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怎么样
学前教育怎么样
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学前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0-3岁早教阶段:早期教育能够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早教"并不是要教什么,其实就是在生活中给予宝宝关爱、指引,使他的心智及身体更好地发育。比如给宝宝喂奶时哼儿歌、抚摸他,多陪他说话,多带他出门散步,洗澡时顺便按摩……这些其实都是早教的内容。
2、4-6岁大童教育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一般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你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前教育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中国谚语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类似,都认为儿童的早期心理特点和性格是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幼年时期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今后成长的重要性,孩子刚出生就报名参加早教班,竭尽所能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并早早学习各种特长……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要上各种早教课吗?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6岁前孩子该具备的能力
学会表达、思考、实践、协作和创造
瑞士儿童第一协会秘书长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告诉我们,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5种基本素质:首先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他们不仅要玩耍和实践操作,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他们必须学会倾听,观察周围的事物;其次要有思考的能力,需要把心理的想法形成语言来与人沟通和交流;第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5岁的身体就决定了15岁的身体;第四要有一定的创造力,要让孩子在创造中找到存在感;第五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比如知道这个桌子是什么做的等等。
与瑞士专家的观点类似,巴黎学前教育督学、顾问Eve Leleu-Galland女士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探索世界的能力,以及接受外界信息、自我感觉、创作和创意能力。
事实上,孩子的早期教育重点并不在于学了多少实际的知识,比如背了多少首古诗,会弹几首钢琴曲,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学前教育最受关注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PK华德福
幼儿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会非常关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蒙台梭利是目前国内较受欢迎的教学法,华德福教学法近两年也开始受到国内家长的关注。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与一般的课堂教育相比,蒙台梭利教学法有如下特点:强调意识和社交发展,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由老师来控制课堂,让孩子在自由环境下培养自律,针对每个孩子的心理进行个性化教育,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让孩子自己选择实践的任务,且不限时间完成课堂任务,甚至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个班学习等。
华德福教育是鲁道夫·史代纳根据自创的人智学理论创建的。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中国-欧洲华德福教育代表卫跃岭说,华德福教育倡导“万物皆有时”,强调通过“节律”、“游戏”和“艺术活动”来进行早期教育,决不让3岁时的孩子做4岁时该做的事,不让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和学习知识技能,倡导自由玩耍和游戏,并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
华德福提倡孩子多玩一些原始材料制作的玩具,包括沙子、石头、树枝、贝壳等,因为越原始、越简单的玩具,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反之,一些越高级的玩具由于只有一个傻瓜式的按钮,越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华德福认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因而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同事一般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以免模仿不良习惯。
对比来看,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门派之争也有多年。但是对于国内的家长来说,无论是蒙台梭利和华德福都是洋产品,一定比国内的高大上,也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蒙台梭利幼儿园和华德福幼儿园。需要提醒的是,这两种教育法要得到很好的实施,老师非常关键,并不是摆放一些蒙台梭利教具就是蒙台梭利教学,也不是让孩子在农庄里生活就是华德福教育,家长还需擦亮眼睛。
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做的两件事
学前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孩子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家长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务必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件事:要为孩子选择一家合适的幼儿园
在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事先考察再来决定上哪家幼儿园。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较好的幼儿园应该有以下标准:首先是老师的素质,包括学历和专业素养,是否爱护孩子,与孩子能够很好地沟通,一个幼儿园最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其次是老师和学生的比例配置,一般来说比例越高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比如芬兰幼儿园是1位老师来带6个孩子;第三可以看学校的布置,学习环境越富有创造力月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第二件事: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学了什么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一定要及时跟学校的老师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需要多长的时间去掌握这些东西。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不过,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6岁前的孩子并不适合上特长班,孩子在玩中学习会更好,当然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多学一门语言,也可以考虑送孩子上双语学校。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推荐一些亲子教育的相关书籍,家长们可以查阅。
家长应该读的亲子教育书籍: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2.《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 作者:孙瑞雪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代表书籍之一,作者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3.《请让我慢慢长大》 作者:吴蓓
本书是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书籍之一,包括作者在国外华德福小学和幼儿园观摩的感受,以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经历。
4.《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海姆·G·吉诺特
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老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将帮助你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6.《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武志红
本书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有利于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1
“学前教育”的“学”是指“学龄”
实际上,“学前教育”之“学”不是指学校或学制,而是指“学龄”,“学前教育”的本义是“学龄前教育”。
