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于孩子行为问题父母怎么管理

关于孩子行为问题父母怎么管理

想要管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几件事情你应该了解。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以后,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事实上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很多帮助,只要你用心、尽到全力,大多数的行为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都可以得到治疗。

  这里有几种管理方式父母应该知道:

  1.注重与医生的沟通

  父母往往不愿与医生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讨论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但是,碰到行为问题家长可能就不会选择与医生沟通了。如果您对孩子的情绪或行为感到担忧,及时和医生讨论并听取他的意见很重要。医生可以帮助确定,你的孩子需要怎样进一步的治疗。

  2.帮助并不一定意味着用药

  有时,父母会犹豫要不要寻求药物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因为他们担觉得孩子给予药物治疗后可能会恢复的更快。虽然药物可以治疗多动症这种行为问题,但是除了用药,也有很多其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如:游戏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家长培训等不药而解决的途径。

  3.寻求帮助是不是示弱

  寻求帮助需要一定的勇气,但绝不是软弱的表现。相反,它是你想要为您孩子好的一个明显的迹象。无论你是否正在寻找一个评估标准以确定你的孩子是否有学习障碍,或者你想解决孩子的坏脾气问题,寻求支持来实现你的愿望,将会给你的孩子提供最大的帮助。

  4.学校并不需要知道治疗

  父母必须保密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治疗医生,并不一定要让学校知道。也许有些时候,医生会建议你将孩子的情况告诉学校,让你孩子的老师协助治疗孩子的行为问题,但最终是由父母做出有关是否将这个消息告知学校的决定。

  5.家长参与很重要

  家长在处理行为问题方面一定要发挥积极地作用。例如,参与孩子的每一次治疗过程,而不是置之不理,完全将孩子交由医生,家长管理孩子往往会更有效,父母也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家长培训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这意味着父母和其他医务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孩子。

  6.反思自己

  虽然,你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坏的父母。但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问题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有关系。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反省做的不对的地方,多听听其他家长和长辈的意见,改正会误导孩子的做法。

多动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1.心理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患者同伴关系不良,对别人有攻击性语言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2.药物治疗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哌甲酯,商品名利他林。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者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和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中枢兴奋剂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抽动症状,共病抽动障碍患者不建议使用。长期使用中枢兴奋剂时还必须考虑到物质滥用的问题。

(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3.行为管理和教育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当ADHD患儿的父母和校方确定患儿的病情或行为已经影响患儿参加学习的能力时,则患儿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干预治疗。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

4.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适合于伴有品行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患者。教育和训练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小组的形式,内容主要有: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会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学会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掌握正确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谈性

无论什么时候和场合,对于孩子的性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自己不恰当的态度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要简洁,不要扯七扯八。

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彻底地掌握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学问,而仅仅是为了达到纠正孩子性心理方面的问题,使他不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和态度。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提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父母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就算正式开始了。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指着生殖器天真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正确态度应是自然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鸡鸡。”

父母的态度应该像告诉孩子哪儿是耳朵,哪儿是眼睛那么自然。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只不过是想知道正确名称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来源”问题时,常借故说:“你是捡来的,是树上长出来的……”不正确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问题在于,孩子 会感觉到父母不想让他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问题是神秘的。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时,心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 惑,也不会向父母坦诚地询问了。因为他曾经在父母那里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帮助孩子度过性觉醒和性困惑的心理时期。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应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回答可以简单一点。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

管教孩子这四项错误不可犯

毋容置疑,教育子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要学习的是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并让孩子了解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东西,看起来也许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面确实也有很多父母犯的错误。

1.不给予孩子合适的关注

当孩子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有效关注,常常就会出现行为问题。对孩子的积极关注会减少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比如抱怨,发脾气等其他故意烦人的行为。有时候孩子不需要关注也会有积极的行为表现,比如孩子一个人安静的玩耍,或者是坐在椅子旁。当然很多时候,他们仅仅只是需要任何一种形式的关注罢了。

2.只注重短期关注效果

父母常常只关注短期的效果。良好的纪律行为应该讲究长期。一定要记住,孩子是需要某些良好的行为几率来成为一个健康负责人的人。因此,有效的约束策略集中再教孩子这些技能。虽然有些事情在当前情况下回比较容易操作,但从长远看,它必将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恶化。比如一些父母试图让孩子停止抱怨,但有些老师则会告诉孩子抱怨和发闹骚是可以获得某种情感需求的。

