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肿瘤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应超过2cm以上。GIST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可达55%~90%,80%在术后1~2年内有3/4局部复发,半数还同时出现肝转移,虽有可能再切除,但难以提高生存率,原发灶切除彻底无转移灶者5年生存率54%(50%~65%),不能彻底切除或转移者5年总生存期<35%,不能切除者总生存期 9~12月。

疾病预后

不同胃肠道间质肿瘤侵袭性确实不同,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术中是否完整切除、组织学类型、免疫组织化学类型、增生抗原表达、增生倍数、性别年龄、突变类型与肿瘤的预后相关,但目前无统一的预后标准。

怎么确诊胃间质瘤

大体标本上,胃部小的病灶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部分表现为胃溃疡。稍大的肿瘤可突出于胃腔内,20-30%出现胃溃疡,胃粘膜多完整;位于浆膜外的大肿块直接浸润胰腺或肝脏。切面质地从稍硬到柔软,伴出血时病变中心呈褐色。大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外周有一薄边;恶性gist常呈囊性肿块[6]。

尽管消化道间叶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以前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62年stout报道了一组“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首先对胃的平滑肌瘤提出了疑问;1969年who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由于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1983年mazur和clark[3]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在以前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胃肠间质瘤。

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胃肠间质瘤多于平滑肌瘤,后者又多于雪旺细胞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个非常复杂描述,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看的懂,所以,有胃肠道间质瘤病症的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意见检查,确定病症原因,找出最合适的治疗办法,同时在医生的嘱咐下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最后,保持乐观的心情是最重要的。

胃肠道间质瘤的详细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切缘要广,不能仅限于肿瘤局部,但不必进行常规淋巴结清扫。手术后必须长期随访,如果肿瘤复发可进行再次手术。必要时可辅助化疗、放疗。

二、治疗方法

(一)开放性手术

对于GISTs的外科治疗日前国内外均主张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一般无须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旦发现病灶应尽快手术切除,不能因瘤体小或无明显症状就不予处理。手术时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区别对待,力求按无瘤原则施行彻底切除,防止肿瘤复发或转移,一般主张良性GISTs沿肿瘤边缘2~m行胃切除,潜在恶性者沿瘤体边缘4cm切除,恶性者远离瘤体5em行胃太部切除,若达不到这一要求则行全胃切除术。术中进行标本冰冻切片检查,可判断肿瘤边缘、排除胃癌,可提示肿瘤是否存在坏死、肿瘤细胞的数量、形态厦大小、核分裂像如何,但要确定良恶性仍很困难。

(二)腹腔镜手术

胃间质瘤(包括其他胃粘膜下肿瘤)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为:①瘤体直径<5cm;②超声内镜、CT、MRI、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提示肿瘤边界请楚、质地比较均匀;③无胃外侵犯和腹腔转移征象。目前主张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按无瘤原则施行彻底切除,切下的瘤体应包括完整的包膜,避免和减少胃内容物污染腹腔,手术后保证胃肠遭通畅。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且医疗成本较开放性手术小,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在保证技术质量的前提下推广施行。

(三)内科治疗

化疗对GISTs的疗效尚不肯定,目前尚未找到一个疗效确切的系统化疗方案,国外有学者尝试用以阿霉索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胃间质瘤,其有效率仅为7%。STI-571的出现为GISTs的内科治疗带来了希龌,该药物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而抑制GISTs细胞系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常见的副作用是诱发轻微消化不良症状和腹泻。STI--571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治疗药物,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对于直径较小的粘膜下GISTs,可进行内镜下摘除,但注意治疗前必须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判断肿瘤在消化道管壁的层次。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活时间怎么延长

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恶性肿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运用先进的中医分子靶向治疗手段,无法手术的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已从原来的1年-2年上升至5年以上。

以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发现没有真正良性的,即使是非常小的或核分裂像极少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也能发生转移。胃肠道间质瘤的男女发病率相当,发病年龄多在40岁-65岁。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原发于胃的多见,其次为小肠,食管和结直肠。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有的呈球形生长,即便瘤体很大也不产生压迫感觉和出血,患者常在体检、钡餐、胃镜检查或其他手术时偶尔发现。有些患者在首诊时就伴有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

专家们表示:根治性手术依然是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但是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者仍有很高的复发率,且多数复发肿瘤切除后均会再次复发,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只有15个至20个月。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出现以前,对复发和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无有效治疗方法。

