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引起单纯性左室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一般可分为4类:①影响左室松弛性能的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缺血性心脏病、老年人心脏病和糖尿病。②影响左室僵硬度的疾病:如心肌淀粉样变性、血色素沉着症、限制型心肌病、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内膜纤维化。③影响心室间相互作用的疾病:如右室容量负荷增加(房间隔缺损)、右室压力负荷增加(肺动脉高压)及急性右室扩张(如急性三尖瓣反流、右室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等)。④影响左室充盈的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以及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由于这类疾病中的左室本身舒张功能并无异常,故有人对此能否作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还持有异议)。

下面我们将最常见引起左室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疾病做一介绍: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5%无症状高血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90%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显示这部分患者多为舒张早期心室充盈受损。心房代偿,舒张晚期心室充盈增强。患者舒张早期充盈受损通常与后负荷增加及心室重量增加有关。 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受损涉及多种机制:

①心室弛缓异常:高血压患者未出现心脏结构异常前即可有舒张功能障碍,多为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等容弛缓异常。等容弛缓异常使等容弛缓时间延长,左室压力下降缓慢,舒张早期心室充盈减少,心房充盈代偿性增多。此外高血压心肌肥厚严重时,即使没有冠状动脉异常也可有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加重损害心室舒张功能。当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时,心室的不均一性也将减少心室弛缓率。

②心肌僵硬度增加:左心室肥厚是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的代偿性表现。增高的后负荷可通过直接机械刺激及神经内分泌途径如AngⅡ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及表型改变,胶原产生,最终使心室重量增加,心肌僵硬度增高,舒张功能障碍。高血压患者可由单纯的舒张功能障碍发展成为收缩功能障碍。高血压患者心房由代偿发展至失代偿常发生心房扩大、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及心房纤颤。心房收缩充盈占总充盈量约40%,心房失代偿将促进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向典型心力衰竭发展。高血压患者病情发展一般经历几个阶段:

①无症状,但有舒张期充盈异常;

②有症状,充盈压升高,尽管收缩功能正常仍有肺充血症状体征;

③左室充盈不足导致心排出量下降;

④逐步发展至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被认为是舒张型心力衰竭的原型。左心室肥厚程度与最大舒张期充盈密切相关,此外还受心室腔几何构型(室壁厚度/直径比增加)、心肌缺血及纤维化等因素影响。心肌肥厚、心肌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纤维化使心脏僵硬度增加。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弛缓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舒张早期压力阶差及收缩负荷的改变;②原发及继发于心肌缺血的钙超负荷;③即使左室是轻中度肥厚的病患者也可有短暂的局部运动不均一。

3.冠状动脉疾病

有报道约90%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各种形式的心肌缺血通过多种机制损害心脏舒张功能及充盈。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是发作性及可逆性的,伴随有心绞痛的发作,存在可逆性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室舒张压升高及呼吸困难。实验模型证实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弛缓功能受损。心肌缺血能量供应障碍,ATP产生障碍导致:

①舒张期Ca2 浓度增加;

②形成可逆性的紧密结合体;

③局部不均一性暂时的增加。心肌缺血最早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只有持续的缺血并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才引起收缩功能障碍。大约6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舒张功能障碍。舒张功能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改变,表现为舒张期压力-容量曲线向上、向右移位,其中40%表现为弛缓功能障碍,25%表现为限制型舒张功能障碍。其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肌细胞钙超负荷,心室松弛延缓且不完全,心房或心室容量增加,左室活动不均一,左右心室相互作用,心包对心室舒张的限制,瓣膜功能受损乳头肌功能障碍。心肌梗死后心肌结构发生改变:替代性纤维化、剩余心肌细胞肥大、胶原网改建、心肌细胞重排,将使心肌僵硬度增加,阻碍左心室充盈。此外有心肌顿抑及心肌冬眠的患者同样有心室弛缓障碍,且与缺血的程度与持续时间相关。

