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孩子的12大早教误区
危害孩子的12大早教误区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早得太离谱宝宝会糊涂
早教,一个当下的社会热词。然而,“早”到何时、“教”些什么,则一直是困扰许多家长的一道难题。最近上海师大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在与早教品牌机构创艺宝贝签订教科研、实习就业合作协议的现场,多位学前教育专家对目前早教领域的误区表示了担忧。
“2岁至6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成长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但现在各种错误的早教观念与行为却比比皆是。”创艺宝贝早教专家余虹对此作了分析。
探索阶段(约2岁前后)
正确:主要锻炼孩子们的五感,教会孩子用看听闻摸尝来感知事物,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锻炼。
误区:生怕孩子磕着绊着,特别是一些由保姆带养的家庭,孩子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仿佛都由大人刻意安排好的,降低了孩子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本能与兴趣。
表现阶段(约3岁前后)
正确:把想象到的各种事情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表现能力、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误区:最常见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让孩子去背唐诗、认字甚至学外语,这反而会限制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感知生活,也不利于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
理解阶段(约4至5岁前后)
正确:让孩子们从以前偏重于对五彩的认识,转向淡彩结合甚至纯黑白颜色的水墨画学习,这对提升他们的感官品质会有很大帮助。要有意识地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行为上能动静结合,而且对一些可能枯燥乏味的色彩、图形也要有一定的关注能力。
误区:孩子缺乏安静地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对应当关注的事物不能收放自如,放任自己的情感与喜好。
逻辑阶段(约在学龄前一年内)
正确:体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水彩、油画、雕塑、建筑等,使孩子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误区:急于与小学教育“接轨”,将一年级的学科知识下放到这个阶段,让孩子开始为作业而苦恼。 本报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上海师大艺术与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李燕说,现在早教领域有种十分错误的提法,就是“2岁背古诗,3岁就扫盲”。由于学龄前的孩子还不具备接受抽象知识的能力,过早地知识性传输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兴趣培养,也会阻碍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李燕认为,特别是在入小学前的一两年,“前学习阶段”的能力与品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游戏 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与其去学珠心算,还不如让他们玩过家家,让孩子在情景游戏中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多变。
算术 没必要刻意教他们在作业本上一五一十地计算加减法。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购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简单的计算。打扑克、玩大富翁游戏,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
识字 相对于识一箩筐的字,学会开口表达、善于正确表达,则显得更为重要。对即将入学的孩子,爱看小人书、爱用笔涂鸦、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会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胎教方法不对也会导致早产
胎教是每个准妈妈在怀孕期间都会运用的,对于孕妇胎教,专家提醒,重在于正确的进行,否则不旦不利于胎儿发育,还有可能导致胎儿早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哪些错误的胎教方式会导致孕妇早产。
因采用触压、轻拍腹部的方式对肚子里7个月大的宝宝进行胎教,闸北区一孕妇近日发生腹痛,被家人慌忙送进了医院。一项调查显示,沪上约70%的孕妇尝试过胎教,因不当胎教导致早产危险或损害胎儿健康的案例并非首次发生。
“拍肚子”易致假性宫缩,从而导致孕妇早产!
这位差点早产的糊涂妈妈表示,因为想要孩子出生时更聪明,当日,她在家按照一个姐妹的经验按摩和拍肚子,没想到还没做完胎教就觉得下腹一阵一阵的痛,到了医院才知道差点早产。 ”记者采访发现,“摸肚子”这种简易胎教法在孕妇中非常普遍,仅当天在医院准备产检的十几位孕妇中,就有7、8位孕妇表示有经常抚摸腹部的习惯,认为能加深和孩子的感情,开发胎儿的触感。
对此,四一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戴良图表示,对于孕妇,尤其是孕晚期或有过流产经历的孕妇,轻轻地抚摸是良好的刺激,但频繁地或者用力地摸孕妇的肚子容易刺激到子宫,引起假性宫缩,甚至出现早产和胎盘早剥的危险。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班是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但是很多家长对于早教的认识却是错误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培养不同的能力,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针对性的培养,可见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是很多的。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了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宝宝成长的12大早教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3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4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5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6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7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8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9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2个月宝宝早教的误区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早教误区
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民主型家教不等于不惩罚
民主型家教的核心是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平等,互相尊重。家长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需要,但在孩子因年龄小拒绝执行正确的建议时,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主张,因此它也有强制的一面。所以,民主型家教应包含“说理”和“惩罚”两种手段。第一步要说理,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错误行为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惯性,要阻止“惯性”作祟,使孩子纠正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惩罚就是这样一个外力。
如何惩罚?有人说惩罚是一门艺术,就是说惩罚有许多讲究。惩罚应视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别。孩子犯错误,家长应明辨错误的性质,有些属于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打破碗,弄脏衣服,发点小脾气。有些属于主观过错,故意为之,家长应区别是首次犯错还是再次。首次以说理为主,着重向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错。为了使其长记性,有所顾忌,家长有必要和孩子约定,若再犯就要接受某种惩罚。若真的再犯了,就要严格按约定办,不能打折扣。和孩子“商量”出来的惩罚手段,肯定会比体罚、责骂更加有效。
当然,这种“惩罚”应在不伤害孩子的精神、身体的前提下制定。当惩罚被人们简化为打和骂,或滥用后,惩罚的名声变得狼藉。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惩罚手段是,学生犯错误后,他根据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初次还是再次,要学生写500~3000字的说明书,效果很好;有位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打招呼外出,家长以三天不许看动画片作为惩罚;国外有位教育家的两个小孩打架了,他先和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不能打架,再要他们互相口头道歉,如果感到难为情,可以写信向对方道歉,事实证明这种“惩罚”方法也不错。
