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感冒突然耳背应警惕中耳炎

儿童感冒突然耳背应警惕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最常见的并发症。秋末冬初及春季是中耳炎高发期,两岁前尤其是半岁内的婴幼儿最易“中招”。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小儿中耳炎不仅会使孩子耳膜穿孔,造成听力受损,还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中耳炎需连服药两周

家长要注意,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一般需连续服用抗生素十天至两周。当孩子服药后两至三天症状减轻或消除后,切勿掉以轻心,要继续带孩子到医院治疗。

急性中耳炎有先兆:

由于两岁前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当他们出现持续低烧或突发高烧,食欲不振,抓弄耳朵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异于往日表现时,家长应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以确诊是否患上中耳炎。

三招预防小儿中耳炎:

1.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多带宝宝进行有益的户外活动等。

2.半岁内患上小儿中耳炎的孩子,有50%是因呕奶、呛奶污染了咽鼓管所致。所以新妈妈母乳喂养孩子的时候,要养成正确的喂养体位,不要平躺着喂宝宝吃奶。若宝宝吃饱后应及时让他打嗝,将空气吐出,防止其呕奶时污染咽鼓管。

3.家长要看护好孩子,防止小朋友间的玩耍引起耳膜穿孔等外伤。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清洁耳朵的习惯,可到医院清洗耳垢,切勿让孩子自个用手指或火柴头等除耳垢。

宝宝说耳朵痛要怎么办才好

如果宝宝老说耳朵疼,要警惕是不是中耳炎来袭。

中耳炎不仅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可能引起面部神经麻痹、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并发症。新生儿比成人更容易中招,因为他们免疫力较差,难以抵御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中耳炎;此外,儿童的耳咽管短、宽、平,口鼻腔里的液体很容易返流到中耳腔,引起感染。

如果宝宝得了中耳炎,除了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妈妈们在给孩子洗澡时得用棉花球堵住耳道,避免脏水进入,并及时用棉签拭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宝宝与中耳炎“绝缘”:比如在给宝宝喂奶时要保持半卧姿势,避免奶水流入耳朵;擤鼻时,应左右鼻腔分开来擤,同时擤可能让分泌物进入中耳腔,引发炎症;再一个就是预防宝宝感冒。

警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也有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不同名称。因其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很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发病期其症状比较隐蔽,多数除听力部分减退外,其它症状如耳痛等不明显,加之儿童由于表达交流的原因,经常主诉不清,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而被忽视。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婴幼儿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学龄儿童则以上课时听不清讲课内容,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在其听力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由此引起的主诉多为耳闷胀和闭塞感、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极少数人可以伴有轻微的耳痛。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降低,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有时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听力学检查典型的听力图呈存在气导和骨导差的传导性耳聋,鼓室压图为B型。

成年人可以主诉耳闷或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会这样主诉,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反复抓耳,易激惹。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可能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可以迁延转化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痛减轻或消失后会出现耳流脓等症状,可以伴有如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不明显,甚至根本无耳痛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为有一定的自愈率,婴幼儿的自愈率更高。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严密观察随访,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对于非高危患儿,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对其并无害处,并告知家长患儿应定期复查,复查时进行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即可。而迁延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永久性传导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采取吸除鼓室内的积液、鼓膜置管等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法。同时要注意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等。

宝宝爱揪耳朵 原因6耳部感染,多伴鼻塞、咽痛、夜间啼哭

在引起孩子揪耳朵的原因中,家长最需要警惕的是耳部感染,如中耳炎等。儿童咽鼓管、鼻咽的特点,令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更容易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另外,上呼吸道感染的炎症也容易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引发中耳炎。

小儿急性中耳炎不及时治可造成孩子耳膜穿孔、听力损害,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渐进性耳聋,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小时候的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成人后极可能会再次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反复感染、耳膜穿孔等。

提醒: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诉说“耳朵胀痛、嗡嗡作响”等,但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无法向家长明确地表达“耳朵疼”,往往更易被家长所忽视,这就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留心观察了。宝宝一旦患有鼻塞、咽痛,或出现夜间啼哭、用手抓耳、用头蹭枕头和无原因的发热,或平时鼻塞流涕、夜间打鼾时,都要当心警惕中耳炎,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耳聋和气温有何关系

据专家介绍,冬季一向是鼻出血的高发期,这一时期气候异常干燥,加上居民家中又长期关窗,也造成了室内干燥,这样就易引发鼻出血。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和儿童,由于冬季高血压患者容易加重病情,进而使得血压升高导致鼻腔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引发出血。儿童则是由于鼻粘膜干燥,不小心抠挠时造成了血管破裂出血。鼻出血多是突然发生,出血量大,色泽呈鲜红色,一般因鼻内血管破裂造成。如果市民经常性的鼻涕带血,这种情况要警惕是否有鼻窦或鼻咽部的肿瘤了。

