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一、养殖方式

放养鲟鱼鱼种从外地分批购买,规格为50克/尾,饲养6-7个月,当鲟鱼达到600-800克/尾时上市,常年供应商品鲟鱼。

二、水池条件

养殖池为新建水泥池,共33口,每口面积为60m2,计2000m2,加盖大棚,水源来自深水井,pH值为6.5-8.0,水质良好无污染,鱼种放养前用30ppm高锰酸钾进行全池消毒。

三、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鱼种规格为50克/尾,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放养密度为25-50尾/m2, 放养鱼种前用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15分钟左右, 饲养期间定期分池,保持同池鲟鱼规格一致,防止个体大小差异过大,影响养殖效益。

四、饲养管理

⑴、饲料投喂饵料投喂采用定质、定量、定时的原则。定质:颗粒大小应适口,营养要全面,讲求合理配比,并添加一些能促进生长和提高抗病力的营养剂。饵料鲟鱼专用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0%以上。定量:依体重按一定的投饵率投喂,投饵率一般为2.5%-4%,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定时:每天投喂2-4次,做到定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时间。

⑵、水质管理 采用水泵供水,水交换量每天2-3次,保持水质清新。并采用增氧泵不断对养殖池充氧,保证水中溶氧达到6.0mg/L以上。隔天清洗池塘一次,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平时认真巡池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⑶、水温管理 水温是影响鲟鱼生长速度的关键。所以每天测量水温,注意水温的变化,夏季养殖池架设遮阴设施,避免阳光直射。确保养殖池水温25oC以下。

⑷疾病防治 鲟鱼虽然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苗种期也会发生暴发性疾病,特别要注意由细菌引起的出血症和一些寄生虫性疾病,有极强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所以要重视预防工作,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防止疾病发生。同时要经常对鲟鱼品种进行更新,防止交叉感染。

五、效益分析

现以汪东常年的养殖进行效益分析如下:一般年养成商品鲟鱼2万尾,产鲟鱼15200公斤,产值66.9万元,成本为48.5万元,其中鱼种费14万元,饲料费16万元,人工、水电费及杂支12.5万元,固定资产折旧6万元。获纯利18.3万元。投入产出比1:1.38。

甲鱼养殖技术与甲鱼养殖成本

甲鱼温室养殖主要是在环境完全不受外界干扰,而是人工可控中进行的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主要用来培育甲鱼苗种,近年来,也有用来直接养殖成品甲鱼。温室养殖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甲鱼养殖模式,目前占甲鱼总产量的65%,主要产区在浙江杭州、湖州、嘉兴、金华、江苏苏州、吴江等地区。甲鱼温室养殖的有点是可以打破甲鱼在野外冬眠的生活习性,进行人工快速养殖,可达到产量高、周期短和土地利用率高的目的;缺点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商品甲鱼的口感相对差些。

室外池塘精养甲鱼相对室内养殖而言,是在室外池塘中以养甲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其中,分泥塘精养和水泥池精养两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室外的气候条件,不用进行人工加温,养殖成本相对要比室内养殖要低些,而且养成的商品甲鱼口感要比室内的好,价格也要比室内养成的要高。特别是从苗到养成一直在室外池塘,经过4~5年养成又是直接投喂鲜活饲料的甲鱼产品,被视为胜过野生的精品甲鱼,售价可高于一般甲鱼的几倍。缺点是养殖过程中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生长阶段只限于适温期,相对容易发生暴发性疾病,特别是土地利用率低,产量相对要比工厂化低。

甲鱼室外池塘混养在原来养殖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套养甲鱼的模式。这是一种节约型甲鱼养殖模式,其不但可大大提高池塘的利用率,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养成的商品质量也受到市场消费者青睐,售价也比一般的甲鱼要高。我国标准化养殖池塘很多,所以池塘混养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商品甲鱼养殖模式。池塘混养的方式很多,如鱼鳖混养、虾鳖混养、鱼蚌鳖混养和蟹鳖混养等,一般视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应的养殖模式。

甲鱼养殖成本概述一、设施和管理成本:

1.养甲鱼温室年折旧金额:按照目前的保温采光棚造价为100元/㎡,按照5年摊销,则年金额为100元/5=20元。再以每平方米养殖20只甲鱼计算,10000/20*20,即年金为10000元。

2.增温设施锅炉折旧年金额(包括管道与管理房):用0.5吨的锅炉,总投资50000元计算,也按5年折旧,即年金为10000元。

二、生产成本:

1.甲鱼苗:以每只2元计算,为20000元。

2.饲料:按平均每吨粉料10000元,饵料系数1.3,养殖成活85%,总产4250千克,总增重4220千克,需要饵料4.22吨(饲料量=总产量-放养重量*1.3),资金42200元。

3.工资:按1万只甲鱼1个人,月薪2000元计算,即为24000元。

4.水电煤:以每千克甲鱼1元计算,为4250元。

5.其他(甲鱼药、杂费等):以每千克甲鱼1元计算,为4250元。

蚂蟥养殖技术

1.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

光学图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捕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中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 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以早春放为宜。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三倍体速生水蛭⑴、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鳜鱼的养殖技术

亲鱼选择及培育:鳜鱼产卵喜流水,人工繁殖先选择1~2千克的健康无伤病的亲鱼专池饲养,喂以野杂鱼或商品饲料时,可进行人工催产,注射鲤脑垂体或HCG、LRH--A等激素,任其自然排卵。鳜鱼卵微粘性,比重比水大,易沉入水底。在环道中孵化应加大流速,每秒不能低于0.2米。受精卵经3~4天,即可孵化出鱼苗。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获得较多的鱼苗。也可捞天然鱼苗养殖。

苗种培育宜用水泥池,面积以几十平方米为宜。要求水质清新有微流。另外要附设小型饲料鱼苗培育池(繁殖期与鳜鱼基本同步的其他鱼类),以保证活饲料的供应。鳜鱼有弱肉强食习性,缺乏饲料时会互相残食,影响成活率。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鱼苗经10~15天饲养,可育成3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这时可转入成鱼养殖。

养殖方法:混养一是在成鱼池中混养,二是在亲鱼池中套养。一般5月份左右放养3厘米左右的鳜鱼种,野杂鱼较多的成鱼塘放20~40尾(所放家鱼最小规格应比鳜鱼大1倍),鱼塘亩放30~50尾;放养罗非鱼、鲫鱼较多的成鱼塘可多放,每亩50~70尾;罗非鱼繁殖过多的塘,每亩放100尾左右。混养鳜鱼的塘不宜再放养鲢、鳙等夏花,因鳜鱼长速快,会吞食小规格家鱼种。由于鳜鱼比家鱼耗氧量大,因此混养鳜鱼的塘水质不要过肥,要定期限注入新水。鳜鱼对药物敏感,施用药物时应掌握算准浓度,在水温高的季节采用低剂量或停止用药。成鱼塘套养鳜鱼,主要利用池中天然野杂鱼类作饲料,也可套养部分罗非鱼亲鱼繁殖鱼苗供食。有条件的靠近江湖的塘可灌江纳苗,引进野杂鱼作食物。鳜鱼饲养4~5个月,可长至30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每亩可产鳜鱼5~8千克。

单养即专池饲养。池塘面积1亩左右,水深1.5~2米,水质要求清新,水要保持微流。亩放3厘米左右夏花鳜鱼1000尾左右,并根据鱼存量合理投放罗非鱼、麦穗鱼、虾等野杂鱼,或螺、蚌的肉糜,供鳜鱼食用。投饲量按池养鳜鱼总重的3%~5%投喂

鸭子的养殖技术

品种选择

应选用抗逆性强,既适于圈养,又可在低山丘陵区放养,食性广,食量大、肌胃发达、消化能力强的品种,羽毛丰满,个头大小适中,眼睛黑亮、鸭掌透红抗病能力较强,事宜养殖。

放养时间

根据资源情况,果园养鸭分为以放养为主时期和以圈养为主时期。最适放养时期为园内动植物繁衍生长盛期,一般在4月中旬(清明后至谷雨前)至10月底。此时园内牧草生长丰茂,果树副产品残留多,鸭子可采食各种青草、野菜和落地花、叶、果等植物性食料以及各种虫卵、蛹、爬行昆虫和近地表飞虫等动物性食料。成年鸭全年都可以放养。