中医分子多靶向治疗可有效控制胃肠道间质瘤

随着对药物开发及研究深入,发现中医分子多靶向治疗药物可有效控制胃肠道间质瘤。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7个月,中心还为160多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了靶向治疗,2年总的生存时间已达到了76%。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和病理分型

在美国,胃肠道间质瘤年发病率估计在每百万 3~7 人之间。欧洲、韩国和香港报道的更高些,为每百万 15~20 人。由于发病率数据是从肿瘤登记的大数据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记录良性肿瘤,通常假设胃肠道间质瘤的真实发病率可能更高。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新发病例自 1998 年以后成倍增加。这是由于其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c-KIT 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α 多肽的发现。回顾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的数据揭示了间叶细胞肿瘤中被归类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50%~60%)、其次是小肠(30%~35%)、结肠和直肠(5%)、食道(<1%),以及少部分消化道外(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5%)。平均诊断年龄为 63 岁。未满 20 岁的患者不到 1%。家族性症状如 Carney 三联征、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症状或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的神经纤维瘤病类型,通常在 20 岁以内发现肿瘤。

尽管间叶细胞肿瘤罕见,有明确分子特性定义的间叶细胞肿瘤类型不断增加。通常被分为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良性平滑肌瘤或恶性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间叶细胞肿瘤的分类涉及消化道和周围软组织,现在还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硬纤维瘤、滑膜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透明细胞肉瘤。然而,胃肠道间质瘤仍然是影响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为 c-KIT 和 PDGFRA 相关的间叶细胞肿瘤。

胃肠间质瘤

大体标本上,胃部小的病灶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部分表现为胃溃疡。稍大的肿瘤可突出于胃腔内,20-30%出现胃溃疡,胃粘膜多完整;位于浆膜外的大肿块直接浸润胰腺或肝脏。切面质地从稍硬到柔软,伴出血时病变中心呈褐色。大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外周有一薄边;恶性 gist常呈囊性肿块[6]。

尽管消化道间叶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以前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62年stout报道了一组“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首先对胃的平滑肌瘤提出了疑问;1969年who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由于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1983年mazur和clark[3]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在以前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胃肠间质瘤。

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胃肠间质瘤多于平滑肌瘤,后者又多于雪旺细胞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解这些常识,第一可以帮助患者明白它是什么,不至于引起心理上的惊慌,第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治疗

食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1根据现在的对于食道间质瘤的一个了解来说,食道间质瘤并不是癌症的一个类别的,只能说的是食道间质瘤是一个比较的有特殊的肿瘤的,建议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去治疗为好的。

2虽然说食道间质瘤不是癌症的,但是因为食道间质瘤的病情可能影响到患者的一个正常的生活的,所以一般是在发生食道间质瘤的病情之后,患者要及时的通过手术的形式来切除的。

3最后,补充说明的就是,在患有食道间质瘤的时候,患者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的一个清淡的,因为这时候要是吃了过于辛辣的刺激的食物的,有可能导致食道间质瘤的症状更加的严重的。

注意事项:

现在来说,要是癌症的早期的时候,癌细胞还没有扩散的时候,及时的做一些治疗的,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改善和控制患者的癌症病情的,所以患者要注意时刻的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的。

胃肠间质瘤和胃癌的不同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约为100万分之23,占到胃肠道肿瘤的1%到4%。一般的发病年龄在55岁到60岁。 60%到70%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0%到30%长在小肠,还有小部分发生于食管、结肠或直肠。

胃肠道间质瘤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其局部侵袭性并不如癌肿,较少通过淋巴结而是通过血液转移。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肿瘤有三大特点:

一,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首选治疗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二,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其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三,早期诊断不易。由于症状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间质瘤往往难以早期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贫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肿瘤普查、体检或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得了此病。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诊断主要依靠纤维内镜、内镜超声、b超和ct等。

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便血或黑便等症状,以及腹部发现包块、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贫血时,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如果在胃镜检查中没有发现病灶,最好再进行小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要注意什么

据了解,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恶性肿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以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发现没有真正良性的,即使是非常小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也能发生转移。

中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教授万德森告诉记者,胃肠道间质瘤的男女发病率相当,发病高峰年龄在55岁~65岁。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原发于胃的多见,其次为小肠、食管和结直肠。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极容易疏漏或被误诊。患者常在体检、钡餐、胃镜检查或其他手术时才偶然发现,因此不少患者在首诊时就已伴有转移。

