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内因 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更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

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

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5.其他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2.外因 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当日进食热卡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储藏外,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储藏于全身脂库中,其中主要为甘油三酯,由于糖原储量有限,故脂肪为人体热能的主要贮藏形式,如经常性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及糖类,则使脂肪合成加快,成为肥胖症的外因,往往在活动过少的情况下,如停止体育锻炼,减轻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产后休养等出现肥胖。

总之,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不管病因为何,单纯性肥胖的发生肯定是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单纯性肥胖可引起许多不良的代谢紊乱和疾病,如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者中下述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胆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痛风,骨关节病,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癌,胆囊癌,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均升高,呼吸系统可发生肺通气减低综合征,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缺氧,发绀和高碳酸血症。

(二)发病机制

肥胖症的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高胰岛素血症,褐色脂肪组织异常等有关。

1.遗传因素 普通型单纯性肥胖症可能属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父母体重均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几率约10%,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同卵孪生儿同患肥胖的几率接近100%,但未能确定其遗传方式,而肥胖者收养的子女则无如此高的患病率,故不能单纯用生活习惯等后天性因素加以解释。

瘦素(leptin),又称脂肪抑制素,是体内肥胖基因(ob gene)所编码的蛋白质,是由脂肪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激素,瘦素和增食欲素(orexin)的改变,参与了肥胖的发病过程,它们是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的两种作用截然相反的多肽,瘦素使食欲下降,耗能增加而减肥,增食欲素刺激进食行为导致肥胖,生理情况下,当摄食增多,脂肪贮存增加时,瘦素分泌增加,通过下丘脑使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食欲下降,耗能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脂肪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使体重增加不多,而当机体处于饥饿时,瘦素分泌减少,也通过下丘脑出现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如食欲增加,耗能减少,体温降低,同时增食欲素分泌增加,刺激进食行为,以维持体重不致减轻太多,在人类肥胖中,仅约5%可能存在有ob基因的合成异常,这部分患者表现为瘦素绝对缺乏,余95%肥胖者主要异常为内源性瘦素抵抗,瘦素受体及受体后障碍致使瘦素分泌呈继发性升高,此点有些类同于2型糖尿病。

2.神经精神因素 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内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脑膜炎,脑炎后遗症,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下丘脑发生病变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畏食,引起消瘦,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

3.内分泌系统改变 肥胖症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葡萄糖负荷刺激后分泌胰岛素水平亦偏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多食造成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其促进体脂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以下环节起作用的:

(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合成中性脂肪。

(2)抑制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动用,应该指出,部分肥胖者并不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推测肥胖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Facchinetti等在13名肥胖儿童中检查,发现血浆β内啡肽水平升高,且不能被地塞米松抑制,据此推论肥胖儿童的β内啡肽不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控制,而鸦片类拮抗药纳洛酮可使多食现象消失,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在褐色脂肪表达,通过其生热作用和促进脂肪分解作用参与能量平衡和脂肪储存的调节,研究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突变,其在褐色脂肪的表达障碍,生热作用和促脂肪分解作用明显减弱,脂肪储存增加导致肥胖。

5.其他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由于全身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皮质醇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四肢对皮质醇的动员脂肪作用较面颈部和躯干部敏感而对胰岛素的脂肪合成较不敏感,使四肢的脂肪组织动员分解而再沉积于躯干部,从而形成典型的向心性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时,不论是女性绝经期后,男性类无睾或无睾症患者均有肥胖表现,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总之,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合成和动员分解,均由激素通过对酶的调节而决定其增减动向。

肥胖症是怎么导致的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

病因

1.遗传因素

大多认定为多因素遗传,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而是由多种遗传因子来决定子女的体质,所以称为多因子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

2.社会环境的因素

很多人都有着能吃就是福的观念,现今社会,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美食常在引诱你,再加上大吃一顿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娱乐,这当然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3.心理的因素

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作发泄。这都是引起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的原因。

4.与运动有关的因素

运动有助消耗脂肪,在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减轻等,使得人体消耗热量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因为摄取的能量并未减少,而形成肥胖。胖导致日常的活动越趋缓慢、慵懒,更再次减低热量的消耗,导致恶性循环,助长肥胖的发生。

吃罗汉果有什么好处 降血糖

罗汉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苷,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是一种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症的食品。

小儿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聚集性)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 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 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 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了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2)食欲亢进:食欲亢进,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

3.少动 小儿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加上多食的因素,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的不平衡,更容易形成肥胖,肥胖的小儿往往不喜欢活动,愈不活动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

4.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 在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孕期头3个月细胞水平营养不良,孕期后3个月营养过量,孕期体重增重过大,过速,是子代生后肥胖的孕期危险因素,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从小儿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仍肥胖则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的增多,一个肥胖人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5.溺爱 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溺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动机因素,低收入家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肥胖儿童的一个重要来源。

减肥症和肥胖如何区分

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刚刚27岁,去体检的时候被告知说有肥胖患症,需要马上减肥,对于肥胖和肥胖症我还是分得不太清楚,肥胖症就是肥胖吗?不知道肥胖和肥胖症有什么区别?如果患有肥胖症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减肥症不是肥胖 那区别在哪?

