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是什么
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是什么
因为氯气是跟NaOH的OH-反应,而固体氢氧化钠是没有游离的OH-存在,所以要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才可以~
可以分成两步看
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 如果NaOH过量 那么氯化氢和次氯酸都与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 如果氯气过量 那么氢氧化钠先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
综合起来看:氢氧化钠过量:2NaOH+Cl2=NaCl+H2O+NaClO
氯气过量:NaOH+Cl2=NaCl+HClO(因为是1:1反应 所以氯气过量的话不会生成次氯酸钠)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
总结-失声氧化还原剂
得奖还原氧化剂
因此这里氯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这个反应里的水正如你的老师解释得那样,其实起的就是催化的作用,氯气与固体的氢氧化钠是不反应的,这个问题我不讲,如果你继续学习化学,以后你会知道如何计算的。其实你困惑的是水在前面的反应中参加了反应,后面又有反应生成了水。问题就是催化剂到底能不能参加反应,水作为催化剂,在你的映像里,催化剂估计是不会参加的,实际上催化剂是可以参加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只是质量不变,形态是可以变化的,催化剂也是可以参加中间反应的。 大家在看过氯气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一定感觉很神奇吧,其实化学的世界是很奇妙的之前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种化学成份倒在一个杯子里面会快速的形成血状的东西大家如果对化学很感兴趣就赶快好好学习吧。
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氢氧化钠,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乙醇的物理性质主要与其低碳直链醇的性质有关。分子中的羟基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黏度很大,也不及相近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极性大。室温下,乙醇是无色易燃,且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性液体。
λ=589.3nm和18.35°C下,乙醇的折射率为1.36242,比水稍高。作为溶剂,乙醇易挥发,且可以与水、乙酸、丙酮、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醚、乙二醇、甘油、硝基甲烷、吡啶和甲苯等溶剂混溶。此外,低碳的脂肪族烃类如戊烷和己烷,氯代脂肪烃如1,1,1-三氯乙烷和四氯乙烯也可与乙醇混溶。随着碳数的增长,高碳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下降。
由于存在氢键,乙醇具有潮解性,可以很快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羟基的极性也使得很多离子化合物可溶于乙醇中,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铵、溴化铵和溴化钠等。氯化钠和氯化钾则微溶于乙醇。此外,其非极性的烃基使得乙醇也可溶解一些非极性的物质,例如大多数香精油和很多增味剂、增色剂和医药试剂。
84消毒液多久挥发干净 如何去消毒水味道
去除消毒水的味道,除了开窗通风外,如果家里有排气扇、空气净化器、风扇等,都可以打开,促进空气流通,帮助消毒水的气味消散。
如果空间不方便进行通风,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来吸附空气中的氯气。
如果是手上、衣服上、家具上面有消毒水的味道,建议用大量清水冲洗,可以晾晒的还要在太阳底下进行晾晒,高温能够帮助氯气的逸散。
干贝素的性质
琥珀酸二钠(干贝素;丁二酸钠;琥珀酸二钠;丁二酸二钠)
调味用食品添加剂,具体为扇贝类的鲜味呈现
Disodium Succinate
法定编号 CAS[150-90-3](无水品),[6106-21-4](六水品)
化学结构(n=6或0)
相对分子质量 六水物:270.14 无水物:162.05
性状 六水物为结晶颗粒,无水物为结晶性粉末,无色至白色,无臭、无酸味、有特殊鲜味,味觉阈值0.03%,在空气中稳定,易溶于水(20℃35g/100mL),不溶于乙醇。六水物于120℃时失去结晶水而成无水物。
制法 由琥珀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制成,经120℃热风干燥,粉碎得无水物。
衣服发黄可用苏打粉吗
衣服发黄可以用苏打粉。
苏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若是将苏打粉用来洗白衣服不仅能消除强烈的气味和污渍,还能很好软化衣服,漂白剂的成分是次氯酸钠,能和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且会产生有毒气体,苏打粉不仅能清洁衣服,还更安全。
氯气的生产
技术发展史
氯气的生产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软锰矿(含有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作用,首先制得了氯气:
4HCl(浓)+MnO₂=加热= MnCl₂+2H₂O+Cl₂↑
然而,由于当时还不能够大量制得盐酸,故这种方法只限于实验室内制取氯气.后来法国化学家贝托雷把氯化钠、软锰矿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装入铅蒸馏器中,经过加热制得了氯气:
2NaCl+3H₂SO₄(浓)+MnO₂=加热=2NaHSO₄+MnSO₄+2H₂O+Cl₂↑
因为此法原料易得,所以,自1774年舍勒制得氯气到1836年止,人们一直沿用贝托雷发明的方法来生产氯气。
1836年古萨格发明了一种焦化塔,用来吸收路布蓝法生产纯碱(Na₂CO₃)的过程中排出的氯化氢气体(以前这种含氯化氢的气体被认为是一种废气,从古萨格开始,才得到了充分利用)得到盐酸,从此盐酸才成为一种比较便宜的酸,可以广为利用.舍勒发明的生产氯气的方法,经过改进,到此时才成为大规模生产氯气的方法.
