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会给人带来哪些危险
房颤会给人带来哪些危险
说到引发房颤的原因,最为有可能的莫过于日常酗酒、长期精神紧张、代谢紊乱以及严重感染等因素造成,大家对此要注意。
如果你总是感觉心脏跳动紊乱或是心跳加快,并且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疲劳,经常头晕眼花、胸部不适或是气短,这时候不可大意,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确保不是房颤在作祟,如果确诊为房颤,就应当进行针对性治疗,因为房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房颤诊断不是很困难,在房颤发作时,可根据心电图来判断,一般发作时间短或是频繁,都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来检查确诊。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提醒患者,虽然生活中很多房颤患者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症状表现,最多只是伴有轻微的不适,但是房颤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房颤的发生可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这是因为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的情况下,可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
会给人带来危害的洁癖动作
洁癖动作一:剪指甲
健康灾难:过于频繁地修剪指甲会使指甲向肉里生长,严重时可能引起骨质发炎或溃烂最终导致截肢。即便是常见的指甲向肉里生长,也可能需要移植指甲或烙烧指甲根部,阻止其反向生长
洁癖动作二:掏耳朵
健康灾难:用棉签掏耳朵不仅会导致耳屎栓塞发炎,还有可能使耳鼓破裂。
洁癖动作三:通鼻孔
健康灾难:耳鼻喉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鼻腔略感不适,就狂喷鼻腔喷雾剂的病人,由于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会导致鼻腔肿胀充血,甚至影响血压,因此鼻腔喷雾剂或滴剂都不被推荐长期使用。
洁癖动作三:通鼻孔
健康灾难:耳鼻喉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鼻腔略感不适,就狂喷鼻腔喷雾剂的病人,由于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会导致鼻腔肿胀充血,甚至影响血压,因此鼻腔喷雾剂或滴剂都不被推荐长期使用。
洁癖动作五:过度洁皮肤
健康灾难:将近半数的男人使用洗手间却不洗手,这当然不是卫生之举。但还有一些人,反复洗手仍觉得没洗干净,不停地搓洗直至皮肤表层受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导致皮肤肿胀发痒。
洁癖动作六:洗私处
健康灾难:终于要谈到私处的清洁了,不讲卫生肯定是健康的隐患,滞留在肛门周围的粪便会引起各种瘙痒炎症,但瘙痒的感觉也可能由过度擦洗所致。当你过多地用纸擦或水洗肛门时,其自然油脂就会被去除无余,导致干燥瘙痒。
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你的阴茎周围,过度清洁可能会使你的阴毛向肉中生长并引发小脓疮。
治疗房颤要消除误区
误区一:“房颤会中止不一定再发”
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可能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治疗余生将不再有正常心律,称之为永久性房颤。
误区二:“房颤症状轻不要紧”
症状不是判断房颤病情的主要指标,这一点类似高血压,许多患者开始心存侥幸,发生中风后才加以重视,但多已出现中风后遗症,难以完全康复,往往悔之晚矣。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8倍。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没有禁忌都应预防栓塞治疗。
误区一:“房颤会中止不一定再发”
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可能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治疗余生将不再有正常心律,称之为永久性房颤。
误区二:“房颤症状轻不要紧”
症状不是判断房颤病情的主要指标,这一点类似高血压,许多患者开始心存侥幸,发生中风后才加以重视,但多已出现中风后遗症,难以完全康复,往往悔之晚矣。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8倍。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没有禁忌都应预防栓塞治疗。
房颤的急救处理
房颤是发生在心房部位的心律失常,引起不规则、混乱的心室波形,既可以缓慢性心律失常形式出现也可以呈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内多个折返波轰击房室结,可由于上游电活动频率快,造成房室结的传导相对困难。医学教育网在美国,3% 的成年人口存在房颤,平均每年每1000成年人新出现1例房颤患者。
房颤引起的大多数发病率死亡原因是由于中风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中风危险不单由于房颤,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时中风危险也明显增加。
5-10% 的病例中,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出现房颤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心房梗塞,心房缺血损伤,心房扩大和心包炎等因素。根据Rathore等的资料心肌梗塞出现初发房颤者比以前存在慢性房颤者危险性高。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颤患者年龄较大,既往身体不健康,如此住院治疗和出院后的效果就较没有房颤者差,房颤本身与死亡率独立相关。
上面就是对房颤的急救处理的介绍,希望家里有心脏病人的家庭都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常识,这样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得的及时的救助,另心脏不好的朋友最好随身携带一些心脏急救类的药物,并且要报纸平和的心态。
降压药物也能预防房颤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房颤的机制是什么。多数房颤在早期阶段是阵发的,随着病程进展,越来越频繁,最终转化为慢性房颤,说明房颤会引起心房重构。而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生、发展、维持的核心环节,包括心房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其中,心房电重构是指房颤引起的心肌电生理学改变,通过房颤导管消融术可改变这种“病态”的电生理学,最终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心房结构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肌细胞退行性变及间质纤维化,最终引起了一系列的细胞形态改变,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质量增加,从而维持房颤状态。
房颤发作时,血管紧张素II(Ang II)激活并参与了一系列的心房电重构,因此如能事先给予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即ARB),抑制Ang II,即可预防电重构的发生;此外Ang II还参与促进了组织纤维化,从而促进了结构重构,ARB通过抑制Ang II,改善心房结构重构。
多项荟萃分析对应用ARB预防减少房颤的临床试验进行了研究。Madrid等人对7个评价ARB预防房颤发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比较ARB与安慰剂或常规疗法在高血压、心衰、缺血性心脏病或糖尿病中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结果显示ARB显著减低其发生率,说明ARB能降低房颤发生的危险。Anand等人对9个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RB可使新发房颤的危险性降低18%,在心衰患者中这种危险性可降低43%。