3.没有建立书面规则

一旦没有明确的规则,这会让孩子无比的困惑,因为孩子不知道他们所期盼的到底是什么。有时问题是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规定以及对规定的解释,这导致孩子可能会认为爸爸是好人,妈妈是坏人,反之亦然。

另外一方面,父母自己的意见不统一。来自工作的压力或责任会让父母精疲力尽,对于执行先前的规定有了惰性。有时候,工作压力较大的单亲妈妈会因为连续几个晚上辅导孩子做作业而觉得精力憔悴。这都会迫使单亲妈妈没法按照先前的约定来执行。

4.无纪律计划

当涉及到解决行为问题时,最好是选择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多花点时间去构思一个全面的行为解决方案来帮助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一旦父母应对每个问题都有清晰的计划时,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做出改变并获得进步。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父母又是很难应付孩子的行为问题甚至会导致后果很混乱。离乳如果孩子开始打另外一个孩子,而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结果可能下次父母也会使用暴力来对付孩子,这极有可能会混淆孩子的辨别意识,进而导致事态恶化!

婴儿脑膜炎影响其少年期行为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严重的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和颈部强直,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死亡率达10%。脑膜炎分为无合并症和有合并症两类,有合并症指伴发高热、惊厥或复发感染。

伦敦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对1985-1987年间不足1岁患脑膜炎的婴儿进行调查,共739人(现在13岁),以60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他们对情绪问题、行为、多动及类似问题和社会技能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脑膜炎幸存者在疾病愈后一年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是对照组的2倍。46%的婴儿期患有合并症脑膜炎儿童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对照组仅为21%;而老师对此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7%和23%。无合并症脑膜炎患儿痊愈后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和老师对该组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8%和33%。该研究表明,脑膜炎对孩子具有远期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脑膜炎患儿痊愈并不代表一切无忧,应对其进行随访,必要时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治疗或进行在校帮助。

五种类型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亡羊补牢型

此类父母只要孩子没有问题,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少和孩子有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孩子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从来不会操心,也不过问。当孩子遇到小问题的时候,也不放在心上,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问一问,而不去深究。

这类父母忘了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孩子的成长无小事,如果不把小问题及时的处理掉,肯定会出大问题,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就会束手无策,甚至“有病乱投医”。

有一父母孩子到了高二因上网成瘾而休息在家,其父亲身患尿毒症,一家三口的经济来源只有其母亲一个支撑。孩子从小就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父母总认为小男孩哪有不犯错误的,调皮是正常的,所以就疏于管理,最终成了“网瘾少年”,每日黑白颠倒,白天睡大觉,晚上通宵达旦打网游。父母曾因孩子问题而求助于“算命”的,最终被骗。

不要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要认真对待,及时有效的处理,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即便是能够处理掉问题,这对整个家庭,对孩子也将会是不小的打击。

放任自流型

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把孩子看做是多余的,这类父母往往是“问题”父母,他们关系紧张,或者是离异。因为自己的感情“恩怨”,而对孩子放任不管,可能还会把孩子当作“筹码”来和对方进行“交易”。

每天对孩子的去向不知所踪,就更不要说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了。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流浪儿”,他们消极、厌世、悲观、怨恨。

还有一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惹是生非,感到没有任何的希望了,于是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监管,任其自由发展和成长。孩子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现象,这也说明了孩子是变化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放任自流是父母极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只有其职,而没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类型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自己自暴自弃。因为父母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都不在乎自己的孩子,那么还有谁能够看得起他们呢?他们也就会放弃自己,从而走上歧途。

不管孩子怎么样,身为父母都要用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全身心的接纳孩子,当孩子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的帮助他;当孩子有了问题也不要抛弃和放弃,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孩子的主心骨。

施加高压型

这类型的父母,总是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下属”,命令、指责、打骂是这类父母惯用的“方法”。不管是大事小情,都会对孩子“高分贝”喊叫;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从来没有笑脸和肯定,一律是一副“扑克牌”的脸,让孩子感觉不到一丝的笑意和温暖。

对孩子严加看管,施行24小时的无缝隙“监管”,生怕自己稍有疏忽,孩子就会走弯路。孩子上学要亲自送,放学的时候早就等在了学校门口,即便是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仍然是不放心,不放手。这种以爱的名义来给孩子施压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孩子小,并不等于一切都要有父母来掌控,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才会成长的更好,发展的更加的完善。

