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
旋覆花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
旋覆花性味苦、辛、咸、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有化痰行水、降气之功,适用于痰涎壅盛、咳嗽痰多、胸膈满闷等症。
旋覆花的药用价值
1、平喘、镇咳作用
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
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绿原酸能显着增加小肠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均可增加子宫的张力,但该作用能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对此无明显影响。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酸给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神经兴奋性。
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
盐泡黄皮的功效作用 化痰止咳
黄皮味甘酸、性微温,在《中药大辞典》记载有行气、化痰作用;在《福建民间草药》书中写到:“将黄皮果用食盐腌后,用时取15克,酌情加入开水顿服,可用于治疗痰咳哮喘。”可见盐泡黄皮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中医治疗食管炎的9种小偏方
偏方一:六郁汤(《医学正传》)
(组成1 陈皮(去白)、半夏(汤泡10次)、苍术(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栀子(炒)各f 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细)各1.5克。
(用法) 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和胃。
(主治) 气、湿、热、痰、血、食郁滞中焦。
(加减) 气郁者,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湿郁者,加白术、倍苍术;热郁者,加黄连、倍栀子;痰郁者,加南星、枳壳、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者,加山楂、神曲、麦芽。
偏方二: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别名) 厚朴汤(《圣济总录》)、大七气汤(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各9克,苏叶6克。
(用法) 上药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温服。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 本方原为梅核气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郁患者,可选加清热药物,如黄连、山栀等,解郁类药物,如柴胡、郁金等,化痰类药物,如陈皮、胆南星等。
偏方三:参香散(《袖珍方》)
(组成) 人参、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实、陈皮、桑白皮、青皮、麦门冬、大腹皮各15克,紫苏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大枣5枚,灯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功效} 温中健脾,行气燥湿。
(主治) 脾虚作胀,痞气。
偏方四:枳术二陈汤(《古今医统》)
(组成) 枳实(炒)15克,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3克,甘草(炙)2克。
(用法) 上药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除饮,行气和胃。
(主治) 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偏方五:理饮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各6克,生杭白芍药5克,橘红、川厚朴各4.5克。
(用法) 上药水煎服。
(功效) 燥湿化痰。
(主治] 心肺阳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脉弦迟细弱。
(方解) 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药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
偏方六:旋覆花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 旋覆花、木香各15克,赤茯苓30克,白术7.5克一30克,人参(去芦头)、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洗,7遍去滑)、桂心各30克,青皮(汤浸,去白瓤,焙)22.5克,川芎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涤痰利咽。
(主治) 膈气,痰结,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饮食。
偏方七: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别名) 旋覆代赭石汤(《普济方》)、代赭旋覆汤(《长医方集解》)。
(组成) 旋覆花9克,人参6克,代赭石12克,甘草(炙)、半夏(洗)各9克,生姜10克,大枣(擘)12枚。
(用法) 上药用水1 0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方解) 方中旋覆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效。
偏方八:越鞠保和丸(《古今医鉴》)
(组成) 苍术(米泔浸3宿,炒)、川芎(酒炒)、神曲(炒)、香附(童便浸、炒)各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半夏(炮)、白茯苓各30克,连翘、莱菔子 (炒)各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生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淡生姜汤或酒送服。
(功效) 扶脾开郁,行气消食。
(主治) 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
(方解) 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瘀;白术、枳实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邪随解。
偏方九: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米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温开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阳化痰。
(主治)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赭石、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物:旋覆花、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旋覆花的营养价值 抑制病菌
旋覆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医对脂肪肝的疗法有哪些
一则,痰湿内滞型,此型多见于酒客,平时应酬比较多,需要经常饮酒。检查多见苔黄厚腻,体胖或肤白。需祛湿化浊,疏泄肝郁。半夏与瓜蒌合用,降浊化痰最有殊功。
试此方:黄连10克,法半夏30克,瓜蒌仁20克(炒捣),瓜蒌壳10克,柴胡10克,枳实2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旋覆花10克(包煎),茜草10克,大葱三根。水煎服,日一剂。上述微博中我所用的即是此方,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二则,瘀血阻滞型,此型多见舌边瘀斑,皮肤暗黑,有跌打损伤史,或手术史,或久病史。需气血双调,养血破瘀,以降为主,降中兼以化瘀行滞。旋覆花为主药,最善化肝之血瘀。