“学龄”和“学龄前”都是历史概念,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的重要规定之一是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即应当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这就出现了“学龄”概念。至于“学龄”从几岁起,各国规定不一,但通常是在5—7岁之间,而以6岁为多。之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应满足于从“学龄”起或在“学龄”中,而应前推至“学龄”前,甚至出生时。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离开家庭外出工作,社会上出现了照管和教育幼小儿童的机构。以往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儿童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化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取代,因此逐渐形成了“学龄前”和“学龄前教育”概念和实施规则。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2
幼儿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
杜威认为,学制体系中各个阶段、各种类别的教育机构各有宗旨,如幼儿园的旨趣是“道德的培养”,而小学是“实际的功用”。同时,杜威批评这些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接性。但是,这些教育机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功能和目标定位。例如,针对当前我国常见的将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以及计数、算术等)下放至幼儿园实施的状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以防过早增加幼儿课业负担,妨害其身心健康发展。可见,作为学校教育最初阶段的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宗旨方面完全不同,将幼儿园也称作“学校”并不妥当。总之,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机构(严格地说,是保育和教养机构),但并非学校。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3
幼儿园因是“学”之前阶而被列入学制
既然幼儿园不是学校,为何被列入学制系统?从逻辑上说,写进学制的所有部分,都应当是“学”(学校)。学制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办学规定和依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在学制系统中得以体现。幼儿园进入学制系统,体现了人们对“学龄前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充分认识。然而,幼儿园又是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目标主要是保育,而不是教育。因此,幼儿园向来与大、中、小学校有所区别:幼儿园阶段并未进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不像大、中、小学那样归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是可以归属于教育局、妇联、民政部门甚至地区街道;幼儿园也从未像中小学校那样划分为年级,学校的年级序列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尤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像中小学校那样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为之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之所以被列入学制,并非因为其是“学”,而是因为其是“学”之前阶。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4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能相互取代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幼儿教育”更多地是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对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教育作出界定,其主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学前教育”更多地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教育阶段作出界定。“幼儿教育”更为古老,人类早期对幼小儿童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即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在近代出现“学龄”概念后才逐渐产生。“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关注的都是幼小儿童的教育问题(3—6岁甚或0— 6岁),但“学前教育”是从当下的幼儿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前一阶段、是从有利于幼儿未来接受学校教育的立场考虑幼儿教育。可见,两个概念存在区别,所指有所侧重,无法相互替代。比较而言,“学前教育”内涵更为丰富,蕴涵如下理念对儿童的教育“学龄前”与进入学龄后应整体地、有差别地予以考虑。因此,不能用“幼儿教育”概念取代“学前教育”。事实上,二者也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应当严谨、明晰地使用“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这两个概念。笔者曾看到名为《中国学前教育史》的著作,如果该书仅反映中国近代产生幼儿园以来的教育历史,可谓名副其实;如果该书是从中国古代说起,那就是以今铸古,因为“学前”一词始出于近代,而以《中国幼儿教育史》作为书名,不仅更贴切,而且可以涵盖古今。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说法就不妥当,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而只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学前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国家的纲要说,幼儿教育的作用是,1.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3.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4.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5.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陶冶幼儿的情操,7.发展幼儿的美感。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跟他人相处,尝试接触和了解社会,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别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是近几年一些幼儿园为迎合部分家长的需要以及应付小学入学考试而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提前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龄前儿童,甚至办起了提高班、特长班,节假日也给孩子加班加点。孩子学得无精打采,家长接送、复习、检查,同样疲惫不堪。而幼儿园本身对此也有苦难言:都知道儿童的天性是玩耍,但想进重点小学要考试,光会玩耍,是答不好考卷的。许多家长有要求,孩子之间也总是互相“比试”你会写多少个字,我会拼多少单词,幼儿园教一些小学的知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变了味的学前教育,对孩子来说究竟是“良药苦口”,还是“拔苗助长”?
提前应试教育≠早期智力开发
虽然大多数家长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态度已趋理性,认识到培养孩子应遵循幼儿认知、成长的规律,但仍有部分家长积重难返,认为肯给孩子“加码”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多教“正经知识”的幼儿园才是好幼儿园。于是,幼儿园也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要,将“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方法提前灌给孩子,不但模拟小学课堂的授课方法,每天布置作业,甚至还要进行大大小小的考试。
然而,这种完全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对早期智力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需要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感知,玩才是孩子的天职。科学的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正确的行为习惯等等,应当是学前教育应当侧重的方面,这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跑得早≠跑得好
常听小学低年级家长抱怨:幼儿园老师常夸孩子又聪明又听话,怎么一上学,净让老师请家长,说上课不注意听讲、纪律不好呢?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其实,孩子上学后的变化,恰恰源于上学前的“聪明”、“听话”。
举个例子:某田径运动员为了在长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提前三天便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做准备动作——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荒谬,而很多家长和幼儿园却正在让孩子做这样的准备。幼儿园的教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其作用相当于在长跑比赛前站上起跑线。过早地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准备,也许能在开始的几百米中遥遥领先;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提前耗尽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小学阶段的知识,正式入学后,就会因为学不到新鲜东西而感到上课很无趣;但即使不认真听讲,也会凭着幼儿园里打下的“坚实”功底而在开始的几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上课听讲并不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必然会影响日后的学习。
这样的孩子,还能在长跑中获胜吗?