“天气寒冷时突发性耳聋病人也多了”。专家说,患者常常单耳发病,也有双耳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的。不过,多数病人是在受寒、感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之后发病的。引起突发性耳聋主要有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两种原因。

小心宝宝因感冒患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儿感冒最常见的并发症,季节交替时也是婴幼儿感冒高发季,因此这个时节中耳炎与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也会随之迅速上升。有宝宝的家庭须要特别注意:两岁前尤其是半岁内的婴幼儿是高危人群,因为婴幼儿不会说话不能表达,此病常常被粗心的家长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

宝宝感冒为什么会引发中耳炎呢?吴医生说,由于儿童尚未发育完全,其咽鼓管相对短、平、粗,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更加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孩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加之婴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听力下降对其认知和心智成长也大大不利。中耳炎甚至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在孩子感冒发烧后,作为家长就要警惕中耳炎的发生,尤其是的婴幼儿,当他们出现持续低烧或突发高烧、抓弄耳朵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其到医院检查。

除了感冒会引发中耳炎,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情况一样会诱发宝宝罹患中耳炎。吴兴香提醒,家长要提防小孩自己用手指或异物塞入外耳道导致中耳炎;日常的掏耳朵,家长如果不正确地挖耳、用力过大或使用掏耳勺、指甲、火柴棒等刺激到外耳道感染也会引发宝宝中耳炎;孩子感冒了,家长要针对性地帮孩子保护耳朵,比如用温热毛巾敷鼻子以减轻鼻塞;睡觉时将孩子的头垫高一些(1岁以下垫高婴儿床的床头即可),防止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擤鼻涕时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最容易忽视也最应该重视的是,哺乳期的妈妈给喂奶姿势要正确,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防止小孩发生呕奶、呛奶,污染咽鼓管。

儿童中耳炎怎么预防

儿童中耳炎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分为单纯性,脓疡性和胆脂瘤性。儿童中耳炎的预防常识都有哪些呢?

儿童中耳如何预防

1.预防急性传染病,中耳炎还常常是儿童时期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它常在麻疹、脑膜炎、腥红热、中毒性菌痢、肺炎、流感等病的后期发生。除了这些疾病使儿童身体抵抗力降低,为鼻咽部的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以外,中耳的感染也可以通过血液引起。所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早期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

2.预防伤风感冒,大部分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这种感染多半发生于感冒的时候。因此,预防伤风感冒,就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伤风感冒,人人都患,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导致中耳炎。因此,对伤风感冒只要调理得当,是可以避免发生中耳炎的。

3.掌握正确游泳方法,夏天游泳是一项良好的运动项目,但是如果掌握不好,也有可能导致中耳炎。其原因是外耳道压力突然增高,使耳膜震裂,发生感染。跳水姿势不正确,使外耳道直接受水面打击,或潜泳时受到别人的打出,常常造成这种后果。有中耳炎或中耳炎痊愈不久的人,不应游泳。

警惕:儿童中耳炎可导致患者耳聋

中耳炎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这两类又各自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孩子中仅见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状,但会出现轻度听力障碍。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会出现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外流等症状,甚至还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警惕中耳炎的危害

1、影响中耳对声音的传导和放大作用,导致传导性耳聋。如分泌型中耳炎影响儿童听力导致学习障碍,常常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发现时往往由于多次呼叫不应答或看电视声音放的很大!

2、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的慢性炎症会损害内耳,从而导致混合性耳聋,听力减退早起比较轻微,后期加重,年龄越大越明显。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包括颅内并发症和颅外并发症;如脑脓肿,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4、面瘫,面神经经过中耳走形支配面部运动,中耳炎有导致面瘫的风险,表现为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部味觉减弱。

5、导致鼓膜穿孔和长期的流脓。

6、长期中耳炎并有血丝要警惕中耳癌的可能,尤其发现流脓为有血性液体或伴有持久不能减轻的疼痛!

警惕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凭借一软骨管腔即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阻塞就会是中耳产生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耳闷胀感,隐约的耳痛,耳鸣,急性期的耳部间歇性的跳痛,不会诉说的孩子会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据报道5%~60%不等,多见于10岁一下的孩子。

咽鼓管的阻塞、细菌、病毒的感染、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的孩子,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的孩子,肥大的腺样体也会阻塞咽鼓管;过敏性体质患儿因为变态反应,咽鼓管粘膜水肿,阻塞咽鼓管;反复的“感冒”,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生感染;常常有感冒快好的孩子夜里突然耳疼得不能入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用几天药后耳痛缓解了,家长也就不管了,等发现孩子听力下降才引起重视,所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疗程不够而导致炎症迁延性存在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小儿咽鼓管呈水平位,鼻咽部炎症易经其倾入中耳,小儿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而狭窄,影响通气引流,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基础之一。

