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糖尿病大多为2型糖尿病,仅有极少数属1型糖尿病。而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约占50%,其中近一半的病人未予以及时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胰岛素抵抗
(1)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肌肉摄取葡萄糖能力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2)老年人膳食纤维素摄入减少,相对高热量低消耗,易形成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减少或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力下降。
(3)老年人释放的胰岛素原比青年人多。其抑制肝糖分解作用仅为胰岛素的1/10°
(4)老年人肌肉和内脏非脂肪成分相对减少,均促使胰岛素抵抗,并引起代谢性高胰岛素血症,形成临床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即X综合征(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久之引起胰岛功能衰竭。
2.胰岛素分泌不足
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改变、肥胖、高脂血症及胰岛β细胞本身的老化、胰岛功能障碍、靶细胞膜上受体数目减少、结合力下降,血糖轻度增高。长期、慢性持续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及(或)胰岛素β细胞功能下降,最终导致糖尿病。
老年人糖尿病症状
肩关节疼痛:老年人在出现了糖尿病早期,会出现的症状是自身的肩周关节疼痛,同时还会伴中、重度各个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同时需要提到的就是,一些糖尿病老年患者出现了顽固的肩周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往往也成为唯一临床表现。
肌病:患者还会出现不对称的肌无力、肌肉疼痛症状,还有的患者会出现骨盆肌、下腹肌萎缩的早期症状。有时候患者出现的严重的肌萎缩常会被误诊。
精神心理异常:老年糖尿病因为这个病的折磨出现,精神心理异常,比如患者精神萎靡、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这根患者出现的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萎缩有关。
神经病性恶病质:这是一种老年人糖尿病特殊并发症,在发作之后主要的表现为抑郁、体重骤然下降、同时患者的身体的周围神经病变,但是患者也不要太担心,因为这种症状可在持续1~2年后自然缓解。
足部皮肤大疱:老年患者会出现似于Ⅱ度烫伤水疱、大疱疹。一般在出现之后1周内逐渐消失。但是在临床当中会反复发作。
老年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极少数为1型糖尿病,国内外学者认为2型DM系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微妙累积作用,再加上后天发病因素,就可使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
1.遗传基因
我国各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项坤三等基于多基因-多因子病理论,采用大标本,多个群体关联联合研究途径,对485例上海市和美国旧金山中国人中6个基因(或基因区)的限制性内切酶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2型DM的关联情况研究见到:胰岛素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和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与中国人2型DM发病有一定关联,国内外已一致认识到,胰岛素受体基因改变是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不足的原因,2型DM本身即可伴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发现老年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更多有关基因。
2.环境因素
促使有遗传基础的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后天发病因素很多,兹举其重要者简述如下:
(1)体力活动:随增龄而体力活动减少,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还会使其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2)饮食: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都已证实,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增多和膳食纤维的不足(食品太精太细),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降低葡萄糖耐量。
(3)向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的向心性分布(腹型肥胖,躯干型肥胖,上半身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系指网膜及肠系膜细胞增大,门脉中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增高等一系列变化,门脉中FFA增多会导致VLDL,LDL生成增多,肝糖输出增多以及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也降低,可能还有受体后缺陷,再加上周围组织的同样变化,就构成了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明显降低,故有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久之,会有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
在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基础上可发生一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X综合征,此综合征在糖尿病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后来糖尿病又成为此综合征的一部分,此综合征包括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伴高LDL血症,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和高尿酸血症等。
