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的事与物
孩子最怕的事与物
0—6个月害怕大的噪声、坠落。因为恐惧来自本能,此阶段尽量避免突然发出很大的响声和噪声;怀抱婴儿要确保安全和平衡。
7—12个月害怕陌生人。此时孩子已经能识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对于不熟悉的人会感到害怕。此阶段应该慢慢地、有耐心地让孩子结识新朋友。
1岁—18个月害怕分离。此阶段的孩子对父母或其他经常照顾他的人产生特别的依恋感。所以,请保姆要早一些时间到,给孩子较宽裕的认识、熟悉、习惯过程。
2—3岁的孩子害怕体形庞大、声音可怕的动物。此阶段的孩子日益增强的思考能力使他对所有看上去比他大的动物感到害怕。所以,当孩子和动物玩耍时,确保不要被动物伤害。
4—5岁的孩子害怕妖怪、戴面具的人。这些恐惧来自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想像力以及对自己身体的强壮程度缺乏自信。要和孩子聊聊他们的恐惧和害怕,做些令他们感觉好的事情。
孩子怕生的原因 天生性格原因
有些孩子怕生时天生气质上的特性所造成的。有些孩子天生比较容易接近陌生的事物或人,有些孩子就接受得比较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此外,孩子如果曾有过很不愉快的与母亲分离的经验,安全感不足,也可能影响他对陌生人的接近。
常吓唬孩子当心留下心理隐患
吓唬孩子是父母的惯用招
一位早期教育专家这样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不利于孩子的神经,影响身体健康。”
很多父母和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时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吓唬孩子的后果你想过没有?
吓唬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发展
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是会奏效的,但这样的后果父母们却很少思考,若孩子时常有恐惧感,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在这种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表现出以下弱点:
1、胆怯。
胆怯、恐吓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罩上恐怖的阴影,形成认识世界的错觉,误以为他的四周真的潜伏着青面獠牙的魔鬼、张牙舞爪的豺狼虎豹。他们在夜晚睡眠中恶梦不断,经常惊醒啼哭、尿床,白天醒着时也常常恐惧不安、心惊肉跳,终日小心翼翼,唯恐自己不听话,而被大灰狼叼去、魔鬼捉去。总是企图依赖成人,寻求保护。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谨小慎微、胆怯多疑、抑郁寡欢的人。
2、自卑。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比他自己强大,他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危险。家长恐吓孩子的结果,正是给孩子造成这种可怕的印象,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周围的妖魔鬼怪随时随地都可能吞掉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丧失自信心,一事无成。
3、迟钝。
恐吓使得孩子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不敢做,思维停滞僵化,行为呆板木讷,时间一长,孩子也就变得行为迟钝,对什么事物都不敏感了。
可见,吓唬孩子,贻害无穷。我们奉劝年轻的父母赶快放下这个武器吧!对孩子要多进行正面引导。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时,可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没什么可怕的。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关灯看电视、听音乐,在黑房间做游戏,使他将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联系在一起,亲人陪伴也会使他产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将灯一时开、一时关,让孩子把屋子探个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会习惯独自在关灯的房间里睡觉。
吓唬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失眠
儿童失眠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现象着实急坏了他们的父母。要知道导致儿童失眠原因有很多,其中吓唬孩子就是一种常见失眠原因。由于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经常会用言语或动作吓唬孩子,虽然短时间内教育了孩子,但是却潜在地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是会奏效的,但这样恐吓的后果父母们却很少思考,若孩子经常被恐惧感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发展下去,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同时这也是他们的失眠原因。
2岁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其实,当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不听话或是对抗时,父母应该采取诱导的方式,因为他们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况下是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劝导的。所以要尽量避免不当教育行为,防止其成为失眠原因。
对于因恐吓已经造成恐惧感的孩子,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消除这种失眠原因。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时,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怕的。
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黑房间做游戏,使他将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联系在一起,亲人陪伴也会使他产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将灯一时开,一时关,让孩子把屋子探个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会习惯独自在关灯的房间里睡觉,从而消除这种失眠原因。
千万不要因恐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请记住一位早期教育专家的话:“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影响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吓唬孩子、恐怖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失眠原因。这种失眠原因不但影响睡眠,并且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会使孩子形成恐惧心理,并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加剧,最终形成不良性格。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会危害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父母要避免这种不当教育方式,多些耐心,多些关爱。