4.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压力及容量负荷导致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并使其舒张功能受损。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反流引起容量负荷增加,使舒张期室壁应力增加,左心室扩大。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压力负荷增加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心室向心性肥厚。两种形式的心室肥厚均伴有心室弛缓障碍,但心室腔僵硬度仅是在向心性肥厚时增加,而在离心性肥厚时减少。舒张功能障碍在瓣膜性心脏病早期即出现,其后才是收缩功能障碍,换瓣手术后尽管患者左室心肌重量及EF值恢复正常,运动时舒张功能障碍仍可持续数年。

5.糖尿病性心脏病

尽管没有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仍常常发生心力衰竭,其中30%~50%表现为弛缓延迟,等容松弛时间延长。糖尿病患者心脏改变与其他并发症一样,均与结缔组织病理改变有关。因此,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基本特点是主动弛缓及被动顺应性轻度异常,但也常合并有收缩功能障碍、EF值降低。

6.缩窄性心包炎及限制型心肌病

缩窄性心包炎为心包膜纤维化、僵硬及钙化束缚心脏,使四个心腔舒张期充盈受限。限制型心肌病则是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或心肌异常组织沉积,使室壁僵硬度增加,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以舒张中晚期显著。两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相似,均为心室充盈受阻,心室舒张末压力升高,压力曲线呈舒张早期下陷,后期呈高原波、肺动脉压及肺动脉阻力增高,心排血量减少。

二、发病机制

1.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

是指心脏收缩后恢复至原来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的能力。包括心室肌弛缓及心室顺应性两部分,并受神经体液及负荷等因素调节。心室肌弛缓是一主动耗能过程:该过程包括舒张前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快速充盈期3个时期,其功能受损机制有:

(1)钙离离子复位障碍:

心肌复极时,肌浆网、线粒体主动摄取Ca2 能力降低,Ca2 复位延迟。见于:①ATP不足,影响钙泵功能;②钙泵ATP酶活性降低;③肌浆网对Ca2 摄取力明显降低;④钙超负荷。

(2)肌球-肌动蛋白集合体解离障碍:

心肌舒张首先需解除横桥,即在ATP参与下,Ca2 脱离形成肌球蛋白-ATP和肌动蛋白。当①Ca2 复位延迟;②肌钙蛋白与Ca2 亲和力增加;③ATP缺乏时,解离障碍,导致舒张功能障碍。

(3)心室舒张负荷降低:

正常人决定心室舒张负荷的因素有心室收缩过程中几何形态的改变、容积缩小及心脏射血晚期阻力等。几何形态缩小愈明显,形成的舒张势能越大,舒张越完全,反之亦然。射血晚期阻抗增大心肌压力增高,阻碍心脏舒张。

(4)心肌受损程度不一:

使心肌弛缓在时间、空间上表现不均一,局部舒张功能不协调,心脏舒张功能降低。

2.心室顺应性降低

心室顺应性是指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心室顺应性舒张开始于快速充盈期末,止于下一心动周期初,是一被动过程。心室的僵硬度是指单位容积变化下能引起的压力改变,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曲线表示。心室顺应性与心室僵硬度互为倒数。导致心室顺应性下降的因素有:

(1)心包因素:

包括缩窄性心包炎及心包积液。

(2)心内膜因素:

原因引起心内膜增生、纤维化,均可影响心脏舒张功能,如心内膜纤维化症和嗜酸细胞增生性心内膜炎等。

(3)心内因素:

增生(如高血压)、异常物质沉积和浸润(如淀粉样物质和铁沉积浸润等)、炎性细胞浸润等导致心室重量增加或心肌肥大,心肌水肿,心肌僵硬度增加。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是怎样分型的