(4)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CecilRI在1909年报道90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病理改变时,曾观察到这种淀粉样物质沉积,但误认为是老年非特异性改变,它和2型DM的重要关系,通过近些年Westermark P,Cooper GTS(1987),Clark A(1988)及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才有进一步新认识。
90% 2型DM患者胰岛有此淀粉样沉积物,明显高于同年龄对照组,2型DM最重要病理改变之一就是这种胰岛淀粉样物沉积,B细胞明显减少,A细胞相对增多,重度的2型DM患者可能有90%的胰岛素空间被淀粉样沉积物所占据,它损害并取代B细胞,使其所剩无几,而必须用外源胰岛素来补充之。
从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已分离纯化出具有37个氨基酸的胰岛淀粉样蛋白多肽(isleta myloid poly peptide,IAPP)也称胰淀素(amylin),又称糖尿病相关肽(DAP),已明确IAPP是胰岛B细胞激素,在葡萄糖和其他促泌因素作用下和胰岛素一同释放,肥胖者血中IAPP浓度更高些,动物实验已证实,血循环中胰淀素达到一定高度时可抑制胰岛素从B细胞内释放,从而使糖耐量下降,在得到良好代谢控制的2型DM患者,IAPP浓度并不增高,由于此种多肽还能下降调节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速率和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处理速率,故它在2型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中也具特殊作用。
3.胰岛素分泌量改变因素
当人体逐渐衰老时,胰岛素分泌量的改变众说不一,有说减少,有说增加,有说不减少而延迟,也有说正常,通过文献分析与临床观察,可以认为,这些不同结果,是不同病程的反映,初诊及病程短者胰岛素水平往往接近正常,病久者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水平可能降低,此时有些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
4.胰岛素原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时,其总胰岛素量虽有一定水平,但其中胰岛素原相对增多,人类胰岛素原抑制肝葡萄糖生产作用的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在相同的基础状态下,年轻人的胰岛素原总分泌数(总分泌数=胰岛素 胰岛素原)和老年人相同;但在葡萄糖负荷后,血液循环中可测知的胰岛素原老年人为22%,而青年人只有15%,胰岛素原较多,也可能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5.基础代谢因素
人在逐渐衰老过程中,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参与人体活动的各级组织尤其是肌肉代谢下降,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
6.人体组织改变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过程中,即使不超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身体组织即肌肉与脂肪之比也在改变,肌肉由占人体的47%减至36%,脂肪由20%增加到36%,脂肪相对增加则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也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及图1所示:老年人2型DM发病机制及程序可概括如下:具有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的遗传基础,再加上年龄增加,相对过食,缺乏活动所致肥胖(特别是向心型肥胖)或体内脂肪相对增多等后天环境多因素的累积作用,就会引发血液中葡萄糖的轻度升高,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就会进一步引发并加重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乃引起2型DM及各种并发症,一般而言,在腹型肥胖者主要发生胰岛素抵抗(空腹及糖负荷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增加),久之可致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而在非肥胖者主要发生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也有胰岛素抵抗。
(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根据最近数十年积累的知识看来,主要集中在胰岛功能缺陷,特别是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的作用缺陷,亦即胰岛素抵抗两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到除了胰腺及胰岛素的靶器官而外,很可能中枢神经系统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1.胰岛功能缺陷
(1)B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放射免疫分析法建立以来,全世界学者对于生理,病理状态下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已有了较多的认识,概括如下:
①胰岛素分泌绝对量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特别是早期胰岛素的分泌不是缺乏而是过多,即存在高胰岛素血症,直到1989年Temple采用净胰岛素测定法(而非IRI)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不管IRI是正常或增高,其血浆游离胰岛素水平均是降低的,近年较多单位采用前胰岛素及游离胰岛素测定证明了Temple的结论,即过去所谓胰岛素血症实际是高前胰岛素血症,特别是空腹脱31,32前胰岛素呈现出不成比例的增高,即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PI/I)增高,但与NGT配对比较时,其真胰岛素水平仍然是降低的,有研究认为PI/I比值是反映前胰岛素加工及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标志,其增高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预告作用。