场地选择

鸭子行动笨,不能上树啄食;为果园低栏放牧提供了保证。

凡是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主干较高或老龄的苹果、梨、杏、山楂、柿树、核桃等园地均可放养。放养的鸭子可起到控草的作用,鸭粪可为果树提供优质肥源。这是改造杂草丛生,管理粗放、虫害严重、适龄不结果或低产低效果园为优质高效园地的一项有效措施。

蜈蚣的养殖技术

1. 箱养,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箱制成后,放在 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 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预先制做好的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 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 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 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 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内堆 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田鸡的养殖技术

田鸡的介绍:

又称蛙 、水鸡、 坐鱼,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质细嫩胜似鸡肉,故而称田鸡。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鲜美,春天鲜、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肴。但因它们是有益的动物,而且现在也有了专供食用的养殖田鸡,故建议大家还是不要食用野生的田鸡了。

田鸡的养殖技术:

1.幼蛙培育技术要点

幼蛙池保持水深0.3~0.5米,水面设置3~5个饲料台和休息台。刚变态的稚蛙放养密度为200~300只/㎡,50克以下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00~200只/㎡。同池幼蛙在饲养一段时间后应按幼蛙的口径相适应。刚变态的幼蛙投喂粒径为2.0毫米的稚蛙料,个体20~30克时投喂粒径3.0毫米的幼蛙料,个体30~50克时投喂粒径3.5毫米的成蛙料。日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5%左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要定期家换水,保持水质新鲜。

2.成蛙养殖技术要点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供应充足的饵料最为关键,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黄粉虫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过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病害防治要点

青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养殖过程中,只要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均衡、科学喂养,就可以减少蛙病害的发生。青蛙的常见病害有暴发性败血病、气泡病、车轮虫病、红腿病、胃肠炎等。

田鸡的营养分析:

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缓解更年期骨质疏松。所含维生素E和锌、硒等微量元素,能延缓机体衰老,润泽肌肤,防癌抗癌。而且蛙肉性凉味咸而无毒,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可以治阴虚牙痛,腰痛及久痢,适宜于低蛋白血症,精力不足,产生缺乳,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食用。

相关人群

一般人均宜,蛋白血症,精力不足,产生缺乳,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水肿、神经衰弱者尤宜。

膏蟹的养殖技术

一、养殖池

青蟹饲养池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板或砖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设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砾铺底,池底最好先铺石板,且石板相互靠紧不留沟缝,在石板上再铺沙10厘米左右。

二、放养

青蟹放养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干净,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然后用淡水冲洗干净。养殖的青蟹要求肢体完整、壮无病、无外伤、活力强、体表干净、重量100克以上。放养量需根据其个体大小而定,一般个体重100—500克放养1000—2000只/亩。育肥蟹与壮黄蟹应分开放养,青蟹入池后100—150毫升/米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与饵料投喂 青蟹喜食贝类和小型甲壳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饵料。养殖肉蟹青蟹以蓝蛤、肌蛤、短齿蛤、锥螺等活体低值贝类和福寿螺、新鲜小虾、小鱼及人工配合饲料等交替投喂;壮黄蟹除了投喂低值贝类、小虾外,还要增加牡蛎肉、沙蚕、星虫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饵料,以满足壮黄促熟积累能量的需要。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摄食,一般在傍晚投饵一次,活体贝类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5%—20%;鲜贝肉、沙蚕、小鱼、小虾为4%—6%青蟹专用配合饵料为2%—4%,以第二天没有剩余为准。

(二)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要求至少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00%,换水前后要保持水温、盐度基本稳定,换水时结合清理池底的残儿、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净水冲洗干净。保持在24小时连续充气和细水对流,日流量1—2个全景,经常监测水温、盐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地质。