第一种是根据受累的心室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较为常见。

第二种是根据心衰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慢性心力衰竭为最常见。急性左心衰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是因为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原本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衰急剧恶化。慢性心衰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第三种是根据心衰发生时是否保存正常的射血功能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没有足够的力量收缩,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并有慢性充血的表现就称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也是临床上所常见的心衰类型。单纯的舒张性(舒张期)心衰可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某一阶段,也就是心肌的收缩功能尚未下降,但心脏的弹性下降,不能够很好地舒张,左室的充盈压力增高,肺循环的血液不能很好地回流到心脏,引起肺的慢性充血。严重的舒张期心衰见于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原发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第四种是根据心力衰竭发生时间的长短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新发心力衰竭、暂时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新发心力衰竭是指首次出现并且有明显病因的心力衰竭,可以是急性心力衰竭,也可以是慢性心力衰竭。暂时性心力衰竭指心力衰竭症状持续了一定时间,可以是再次发生或者间断发生,这其中可能涉及长时间的治疗。例如即将痊愈的病情较轻的心肌炎患者,以及在冠心病监护室需利尿药治疗但不需经长期治疗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患者,或由局部心肌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心力衰竭,经血流再通可以解决。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的恶化是住院心力衰竭中最普遍的形式,占住院心力衰竭病例的80%,其特点为持续的、稳定的及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应根据临床表现(如肺水肿、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特殊治疗。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

一、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概念与诊断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包含以下特点:1.典型症状:休息或运动时呼吸困难、乏力、踝部水肿;2.典型体征: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3.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脑钠素水平升高。该定义侧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了心力衰竭三大症状并详细列出心力衰竭体征,在客观检查方面增加了脑钠素检查。而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对心力衰竭的定义更侧重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展,指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功能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症,一般是心肌功能不全或心肌丢失的结果。其特点是左室扩张或肥厚 ,导致神经内分泌失常、循环功能异常并出现典型症状:体液潴留、呼吸困难、乏力(特别是运动时)。如果不治疗,心功能水平和症状通常会不断加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有显著变化,并且可能与心功能状况不相符。

这些定义均包含了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尽管大多数心力衰竭同时存在收缩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当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仍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划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而射血分数不低(≥45-50%)的心力衰竭不一定都是由于舒张功能不全所致,因此2008年欧洲ESC建议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代替舒张性心力衰竭。并提出超声心动图在HF-PEF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HFPEF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和/或症状;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LVEF≥45-50%);3.具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左室松弛不良或舒张受限)。该诊断标准与2005年ESC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同。因此,HF-PEF与DHF仅是概念上不同,临床诊断尚难区别。本文所提到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包括所有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

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生理变化

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相似,但是两者在病因、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心力衰竭患者中大约半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也是常见病因。舒张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特点为左室向心性重构,左室舒张末容量正常。而收缩性心力衰竭主要特点是左室离心性重构而导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受到损害,包括心肌主动性舒张减退和被动性心肌活动僵硬所致的左室灌注容量受损。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压力-容量关系曲线向上向左移动,以及舒张期机械运动障碍所致左室僵硬度增加。

三、如何寻找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

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仍然很困难,关键是需要证实心室舒张速度的减慢,其特点是左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正常时,左室充盈压升高。超声心动图对于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价值。脑钠素(BNP)水平升高也有助于心力衰竭包括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左室压力和容量增加后室壁张力增加,促使心室肌释放BNP。多项研究证实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但是升高幅度小于收缩性心力衰竭。

早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为标准的M型和2维解剖学成像,包括左房径和容量、左室质量、左室壁厚度和左室收缩功能,最重要的变化是二尖瓣血流速度和肺静脉血流指数。

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血流速度包括4个参数:舒张早期跨瓣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跨瓣血流速度峰值(A)、早期灌注减速时间(DT)和A波时限。正常E/A为0.75至1.5,DT

舒张性心力衰竭怎么治疗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未能表明哪些治疗可以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长期预后或降低死亡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能是预防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措施。

1.积极控制血压是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步骤:

舒张性心衰患者的达标血压应低于单纯性高血压的标准: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

2.利尿剂的使用能够帮助及时处理水肿等问题:

缓慢减轻肺淤血和外周水肿,以免前负荷降低过度而致低血压。

3.治疗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控制房颤心率和心律

心动过速时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搏量降低,故建议:

(1)慢性AF应控制心室率;

(2)AF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4.重建血运:

心肌缺血可损害心室的舒张功能,冠心病患者如有症状或可证实的心肌缺血,应考虑重建冠脉血运。

5.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

可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药物,防止心肌重构,有益于肥厚型心肌病。

6.地高辛不能增加心肌的松弛性,故不用于舒张性心衰。

7.如同时有收缩性心衰,以治疗后者为主。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以及药物作用。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细胞是指什么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如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可见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形成的心衰细胞。但并不是所有肺淤血都能见心衰细胞,只有左心衰引起的肺淤血才能见到。