减肥症不是肥胖 那区别在哪?

专家解释肥胖:

肥胖容易给青少年和女性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极易产生神经性厌食症,形成所谓“饱食时代的营养不良”,重者可引起衰竭而致死亡。中重度肥胖者因呼吸道软组织及脂肪组织过度发育而发生狭窄,极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发生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囊疾病、痛风等。

专家解释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体重超标大于20%,且出现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所谓肥胖症是以肥胖为基础的,且合并与其相关的健康障碍,是必须进行医学减肥的病理状态,要作为一个疾病来处理。最近的研究表明,伴随着肥胖而增加的脂肪组织产生和分泌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以及瘦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均直接与疾病密切相关。况且,肥胖症还引发或合并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这些疾病互为因果,相互重叠,齐头并进,加剧了疾病的进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肥胖和肥胖症不是一个概念,一定要认清这两个概念,然后进行合理的减肥瘦身!

肥胖症患者有什么样的症状表现

肥胖症患者一般没有年龄限制,幼年时就比较肥胖,且体重会缓慢增加。肥胖症患者会出现一定的体型特征,脂肪会更加厚重,由于脂肪的堆积,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症状,肥胖者在病情初期时没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只有重度肥胖患者,会一定程度上出现怕热,活动能力低下,睡觉时打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应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

肥胖症与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有关,肥胖患者会在体型增大的过程中导致心脏肥大,造成心脏方面的各种疾病。其次,呼吸功能能也会受到改变,肥胖症患者运动量减少,所以心肺功能比正常人都要弱,所以肺活量也会随之下降,轻者导致呼吸困难,通气不良,重者会导致肺功能衰竭,猝死等。普通人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会重点对糖、脂进行分解代谢,肥胖症患者的代谢功能比普通人要差得多,容易造成代谢紊乱,从而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并发症。肥胖症患者严重时还会造成骨骼的病变,最为常见的是骨关节炎,痛风,骨质酥松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肥胖还会改变人的内分泌系统,造成激素分泌的紊乱,等等的现象。

总之,肥胖症是现代医学中比较难治愈的一种疾病,必须按照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上的控制,营养均衡,多吃绿色蔬菜,水果,保证体内的营养物质可以及时被身体吸收,多多参加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才能更好的与病魔做斗争。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相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肥胖症是可以完全治愈的,祝您和您的家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肥胖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1、肥胖是病

一般来说,轻微的肥胖并不算一种病,但是一旦出现肥胖过度的现象,就代表患者患上了疾病。按照医学上的说法,正常男性的体内脂肪要占整个体重的百分之15-18,女性体内的脂肪会占整个体重的百分之20-25。随之年纪的慢慢增大,身体中脂肪所占的比例也会增加。一旦脂肪超过标准的数量,就代表患者出现肥胖,也代表患者患上了肥胖症。

2、传染原因

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体出现单纯性肥胖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的。经过报告显示,若是双亲里面有一个人是肥胖,那么子女患上肥胖的概率会高达百分之五十。若是双亲两个人都是肥胖,那么子女患上肥胖症的概率就会上升到百分之八十。所以,在单纯性肥胖的患者中,遗传是他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肥胖的形成也给饮食情况和胰岛素反应等有一些关系。

3、高胰岛素血症

最近几年,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患者发病中起到比较引人注意的作用。很多时候,肥胖常常会跟高胰岛素血症一起并存在患者体内。但是大多情况下,医学上都认为是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了肥胖。所以,由此证明,高胰岛素血症是引起肥胖病的一种原因。

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更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肥胖的概述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即肥胖,英文名称为“obesity”。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通俗讲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

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也是肥胖症吗

导致肥胖症的基本原因是吃的比消耗的多。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这种能量不平衡的出现,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内分泌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饱食中枢与饥饿中枢的作用)等。根据病因,肥胖症可以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1) 原发性肥胖症又称为单纯性肥胖症,是指一种找不到引起肥胖原因的疾病的肥胖症,可能仅仅是和长期进食过量有关,但也危害健康,达到体重标准即为肥胖症。

(2) 继发性肥胖症,是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换句话说,就是指有病可查的肥胖症。

(3) 继发性肥胖非常少见但更要重视。据统计,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分别为 99% 和 1%,尽管如此,继发性肥胖症如被误以为单纯性肥胖症的话,容易延误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加以认真鉴别。

肥胖症是怎么引起的

1.内因 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此外,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饵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α受体占优势),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人认为,胰岛素可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肥胖的监测因子,更有人认为,血浆胰岛素浓度与总体脂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

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

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5.其他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2.外因 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当日进食热卡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储藏外,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储藏于全身脂库中,其中主要为甘油三酯,由于糖原储量有限,故脂肪为人体热能的主要贮藏形式,如经常性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及糖类,则使脂肪合成加快,成为肥胖症的外因,往往在活动过少的情况下,如停止体育锻炼,减轻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产后休养等出现肥胖。