怎么训练孩子自己睡觉 过早独睡的负面效应
欲训练宝宝独睡,仍要先观察孩子本身的气质与个别差异。像有些宝宝没人陪伴就难以入睡;有些宝宝在睡梦中会下意识地摸妈妈的乳头或肚脐,如果找不到会突然惊醒;另外,也有些孩子在环境突然改变会立刻敏感醒来,例如:本来躺在身边的爸妈突然起身;灯光打开或熄灭等,因此还是依宝宝的气质而定。不过,若太早训练宝宝独睡,可能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宝宝对妈妈的依附是原始本能,而且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心跳对婴幼儿是最大的安抚,因此在妈妈的怀中或附近、闻闻妈妈身上的味道,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所以让宝宝太早独睡,可能引发安全感不足、产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的表现。
由于孩子从小即需要安全感及依附关系的建立,当他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会出现情绪波动的状况。像有些孩子原本和父母同睡,突然被要求到小床睡觉,会让他产生「是不是我表现不好」、「爸爸妈妈不要我了」的被遗弃感,而导致情绪不稳、易哭闹情形。
孩子在各个时期会有害怕的事物,1岁前的孩子害怕巨大声响、打雷声等;2岁孩子怕猫狗等有爪子的动物,担心它们会扑上来咬或抓自己,另外也会害怕陌生人。而3岁的孩子怕鬼、怕坏人、怕影子、怕黑等。
当孩子必须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独睡时,他们可能会担心睡梦中恐怖的东西出来伤害自己,加上学龄前孩子有时在幻想与现实间的转换尚不稳定,担心晚上的梦境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因而增加恐惧感。
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上述中所说的,这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不必担心,随着时间,这种现象也会慢慢出现变化,不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过早或者小题大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本来可能不会出现胆小,慢慢的被认为胆小也就胆小了。
其次,社交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在人群中独处,同龄的孩子早就不怕生了,那必要的时候,就要做他的伙伴,带着他多参加同龄孩子所少参加的社交活动,任何可能的社交活动,让他多些见识,所为见多识广,害羞的心理也就会逐渐消退。
再次,不要喝令他,或者要求他怎么做,当然如果他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如果在他对此已经产生逆反心理了,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循序善诱,告诉他的某些做法是不对的,但不要急于一时,不要给他造成紧张,太多的厌恶和太多的呵护都会让他以为自己在大人眼中就是这样的不成器,心理负担会越来越重。
最后,找到内因,也许孩子只是内向,是先天造成,是家庭环境无法改变造成,但孩子却十分懂事听话,就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乐观和悲观才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改变,多尝试和他交流,即使内向,但内心快乐,他的心里也是健康的,不要因此而瞧不起他,因为孩子的自尊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另外,如果您发现孩子的害怕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是尽量早一点寻求医生配合治疗。
探寻宝宝记忆的奥秘
1.宝宝什么时候有记忆?
其实,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一些能力了,这就是为什么小婴儿虽然不会说话,却能记住父母的音容笑貌而会认生。
因为小脑袋里主管视觉和听觉的皮质,也是属于最早发育的区域之一,并在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最高的水平。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他会自然获得记忆力,如果能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宝宝的记忆潜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2.宝宝最容易记住什么呢?
当宝宝听到儿歌或者故事的时候,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歌词或句子,如果表演者再配以动作手势,更容易使他记忆深刻。
或许你还不知道,这种情绪性的记忆力大约开始于出生6个月时,甚至还可能更早呢。对于使他高兴、悲伤或气愤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的事物,特别容易记在心上。宝宝脑中记忆内容的长短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点跟成年人相似,越是让他印象深刻的人、事、物,越能让他记忆持久。
在出生后的6~8个月,婴儿大脑里主管语言区域的“突触”数量就能逐步达到峰值,他们可以从多种语言中觉察出基本声音。但在这个年龄,如果宝宝的成长环境过于简单,到了1岁左右时,这项技能的优势就可能会失去。
帮助怯于交往的孩子
孩子在交往中表现胆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生性气质造成。这类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应较为缓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适应;也有的孩子神经类型弱,表现过于敏感,易紧张,对不熟悉的人、事、环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2、环境影响。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3、教育上的问题。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长强求孩子叫人、表演等。 孩子因缺少心理准备或紧张而不愿意时,受到父母的逼迫、责备,造成孩子怕交往。 平时对待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做错了事就受训斥,孩子因怕失败遇事退缩。 父母过分照顾孩子,什么都包办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环境,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规范的约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投入群体中,与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适应,产生胆怯。
怎样帮助孩子呢?
1、对因生性造成的,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受威吓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因环境影响的,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做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 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父母应正确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 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