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的证实,2010年欧洲房颤治疗指南明确了ARB作为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地位,明确指出ARB可用于伴发心功能衰竭或高血压新发房颤的一级预防;而对于复发或正接受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房颤患者,可使用ARB进行二级预防。
谨慎房颤的潜在危险
房颤的患者可能在临床的症状上的表现不明显,但是他的潜在危险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房颤的潜在危险就是血栓栓塞并发症。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目前还没有找到房颤的根本致病原因,但与房颤相关的疾病或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心脏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合并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等。酗酒、长期精神紧张、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也有可能引起房颤。
张阿姨今年六十有余,从年初到现在,已经进了好几次医院急救中心。发病时心惊肉跳、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过几个小时,也就没事了。反复折腾后,张阿姨才知道自己患了“房颤”。
虽然一些房颤患者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不适,但房颤的潜在危险——血栓栓塞并发症却仍然存在。
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
房颤造成的心率快和节奏不整齐会使病人感到心悸,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引起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本身也可增加死亡率。
专家建议身体不适,有以上介绍的症状的话要及时就医,到专业的医院就诊。
警惕心律失常的六大症状
1.早搏。这种心律失常无害,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有时会让人感到胸部阵跳或心跳略过。早搏可发生在任何人群之中,一般无需治疗。压力过大、运动过度、摄入过多的咖啡因或尼古丁也会造成早搏,此时需要告知医生,并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
2.心动过速。由于运动、兴奋或发烧所造成的心动过速通常没有大碍,也无需治疗。但“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十分危险,甚至会造成心脏骤停,需要引起警惕。心动过速更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3.心动过缓。成年人每分钟心跳次数不到60次被称为心动过缓,常见于年轻人和身体素质非常好的人(如运动员),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心脏病发作、甲状腺功能不够活跃或年老体衰也会造成心动过缓。在这些情况下,服用药物或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必要的。
4.房颤。心房颤动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专家认为,房颤本身并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使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因为它让血液淤积和凝结在心房里。服用稀释血液的药物及射频消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5.室颤。心室颤动是心律失常最致命的一种类型。由于心室处理了循环系统的大部分“重体力活”,室颤会导致血流几近停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戈登·托马斯利教授说:“室颤病人如果没能在几分钟内得到救治就会死亡”,可见其危险性之高。室颤常发生在有潜在心脏病的人群之中,可通过植入除颤器(如果停止跳动,则电击心脏)来治疗。
6.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来自于心房的电脉冲信号过弱或传导不正确,无法传到心室,造成心跳过慢,甚至有心脏骤停的风险。其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射频消融术及植入心脏起搏器等。
哪些卒中危险因素是女性独有的
卒中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约为1.88%,与1986年相比,25年来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以每年8.1%速度增加,卒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专家认为,房颤导致卒中是可预防的,但大家对于心房颤动抗凝的重要性和规范化都缺乏足够的认知。在中国男性卒中发病率高 于女性,但是卒中患者中,女性合并房颤的比例高于男性。另外,某些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女性独有的,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接受激素替代 疗法和荷尔蒙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曹克将教授表示,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的风险更高,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做好疾病预防和筛查工作是有效降低我国卒中患病率的关键。
据悉,与无心房颤动人群相比,房颤病人罹患卒中风险高出近5倍,并且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
心慌气短 房颤的警报
房颤危害不仅在心脏
一般人正常情况下的心跳为每分钟60到100次左右,当感到激动或紧张时,心跳一般会有所加快,达到每分钟160次左右。但房颤发生时,心房快速颤动并传到心室,患者会明显感到心脏不规整的“怦怦”跳动。此时,心房每分钟“颤动”的频率会达到350到600次,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从而丧失有效的收缩。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流行病,心房颤动的危害不仅在于心脏,更在于会大大增加血栓和中风的危险。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会增高。如果血栓离开心脏进入血液循环,就会阻塞动脉,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中断。一旦血栓流入脑动脉就会导致脑中风。由房颤所引发的脑梗塞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高血压老人尤需警惕
我国目前有着一支庞大的“房颤大军”,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升高,我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1%,6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3%到4%,8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9%。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房颤人数还在不断增长。
别把心房颤动不当回事
误区1 年轻人不会得房颤
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我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1%,6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4%,8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9%。由此不少人认为,房颤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房颤是由于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收缩导致心房跳动显著增快且极不规律的现象。按时间划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