试处方:桃仁10克(打碎)、红花6克,川楝子10克、炙甘草10,旋覆花10(包煎),茜草10,大葱白三根(折断入煎),丹参15克、生山楂15克。水煎服,日一剂。
三则,肝气郁滞型,此型多见于平时易怒之人,或者经常生闷气,心情不舒畅,瘦人多见。需疏肝解郁,行气和中。理气为主,兼有行血;调肝为重,佐以健脾。以柴胡升清,以枳壳降浊,为方之关键。
试处方:柴胡15克、枳壳30克、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旋覆花10克(包煎),茜草10克,大葱白三根(折断入煎)。水煎服,日一剂。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几种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疗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发病体制来因病施治,我们要积极的治疗脂肪肝,避免情况加重,引发肝硬化等疾病,其实我们还是应该以预防脂肪肝为主,平时少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控制身体增长,避免肥胖,这些可以有效的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旋覆花的副作用
1.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该品苦降辛开,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噫气,呕吐。旋覆花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鞕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此外,该品配香附等,还可治气血不和之胸胁痛,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食管炎中医方
症见胸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嗳气,恶心欲呕,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滞,脉濡。治疗多以行气化湿,消导和胃类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六郁汤(《医学正传》)
(组成1 陈皮(去白)、半夏(汤泡10次)、苍术(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栀子(炒)各f 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细)各1.5克。
(用法) 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和胃。
(主治) 气、湿、热、痰、血、食郁滞中焦。
(加减) 气郁者,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湿郁者,加白术、倍苍术;热郁者,加黄连、倍栀子;痰郁者,加南星、枳壳、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者,加山楂、神曲、麦芽。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别名) 厚朴汤(《圣济总录》)、大七气汤(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各9克,苏叶6克。
(用法) 上药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温服。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 本方原为梅核气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郁患者,可选加清热药物,如黄连、山栀等,解郁类药物,如柴胡、郁金等,化痰类药物,如陈皮、胆南星等。
参香散(《袖珍方》)
(组成) 人参、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实、陈皮、桑白皮、青皮、麦门冬、大腹皮各15克,紫苏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大枣5枚,灯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功效} 温中健脾,行气燥湿。
(主治) 脾虚作胀,痞气。
枳术二陈汤(《古今医统》)
(组成) 枳实(炒)15克,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3克,甘草(炙)2克。
(用法) 上药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除饮,行气和胃。
(主治) 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理饮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各6克,生杭白芍药5克,橘红、川厚朴各4.5克。
(用法) 上药水煎服。
(功效) 燥湿化痰。
(主治] 心肺阳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脉弦迟细弱。
(方解) 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药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
旋覆花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 旋覆花、木香各15克,赤茯苓30克,白术7.5克一30克,人参(去芦头)、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洗,7遍去滑)、桂心各30克,青皮(汤浸,去白瓤,焙)22.5克,川芎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涤痰利咽。
(主治) 膈气,痰结,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饮食。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别名) 旋覆代赭石汤(《普济方》)、代赭旋覆汤(《长医方集解》)。
(组成) 旋覆花9克,人参6克,代赭石12克,甘草(炙)、半夏(洗)各9克,生姜10克,大枣(擘)12枚。
(用法) 上药用水1 0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方解) 方中旋覆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效。
越鞠保和丸(《古今医鉴》)
(组成) 苍术(米泔浸3宿,炒)、川芎(酒炒)、神曲(炒)、香附(童便浸、炒)各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半夏(炮)、白茯苓各30克,连翘、莱菔子(炒)各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生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淡生姜汤或酒送服。
(功效) 扶脾开郁,行气消食。
(主治) 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
(方解) 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瘀;白术、枳实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邪随解。
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米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温开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阳化痰。
(主治)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