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为什么会发病

脑卒中为什么会发病

一、动脉的损害: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脑卒中的病因:

1、高血压(血压食品),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

2、颅内小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脑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病),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Buerger病),结节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horton 综合症),系统红斑狼疮。

4、感染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性,梅毒螺旋体性,真菌、念珠菌或继发于化脓性脑炎。

5、动脉夹层病变:外伤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症,假黄色瘤夹层组织病等。

6、先天性脑血管病变:烟雾病(moyamoya),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先天性动脉瘤。

7、外伤性脑血管病变。

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浓缩。

三、血液动力学异常:低血压,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异常:各种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附壁血栓脱落,减压病,长骨骨折脂肪血栓,气栓子,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积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症),白细胞异常(白血病),凝血因子异常(DIC,高凝状态)。

五、一些继发因素:肿瘤(癌栓子,肿瘤坏死或侵袭动脉出血)。

中风有什么表现 中风怎么预防

1、一级预防。一是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措施。一是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三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四是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主要针对已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并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避免患上脑梗塞

1.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症状性外周动脉病变等。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可以同时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高血压病:降低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可以减少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发病率。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糖尿病患者130/80以下)。注意降压治疗引起低灌流性脑梗塞的危险,对于长期高血压、长期糖尿病、及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分阶段逐步降压的方案更为稳妥。

3.生活方式:(1)饮食一般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减少钠盐的摄入(<=2.3g/日)。进食低脂乳制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等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2)运动休闲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每日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3)减低体重可以降低血压,因而可能有力于脑卒中的预防。

4.饮酒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呈所谓“J”型曲线,即少量适度饮酒,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病,而大量饮酒则增加发病几率。所谓适度,可以参照如下标准: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克,非孕期女性不超过12克。

5.口服避孕药物(OCs):早期OCs与脑卒中关系的报告主要与第一代OCs有关,2代后OCs含雌激素量较低,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商不肯定,鉴于少数相关报告提示可能的风险,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偏头痛病史及血栓栓塞疾病的的女性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

6.睡眠呼吸暂停:可以增加高血压病的风险。可能直接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对于抗药性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腹部脂肪增多者,建议筛查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空腹Hcy超过16μmol/L。血浆Hcy含量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服用叶酸及B族维生素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

卒中八大危险因素

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不是肿瘤,也不是感染性疾病,而是脑卒中。根据大样本流行病调查研究估算,我国脑卒中后存活患者在1000万以上,其中65岁以下首次发生卒中的比例占近50%。

“和西方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我国的卒中发病率正在逐年以8%~9%的速度上升,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了,但大家的健康意识还未足够 提高。”洪华指出,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抽烟、酗酒、少运动、肥胖,只要其中有3点符合,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

中年人中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不在少数。“近年来中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三四十岁就中风的,多数与这八大危险因素有关。但患者不一定是每项因素都很 严重,有可能只和其中一些沾边,遇上了触发条件而病发,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导致身体内分泌改变,较长时间的感染,长期加班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改变等。”洪华 说。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脑卒中的四大高发原因:

心率不正常加快或者不规律则会导致早搏、心悸,甚至发展为房颤、室颤——房颤会造成脑中风和晕厥;室颤会造成心脏骤停,导致心源性猝死。“从2008年的抽样调查中看,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病死因,发病死亡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高于泰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专家透露,脑卒中在35—64岁的人群中30%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失去了生命,死亡率是心梗的4—6倍,而且致残率非常高,复发率也非常高。

脑卒中的早期表现主要有突发面部或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眩晕和头痛等,按脑卒中的类型和卒中部位,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存在。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7倍。从血压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高20/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就增加1倍,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以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4、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所谓“苹果型体形”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易发因素。腰围男性≥90厘米(2.7尺),女性≥80厘米(2.4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我国大约有30人超重,其中60-72集中在年轻人,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那么,一定要注意观察自身血压变化,按时服用药物,把血压控制在一个理想范围之内。如果你的血脂较高,那更要注意饮食,控制好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无论你是患有疾病,还是拥有健康的体魄,都一定要记住坚持锻炼,增强体质,远离疾病的威胁。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秋冬脑卒中高发

秋冬季如何防脑卒中

30-40岁患者不在少数

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会长、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洪华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洪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相关推荐

10类人最易患中风

1.高血压:高血压可谓脑卒中最“喜爱”的危险因素,血压的突然飙升可以直接导致卒中的发生,长期高血压也增加卒中及其他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降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高血脂: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脉窄了,就容易发生堵塞,血流被堵住可直接引发脑卒中。因此,降脂+定期血脂检查很必要。 3.糖尿病: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高血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控糖+控血压,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同时,要全面综合防治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尤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1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

深秋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导火索” 中风对大家来说不陌生,就是脑中风,临床叫脑卒中,临床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现象,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无论是哪一类脑卒中,高血压都扮演着“导火索”的角色。

脑中风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为源头预防,主要在发病前控制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又称根本性预防或病因预防。 (1)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 (2)预防心源性脑卒中: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梗塞患者,是心源性脑梗塞的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②心房纤颤:非风湿性房颤是心源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大,有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也增多,主要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引

脑出血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病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脑溢血脑卒中是什么?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为:运动和语言障碍、呕吐、意识障碍、眼部症状、

年轻人为什么也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有遗传吗?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朋友应给予哪些药物进行预防? 脑血管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类型的脑血管病本身就是遗传病,比如伴有皮层下梗死和脑白质变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等。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朋友应该根据可能的危险因素或者发病原因选择药物进行预防,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 近年来,青年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预防上应注意哪些方面?应用哪些药物进行预防? 针对青年脑血管病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主要应该注意控制高血压 、吸烟、

老年人脑中风有哪些前兆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是脑血管意外的总称。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血栓。脑卒中发病基础非常复杂,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无论其发病的程度如何,对人体的损害都极其严重。之所以称为脑卒中,说明这种病的发作是突然的,急骤的。虽然脑卒中属于突发疾病,但在其发病之前也有些征兆,通常称为不祥之兆,这些不祥之兆,提醒着人们应该警惕即将发生的不幸。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些前兆。下面,谈谈与脑卒中有关的“中风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