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由于肿瘤增大出现了某些临床症状才被发现的。例如肿瘤位于食管者可有吞咽困难,位于胃者可有上腹部不适或上消化道出血,位于十二指肠者经常伴有梗阻性黄疸,位于肠道者可有腹痛、腹块、梗阻、便血或穿孔等。大约70%~90%的原发无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能够实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切除后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存活率为35%~65%。无法手术的患者,通常只能生存15~20个月。

术后两年,一半患者会复发

据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的詹文华教授介绍,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根治性手术依然是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然而,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患者仍有很高的复发率。首次手术切除肿瘤后,在两年中间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间质瘤复发的情况,且多数复发肿瘤切除后均会再次复发。

相关推荐

导致间质瘤发病的原因什么

一、病因: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的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二、病理学特点: 1、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

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 疾病症状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

食道间质瘤严重不

食管良性肿瘤,以往名称很多,最常用的食管平滑肌瘤,现统一将来源于间质的良性肿瘤称为间质瘤,但不能除外恶变可能,可胸腔镜手术切除,食道间质瘤的早期症状与食道癌的症状相似,不明显又缺乏特异性,往往难以发现,尤其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肿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瘤有良性和恶性,恶性的瘤被称为癌,食道间质瘤有癌变的可能,建议做及时接受有效治疗

良性胃间质瘤能治好吗

手术治疗间质瘤: 由于间质瘤的潜在恶性,对临床怀疑间质瘤均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行,由于间质瘤往往质地脆,血供丰富,且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对肠道间质瘤应先结扎供应和回流血管,术中对可疑病例也不应切取活检。 间质瘤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间质瘤直径< 3cm的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至少3 cm,3~5 cm 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至少5cm ,直径>5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范围手术。小肠间质瘤主张常规行淋巴清扫,肠段切除至少距肿瘤10cm。对

普通胃镜和超声胃镜的区别

普通胃镜可以对尾部肿瘤直接观察,并通过活检病理明确诊断。而超声内镜不同于普通胃镜,超声胃镜一种集超声波与内镜检查为一体的医疗设备,它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前端,当内镜进入胃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腔内形态的同时,又可进行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它就能解决普通胃镜对癌肿的深度、黏膜下病变、胃壁外的压迫等情况的判断。在超声内镜的直接探测下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胃壁的四层结构,有助于鉴别病变来源于胃壁还胃壁外的压迫。通过结合咬检病理或者细针穿刺病理,可以鉴别肿瘤的良恶

间质瘤怎么得的

1、严格意义来讲无良性可言: 关于如何判定间质瘤的良、恶性,在临床上仍然值得争议的问题。但现在更多的学者赞同,对间质瘤不再需要区分良恶性,仅根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像判断肿瘤的危险度,一般认为直径>5厘米者多为恶性。 2、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转移: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通常无特殊症状,一般只有当肿瘤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如心绞痛、腹部肿块、恶心、体重下降,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40%以上的患者由于肿瘤破裂急性出血,同时出现转移。 3、由于特殊生理特性及结构使得手术治疗效果差: 通常,

怎么治疗脑胶质瘤

常规手术治疗(开颅手术):手术切除治疗脑胶质瘤以前治疗的首选方式,原因脑胶质瘤大,切除能尽快改善症状缓解高颅压症状;但脑胶质瘤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外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肿瘤和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切除一般不能完全切除,残留的组织会引起复发,这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很大弊端。 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它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的伽玛射线集中射于体内的预选靶点,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毁点内的组织,以达到外科手术切

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表现

胃间质瘤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什么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 胃肠间质瘤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5

胃间质瘤治疗方法选择

对于2CM以内的胃间质瘤,因为一般恶性程度低,有可能长期不变化,在否需要尽早切除的问题上,还有一定的分歧。较多国家的临床诊治指南推荐定期胃镜复查,如果超声胃镜检查发现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超声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等,可以早切除,否则不必预防性切除,特别在老年病例。需要注意的,生长在胃以外的胃肠间质瘤,一旦发现,建议切除的。 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最基本的治疗。由于胃间质瘤一般不发生淋巴转移,所以不需要清扫淋巴结,只需要局部切除就可以了。但间质瘤极易种植转移,因此要求肿瘤的完整切除,肿瘤的破损即

小肠间质瘤的简介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最早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区分一组既不平滑肌来源也不神经源性的消化道肿瘤。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