盘点12个常见的早教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3.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4.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5.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6.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7.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8.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9.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机构选择时要四看
一、看场地 场地合理、环保健康。包括教具放在孩子可以自由取放的地方,教室里的图画等是否挂在孩子视线所及的地方。活动环境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装修风格及用料是否健康环保,室内通风采光是否充足等。
二、 看师资 当面交流、详细咨询。老师的能力从表面看是不全面的,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交流。要看老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知识、课堂组织呈现能力等全面素质。建议家长可以与老师多沟通自己宝宝的发展情况。
三、看口碑 亲临现场、实地体验。通常早教中心的上课时间都是在周末,家长朋友们可以随机选择一家早教中心,带上孩子一起前往。一方面看看孩子是否喜欢那里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和那里的家长交流一下真实的想法。同时,也可以登录南京一些网上亲子论坛,看看大家的在线评论。
四、看品牌 重视老品牌和大品牌。就南京的早教市场而言,品牌仍然是判断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老品牌和大品牌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优势,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早教机构。
早教误区有四条
链接
孩子的二十种睿智表现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是孩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3、喜欢对人讲故事;4、喜欢提些怪问题;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8、能准确地记忆播放的乐曲;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11、喜欢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
别陷入这些早教误区
早教也是都知道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很关注孩子的早教问题的,要知道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的成长,下面就介绍一下早教的误区。
误区1:“孩子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一项幼儿园调查显示:85%以上的婴幼儿由老人、保姆带。很多年轻父母以为孩子还太小,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
情商专家认为,0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表达感情的基础,甚至可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这时,父母对宝宝早期情绪发展是无可替代的,在龅牙兔,精心设置的各种游戏让家长与宝宝充分互动(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帮助宝宝在安全感、情绪表达、自信心、自我控制等情商方面更好地发展。
误区2:“我们都高学历,可以自己教孩子”
有些白领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早教过,不也一样上大学,读研考博,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情商专家认为,早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养育过程,需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在龅牙兔对不同特质、不同年龄段的宝宝,都会有专业的情商训练师为其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早期情商计划。
误区3:精英培养、神童教育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很多家长就开始进行宏伟计划。2岁弹琴、3岁学围棋……可结果是很多孩子出现了“会弹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的怪现象。
情商专家认为,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0-3岁的早期教育应该引导宝宝早期健康情绪情感发展、良好个性培养的全面教育时期。婴幼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早教的核心应该是游戏和快乐。而在龅牙兔,也一直奉行“在快乐中培养未来成功者”的教育理念。
孩子尿床危害有5点
1、尿床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孩子会产生自卑、内疚、恐惧、胆小、焦虑、神经质等心理问题,上学的时候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烦躁不安等。
2、对生殖系统带来的危害
小儿尿床不治,孩子将来长大了,有可能会出现男子少精、早泄、阳痿、无精、死精。女子月经不调,痛经、白带清稀,头发干枯、不孕不育等。
3、对生长发育的危害
爱尿床的孩子大多会伴有食欲不振,吸收能力差,形体消瘦,发育迟缓,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等情况。
4、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少儿尿床跟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这类孩子大多晚上睡眠昏沉、多梦咬牙、烦躁不安、情绪不稳。
5、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
大约10%的夜遗尿患者为继发性遗尿症,可能继发于尿路感染、糖尿病、尿崩症、尿道畸形、神经源性膀胱、便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若不及时就医,延误疾病的发现和治疗,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
家长对儿童教育的误区
误区1:超前型
为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2:技能型
幼儿教育需要体、智、美、德和谐发展,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适当的生活技能固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大多特色班为孩子进行技能培训只是为了家长的需求,违反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阶段,这样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还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
误区3:跟风型
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为孩子选择特色班,而是看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给孩子上什么班,今天美术素质,明天剑桥双语,弄得孩子十分不适。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各种能力发展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在保护孩子兴趣的同时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延伸。
误区4:玩乐型
部分家长误认为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让孩子尽情地玩乐,这样纯粹玩大的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就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因为幼儿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人对社会的知识和技能的建构的基础,所以,幼儿不仅要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产生思索,掌握各种交流的工具,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别陷入这些早教误区
误区1:“孩子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甚至可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0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表达感情的基础,情商专家认为。这时,精心设置的各种游戏让家长与宝宝充分互动(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帮助宝宝在安全感、情绪表达、自信心、自我控制等情商方面更好地发展,在龅牙兔,父母对宝宝早期情绪发展是无可替代的
没完没了的头痛,让你没法工作、休息
有些白领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早教过,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读研考博,不也一样上大学
这种头痛的感觉就会逐渐过去,听一些适合孕妇的舒缓音乐。减缓心跳,并能降低血压,科学家发现,听音乐可以减少压力。最好选择轻音乐,慢节奏的音乐要比快节奏的音乐更轻柔;弦乐比管乐更轻柔;演奏比演唱更好一些。首先选择适合你情绪的音乐,然后逐渐改变音乐来改变你的情绪
快过新年了,孩子又大一岁。长辈们新年多会送上这样的祝福语:快高长大、学习进步!然而,却常常让家长们迷惑,女儿能像妈妈一样高挑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梁立阳副教授说,孩子到底能够长多高?儿子能跟爸爸一样高大魁梧,这些误区常常耽误了孩子的长高,家长在孩子的生长发育问题上存在许多误区,留下终身遗憾,挂在嘴边的“长高”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