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让孩子更有发展的育儿法则

让孩子更有发展的育儿法则

虽然遗传受基因决定不可控制,但为孩子预备一个好的教养环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

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这里整理出23条育儿法则,父母都来学习一下哦~

1、判断能力: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随着身心成长及知识增加,孩子也将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积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这些错误的经验将是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

2、思考能力:以开放的方式提问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他动脑思考。但提问的方式很重要。Yes/No类型的问句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进行思考,最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达到帮助孩子思考的目的。

3、创造能力: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潜能。

4、感官能力: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发展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孩子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据。

5、专注能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别的孩子好,每天帮他排满课后辅导课程及才艺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专注力,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地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因不愉快的经验而影响日后的学习。

让孩子更有幽默感的三种游戏

研究表明,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与生俱来,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游戏一:做鬼脸

适合0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研究表明,刚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宝宝

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方法:

1、对着孩子吐舌头,观看宝宝的反应。注意吐舌头时,速度要比较慢,以便孩子能够完整地观察到父母吐舌头的全过程,并学习模仿。

2、瞪着眼睛,使劲鼓起腮帮子,将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腮帮子两侧,轻轻地挤压腮帮子,然后往外吐气。

3、让孩子抓父母的耳朵,当他抓到耳朵时,对着他吐出舌头。

4、让孩子去摸父母的鼻子,当他摸到鼻子时,使劲皱眉,缩紧鼻子上部的肌肉。

贴心提示:

1、和比较小的孩子做这个游戏时,父母处于主导地位,重心在于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并尝试学习父母的动作。

2、和大一点的孩子游戏时,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重点在于鼓励他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花样。

游戏二:呵痒痒

适合1岁半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让孩子开心地笑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孩子天性好动,一些花样翻新的动作会带给他更多新鲜感,提高他参与的积极性,让他在活动中笑声不断。

游戏方法:

1、将孩子抱在怀里,呵他痒痒,让他在父母的怀里嬉笑着挣扎躲闪。然后停一会儿,当他期待父母再次呵痒痒时,继续游戏。

2、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床上,以伸直胳膊恰好触碰到手指尖的距离为宜。父母身体前倾呵孩子痒痒,直到宝宝仰身倒在床上。然后父母坐直,等待孩子来呵痒痒。如此反复。也可以不设规则,大家瞅准机会出击,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3、和孩子面对面站着,伸出胳膊呵他痒痒,追着他跑。

反过来,当孩子追着父母跑时,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父母可以假装跑不过,让他呵痒痒,然后缩成一团,不停地挣扎,用显得一败涂地的样子来逗他开心。

4、父母装出一副吓人的模样,张牙舞爪地假装要呵他痒痒,但并不真的呵他痒痒。让他体验到不同的幽默方式。

贴心提示:

1、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除了实实在在呵他痒痒之外,更多地要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与动作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让他在父母这样的反应中学会表达自己的幽默感。

2、和孩子嬉闹时要有张有弛,免得孩子过于兴奋而被呛到或者磕碰到。

游戏三:装傻

适合2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一些超乎寻常的行为与语言里面常常包含了更多幽默的元素。故意出错,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与平时表现截然不同的行为都是训练宝宝幽默感的好素材。

游戏方式:

1、和孩子一起发出一些傻乎乎的声音,比如“哇啦啦啦”、“嗯……”、“蒙……”,然后大家一起哈哈大笑。

2、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动作,比如假装搞错了,把袜子当帽子戴在头上在宝宝面前走来走去,然后恍然大悟似地发现自己的错误,装出一脸羞愧难当的模样。

3、故意说错话,比如把“妈妈”说成“爸爸”,“爸爸”说成“宝宝”,“电

冰箱”说成“电视机”等等,说的人一本正经,旁边别的大人则哈哈大笑。

听到别人笑,说的人则故意装出一副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哈哈大笑的样子,傻傻地追问:“你们笑什么?快告诉我,你们笑什么?”。

