿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吐后可以立即吃奶,精神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解决方法:一般生理性溢乳是不需要特殊处理。喂养时加以注意就可以了,在每次喂奶后都要竖着抱宝宝并排嗝,以便宝宝把吸入的空气顺畅地排出来。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把吸入的气体拍出来,也不能一直拍下去,这种情况可以持续竖立抱10-15min,此法也可以减少新生儿的溢乳。喂奶后不要给宝宝换尿布,也不要让宝宝练习翻身等运动。
2.喂养不当
妈妈喂养新生儿的次数过于频繁,乳量过多;喂配方奶时,调配的浓度过高,频繁更换乳类品种,奶头孔过大,奶水过急过冲,喂奶后没有把孩子竖起来拍一拍;喂奶后就更换尿布等,都可引起新生儿呕吐。宝宝出现呕吐现象,妈妈不必着急,可在线咨询鸽子医生获得解答。
解决方法:改变喂养方式,每次不要给给宝宝喂食过量的奶,喂奶后多给宝宝拍嗝,另外,在宝宝进食后半小时内,不要让他剧烈活动,帮助他保持身体竖直,以帮助消化。
3.胃食管返流
如果宝宝在其它方面很健康,但是吃过东西会马上呕吐,且呕吐量很多,或是没有原因的发生呕吐,那就可以考虑是胃食道返流造成的。
解决方法:患儿体位以前倾俯卧30°位最佳(包括睡眠时间)。另外 喂养可采用少量、多餐,能改善症状或减少呕吐次数。这个问题很可能到宝宝周岁时,就会自动消失,因为那时候宝宝胃食管部位的肌肉已经发育得更强壮有力了。
4.胃肠病菌
宝宝肠道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胃肠病菌的侵袭,这个症状较易区分,在感染胃肠病菌后,宝宝除了呕吐以外,还可能会出现腹泻、食欲下降和发烧等症状。
解决方法:及时给宝宝补充水份,必要时及时就医。
新生儿呕吐有哪些症状
1.溢乳
大部分孩子在新生儿期都或多或少地了出现过溢乳,溢乳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溢乳在出后不久即可出现,主要表现为喂奶后即有1~2口乳水反流入口腔或吐出,喂奶后改变体位也容易引起溢乳。溢出的成分主要为白色奶水,如果奶水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以含有乳凝块。溢乳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
2.吞咽动作不协调
也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主要见于早产儿,或见于有颅脑和颅神经病变的患儿,是咽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吞咽动作不协调所致,表现为经常有分泌物在咽部潴留,吞咽时部分乳汁进入食管,部分从鼻腔和口腔流出,部分流入呼吸道,引起新生儿肺炎。
3.喂养不当
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4。喂奶次数过频、喂奶量过多;乳头孔过大或过小、乳头下陷,致使吸入大量生产空气;奶头放入口腔过多,刺激了咽部;牛奶太热或太凉,奶方变更和浓度不合适;喂奶病后剧烈哭闹,奶后过多过早地翻动小儿等,都容易引起新生儿呕吐。呕吐可以时轻时重,并非每次奶后都吐。呕吐物为奶水或奶块,不含胆汁。
4.咽下综合征
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6。正常情况下,胎龄四个月时消化道已经完全形成,胎儿吞咽羊水到胃肠道,对胎儿胃黏膜没有明显的刺激。在分娩过程中,如有过期产、难产、宫内窘迫或窒息,胎儿吞入过多的羊水、污染的羊水、产道中的分泌物或血液,可以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呕吐可以表现为生后即吐,喂奶后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泡沫黏液样,含血液者则为咖啡色液体。多于生后1~2天内,将吞入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吐尽后,呕吐即消失。
5.胃内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引起的胃肠道出血时,血液刺激胃黏膜可以引起新生儿呕吐。
6.药物作用
苦味药物可以刺激胃黏膜引起新生儿呕吐,如某些中药制剂。有些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二性霉素B、吐根糖浆、氯化钙等本身就可以引起呕吐,一般停用后自然缓解。
如何分辨溢奶和呕吐
家长们一定要弄清楚病理性呕吐与生理性溢奶是不一样,本文我们就来看看该怎么辨别溢奶和呕吐。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溢奶与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食道松弛、蠕动功能较差、胃呈水平状、容量较小、胃上端和食道连接处(贲门)较松弛,胃下端和十二指肠连接处(幽门)相对较紧,使食道和胃形似一个长颈的敞口瓶,胃中的东西很容易通过食道倒流出来。
引起新生儿溢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喂养不当,吃奶过急、过多、过快,人工喂养儿橡皮奶头上洞眼太大或过小、使吃奶时大量空气吞入胃中等。注意喂奶后不要立刻平卧或来回摇晃;奶后洗澡或换尿布动作幅度不要过大。
婴儿如果呕吐还伴有其他身体的不适,应立即带去医院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溢乳和呕吐是不同的:溢奶多数是从小儿口角自然流出,孩子很安详,无明显异常表现。而呕吐前小儿往往会有烦躁不安,呕吐时有痛苦的表情,呕吐物经常从胃中冲出来。
怎样正确区别新生儿溢奶与呕吐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几周内常会有溢奶,一般表现为喂奶后的一种强烈的、无压力的、非喷射性地从口边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响生长,婴儿亦无其它不适或异常情况。新生儿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疗,随着婴儿成长,溢奶逐渐减少,约在6月至8月时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呕吐与生理性溢奶则不一样,它是新生儿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众多,有一些是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因此,要正确区别新生儿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呕吐。
一般来说,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呕吐情况较严重,次数频繁,呕吐量大,常呈喷射状,呕吐物中除进食的奶汁外,还会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如果婴儿出生后唾液较多,初次进食,吞1、2口奶后即有呕吐、呛咳、青紫甚至窒息,多为食管闭锁所致;出生后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会出现肠梗阻症状:频繁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腹胀明显,腹壁发亮,有扩张静脉,经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大便,多为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无症状,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后出现呕吐,逐渐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后立即呕吐或不久即呕吐、常呈喷射状,则多为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
小儿内科性疾病所致的呕吐常常发病症状明显,呕吐一般不甚严重或间歇性发作,如新生儿窒息所致的脑水肿和颅内出血除呕吐症状外,常有呻吟、发绀、抽搐等症状;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败血症和脑膜炎常有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动、黄疸等症状;肺炎常有发热、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发绀等症状。
总之,婴儿出现了吐奶症状,如果呕吐严重或除了呕吐症状外还有上述的其它症状,则要考虑并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呕吐,要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或错过手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