(三)日常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密切观察青蟹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箱内残儿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和养殖箱内、池底清洁,溶氧充足,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青蟹进行药浴杀虫,并对养殖环境、工具等清洁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

黄颡鱼的种类和区分

黄颡鱼

俗称:黄腊丁、黄骨、央丝等。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短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臀鳍条21~25,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个体较大,最大可达0.75公斤左右。

瓦氏黄颡鱼

也称江黄颡鱼,俗称: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等。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个体大,最大可达1公斤左右。

光泽黄颡鱼

俗称:尖嘴黄颡、油黄姑、三角峰等。特征: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胸鳍刺较背鳍刺稍短。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个体小,常见为8~14厘米。

长须黄颡鱼

也称岔尾黄颡鱼,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尾鳍深分*。鼻须全为黑色。个体不大。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肉率为66.47%~68.41%,与鳜鱼相当,无肌间刺,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价格居高不下〔30~50元/㎏〕,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黄颡鱼繁殖技术的攻克,苗种供应有了初步保障,特别是常规鱼类的市场价格偏低,养殖利润逐渐趋于微利,从而使价格相对较高的黄颡鱼养殖逐步兴起,池塘主养、网箱养殖黄颡鱼发展较快。但由于黄颡鱼的养殖属新兴的养殖技术,养殖技术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池塘单产低、鱼病增多、捕捞难等。目前已经大面积开展养殖的黄颡鱼种类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由于生长较慢个体小等原因,目前基本靠野生捕捞上市。

四种黄颡鱼的区别

黄颡鱼 颌须达超胸鳍基 胸鳍刺长于背刺 胸鳍刺前后具齿 鼻须半白半黑

江黄颡鱼 颌须超过胸鳍基 胸鳍刺短于背刺 胸鳍刺后缘具齿

长须黄颡鱼 颌须超过胸鳍中 胸鳍刺等于背刺 胸鳍刺前后具齿 鼻须全为黑色

光泽黄颡鱼 颌须不达胸鳍基 胸鳍刺短于背刺 胸鳍刺后缘具齿

甲鱼养殖技术

甲鱼我们也叫做是鳖或者是王八和水鱼,甲鱼是卵生的而且是爬行的动物,甲鱼的肉非常的鲜嫩营养也是很丰富的,所以甲鱼是非常美味的。甲鱼还能起到很好的滋补功效,我们可以用甲鱼来作为药材,起到很好的药用功效,下文我们将介绍甲鱼应该怎么养。

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膳食的价值,甲鱼的药用价值也是备受推崇的,甲鱼能够起到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抗病能力并且起到了抗衰老的功效。

养殖技术

鳖的受精卵加温孵化

鳖的受精卵加温孵化主要在鳖孵化期气温较低时应用,将室温控制在32℃±1℃,可使孵化期提前20天左右。在加温的同时,还应控制湿度在85%~90%。在夏季高温时可不加温。总之,要创造条件,使孵化温度保持在30~34℃之间,以及良好的湿度和通风条件,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鳖受精卵的孵化率。

稚幼鳖的加温养殖

稚幼鳖的加温养殖可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鳖的成活率。加温养鳖池一般为室内水泥池,水深约40cm,池底沙层10~20cm,休息台(中间或边上均可)占鳖池面积约1/10,饵料台占1/10,同时要设防逃墙(T形)。供热方式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工厂余热水、地热温泉水可在调温后(30℃左右)直接入池。锅炉加温,于池中安装热水管道及散热片。在露天池上加盖塑料大棚保温。在稚幼鳖加温养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入室时间

一般在水温下降至25℃以下时入室。如能源较困难的地区,也可在气温降至20℃或15℃入室,各地可灵活掌握。一般在9月下旬入室,到翌年5月气温在25℃以上出室。

2.放养密度

根据水质及饵料质量而定。水质清新,饵料质量高,则可密放,10只/㎡左右;反之,则少放,5只/㎡左右。

3.温度控制

一般控制在30℃左右,在31±1℃时最为理想。

4.饲养管理

温室加温养殖由于水温高,鳖密度大,投饵量大,因此水质易变化,降低鳖的成活率。控制水质的方法有:

(1)少量多次投喂,不留残饵。

(2)设置增氧机及放养青萍,以增加水池中的氧气。

(3)定期排污水,15天左右彻底清洗鳖池一次,并用生石灰消毒池水。

加温养殖

为了降低养鳖成本,节约能源,商品鳖的加温养殖主要方法是在鳖池上搭建塑料大棚,一般可比室外提高水温5℃。在有地热水资源的地方,如在塑料大棚内引进地热水,则更有利于鳖的生长。引用地下热水,架设钢架塑料大棚,控制室内水温在25~30℃。同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4克左右的稚鳖经一年的饲养达到商品规格,比自然条件下养殖的鳖生长快3倍以上。但在开发地热资源时,一定首先对地热水及温泉的水质、水量、水温等经化验与测算后才能决定其是否可利用来养鳖及养殖规模的大小,切不可盲目上马。如果水中含有对鳖有害的盐分和硫、砷等物时,就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设法除去这些有害物质,方可使用。地热水的温度一般都较高,需要掺入河水、井水等,使水温降到30℃时才能做为养鳖用水。在有热电厂的地方,利用余热水加温,更能降低养殖成本。电厂余热水注入饲养池中,进排水方便,水源无污染,水质良好,成本低,效益高。据试验,鳖在水温30~32℃时饲料系数最低,生长速度最快。

因此在利用余热水时,应将水温始终调控在30~32℃。利用余热水养鳖一般是在室内建造水泥池或在原有的露天鳖池上架设塑料大棚,棚内安装暖气管道,引入工厂余热水(气)。为了给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温度(30±2℃),同时又要保持水质清新,必须每3~5天换水1/3~1/2,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改良水质,每月彻底换水一次。

甲鱼浑身都是宝,甲鱼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

《名医别录》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日用本草》认为,鳖血外敷能治面神经,可除中风口渴,虚劳潮热,并可治疗骨结核。鳖血含有动物胶、角蛋白、碘和维生素D等成份,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鳖胆可治痔漏。鳖卵可治久痢。鳖头焙干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脱肛。鳖的脂肪可滋阴养阳,治疗白发。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甲鱼,我们知道甲鱼是卵生的动物,甲鱼是可以食用的,甲鱼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常吃甲鱼能提高我们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甲鱼能保护我们的肝脏并且有美容和抗衰老的好处,上文详细介绍了怎样养甲鱼。

螃蟹的养殖技术

扣蟹培育

绵蟹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在放蟹苗前 15~20 天,每亩用 75 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 80 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

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 2~3 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 4% 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 2 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禾虫养殖技术

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国内主要见于浙江、广东、福建三省,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材,另可用作中药,有消肿益气之功效,禾虫的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种苗场的选点和设计

种苗场分遮篷和养殖场两部分,遮篷顶用遮光网材料和薄膜搭建,覆盖养殖槽,在遮篷内设有养殖槽。

泥浆和水的选用

泥浆选用河涌表层泥浆,且泥浆需要先进行过滤,并将泥浆平铺放置在养殖槽内,再对养殖槽进行放水,同时对其盐度进行调节使得水的盐度为18度,酸碱度为5-8度。

受精前准备

将过滤干净的水倒入胶箱内,每个胶箱内放置有充氧泵进行充氧。

选种

选择体健壮饱满、颜色鲜艳、无受伤的公虫和母虫作为种虫。

受精

把种虫放入已经放有水的胶箱内让它们自然受精,当对它们进行人工授精时,当受精卵会变成“8”字形受精卵再变成四个游动球形的受精卵且会自行转动时采用虑水纱布对其进行洗精。

放养

将洗精后的游动球形受精卵放到养殖槽内,方法是每洗完一箱即将该箱的游动球形受精卵倒放到养殖槽内,待四个游球卵变成蛹再发育成三节虫后淡化养殖槽内的水的咸度。

喂养

当幼虫发育成三节虫时,在对水淡化的第一天开始喂养,待泥土中出现幼虫孔时,将养殖槽内的水放掉,再把食物洒在泥浆表面上进行喂养,然后再在第二天早上再将过滤过的水放入养殖槽内,持续喂养20天,疣吻沙蚕的培育完成,则将其放到稻田里放养至收成。