②胰岛素分泌方式异常即胰岛素失去生理分泌的正常模式,这包括:对葡萄糖刺激感知的选择性丧失或反应迟钝,但保留了对氨基酸刺激的反应,对葡萄糖刺激的第1时相分泌消失,第2时相分泌延迟;胰岛素分泌的脉冲数,频率及振幅变化,节律紊乱等,这样就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降与血糖水平不同步。
③胰岛素基因突变合成无生物活性,结构异常的胰岛素,如Chicago变异胰岛素,Tokyo变异胰岛素等,但此种情况在2型糖尿病中属罕见。
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为遗传性,如Polnsky等指出的系“B细胞基因程控”所致,最有力的支持证据为糖尿病前期在血糖正常时,甚至在血糖正常的糖尿病一级亲属中胰岛素分泌缺陷即已存在,此种胰岛素分泌缺陷称之为B细胞的“原发衰竭”,另一因素为获得性,系由于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所致,即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葡萄糖中毒),降低血糖可改善B细胞功能,近年发现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异常增高亦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脂肪中毒,lipotoxicity),此种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对胰岛素抵抗应激的失代偿,亦称B细胞应激性衰竭。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可能遗传因素与获得性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B细胞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淀素分泌的异常,很早以前就知道2型糖尿病胰岛内有大量淀粉样物质沉着,但对其来源和发生机理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此37氨基酸多肽系B细胞合成和分泌,命名为胰淀粉样多肽(IAPP)或胰淀素(amylim),它与胰岛素共同分泌,在B细胞内其分子比(IAPP/胰岛素)为0.1~0.05,因遗传或获得性因素致B细胞内IAPP/胰岛素比例增加时,则胰淀素的纤维可沉积于B细胞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引起B细胞凋亡,导致糖尿病发生。
但在人体的试验,此假说未被完全证明,Tasaka等最近报道44例2型糖尿病尸解资料,他们于死亡前3年至死前1个月均测定过血清IRI,C肽,血糖及血清胰淀素水平,死亡胰尾用刚果红及Masson染色,将患者分为IAPP染色阳性与阴性两组,分别与IRI,C肽,血糖水平比较,除1例胰岛IAPP沉积严重,血IAPP浓度高者胰岛素水平降低外,其余未发现有肯定的关系,因此,IAPP影响B细胞胰岛素分泌之说尚有争议。
老年人糖尿病概述
老年人糖尿病也称为老年糖尿病,由于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因此又根据老年人糖尿病的年龄概念衍生出了老年人糖尿病这个疾病名,但由于该病的起始年龄目前尚不统一,我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人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
老年人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人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伴随多种疾病、应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饰。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势必增加,而老年人糖尿病人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故应重视其临床特点,及早防治。
老年人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是这种老年人糖尿病在现在的医学之上,是有一定的药物可以治疗的,但是还是需要经过一定的疗程之后才能治好的。所以了解老年人糖尿病的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医治必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基于此,下面就来说说老年人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应该注意:
(1) 糖尿病患者必须忌烟忌酒,严格糖尿病饮食,树立信心,学会放松,保持良好心态;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戒烟戒酒,保持正常体重,尽量避免肥胖;
(3)用药要谨慎,要按照医生根据病情所提出的要求,选择和定时服用中西药物,勿擅自滥选降糖药,老年人的用药量比一般人稍低一些;
(4)定期观察血糖变化,并作相应并发症的检查,如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眼科检查,如有异常及早治疗;
(5)适量有氧锻炼,如散步,早操。
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根治的终身性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焦虑紧张的情绪,还应建立规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少吃食盐和富含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热量的食物.
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如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
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而西红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做水果可以多吃.
多吃含钙的食物.缺钙能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
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它们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如鱼,奶,白菜,豆类以及青菜,芥菜,甘蓝,青椒,鲜枣等.
此外,南瓜,苦瓜,洋葱,黄鳝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适宜多吃.