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引发血液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又有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影响心排血量的五个决定因素为:①心脏的前负荷,②后负荷,③心肌收缩力,④心率,⑤心肌收缩的协调。

(一)前负荷过重心室舒张回流的血量过多,如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可使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左心衰竭;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可使右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右心衰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高心排血量疾病,由于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左、右心室的舒张期负荷,而导致全心衰竭。

(二)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左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左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右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右心衰竭。

(三)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常见的如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病毒性、免疫性、中毒性、细菌性),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严重的贫血性心脏病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心肌收缩力均可有明显减弱,导致心力衰竭。

(四)心室收缩不协调冠心病心肌局部严重缺血招致心肌收缩无力或收缩不协调,如室壁瘤。

(五)心室顺应性减低如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心室的顺应性明显减低时,可影响心室的舒张而影响心脏功能。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左心室舒张功能衰竭的治疗应从预防和纠正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开始,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进展。

1、一般治疗:

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降血糖、调整血脂、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等;预防和治疗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如有水钠潴留征象,则应限制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

(1)ACE抑制剂:主要作用为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降低过高的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脏后负荷,同时还能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降低室壁的应力和硬度,使心肌肥厚逆转,增加心室舒张期顺应性。理论上,ACE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的理想药物之一,但目前尚未见ACE抑制剂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2)洋地黄类强心剂:以往认为洋地黄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膜的Na+-K+泵,使细胞内Na+增多,与Ca2竞争向外运动,其结果使细胞内Ca2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原发性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收缩功能无显著异常,且常有细胞内Ca2超载现象,故洋地黄类药物不能改善舒张功能。最近发表的DIG试验结果证实,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而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患者应用洋地黄,其结果与收缩功能受损的心力衰竭患者相似,即与对照组相比,洋地黄组的总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但再入院率及心功能恶化显著减少。

(3)利尿药:利尿药通过利尿能减轻水钠潴留,减少循环血量,降低肺及体循环静脉压力,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当舒张性心力衰竭为代偿期时,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增高虽为舒张功能障碍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其重要的代偿机制,以缓解因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和(或)障碍所致的舒张期末容积不足和心排血量的减少,从而保证全身各组织的基本血液供应。如此时盲目或大量使用利尿药,可能加重业已存在的舒张功能不全,使其由代偿转为失代偿。可见,利尿药对代偿期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似无特殊益处。当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可发生肺水肿时,利尿药则可通过减少部分血容量使症状得以缓解。

如果自己得了舒张性的心力衰竭疾病的话,那么就要从日常生活中来做好这样相应的治疗和改善,而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记得给自己的身体护理好,总司要让自己多吃一些营养丰富 的食物,同时还要避免让自己的心理遭受到巨大的损伤,这样给自己的疾病会留下很多不要的影响。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疾病的分类有什么

分类一: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专家表示,根据发病机制分类,心衰可以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通常后者发生在先,进而发生收缩功能障碍。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特点是心脏增大,收缩末期心室容积增加和射血分数下降,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松弛性降低。

分类二:根据发病过程分类

心衰有哪些分类?根据发病过程分类,心衰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是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力衰竭急剧恶化。后者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分类三: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心衰还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分类,主要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是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单纯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左心衰竭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长时间后,右心衰竭也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

心衰病人死前都有这样的表现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它可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人在去世之前大多会出现胸口闷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现不及时是会直接导致死亡的。或者是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端坐呼吸面色灰白、发绀、极度烦躁、大汗淋漓同时可频发咳嗽等。

心衰的诊断是预防的前提所以即使发现可以少很多的麻烦。根据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肝脏肿大的体征,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可作出诊断。

对于心衰来说预防是首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高维生素饮食,多休息、多吸氧,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等措施来避免发生心力衰竭。