七星鱼养殖技术

1、鱼池建造:鱼池宜选在水源足、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水泥池、坑函、稻田、藕田、网箱等均可养殖,但以池塘为佳。由于七星鱼喜暗怕光,池底应放瓦管或竹筒供鱼栖息。进排水口要有拦鱼投施,池基要用高50厘米以上的聚乙烯网片围住,以防敌害侵入或鱼逃走。

2、苗种放养:放养的七星鱼鱼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长有5厘米以下的鱼苗,先放于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水深20~50厘米的水泥池中培育,每平方米可放体长2厘米的鱼苗2000~50O0尾。当鱼苗长至体长5厘米以上规格时,可转人大池养殖,每平方米放养20~50尾,高的可达100尾。

3、饲料选择:七星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吃动物性饲料,鱼苗阶段(体长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黄等。随着鱼的长大食性也发生改变,动植物饲料都能吃,但仍偏爱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螺蚌肉、蚕蛹、鱼虾、畜离肉及内脏等。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也吃植物性饲料,如玉米粉、花生麦粉、豆渣、米饭、面条等。

4、饲养投喂:七星鱼鱼苗种阶段投喂粉状配合饲料(最好是经过微粉碎机粉碎粘性强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40~45%,待长至10厘米后转喂成形的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42%。无论投喂何种饲料都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喂鱼,并在池中设置食台。日投饲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一般为鱼体重的3~10%,每天喂2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6时左右一次。饲料投喂要适量,以鱼吃饱为准,防止剩余饲料污染水质。

5、水质管理:在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注新水,每次换水量最多占池水的一半,并及时排掉污物、残渣。池中要种植水葫芦,约占水面的二分之一,同时用竹杆、木条或绳子将水葫芦固定在一定位置。高温季节,池水要适当加深。水泥池面最好搭置凉棚或用黑色的遮阴网片遮荫。

鲮鱼的养殖技术

鲮鱼的养殖技术 鲮鱼俗称土鲮、鲮公、雪鲮,属鲤科野鲮亚科鲮属。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

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米糠、花生麸等饲料。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鲮鱼为底层鱼类,对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当水温在20℃至28℃时,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还能正常摄食;溶氧量低至0.24毫克/升时还没出现窒息。因此,它可高密度放养,一般可亩放1000尾左右。

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家鱼慢,特别是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长得更慢,1龄鱼体重约70克,2龄鱼体重约250克,3龄鱼体重约350克,4龄鱼体重约500克。

但是,鲮鱼的群体产量高,鲮鱼的食用规格要求又不大,体重200克左右就可上市,放养鲮鱼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夏季繁殖的鱼苗,当年份两阶段在鱼苗、鱼种塘培育成体重5至10克的鱼种,年底或翌年放入成鱼塘套养,养成50到100克的中等规格的鱼种,第三年在放入成鱼塘混养,养成200克的商品规格上市。夏季上市的是2周年鱼;秋季上市的,则经历三个秋季,叫"三秋鲮",一般体重在250克左右。

由于鲮鱼的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因而成为池塘养殖的必养品种。

鲮鱼体形修长,鳍条柔软,生长迅速,是鳜鱼的适囗饲料。通过提高鲮鱼复养指数对池塘产出率有明显作用,下面将养殖技术和方法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二、清塘消毒: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三、水质管理: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四、夏花分塘: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花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经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

五、鱼苗分塘放养:养殖时间为6朋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目前按养殖生产主要进行第一段6朋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按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为主),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囗搭配,亩产可达500-600公斤。

六、投饲管理:鱼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主,菜饼为辅,泼浆时分两次投喂,鱼苗培育一周后,待鱼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鱼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鱼苗根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开囗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

七、病害防治: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

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蚕的养殖技术

养蚕前的准备: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7天,用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药消毒。

催青:

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叫点青,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点钟就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收蚁:

感光3~4小时后,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即可收蚁。收蚁的方法:用桑树第一展开叶切成0.5厘米小方块,用叶量为蚁量的5倍左右,撒在垫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即可。

相关推荐

罗非鱼为什么没人吃

罗非鱼并不是没人吃,只是少数污染严重的河里生长的罗非鱼不适合人吃而已,养殖的罗非鱼还是很受欢迎的。 目前罗非鱼的养殖技术也已经成熟了,都讲究科学养殖,养殖罗非鱼的吃糖也会定期消毒、防病,这样养出来的罗非鱼是比较干净的,市面上大多数的罗非鱼都是养殖的罗非鱼。 但是一些水污染严重地区的野生罗非鱼最好不要吃,因为罗非鱼在这些污染严重的水中生存,其内脏中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或者寄生虫之类的,吃了可能有健康隐患。

河蚌的养殖技术

河蚌的养殖技术 河蚌,又名河歪、河蛤蜊、鸟贝、骚嘎啦(山东方言)等,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蚌目,是一种普通的贝壳类水生动物,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壳质薄、易碎,壳面光滑,具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河蚌以滤食藻类为生,常见的有角背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数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湖水泊中有出产。河蚌雌雄异体,肉可食,亦为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和饲料,有的种类可用做淡水育珠。 中国习见种背角无齿蚌(A. woodiana woodiana)壳长可达200毫米

水蛭的养殖技术有哪些

经验与技巧 1. 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 光学图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 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 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 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浦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

田螺怎么养殖田螺养殖技术

一、田螺的生长习性 田螺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二、田螺养殖池建设 1、选点养殖: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 2

草鱼的养殖技术

池塘要求: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每10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池塘清整:冬季排干池水,冻晒20天以上。鱼种放养前15天,进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春节前后,每亩放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300尾,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饲料投喂: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28~

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一、选择适宜环境娃娃鱼人工养殖能否成功,养殖环境至关重要。1.养殖水温要适宜。据多年观察,最适合娃娃鱼生长的水温为16~22℃。在低山夏季温度较高,如果水温超过26℃,娃娃鱼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有时会出现"夏眠"现象,温度过高还会导致娃娃鱼死亡;但若海拔过高,环境温度与水温过低,娃娃鱼有效生长时间短,生长速度较慢,养殖也不合算。因此,养殖娃娃鱼,场址最好选择在海拔500~8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区。2.养殖水质要好。娃娃鱼喜洁怕脏,对所处环境水质要求非常严格。野生娃娃鱼一般在栖息在自然植被好、环

鲟鱼的简介

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Sturgeon)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种不同又有中华鲟、中国鲟、鳇鱼、苦腊子、鳣等名称,体重:68-250公斤。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

塘鲺的养殖技术

1.池塘要求可选择庭院小水体养殖,也可利用池塘单养。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进水、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塘保水性能好,面积一般为67 平方米~1334 平方米,水深1 米~1.5 米。进水口、排水口设防逃设施,在池塘一角养殖一些水草如水葫芦,让鱼隐蔽、藏身。有条件的最好在塘基四周用网目为0.2 厘米~0.4 厘米的网片围起来,网高80 厘米,底部埋入土中20 厘米,以防蛇、蛙等敌害进入。放养前10 天排干池水,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80 公斤~100 公斤全池泼洒消毒。 2.鱼种放养 鱼种要求

鲟鱼的种群现状

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目前,我国已建成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的,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

白掌的养殖技术

白掌较耐阴,只要有60%左右的散射光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因此可常年放在室内具有明亮散射光处培养。夏季可遮去60%~70%的阳光,忌强光直射,否则叶片就会变黄,严重时出现日灼病。北方冬季温室栽培可不遮光或少遮光。若长期光线太暗则不易开花。 白掌为喜高温种类,应在高温温室栽培。冬季夜间最低温度应在14~16℃,白天应在25℃左右。长期低温,易引起叶片脱落或焦黄状。 生长期间应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要避免浇水过多,盆土长期潮湿,否则易引起烂根和植株枯黄。 夏季和干旱季节应经常用细眼喷雾器往叶面上喷水,并向植株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