老年人糖尿病的注意事项有很多,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就可以熟知。老年人糖尿病的注意事项一般表现为:戒烟戒酒;规律的生活、避免脂肪的过多摄取;用药要听从医生的安排;适当的锻炼身体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注意,我们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就可以很快治好的。
哪些人特别爱得灰指甲
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比较低,或指甲有外伤、容易出汗、长时间穿着紧密鞋袜的人,都是甲真菌病的潜在易发人群。
中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最多甲真菌病在老年人中最多,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甲真菌病发病率极高,有的老人患甲真菌病长达50-60年。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多见,趾甲比指甲的真菌病多见。
怀孕的女性容易患甲真菌病怀孕的女性因为腹内有胎儿,生活各个方面不太方便,足部出汗较多,弯腰洗脚比较困难,生活又比较懒散,也容易发生甲真菌病,而且发展较快。脚趾甲真菌病比手指甲更常见。妊娠时或者哺乳期发现甲真菌病不宜采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否则会给胎儿或婴儿带来不良反应,应该以局部外用抗真菌药膏治疗为好。
糖尿病患者的甲真菌病是正常人的3倍国外对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他们的甲真菌病发病率为26.2%,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无糖尿病的患者比较,甲真菌病发病率高出2.77倍,而且还发现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发生在脚趾甲,多数是大拇趾,而且它最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注意老年糖尿病人夜间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人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与非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不及时发现,持久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有关的因素
糖指血糖<2.5mmol/L,老年人<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老年糖尿病并发夜间低血糖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1、药物作用: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以磺脲类所致低血糖发生最多,因其种类多,服用患者较多,而其降糖作用强而持久,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极易发生低血糖。
2、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其他合并症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有高血压患者可能与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以及普萘洛尔等有关。
3、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降低血糖兴奋。
4、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的血糖调节,另外热量摄入不足,也可引起严重低血糖反应。例如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食欲较差,都可引起热量摄入不足。
5、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胰岛素清除障碍,肝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6、慢性胰岛素过劳综合征,夜间低血糖者多见于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在强化治疗中,不适当地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回经常发生。
7、葡萄糖利用过多与丧失过多:如肾性糖尿病、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后,均可引起低血糖,但常见于自主神经不稳定者和糖原储备不足者。少数重度腹泻、高热或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
8、食物摄入不足:年老体弱、重症慢性疾病、消化道肿瘤所致食欲下降,或吞咽困难、精神病和精神性厌食等,均可发生低血糖症状。
老年人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差异较大。1型糖尿病常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有些甚至因酮症酸中毒昏迷来首诊。2型糖尿病多起病隐袭,50%~70%病例首次就诊时并无三多一少症状,有些因其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卒中,水肿或蛋白尿,皮肤或外阴瘙痒,肢体麻木,刺痛或其他感觉障碍而就诊。
少数老年人会因高渗非酮症昏迷而就诊。还有不少人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而诊断为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而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糖尿病肾病可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直到发生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可致手足麻木或刺痛及间歇性跛行,脑卒中引起的肢体瘫痪;下肢血管病变晚期有足趾坏疽;胃肠神经病变引起胃肠蠕动改变所致腹泻及便秘交替;男性病人常有阳痿;机体抵抗力低常致反复肺感染,胆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手术、应激、饮食失节还会诱发酮症酸中毒昏迷。
这里需提醒的是,糖尿病的治疗除了注射胰岛素外,还包括饮食疗法和与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运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辅助药物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药物的食用。所以,老年人需要做好运动的调理。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摆正心态,这样对治疗也是有益的。
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较重的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症状加重 多饮多尿、体力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加重。
2.胃肠道症状 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腹痛症状,有时甚至被误为急腹症。造成腹痛的原因尚不明了,有人认为可能与脱水及低血钾所致胃肠道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
3.呼吸改变 酸中毒所致,当血pH<7.2时呼吸深快,以利排酸;当pH<7.0时则发生呼吸中枢受抑制。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