怎样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最好

首先,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排血功能减退,过程心脏排血量不足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现象。又称心功能不全。正常血液循环的维持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以及足够的循环血量。慢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脏排血功能正常而血管舒缩功能失常或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循环障碍,虽亦可见心排血量减低,但称为循环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

其次,慢性心力衰竭常有反复发作,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因此,对于患有慢性心衰的病人来说,家庭护理尤为重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避免激动和紧张外,还要注意饮选用低热量、低盐、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不易产气的食物。

然而,轻度心衰病人每日食盐控制在5克左右,不吃腌制食品;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好不吃用碱或小苏打制作的食品。适当控制总热量,蛋白质也要适当控制。

舒张性心力衰竭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液化验:可发现病人血色素是否正常,有无高血脂、高血糖及高黏滞血症等。

1.X线检查 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X线检查可发现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如肺纹理增多增粗、间质水肿等。但在鉴别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上一般无帮助。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影一般正常,如与收缩性心力衰竭并存,则可有原发心脏病与心腔扩大的X线征象。

2.心电图 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多见的改变为P波增宽、增高及左心室肥厚等表现。

3.心机械图 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音图与心尖搏动图可以测得反映左心室舒张性能的时间间期及某些数值的改变。舒张性心力衰竭时可见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及缓慢充盈时间延长,a/H比值及舒张振幅时间指数(DATI)增大。

4.超声心动图 对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最有价值,可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重要线索:①结构上,可发现左心室形态异常,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所致的向心性肥厚;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非对称性肥厚;老年患者可呈现小心腔、室壁中度增厚,即室间隔上部突入左心室流出道,甚至构成狭窄;浸润性心肌病,特别是心脏淀粉样变,可显示双心室室壁增厚、左心室室壁对称性增厚、心肌呈斑点状回声等组织特征;右室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可致室间隔左移和右心室呈几何形态改变。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尽管左心室腔正常或变小,但左心房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②功能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功能一般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大多正常,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EF超过70%。

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前叶曲线的E峰、A峰峰值可用于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1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多普勒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是评价舒张功能的简单易行的常用方法,可揭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其进展过程。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PFV)、舒张晚期血流值(APFV)、舒张早晚期流速峰值比(EPFV/APFV)及舒张早期峰速减速度(DC)都是常用的指标。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EPFV、DC减低,APFV增高,EPFV/APFV小于1。此外,当左心室松弛性减退时,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当左心室僵硬度增加时,IVRT缩短;当左心室松弛性和僵硬度均有异常时,二尖瓣血流频谱可“伪正常化”。高龄、心率加快(大于90次/min)、左心室前负荷减小或后负荷增加时可出现假阳性。

房室平面位移(atrioventricular plane displacement,AVPD)的测定最初用于评价收缩功能,方法是用M型超声在心尖四腔观中室间隔与二尖瓣前叶交界点、左心室侧壁与二尖瓣后叶交界点位处和在心尖二腔观中左心室前、后壁与二尖瓣叶的交界处等四个部位记录收缩期房室平面的最大位移程度。1992年Alam等用AVPD法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发现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时常表现为心房收缩所致的AVPD值在总的AVPD值中所占的比例增高,且这种改变与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所得的A/E比值改变有良好相关。肺静脉血流频谱分析也有助于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多数正常人肺静脉血流频谱为三相峰,由收缩峰(S)、舒张峰(D)及心房收缩峰(A)组成。正常时S低于D,但测值接近(参考值为0.55m/s);A很小,约为0.18m/s。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表现为右上肺静脉血流频谱S值升高、D值降低、S/D比值增加、A值升高,这种异常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声学定量(AQ)方法通过自动检测心内膜边界得出左心室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及面积变化率(dA/dt)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后者为双峰形态,即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与舒张晚期充盈率。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可以发现,E/A比值下降,而AQ方法可发现峰值充盈率/晚期充盈率比值下降。在有些无左心室肥厚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脉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充盈参数在正常范围,而AQ方法可检出E峰加速时间(AT)延长及早期充盈时间延长。脉冲多普勒心肌显像(DMI)技术通过在不同心肌节段放置取样容积以进行在机定量分析,可检出不同心肌节段受损的范围和程度。舒张功能不全累及的心肌节段越多,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的损害越大。另外,可用负荷试验来提高早期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检出率,例如握力超声心动图试验可用于高血压患者潜在性舒张功能异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检测结果受许多因素如取样容积的部位、声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年龄、生化和代谢因素(血浆脑利钠肽、血浆心房利钠肽等)、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等的影响,故必须结合临床、心脏形态及功能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5.放射性核素显影 主要观察高峰充盈率(PFR)和高峰充盈时间(TPFR)。从左心室时间-放射活性曲线可以测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PFR降低、TPFR延长,则提示舒张功能障碍。此外,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舒张前1/3、1/2、2/3充盈分数(分别为前1/3、1/2、2/3充盈时间内的充盈量与总充盈量的比值)下降。