高压型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胆小、懦弱、没有主见、不积极、不主动;再则就是逆反、抵触、执拗、自我。高压并不能让孩子变得优秀,只能让孩子的成长无所适从,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的孩子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

唠叨说教型

唠叨说教也是一种软暴力,其杀伤力不亚于对孩子的打骂,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好比是“紧箍咒”,时间久了,所唠叨的话语就会转换成负面的信息,输入到孩子的潜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逆反”的原因之一。

所说的话并不是孩子想听到,也不是孩子所关心的,并且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发表看法,不会对孩子起到帮助。有时当孩子发出的是求助的信号时,父母也会一贯的用唠叨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所唠叨的事情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比如让孩子上课注意听讲,别交头接耳,要好好学习之类的。父母认为多说几遍孩子就会记住,就会听话,就会按照所说的去做。其实,说得多了反而会让孩子反感,从而形成,你越不让做的事情,他就越想去尝试,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切记:不要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说教,一定要清楚,哪些事情,哪些话该说,怎么说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这都需要做父母的在平日里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多用心去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自说自话,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委曲求全型

此类型的父母为了不“得罪”孩子,往往会采取“服从”的方式来应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即便是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答应孩子,也不会提出异议,也不会拒绝。

曾有一对老夫妻找我咨询,说起了自己16岁的儿子,这是一对典型的委曲求全的父母。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关系把他送到了一所技术学校读书,可是,他却不争气,上课期间跳墙去上网,每月的生活都不够花,以至于最后老师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劝退。

这对老夫妻是老来得子,竭尽全力照顾这个宝贝儿子,以至于孩子说什么,老两口就听什么,在花钱上从来都是要一个给两个,如若不给他就会大吵大闹。

这次他又从学校打车回到了家中,并且没有车费让其父亲给了打车的费用。第二天正当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他对着自己的妈妈说:“喂,给我两个钱。”妈妈说:“要钱干什么去啊?刚给了你钱,就花没了啊?”“你管我干嘛?你到底给不给?”儿子恶狠狠地说。“我没有钱”妈妈的话音还没有落下,他就上去一脚把自己的妈妈踹到了地上,然后扬长而去。

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规则,懂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很多的父母却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说,他们并不舍得对自己的孩子制定什么规矩。要想让孩子懂得规则,父母自身就要有原则,特别是对孩子的爱,不能失去了尺度,孩子的规则感,是建立在父母的原则之上的。

睡觉鼾声大的孩子更易患多动症吗

美国某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睡觉鼾声大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多动症、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据统计,幼儿睡觉打鼾的发生率大约为10%。为了弄清幼儿持续打鼾与其日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神经心理学专家xxx 及其同事对249名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3岁时每周至少打鼾两次的孩子比睡觉不打鼾的孩子或者只在2岁或3岁打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这项新研究表明,儿童持续打鼾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和缺乏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关系密切。

新研究建议广大父母,务必将孩子打鼾,特别是持续打鼾的情况,如实告诉医生,以便进行恰当的治疗。对儿童打鼾问题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只会导致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更加严重。新研究也再次提醒新生儿母亲,应尽量给孩子多吃母乳。

婴儿脑膜炎影响其少年期行为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婴儿脑膜炎幸存者在少年期易出现行为问题。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严重的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和颈部强直,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死亡率达10%。脑膜炎分为无合并症和有合并症两类,有合并症指伴发高热、惊厥或复发感染。

伦敦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对1985-1987年间不足1岁患脑膜炎的婴儿进行调查,共739人(现在13岁),以60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他们对情绪问题、行为、多动及类似问题和社会技能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脑膜炎幸存者在疾病愈后一年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是对照组的2倍。46%的婴儿期患有合并症脑膜炎儿童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对照组仅为21%;而老师对此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7%和23%。无合并症脑膜炎患儿痊愈后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和老师对该组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8%和33%。该研究表明,脑膜炎对孩子具有远期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脑膜炎患儿痊愈并不代表一切无忧,应对其进行随访,必要时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治疗或进行在校帮助。

学龄前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哪些

1.早期行为问题的研究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这种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做了相应的分析,丽贝卡·沃勒(UM心理学研究员)表明:他们现在正处于快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中,使得父母的管理行为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时刻。