4、故意做错事或者说错话,然后自己恍然大悟地说:“哦,我说错了”。“呀,我又做错了。”假装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并且一副十分懊悔犯了错误的样子,但是就是不改正,偏偏总在犯同样的错误。

贴心提示:

1、在和孩子游戏时,父母要全副身心地投入,不能以敷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2、设计这种游戏时,最好能有些喜剧性的冲突效果,以增强游戏的幽默成分。

父母打孩子的10大危害

父母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让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在关于打孩子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伊丽莎白?格肖夫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的刑事犯罪行为会不断升级,最终在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打架事件的概率。

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2003年,一项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一岁以下曾经被施以体罚的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比如妈妈离开房间后立刻进来一个陌生人时,大脑会频繁地出现使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皮质醇压力峰值。研究者的结论是,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发现,从小遭受殴打或者其他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以语言或体力强制对方进行危险性行为(如在婚前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和自虐性的性行为(如性交时进行击打)。

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

下面就来教你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吧。

4建议让孩子更有爱

南希的三岁的儿子对车很痴迷。 他的小妹妹西恩娜也喜欢汽车,因为她对她哥哥喜欢的东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都很喜欢。南希跟儿子说,尽管你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影响着妹妹,但举手投足间,妹妹已经深受你的感染了。南希不确定他能理解多少,但是她相信重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总有一天他们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

  仁慈、同情心、慷慨、合作等,这些都是21世纪人们获取成功的必备技巧。懂得聆听别人,有同情心,会团队合作的孩子在将来肯定能获得成功。 最近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有一项研究,让九到十一岁的孩子在一个月内的每一周都做三种善举。这种行为并非仅仅针对同学,也包括在家里帮助妈妈做家务。一个月结束了,坚持做善举的同学更受欢迎,孩子们也从中获得快乐。

  多年来,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强调了幸福与慷慨和心灵健康之间的联系。具有仁慈的本性能帮助人更好的承受生活压力和恐惧。但是父母们如何教孩子们仁慈与同情呢?最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中学习,才能熟能生巧。

  1.共享最爱的玩具

  告诉你的孩子如何轮流玩玩具。用一个定时器来提醒孩子们,每两分钟得把玩具跟下一个孩子分享。你可以跟他们一起玩,成为他们的榜样,做给他们看。也许你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们正在模仿你的行为。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看到你身上的善良,善解人意的行为,他们也更有可能做出相同的行为。如果他能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学会跟其他孩子分享,那么他长大后会更可能与别人分享喜怒哀乐。

  2.教孩子感同身受

  带你的孩子了解下如果别人不和他分享,他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轻轻询问他们下感觉怎么样。再问他以后是否要和别人分享了。当孩子们开始尝试揣摩其他人的感觉了,他们的情感便更深入一个层次了。

  3.对孩子承认你的情感

  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了解他有多喜爱这个玩具,并且分享这个玩具有多困难。当你的孩子理解这之前,你就让他们把玩具分享出去,他们便会很沮丧。但是一旦他们知道你也了解他的感觉之后,他便会觉得好受多了。他知道你关注着他的情感,而并不是要把他心爱的东西送出去。

  4.注意教学时间

  很多家长都知道,你每天都要教给你的孩子的重要的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好时机教育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当你看到有人对别人表示同情或慷慨的帮助了别人,这时你就要指给你孩子看并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是好的,你希望他也努力这样做。如果教学时间不对,孩子们听不进去,反而会适得其反。

亲子活动的意义有哪些

一.亲子活动增加了宝宝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交流

亲子活动是幼儿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活动自然是爸爸妈妈与孩子通过游戏互动的0距离沟通。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组团的亲子活动更有利于孩子结交新朋友,家长何乐而不为呢?亲子活动就是给孩子一个激发潜能的机会,让父母为孩子而骄傲一把。

二.亲子活动提高了幼儿幸福与快乐的指数

通过亲子活动的互动,更加深了宝宝的快乐感,更容量被宝宝所接所,亲子活动的意义还有许多,参与过亲子活动的家长一定很有感触,对于这种更加自然的教育启蒙方式,都不该让宝宝都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丰富的亲子活动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夺目,如果您也想参与宝宝地带举办的亲子活动6 l( F f0 c2 G1 Q2 }( u