相关推荐

浆液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

耳朵里流黄水怎么办才好呢

一、中耳炎 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耳内闷胀或堵塞感、听力减退或耳鸣等,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表现为转动头部可时而改善,时而堵塞。如只有一耳患病,可能长期不被察觉。急性者中耳炎会有持续性隐隐耳痛或时而抽痛,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则不明显或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多数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中耳炎的危害也比较大,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

警惕中耳炎的危害

性,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三种。非化脓性和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但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两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果是颅内合并症就有危害。 2、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3、面瘫,面神经距中耳腔很近,若损伤它,就会引起口眼歪斜。 4、迷路炎,如果炎症向内侵犯,进入内耳会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和恶心、

天寒防儿童患鼻疾

使医院接诊的患鼻炎、鼻窦炎的儿童骤然增加。记者在郑州市儿童医院看到,等待治疗鼻疾的孩子在耳鼻喉科治疗室外排起了队。 据耳鼻喉科医生介绍,孩子身体抵抗力和对外界的适能力较差,易伤风、感冒,近日气温一路走低,患儿以2~15岁居多,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头晕,有的咽痛咳嗽、面颊疼痛,和冷空气刺激后伤风、感冒有直接关系。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流鼻涕不算大毛病,等到孩子症状日益严重才引起警惕,往往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不少已发展成为“慢性鼻窦炎”。家长发现孩子鼻塞,要及时点鼻子帮助通气,早期治疗效果好,可治愈,否则转化

三岁宝宝耳朵疼是怎么回事

1、感冒因素。婴幼儿耳咽管比大人的短,而且宽,因此,儿童口腔、鼻腔的液体很容易返流到中耳腔,以致引起中耳感染;同时,婴幼儿的抵抗力低下,也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耳朵进水。禁用硬物掏耳,防止鼓膜损伤。因为小儿的咽鼓管较短,宽而平直,感染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如果处理不及时,中耳腔内的脓液可因压力增高而穿破鼓膜流出,所以儿童在游泳时更注意预防耳部进水。 3、外耳道炎:当耳内不适、发痒时,有人喜欢用指甲、发夹、毛线针、短木棒、火柴杆等在耳内盲目掏挖。如果挖得过猛或被人碰撞时,很容

耳聋患者的注意事项

1、避免意外伤害。家长避免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滚入耳道,引起外耳道黏膜的损伤和感染。同理,避免用发卡,耳勺等工具给小孩子挖耳,防止鼓膜外伤穿孔,引起耳聋。 2、防止中耳感染。当婴儿吐奶或呛奶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给婴儿哺乳时把婴儿抱起来,取半卧位,避免婴儿来不及吞咽致奶水误入咽鼓管;用奶瓶喂奶时,奶瓶不宜举得太高,奶嘴孔也不宜太大。此外,在给孩子淋浴、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千万不要让污水进入耳内。 3、积极防治传染病。麻疹、流脑、乙脑等传染病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要按时接种

儿童中耳炎怎么预防

1.预防急性传染病,中耳炎还常常是儿童时期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它常在麻疹、脑膜炎、腥红热、中毒性菌痢、肺炎、流感等病的后期发生。除了这些疾病使儿童身体抵抗力降低,为鼻咽部的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以外,中耳的感染也可以通过血液引起。所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早期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 2.预防伤风感冒,大部分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这种感染多半发生于感冒的时候。因此,预防伤风感冒,就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伤风感冒,人人都患,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导致中耳炎。因

如何预防小儿中耳炎

让孩子远离病源: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让孩子远离染病儿童将有助于减少他/她耳朵感染的危险。若孩子患有鼻过敏,则控制好病情也有利于预防耳朵感染。为孩子选择日托机构时,核查明该机构对患病儿童的处理方法。 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孩子够大的时候该教他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 戒烟:又多了一条不能吸烟的理由: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患中耳炎。香烟会刺激鼻腔通道和中耳腔的内膜,进而干扰

中耳炎常见症状都有哪些

症状一:耳聋,研究表明,中耳炎可发生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 症状二:耳鸣,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患者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耳鸣常使病人甚感苦恼,初可为低音调,晚期可为高音调,但无一定规律,有的患者可感觉耳内有闭塞感。 症状三:听力下降,主要发生于渗出性中耳炎,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在前,听力下降在后,自听有回声,头部摆动时可出现症状加重或减轻。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往往说不清发病时间。儿童双耳患病时常出现对音响反

怎样才能让儿童远离中耳炎

首先,远离病源是避免中耳炎高发的关键,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让孩子远离染病儿童将有助于减少他/她耳朵感染的危险。若孩子患有鼻过敏,则控制好病情也有利于预防耳朵感染。为孩子选择日托机构时,核查明该机构对患病儿童的处理方法。 其次,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孩子够大的时候该教他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从而诱发中耳炎。 然后,家长要实行戒烟计划,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患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