家长如果是攻击性或暴力的代表者,往往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在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防止孩子重要暴力和犯罪。

该数据来自于对密歇根州240名儿童纵向研究,幼儿的危险行为问题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研究过程和结论

该研究数据收集于家长,记录孩子3岁的时候和6岁的时候,家长应根据记录填写子女的行为调查问卷,而孩子也应完成配合研究的六项任务。这项研究确定了三种类型的早期行为问题,在3岁时,对立的行为,多动症的行为,以及冷酷而理性的行为。对于对立的行为,家长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常常生气、沮丧并且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将多动症的行为加以重点关注。

如果家长发现学龄前儿童有“冷酷而理性的行为”,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较少的同情心,并且几乎不会感到内疚,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完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这项工作中想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但如果不进行干涉,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一直伴随他上学,直到成人。

例如,孩子无情和冷静的行为可能是最危险的,需要及时治疗,家长要专注于孩子的情感引导,让他们试着理解别人。

相关推荐

孩子不快乐你能读懂吗

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即使孩子不想上学、迷恋网吧,也都是以孩子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向父母做出的警示。然而,大部分父母读不出孩子这些症状背后的意义,从而导致孩子问题父母的“关照”中逐渐严重,孩子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1.从小就特严肃,总显得很懂事,有少年老成之嫌疑,父母有明显的成就感。 2.不喜欢做作业,总是到万不得已如被父母监管甚至暴打之后才肯做,不过,几天之后又变回原样,且父母有强烈的无奈感。 3.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总是说他不专心听课,经常是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孩子不专心的情况

宝宝上幼儿园必备三种能力

1.衣食住行:模拟情境 让孩子学会“提要求”教子难题:“宝宝,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父母这样细心的叮咛。然而让父母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会用“情境式教育”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没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然后告诉孩

儿童轻微多动症治疗

心理治疗 包括行为治疗、学习辅导、家庭治疗和医护配合等方法。多数治疗方法都须要专业人员完成,以家庭治疗为例: 家庭治疗:从系统论观点分析,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出了问题,反映出家庭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学等。同时,家里有多动症患儿,也常常会导致大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在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时,必要时其他的家庭成员也要接受咨询。接受咨询可以使父母学会理解、同情对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安慰。 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①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②给父母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了解

孩子识字过早易患心理疾病

刘戌年说,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识字越早越聪明,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种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 刘戌年指出,要避免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玩耍中,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人相处,

解析孩子的家庭教养类型

我们的教养方法 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去做大人指望他们做的那些事情——并且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做呢?这是一个古老的教养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仅要引导孩子行为,而且还要激发他们养成良好品行的主动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从一系列的行为控制技巧中去寻找,而根本在于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了解,对他的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那么他就会信任你,由此就自然而然地使他培养起了做出良好行为的能力,因为他想要让你感到高兴。 在对孩子的教养中,你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比起采用所谓的“正确”技巧来得更

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大

各种相关的研究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父母亲都身心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父亲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母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那些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情绪抑郁,那么她的孩子出现抑郁、行为问题和哮喘病的概率会很高。那么父亲是否能够调节这些抑郁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呢?为了得到答案,凯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22名3-12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让这些父母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是否他们感

妈妈太强势儿子变伪娘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

父母应该怎样克服自身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不要将父母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专家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主动感觉母亲的精神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如果母亲经常有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每天晚上总在窗户、门关好之后又小心翼翼的检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会在无形中转移给孩子,使他经常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全的气氛中。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氛围自然便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容易紧张、冲动、恐惧等心理情绪,最终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疑神疑鬼,遇事时应表

宝宝攻击行为来源于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教养方式大致来说分为三种: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很少有行为问题。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幼儿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强制型的父母孩子严格实施规则,孩子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亲切,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正常的心理需

睡觉鼾声很大是怎么回事

据美国某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睡觉鼾声大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多动症、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据统计,幼儿睡觉打鼾的发生率大约为10%。为了弄清幼儿持续打鼾与其日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神经心理学专家xxx 及其同事对249名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3岁时每周至少打鼾两次的孩子比睡觉不打鼾的孩子或者只在2岁或3岁打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这项新研究表明,儿童持续打鼾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和缺乏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关系密切。 新研究建议广大父母,务必将孩子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