三.亲子活动促进了宝宝的健康发展

让宝宝分享与父母一起互动的快乐,全面增加宝宝情感,认知,语言,运动,交往,协调等全方位的能力的发展。

四、为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开展亲子活动满足了幼儿依恋父母的情感需要和家长希望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一些情况的愿望,同时是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实行家园同步教育的好形式。有些家长为了很好的培养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经常去学习、吸取好的教育知识和育儿经验,都成了半个育儿专家,通过开展这样的亲子活动,家长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

最伟大的四大育儿儿法则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

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

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并不是说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相反的,假如父母能够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孩子将来就有很大的可能就会让你期望的那样。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家长以及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如果每天只是对孩子进行打骂的话,即便是期望值很低,孩子也不会像你期望的那样成才。反而出于逆反心理往往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这需要各位父母认真考虑。

80后育儿法不见得都靠谱

一、不靠谱的育儿方法

1.没原则性的育儿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这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是很重要。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育儿要有原则,不可以毫无章程,也不可以对孩子言而无信。

2.放养溺爱式的育儿法

很多年轻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发展,所以,对孩子采取了放养溺爱式的教育方法。然而若是一味地放养和溺爱,易使孩子变成熊孩子,任性妄为、目中无人、骄纵捣蛋等等便成了孩子的代名词。

3.攀比方式的育儿方法

家长喜欢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多对比,把别人的长处或者短处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这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是有很大的弊端。

4.强制命令式的育儿法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因此喜欢用强制性命令式来要求孩子做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心不甘情不愿,难以将事情做好,而孩子的潜能也无法得到挖掘和发展。

二、育儿注意事项

1.正确地与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和孩子交心,这就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朋友,这是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之一。

2.顾忌孩子的感受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要注意顾忌到孩子的感受,不可以随便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尊重孩子的兴趣

想要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家长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长处进行着手培养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

4.家长要讲原则和规矩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原则,不可以任由孩子任性,而且对孩子要讲规矩,从小让孩子学会做一个讲规矩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

过早入托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为什么外国宝宝的头型特别圆

为什么外国宝宝头型特别圆?

回归正题,说到外国宝宝的头型为什么特别圆,这个主要是跟外国人的育儿细节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有种育儿习俗是将婴儿的后脑勺睡扁,觉得平后脑特别好看。

而且,宝宝出生以后,头骨是没有完全闭合的,未闭合的颅骨要承受“巨大的”重量——主要来自于孩子的大脑。宝宝的大脑如同豆腐一样娇嫩,如长时间保持一个睡姿睡觉,原本是圆形的大脑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变成扁的,所以仰睡的孩子的后脑勺容易扁。再加上有些父母没注意宝宝睡觉影响头型的细节,因此,现在很多人的后脑是无意或者有意睡扁的。

而外国友人怎么做的呢?外国父母对这个特别讲究,甚至可以说是忌讳,并管这现象称为flat head syndrome(扁头现象)或positional plagiocephaly。国外很多医院提供的产前教育和产后注意事项中都提到,要注意防止睡扁头,原因是一旦扁了,很难复原,影响发育,且不美观。小编插句话,医院这样做当然非常好,不过在今天倡导科学育儿的年代,妈妈们不妨也主动多了解、多学习育儿知识哦!

外国友人避免宝宝后脑勺睡扁的方法是,把婴儿的头定时两边睡,不要只睡一边一角,或一直睡脸朝上平躺。还有一些网传的外国育儿法,是将婴儿趴着睡,可以睡出圆头高鼻,这个做法自然危险多多,妈妈们千万别学,只是让孩子的头两边轮着睡睡就好了。

直升机父母形成原因

1、过度焦虑,见到孩子身边的同龄人十八般才艺样样精通,自己的孩子却还什么都不会,十分焦虑!只能自己亲力亲为,为孩子打造“康庄大道”!

