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的治疗方法
血热的治疗方法
血热是一种行血速度加快而导致异常的状态,这种疾病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一般血热是会导致抑郁症以及肝血虚证,对于女性来数如果血热的话是会导致月经血量过多的现象,治疗血热是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的,因此是可以放心的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日常最好不要食用过多容易上火的食物,会增加血热的现象。
体寒的人往往四肢和手脚冰凉,怕冷,吃了冷饮后会觉得不舒服会拉肚子。体寒的人一般喜欢吃一些燥性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酒等,因为吃了这些食物会让人觉得暖活,但是过多食用这些食物不能改善体寒的状态,反而会使“血热”,导致长痘痘,凉火旺等情况。要改善这种体质应该注意保暖,睡前常用温水泡脚,不要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烟戒酒,可以吃点中药调理。
风湿热治疗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
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急性期患者均应卧床休息;如有心脏受累应避免体力活动或精神刺激,并应在体温和血沉恢复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或明显的心电图改善后继续卧床3-4周,然后逐渐恢复活动,心脏扩大伴有心力衰竭者,约需6个月左右才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还应适当限制盐和水分。
2.抗生素的应用
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消除残存的链球菌感染灶。推荐应用青霉素一次肌内注射,或者口服青霉素10天。对少数耐青霉素菌株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一天4次,疗程10天。对红霉素的耐药,可选用其他药物替代,包括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盐、新大环内酯类及头抱霉素类等。
3.抗风湿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为非类固醇抗炎药。其中阿司匹林仍然是首选药物,分3~4次口服,一般疗程6~8周,有轻度心脏炎者宜用12周。糖皮质激素仅在严重心脏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才被推荐使用。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分3~4次服用,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疗程最少12周。对心包炎或心肌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至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糖皮质激素还可用于对阿司匹林无反应的严重关节炎的治疗,疗程6~8周。
严重心脏炎或心脏扩大者易发生心力衰竭,除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外,应合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洋地黄、利尿剂和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
4.Sydenham舞蹈症的治疗
首先应给予患者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防止外伤。必要时在抗风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镇静药如地西伴、巴比妥类药物或氯丙嗪等。
中药地骨皮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鞣酸等。
功效与作用:主要为解热。
1、解热:长于清解潮热;
2、降压:通过直接扩张血管,有中等度降压作用;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退骨蒸潮热。
主治:骨蒸劳热、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症。
临床应用:以去痨热、虚热为主。
1、用于治疗一般虚热和痨热(如肺结核的消耗热)。治有汗的骨蒸,配鳖甲、知母等,方如地骨皮汤。治小儿疳积的发热,也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
2、用于治疗肺热喘咳,间有午后发热(午后四、五时尤其),舌红苔黄,脉细数,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的肺热咳嗽,取其有泻肺清热作用,配桑白皮、甘草等,方如泻白散,此方尤其适用于小孩。
产褥热治疗注意事项
产前:纠正贫血,补充营养,尽可能祛除身上存在的感染灶;妊娠最后两个月停止一切阴道治疗,尤其是阴道冲洗;孕期避免性交,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内更应禁忌,也不能盆裕。
产时:临产以后,应抓紧时间休息,尽量进食和饮水;若饮食摄入不足,必须接受静脉补充。
产后:产后汗多,下身又有恶露不断流出,因此必须注意清洁卫生。除洗澡和揩身外,必须每天用温开水洗涤外阴1-2次,尤其在大便后。卫生巾勤换。产褥期间,特别在恶露尚未干净时,绝对不能性交,因此时子宫里的创面尚未愈合,性交会带入细菌使子宫发炎,也会使恶露淋漓不净。况且,会阴和阴道裂伤的疤痕犹新,过早性交必然引起疼痛,甚至裂开和感染。
牡蒿的功效与作用 通便止咳
牡蒿有通便止咳的功效,可治疗因内热引起的大便干燥,肠道不通,也可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痰多等症。《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孩子肺热治疗方法
施治要点: (一)本证邪热炽盛,正气未衰,施治当以攻邪为主。其邪热在肺,应以清泻肺热为治。原则当以“热者寒之”为法,然而具体遣方用药,宜视病之轻重,分别予以甘寒、辛寒、直至苦寒,如桑白皮、石膏和黄芩之类。
(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苦寒有伐生发之气,儿科临证所用不多。但对本证邪热鸱张 (chizhang,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者,一般清热之品,势必无功,又非苦寒之剂莫属。选用苦寒,可依据便秘之有无,或单用芩连直折,或加用大黄,“以泻代清”。
(三)本证多见于外感热病中,小儿之病传变迅速,部分患儿虽已出现本证,并以此为主,但表卫之邪尚未解除。遇此等情况;治疗可略作变通,如内服选用石膏汤加减,当还其解表清里剂之本来面目,将麻黄加量,不去豆豉;也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因此,可以选用以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知母、麦冬为主要成分的葵花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具有清热、止咳、平喘、祛痰四大功效。其组方麻杏石甘汤清泄肺热,止咳平喘,药效强劲,配以麦冬、知母、养护患儿肺阴,不伤孩子元气,增强抗病力;石膏、知母清泻胃火、增进食欲,针对儿童病理特征,精微独到,全面呵护。
猩红热治疗
1、病原治疗。在猩红热早期进行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首选青霉素,儿童2万-4万U/kg体重,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青霉素治疗后,80%的患儿24h即可退热。平均1.1天咽拭子培养可阴转,4天咽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患儿连用5天即可。