“艺多不压身”≠填鸭式灌输
月月的妈妈是英语老师,爸爸是英语兼法语翻译。妈妈从月月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用英语和女儿对话。3岁时,爸爸又开始教月月法语。到4岁时,聪明的月月竟然能做到和妈妈说英语、和爸爸说法语、和小朋友说普通话。这让年轻的父母欣喜不已,又开始教她日语。然而,到快上小学时,6岁的月月竟突然一句话都不说了。经检查,医生诊断月月得了“失语症”。原因就在于她同时学习的语言太多。医生说,好在发现比较早,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就能恢复。
月月的悲剧不得不引起家长的反思。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于是尽其所能将自己掌握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教给孩子,且告诉孩子“艺多不压身”。但这种填鸭式的“早教”,往往轻则影响孩子的幸福,重则毁掉孩子的健康。
与其押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赌注,希望换取孩子长大后的成功,不如顺其自然,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因为再多的成就,也不能把失去的东西补偿回来。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早教专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也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小学招生举办以考查知识为目的的入学考试。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地减轻负担,自由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童年。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为什么学前教育很重要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是每个家庭所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是421家庭。独二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通病。这个不得不去正视。
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在学前教育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园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在哪里
早在前几年学前教育就开始热门了,到目前为止,幼儿老师还是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早教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广泛的延传开,很受家长们的欢迎。 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的儿童,主要是幼儿园这块的教育。早教机构对儿童的教育就不同了,早教机构在国内也有很多家,我比较熟悉的华夏童年就是一个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早教机构。华夏童年是针对0~6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它跟学前教育的不同之处有很多,比如: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育的方式不一样,教育的理念也不完全相同。
华夏童年的早教办得很具特色,规模也相当大,据我了解,华夏童年教育集团目前已有四百多家加盟园所了。华夏童年的特色课教育也相当规范,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目前学前教育也很火热,不少的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特色班,从而为园区引进更多的生源。学前教育主要的课程有专业课程,比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技能知识,比如:舞蹈、钢琴、美术、音乐等,而华夏童年不仅仅开设了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还开设了很全面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 学前教育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是不可忽略的。同时,早期教育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两者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已经写到了学前教育综合性很强,包括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强,只要我们幼儿教师重视此阶段的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工作,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就一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阶段是个体最先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六个月逐渐开始发育,在2-4岁这个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智力开发等,从而为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提供充分的条件。而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施途径。例如,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展现自我个性。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安慰“搜寻者”,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很难独立起来。反之,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这样,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人格。每个幼儿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鼓励与赞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成长,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其性格特征,让他们多交流,多交朋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用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带动一些内向孤僻的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深圳配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长期以来人口的增长都是靠外来人口的增加,而非自然出生率的变化。因此,开放“单独二孩”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可能不会很明显。
台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开放生育政策之后,人们并没有出现想像中的生育潮,生育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深圳是否会因为“单独二胎”政策而带来出生率的提高,尚未可知。
因此,对“单独二胎”潮可能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考验,政协委员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要及早完善设施应对,有人则认为可以先观察一两年再说。
民革深圳市委认为,国家开放“单独二胎”政策后,最先在教育方面受到挑战的就是教育公共服务,而学前教育又是迎接人口出生大潮的首个教育阶段。如何更好地规划和配置幼儿园,逐步解决“入园难”问题,将是对学前教育公共配套是否完善的考验。
目前深圳市部分地区公共学前教育配套未跟上发展步伐。尤其是一些老城区的改建类幼儿园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前教育阶段为非义务教育,故在国土规划时容易忽略规划配套幼儿园。
国土规划部门在旧城改造和新地区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将配套幼儿园纳入规划设计范围,否则在本轮城市更新过程中,忽视政府配套设施,尤其是公共教育设施,对未来城市的长足发展非常不利。
但也有政协委员认为,“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将带来多少生育率尚未可知,深圳对“单独二胎”带来的新出生率是否有必要新增公共服务的开支,还要观察一两年时间。
学前教育的成考专业
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就业前景
随着婴幼儿生育高峰的临近,使得“幼儿园短缺”、“幼师短缺”等问题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婴幼儿家长对此更是颇为担忧。“2007年我们国家要求儿童入园率需达到80%,但到2008年我国儿童入园率才达到47%,这个数字跟国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专家说:幼儿园短缺和幼师短缺是有一定关系的,“2011年北京市现有的资源只能满足一半的学生入园,也就是刚刚满足了50%的幼儿的需求,幼师的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基本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