2、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加6个大人是目前我国很多家庭的状态,过度养育对孩子并非好事!

3、直升机育儿法是外出工作的母亲为弥补自己的愧疚而采取的补偿方式;

4、小孩“成败”与全职妈妈的价值感直接挂钩,全职妈妈更难接受小孩的不完美!

运动让孩子更健康

儿童时期缺乏体力运动会增加成年之后肥胖以及随之而来的其他问题的风险,帮助儿童保持适当的活动水平是一个重大的公众健康的目标,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大量的数据显示,儿童活动量急剧下降,大多数达不到推荐的每日活动水平。运动科学研究者评价孩子们是否达到了每天至少60分钟的儿童中等程度运动标准。

尽管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了体育课程、甚至体育课考试成绩也作为中考的重要指标,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很多孩子的体育成绩达标,但是也很难说明我们的孩子活动水平及体质有明显改善。在美国, 2005年的饮食指南建议儿童和青少年一周中的每天都应该进行至少60分钟的运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推荐的一些温和的运动,例如散步、跳舞、游泳和平地骑车。高强度运动包括慢跑、高强度有氧舞蹈、持续游泳和高坡骑车。

“儿童运动量的下降预示着成年人体质变差,成为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这项研究的作者写道“因此,家庭、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和各级政府应该尽早为解决社会进步儿童运动量减少而制定方针采取行动。尤其学校应该发挥作用,保证孩子们定时休息和每日的体育教育。

帮助8~13岁儿童保持健康的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是我们能实现的首要目标!减少在屏幕前的娱乐时间,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奥运会也许很多就会成为历史,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几块闪闪发光的金牌和富丽堂皇的体育场馆上,奥运应该给于我们更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溶入我们的生活。

家长打孩子有10大危害

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让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在关于打孩子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伊丽莎白?格肖夫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的刑事犯罪行为会不断升级,最终在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打架事件的概率。

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2003年,一项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一岁以下曾经被施以体罚的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比如妈妈离开房间后立刻进来一个陌生人时,大脑会频繁地出现使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皮质醇压力峰值。研究者的结论是,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发现,从小遭受殴打或者其他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以语言或体力强制对方进行危险性行为(如在婚前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和自虐性的性行为(如性交时进行击打)。

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

孩子不到三岁入托有哪些危害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深度解析:歪果仁的亲密育儿法

什么是亲密育儿法?

亲密育儿法是由威廉和玛莎希尔斯追捧的、强调从孩子出生起,就尊重和发展与孩子之间联系的一种育儿哲学。前提是一旦婴儿的需求被满足,他们就会信任他们的照顾者并在其一生中发展出与照顾者之间健康的亲密关系。

亲密育儿法的支持者认为,这种育儿法能够培养出独立、安全和富有爱心的孩子。许多父母亲在孩子出生前就决定使用亲密育儿法,而另一些父母亲,比如艾比,则是在实践过程中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叫做“亲密育儿法”。

国际亲密育儿组织(API)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教育家长什么是亲密育儿法,并帮助他们实践亲密育儿法。该组织在帮助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联系时,有以下八个原则:

准备怀孕、生育和养育原则;用爱和尊重喂养原则;回应原则;触摸培育原则;睡眠和身心安全原则;提供持续的关爱原则;实践正面管教原则;平衡个人和家庭生活原则。

许多家长认为,亲密育儿法是他们必须遵守的严格的规则,其实并不是,它是一种综合的哲学,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清单。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很多行为是违背亲密育儿法原则的,比如让孩子哭个够或者是打孩子屁股。

亲密育儿实践

亲密育儿法在每个家庭中的实践都是不一样的,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将那八个原则实际运用到你的家庭里。比如许多家长通过母乳喂养直到孩子断奶(通常是幼儿期),以此来贯彻“用爱和尊重喂养原则”。如果一个母亲没有选择母乳喂养,API组织会提倡奶瓶喂养作为替代。