对于较严重的中毒性或脓毒型猩红热患儿可适当加大青霉素剂量,加至10万-20万U/(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d),分3次或4次口服。也可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亦可选用氯霉素、林可霉素或头孢菌素等。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连续7天,一般均可阴转。
2、对症治疗:若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物等。并发风湿病的患儿,可给抗风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儿童为0.1/(kg·d),分3次或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变的发生。发生了肾炎的患儿,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3、一般治疗。患儿需卧床,给予足够的水分和热量。患儿的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家长需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可给患儿涂抹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风湿热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风湿热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若明显心脏受损表现,在病情好转后,控制活动量直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脏扩大、心包炎、持续性心动过速和明显心电图异常者,在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卧床休息3~4周。恢复期亦应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病程中宜进食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饮食。
(二)抗风湿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两类。对无心脑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对急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1.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对风湿热的退热,消除关节炎症和血沉的恢复正常均有较好的效果。虽然本药有明显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并不去除其病理改变,因而对防止心脏瓣膜病变的形成无明显预防作用。水杨酸制剂以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较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儿童每日~100mg/kg;成人每日~6g;分~6次口服。水杨酸钠每日~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杨酸制剂应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或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或换气过度。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维持6~12周。水杨酸制剂常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此时可用氢氧化铝,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因后者可减低水杨酸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肾脏的排泄,并可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可用:氯灭酸(抗风湿灵)0.2~0.4g,每日3次;或贝诺酯(benorilate)每日~4.5g,分次服用,贝诺酯系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脂化物,对胃刺激较轻,吸收后在血中缓慢释放出水杨酸。
2.糖皮质激素大型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对风湿热的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且有停药后“反跳”现象和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认为,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脏受累表现时,宜先用水杨酸制剂;如效果不佳(热度不退,心功能无改善),则应及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开始剂量宜大,可用:泼尼松,成人每天60~80mg,儿童每天2mg/kg,分~4次口服。直至炎症控制,血沉恢复正常。以后逐渐减量,以每天5~10mg为维持量;总疗程需2~3个月。病情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静脉滴注。
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应注意低热,关节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现象。在停药前合并使用水杨酸制剂,或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可减少“反跳”现象。
(三)抗生素治疗风湿热一旦确诊,即使咽拭子培养阴性应给予一个疗程的青霉素治疗,以清除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持续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风湿热进行性恶化,因此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8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予口服红霉素,每天4次,每次g,共10天。
(四)中医药治疗急性风湿热多属热痹,宜用祛风清热化湿治法;慢性风湿热则多属寒痹,宜用祛风散寒化湿治法。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等辅以中医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针刺疗法对缓解关节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五)舞蹈症的治疗抗风湿药物对舞蹈症无效。舞蹈症患者应尽量安置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刺激。病情严重者可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疗法。舞蹈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耐心细致的护理,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低热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低烧 低烧治疗的中医诊断特效方法-宋氏中医治疗低烧方法/宋主任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自己根据不同的病症研究出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一、治疗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二、分型论治:
(一) 阴虚发热:
主症:长期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