房颤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肺心病等。也有部分房颤病人没有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而独立发生。丁超提醒,近年来房颤的发病还呈现出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抽烟、酗酒、酗咖啡、熬夜、加班等不健康因素大大加重了年轻人心脏的负担,从而诱发房颤。所以年轻人如果有心慌、气短等不适,也要考虑房颤的可能。
房颤的诊断并不困难,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就是确诊的依据。发作时间短暂、频繁者,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误区2 没症状不需要治疗
约有15%~35%的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通常是在例行医疗检查或其他病症检查时发现患有房颤。不少患者认为,没有不适的临床症状,不需要治疗。
房颤是一种进行性加重发展的疾病,症状也可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心悸、气短胸闷、疲劳或轻度头痛等。临床上有“房颤促进房颤”的说法。即房颤每发作一次,患者心房重构即加重一次,从而导致房颤发作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房颤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有可能发展成永久性房颤。随着房颤的病程延长,相关危害也逐渐加重。
房颤严重者会诱发如心衰、心绞痛、休克、猝死等重症疾病。而且心房颤动的危害不仅在于心脏,更在于会大大增加血栓和中风的危险。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房颤的人,中风危险增加近5 倍。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会增高。如果血栓离开心脏进入血液循环,就会阻塞动脉,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中断。一旦血栓流入脑动脉就会导致脑中风。由房颤所引发的脑梗塞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误区3 出院就意味着痊愈了
有的患者发作时去医院,经过电复率及输液治疗,不适基本消失,就自认为好了。
房颤的治疗涉及三大目标,即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和转复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治疗最理想的目标是转复房颤恢复窦性心律,主要是通过内科导管消融和外科微创消融。
导管消融术1次消融成功率在80%左右,2次或3次消融房颤成功率可达到95%左右。外科微创消融术在直视下完成,无需放射线,肺静脉隔离消融线精确完整,单次成功率可达90%。导管消融或外科微创消融成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无需服用抗心率失常药物,如果患者无其他原发疾病,也无需服用抗凝药物。
“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时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也是一种选择。”丁超介绍,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轻患者“心慌”的症状,但往往需要终身服药,而且要配合抗凝药物以预防中风的血栓形成。华法令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药物,不过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测血凝指标。指标过高有出血风险,指标过低起不到抗凝作用。
性生活过度给男人带来危害表现
一般认为,在性交后第二天或近几日内,出现以下情况,就可认为是过度了:
1.精神倦怠,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劲,学习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
2.全身无力,腰酸腿软,懒得动,头重脚轻,头昏目眩,两眼冒金星;
3.面色苍白,两眼无神,神态憔悴,形体消瘦;
4.气短心跳,时出虚汗,失眠多梦,不易入睡;
5.食欲减退、不思饮食,胃纳欠佳,并有轻度恶心感。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说明纵欲过度,应及时纠正,加以节制,减少次数和每次性交时间。严重者,应暂停一段性生活。或者外出,或者分居,或者分床,以不见、不接触为宜。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房颤的危害表现在房颤患者的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而房颤又容易使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管运行到脑部,容易引起脑梗塞。所以,房颤患者患脑梗塞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可见,房颤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房颤的危害还表现在长期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缺少有效的收缩,而代之无效的不协调收缩,心跳极不规则,心室充盈不完全,心排血量显著减少,这些无效收缩不仅不能将血液排出到动脉里去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反而要消耗心肌的能量,因此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心力衰竭。
房颤还能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是脑卒中最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房颤使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5倍。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从小于1%到大于12%不等,取决于患者是否有临床或超声心动学检查发现的危险因素 ,平均在4.5%左右。
房颤引发的中风更可怕
房颤常见于哪些人群呢?王景峰介绍,冠心病、高血压、心率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甲亢患者也有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是递增的,等到七八十岁,即使没有任何心脏病,房颤发生率也在10%甚至以上。
房颤引发的中风
有“三高”
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本身的症状虽轻,但可能导致可怕的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泵出,会淤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中风发生。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抗凝药可预防房颤中风
“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需要使用抗凝血的药物(简称抗凝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王景峰介绍,“这与预防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对预防由房颤导致的中风疗效不理想。但据调查,在确诊为房颤的中风患者中,仍有多达七成在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患者仍然发生了中风。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因而临床上华法林的使用率很低。2013年首个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国内上市,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带来了新选择,这种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
患者无不适
也须坚持抗凝治疗
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还需要每天服用抗凝药。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轻重无关。一旦发现房颤,就必须终身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掉以轻心,以免让中风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