相关推荐

如何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一、幼儿大脑发育 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人的大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不过孩子的大脑容量与大人的大脑容量相比,并没有较大的差异。然而主要的差别在于孩子和大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智力程度也不一样。 想要更快的促进幼儿大脑发育,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护理以及训练,从而提高孩子对于外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更好提高宝宝的智力。 二、幼儿大脑发育计划 1.听儿歌、说儿歌。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爸爸妈妈们可以陪着孩子们听儿歌,鼓励孩子唱儿歌。音乐具有特殊的感染能力,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在听儿歌的过程中,孩子

三点孩子更自信

自信心是什么? 要明白如何培养自信心,得先清楚自信心究竟是什么? 自信的孩子会肯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足够优秀的; 他们给予自己百分之百的信任;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认为「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些感受是靠在后天的发展中获得的。这些感受的最重要来源,就是父母。所以,在孩子建立自信心这方面,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自然而然会从父母那儿寻求指导和肯定,并通过父母来探索世界。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建立自信心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如何建立自信心?肯定——及时的反馈 当你发现孩子表现出

儿童游泳的好处有哪些

据专业人士介绍,儿童游泳其实和婴儿游泳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并且越来越聪明。现代社会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很多孩子都是学习好身体灵活性不好,有的则是学习不好运动好,这样的孩子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全面发展孩子才大受欢迎。 家长带着儿童去游泳,一方面能儿童的骨骼生长的更好,促进肌肉的生长,另一方面对儿童各个关节的发育等都有好处,儿童游泳之后能身体更加匀称,体型也更好看,身体抵抗力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经常游泳的儿童比一般的儿童要健康至少两倍以上。 而且通过儿童游泳过程中

幼儿早教不单是智力训练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早期教育,以为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参加各种早教课程,使孩子更聪明或者追求发展“一技之长”就是早期教育,其实不然,早期教育是不同于智力训练的。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智力、品德、审美、个性等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 婴幼儿生长迅速,家长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树立健康和安全意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专注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他在胡闹? 在火车上,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子不停地将手中的饮料瓶砸向地下,妈妈拣起给他,他又砸,一直持续了半个小时。周围的成人都感觉心烦和焦虑,妈妈也准备斥责他了。 这时,中铺上的一个10岁的男孩,伸出头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他想学猴子,像砸坚果一样把瓶盖砸开。”妈妈拣起瓶子问小孩子:“你是想把瓶盖打开吗?”小男孩认真地点点头。所有的大人都感到释然,释然中又带有惊奇。可能,相对于30岁的成人,10岁的大孩子更容易接近这个两岁小孩子的世界。 这个两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大孩子的提醒,可

幼儿教育的七大注意事项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2、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可以适时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程。孩子回到家还会向家长宣传,如果看到家长乱扔垃圾,就会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垃圾要分类。连很多家长都说,垃圾分类的游戏他们很受益,以前他们都不懂得垃圾还要分类,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还有“关爱他人”的教育,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

谨慎选择孩子的早教模式

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 早在2003年就开始尝试0—3岁早期教育,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2005年被评为“大兴区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的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王晨光介绍说,孩子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幼儿园一直都很重视0—3岁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依托妇联组织送教进社区、进家庭,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智力支持。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

家庭教育存在4大误区

早期教育中的盲目性 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半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

1、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2、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3、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 4、当儿童还没有发展起控制能力的时候,儿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与自由观念相违背的。 5、激发生命,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6、教育体系是以感官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 7、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8、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9、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忌不婴儿学爬

婴儿6个月以后就开始学爬,但有的父母不婴儿学爬,主要是担心在学爬时大人看护不周孩子摔下床,摔坏了婴儿,同时学爬又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爬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孩子学会爬行,四肢的运动功能和全身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通过爬行,拓宽了视野,对外界事物接触得更多,有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育,进而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一般来讲,会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比不会爬的孩子好得多。 国际知名的一些医学专家们在研究医治脑性瘫痪病人的过程中发现,“爬行”对脑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