1868年狄肯和洪特发明了用氯化铜作催化剂,在加热时,用空气中的氧气来氧化氯化氢气体制取氯气的方法:
4HCl+O₂=2H₂O+2Cl₂↑
这种方法被称为狄肯法(又译为地康法).
上面这些生产氯气的方法,虽然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与电解法生产氯气相比,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产规模上,都大为逊色.当电解法在生产上付诸实用时,上述生产氯气的方法就逐渐被淘汰了.
电解法的诞生要追溯到1833年.法拉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当把电流作用在氯化钠的水溶液时,能够获得氯气:
2NaCl+2H₂O =2NaOH+H₂↑+Cl₂↑
后来,英国科学家瓦特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并在1851年获得了一份关于生产氯气的英国专利.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实用的直流发电机以产生足够的电流,所以电解法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规模,不能付诸工业生产,而被束之高阁.一直到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现了比较好的直流发电机,电解法才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此,氯气的工业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纪元。然而当时电解氯气所使用的电极为汞,致使电解得到的氯气、氢气中混有相当多的汞蒸气。这种“汞法制氯”对环境危害很大,所以新的“离子交换膜法”制取氯气,更环保,更节能。(汞法制氯至今仍是制取氯气的主流方法,如2010年中国有46%的氯气,2000年西欧50.1%的氯气都为此法生产的)[6]
氯气液化
氯气通常可直接利用,但为了制取纯净的氯气,并考虑贮运的方便,而把一部分氯气进行液化制成液氯,用钢瓶或槽车运往用户。生产中,将从电解槽出来的热氯气(其中含有少量氢、氧和二氧化碳等杂质),用冷水洗涤或在换热器内冷凝脱水,再用硫酸干燥(必要时可以液氯洗涤以除去水分和杂质),然后送去液化。因湿氯对铁有腐蚀作用,液化前氯中水分应低于50ppm。
液氯钢瓶 氯气液化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很大,工业生产上分为低压法、中压法和高压法。低压法在氯气为0.078~0.147MPa(表压),冷却温度为-35~-40℃下进行液化。中压法在氯气为0.245~0.49MPa,冷却温度为-15~-20℃下进行液化。高压法的氯气为0.98~1.17MPa,用15~25℃水冷却即可液化。高压法比低压法能耗低,循环水用量少,但设备费用较高,适于大规模生产使用,中、小型氯碱厂多采用中压法。液化率由氯中含氢量来决定。液化尾气中含氢不得超过4%(体积)。尾气含60%~70%的氯气可作为合成盐酸、氯苯、次氯酸盐的原料气,也可经过深度净化精制,使液化率达到98%~99%。
乙醇这种物质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在初高中化学,它是中性.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中性的物质,反应CH3CH2ONa+H2O=NaOH+CH3CH2OH 这个反应可以看出,乙醇钠的碱性比氢氧化钠强,乙醇钠在水体系中无法存在而转换为氢氧化钠.所以,乙醇的碱性比水强,换句话说,乙醇是广义上的碱性物质.
至于楼上所说的乙醇与钠反应所以显酸性,不错,但是,水也能与钠反应也是显酸性的,而同样显酸性的物质,要比较酸性强弱就要比较其盐的强弱了,所以上述反应其实是一个强酸(水)与弱酸盐(乙醇钠) 反应生成弱酸(乙醇)与强酸盐(氢氧化钠)的反应.
还有楼上的说得那个路易斯酸碱体系,同样水也可以提供电子对,要看它强弱同样要比较提供电子对的难易程度,不能笼统地说我能提供电子对我就是路易斯酸或路易斯碱
小苏打可以用盐代替吗
不能。
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在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反应生成钠盐、碳酸,碳酸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让面团发起来。而食盐的化学名称为氯化钠,溶于水不发生反应,并没有发面的作用,因此不能代替小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