6.心导管检查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左心室内压力下降速率(-dp/dt)及其最大值(-dp/dtmax)的显著降低、T值延长,而左心室僵硬度dp/du增加,心肌僵硬度常数KP即心室僵硬度与其压力关系的斜率(dp/du-1)增大。

7.运动试验 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可无临床表现,但可有运动耐量减退,程度较收缩性心力衰竭为轻。

心力衰竭的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相关推荐

心衰怎么来进行分类

(一)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左心衰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单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左心衰竭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长时间后,右心衰竭也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心肌炎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同时受损,左、右心衰可同时出现。(二)急性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系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衰急剧恶化。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

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怎么做

(一)CRT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心脏再同步治疗通常指心房同步的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CRT 治疗后,置于左心室的电极可以按照设置提前激动左心室最为延迟收缩的部位,通常为左心室侧壁或后侧壁,使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步球形收缩,恢复室间隔对左心室收缩的支持作用,左心室压力上升速率加快,缩短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同时相应增加了左心室充盈时间,左心室充盈的进面增加了前负荷,而最适前负荷可提高心肌收缩力。通

心力衰竭不可小觑

虽然这类病人的生存率似乎优于EF降低的病人,但他们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而且功能下降和再入院率没有降低。 大约有一半的HF病人EF值为50%。由于已有研究证实这些病人的生存率较高,因此许多临床医生相信,这些病人的预后不象EF降低的病人那么差。然而,对这些病人发病率的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Krumholz博士等前瞻性随访了因HF住院的413例病人,其中200例EF值大于等于40%。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EF降低的病人死亡率更高(分别为21%和13%,p=0.02)。病人入院率的百分比在两组中相似,经校正混杂因素

心力衰竭如何检查呢

心力衰竭不一个独立的疾病,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remodel-ing人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一个独立的疾病,而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

心力衰竭不可轻视

据发表在5月7日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则报道称,虽然这类病人的生存率似乎优于EF降低的病人,但他们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而且功能下降和再入院率没有降低。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医学院的Harlan M.Krumholz博士及其同事指出,大约有一半的HF病人EF值为50%。由于已有研究证实这些病人的生存率较高,因此许多临床医生相信,这些病人的预后不象EF降低的病人那么差。然而,对这些病人发病率的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Krumholz博士等前瞻性随访了因HF住院的413例病人,其中200例EF值

心力衰竭的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 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心力衰竭的检查诊断

1.慢性心力衰竭 (1)心电图 :可发现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 (2)胸部X光片 :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 (3)超声心动图: 1)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 2)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 3)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以及心包、瓣膜和血管结构;定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LVEDV,LVESV)。 4)估测肺动脉压。 5)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4

心衰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无缘咳嗽、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少尿及呼吸困难等。一般会在5年后死亡。 心力衰竭最典型的症状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严重者端坐呼吸、咳嗽并伴大量白色绒粉红色泡沫痰、食欲降低、双下肢浮肿等。此外,有风湿性心脏病、得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病患者等,在炎夏到来时更要提高警惕,需定期对自己的心脏进行检查。 夏季天气热,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多分布在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加重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使心脑细胞损伤和坏死增加,加重病情。再有,闷

什么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简称心衰。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室充盈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心衰不一个独立的疾病,而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心力衰竭严重危害心脏病人的身心健康。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