兼症:口干烦躁,失眠多梦,心烦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症候分析:阴虚生内热,其病在阴分,水不制火,阴虚阳胜为其病机。发热伴有阴虚火旺见证为其特点。虚火内炽,故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额红。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则致心烦少寐多梦,内热逼迫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津亏失润,故口干咽燥,便干尿少。舌干红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碱
(二) 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过低。
兼症:头晕,易于感冒,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食少便溏,渴喜热饮,或有脱肛,便血,子宫下垂等。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为病机,发热伴随脾胃气虚见证为特点。脾胃气衰,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本有气虚,劳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无以充养,以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则食少便溏。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 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体乏,唇甲色淡,面色萎黄不华,心悸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症候分析:血虚阴不配阳为转机,发热伴有血虚见证为特点。血本属阴,阴血不足,则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血虚不能上滋头目,外濡肢体,故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血不养心,则心悸不宁,血虚不能上荣於面及充盈血脉,故而色衰黄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方法: 益气养阴
方药:归脾汤加减
(四) 阳虚发热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兼症:头晕嗜卧,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腰膝酸痛。五更泄泻,四肢或四末常冷,而颜面潮红,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
舌脉:舌治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浮大无力或寸关大而尺弱。
症候分析:肾阳亏虚,虚阳外浮为病机,发热伴有肾阳虚衰兼症为特点。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虽有发热但欲近衣被,并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虚阳上浮,可见有颜面潮红之戴阳表现。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之象,脉浮大无力或寸关大而双尺弱为虚阳处越之症。
方法:温阳补肾。
方药:以匮肾气丸加减
(五) 肝郁发热
主症: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志波动而起伏。
兼症: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妇女兼有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舌脉:苔薄黄,脉弦数。
症候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为病机,发热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多见于女性,伴有肝气郁滞见证为特点。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贯膈,肝藏血,肝气郁结,疏泄无权,经脉气机不畅,故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发胀等症,叹息可使气机暂得舒展故喜叹息,口苦苔黄脉弦等,乃肝郁化火的现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六) 淤血发热
主症:下午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分发热。
兼症:多有气郁或外伤,心血病史。口干咽喉而不多饮,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黯黑或萎黄,或身有瘀斑。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症候分析:淤血内停,气血郁遏为病机,发热伴随淤血见证为特点。淤血停内,气血郁遏不通则发热,淤血病在血分,属阴,故表现为疼痛不移或有肿块。下午或夜晚发热郁热在内故口干咽燥,因热郁于营分不在气分,故饮水不多,淤血内阻新血不生,气血不能荣于头面肌肤,则见面色黯黑姜黄,肌肤甲错。唇舌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也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之症。
治法:活血化瘀退热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七) 湿郁发热
主症:低热,午后热盛
兼症:发病缓慢,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胸脘痞闷,呕吐、纳少、身重。大便稀溏或粘滞不爽。
舌脉:舌苔白腻或就、黄腻,脉濡略数,或沉滑。
症候分析:脾运不健,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为病机,发热伴有湿浊或湿热内停见证为特点。湿为阴邪,自旺于阴时,故午后发热明显,湿邪粘腻,故起病缓慢,湿阻气机,故见胸脘痞闷,身重。中焦停湿故不思饮食,甚则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脾不健运,湿浊不渗则大便稀溏,湿藴化热,停于肠中,亦可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沉滑为湿郁之象。苔黄腻,脉濡略数为湿郁化热之症。
治法:宣化畅中,利温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总之内伤发热一证,由情志,饮食,劳倦外伤等病因引起,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见,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是其病机。临床辨证有虚实两类,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之不足,所致发热同时,必伴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气血两虚,阴血两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见证。实者,主要有气郁发热及阴郁发热,发热同时必有肝气郁滞,淤血内停,湿浊淤阻的见证。针对病机确定相应治疗方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原则。但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种病机引起的发热常互相关联,或相互转化,彼此兼挟,因此必须用发展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每个类型的吗、内伤发热。不要一见久热不退就是内伤发热;也不要一见发热,不辨内伤外感就用辛散苦寒之剂,以酿成弊端无穷。
由于内伤发热病情比较复杂,病因常以一时明确,病程往往较长,有时可延长数年或反复发作,因此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证治疗更为重要。再患者方面,若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加强营养,节厚味,有利于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