4.脱水与休克症状 中、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脱水症状,脱水达5%者可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超过体重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神志改变 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有头痛、头晕、委靡,继而烦躁、嗜睡、昏迷,造成昏迷的原因包括乙酰乙酸过多,脑缺氧,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
6.诱发疾病表现 各种诱发疾病均有特殊表现,应予以注意,以免与酮症酸中毒互相掩盖,贻误病情。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我们知道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很可怕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上文介绍了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和症状。
老年人糖尿病的三大病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胰岛结构在显微镜直观下可见胰岛β细胞量减少,α细胞增加,δ细胞相对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代谢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随增龄的改变,老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龄10岁,空腹血糖上升0.05-0.112mmol/L,餐后2h血糖上升1.67-2.78mmol/L。老年人对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分析起始上升延迟,往往第Ⅰ时相低平甚至消失。
二、胰岛素原因素
当人衰老时,体内有活性的胰岛素原增加,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例增加,使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也是老年糖尿病增多的因素之一。
三、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糖尿病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据国外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则大约有40%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15%—25%。
多吃糖会导致糖尿病吗
“不要吃那么多的糖,要不会得糖尿病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周围的人善意的提醒,那么多吃糖是不是会引发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吃糖和患有糖尿病没有直接相关性。
是否发生糖尿病是与遗传因素紧密相关的,父母为糖尿病患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极大,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具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在一定外界诱因的作用下就可能发病,而如果注意饮食和生活调节,就可能避免糖尿病发病。
实际上糖并不只是指日常使用的白砂糖、水果糖、巧克力糖等,糖包括单糖、多糖和双糖,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即主食类食物也属于多糖类食物。无论哪一种糖类都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多吃糖类食物会导致多余的热量摄入,引发肥胖而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并且多吃糖类食物可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上糖尿病。不少老年人可能出现轻微的高血糖,由于病情轻微常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在食用糖类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高血糖。
老人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老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发病率比年轻人要高。老人糖尿病跟普通人在症状、原因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那么,老人糖尿病的特点有哪些呢?
老人糖尿病往往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老人糖尿病多数属于2型糖尿病。更多的仅仅表现为一般的乏力、易疲。
第一,对老人糖尿病患者而言,因为反应性差.低血糖发生时不出现典型症状,所以人们很难及时发现。这种不易察觉的低血糖由于未及时进食而由轻变重,可发展为低血糖昏迷。所以,老人糖尿病人更要重视平日血糖及尿糖检测。
第二,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患上糖尿病后,这些心血管疾病更加恶化,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坏疽等。所以,老人糖尿病患者病情往往会更严重。
第三,老人糖尿病人内脏功能多有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下降。在治疗的时候,不可按照中青年糖尿病那样严格要求,要想一定把血糖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容易导致低血糖。老人一旦出现低血糖。往往不易自我恢复,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老人糖尿病最好不要采用强化疗法。
老人糖尿病的症状往往都很不明显,有的甚至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症状表现,有的也仅仅是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因此,很难发现,所以老年朋友以及家属们要多注意平时身体的监测。
老人糖尿病有着自身的一些典型特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区别对待。另外,老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家人的鼓励和关心,这也是治疗的一大动力。
哪些人容易得灰指甲
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比较低,或指甲有外伤、容易出汗、长时间穿着紧密鞋袜的人,都是甲真菌病的潜在易发人群。
(1)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最多:真菌病在老年人中最多,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甲真菌病发病率极高,有的老人患甲真菌病长达50~60年。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多见,趾甲比指甲的真菌病多见。
(2)怀孕的女性容易患甲真菌病:怀孕的女性因为腹内有胎儿,生活各个方面不太方便,足部出污较多,弯腰洗脚比较困难,生活又比较懒散,也容易发生甲真菌病,而且发展较快。脚趾甲真菌病比手指甲更常见。妊娠时或者哺乳期发现甲真菌病不宜采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否则会给胎儿或婴儿带来不良反应,应该以局部外用抗真菌药膏治疗为好。
(3)糖尿病患者的甲真菌病是正常人的3倍:国外对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他们的甲真菌病发病率为26.2%,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无糖尿病的患者比较,甲真菌病发病率高出2.77倍,而且还发现1/3的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发生在脚趾甲,多数是大拇趾,而且它最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