总之,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不管病因为何,单纯性肥胖的发生肯定是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单纯性肥胖可引起许多不良的代谢紊乱和疾病,如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者中下述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胆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痛风,骨关节病,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癌,胆囊癌,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均升高,呼吸系统可发生肺通气减低综合征,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缺氧,发绀和高碳酸血症。

肥胖症是疾病吗

是。很多人认为肥胖症不是一种病,其实早在 199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了首届全球肥胖大会,会议中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随后,WHO 在其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也正式给予肥胖一个独立的疾病编码。最近,美国内分泌学会(ACE)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在 2014 年 5 月发表宣言或共识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并强调肥胖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肥胖症的防治工作。

相关推荐

罗汉果甘草一起泡水功效 降血糖

罗汉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苷,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一种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症的食品,而甘草也味甜的,但其甜味也没啥热量的,因此也能辅助降血糖和减肥。

单侧肢体肥胖症什么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整个身体的一侧增大畸形,躯干两侧不对称,上下肢、外生殖器两侧不对称同侧的内脏器官也会增大,但身体每一侧组织器官结构正常。患肢肢体周径比健侧粗大,骨骼和骨化中心发育也快。 临床症状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凸。有近10%~15%的患者智力发育差,有50%的患者同时伴有并指、多指多乳头、先天性心脏病等。

男性肥胖症怎么回事

医院对1200多名50岁以上的军队离休干部中的354例男性肥胖症作了分型。腰身比(即腰围与身高的比值)超过0、60者定为“腹胖型”,小于此值者为“非腹胖型”。在心血管和脂肪代谢等几种主要的内科多发病的检出率上,“腹胖型”都高于“非腹胖型”,更普遍高于正常体重者。例如:“非腹胖型”肥胖者中的高血压危险者为正常体重者的2、2倍,而“腹胖型”则为3、9倍;冠心病分别为1、3和24、5倍;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通过对“腹胖型”的深入分析,还发现此型与肥胖度的密切关系。并且这一组干部都从50岁以后猛然增加“腹

多囊性综合症有什么症状呢

1、 多毛症:体内过多的雄激素引起多毛,所以毛发的分布有男性化倾向,如胡须、胸毛、肚脐到阴部的毛发以及肛门、四肢的毛发增多,阴毛粗,浓而黑。由于种族不同,亚洲妇女没有欧、美患者的多毛症明显。有时伴随痤疮、脱发。 2、 不孕:引起不孕的原因可能激素紊乱或卵巢功能不全引起的无排卵,也可能质量差或孕激素缺乏造成子宫内膜生长不良而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引起的。 3、 慢性不排卵:表现为失调,次数少、经量少、甚至闭经。少数患者很久才来一次,而且经量很多,经期长。 4、 肥胖症:差不多25%的患者会出现肥胖,肥胖

肥胖症有哪些并发症

肥胖的产生,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我们的身体不能承受肥胖。那么,肥胖症容易并发的各种常见并发症主要有: 1、 肥胖并发高血压; 2、 肥胖并发冠心病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3、 肥胖并发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4、 肥胖并发肺功能不全; 5、 肥胖并发脂肪肝; 6、 肥胖并发生殖-性功能不全等。 肥胖者在罹患急性感染、遭受严重创伤,以及施行外科手术和麻醉时,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一旦发生这些情况,肥胖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都比正常人差。 肥胖女性比正常体重女性更易罹患乳腺癌、子宫体癌,胆囊和胆道癌肿也较常见

哪些肥胖症减肥食谱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当前肥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新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不能否认的,肥胖已经称为一些疾病,并且一直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那么到底什么肥胖症?肥胖症一些社会性慢性疾病。机体内热量的摄入量高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标、体态臃肿,实际测量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百分之二十以上,并且脂肪百分比(F%)超过30%者称为肥胖。通俗讲肥胖就体内脂肪堆积过多。 哪些肥胖症减肥食谱 早餐:

罗汉果甘草泡水的功效 降糖减肥

罗汉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苷,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来调节口味,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其甜味物质并无热量,喜欢吃甜食的肥胖人士吃了也不用担心影响减肥,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一种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症的理想食品。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遗传吗

1.多食 肥胖病的主要原因为过食,摄入人热能超过了消耗量,因而剩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父母肥胖者子女常有同样趋势。一个家庭的成员往往习惯于取食丰腴趋势。一个家庭的成员往往习惯于取食丰腴食品。小儿自幼年时期养成过食习惯,日久即出现肥胖现象。 2.休息过多,缺乏运动 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亦为肥胖病的重要因素,过胖的小孩的小孩不喜运动。在我们观察的肥胖儿中,绝大多数属于少动而多食的单纯性肥胖病。在肝炎或其他疾病的恢复期间,往往休息过多,运动太少,以致体重日增,越重越不好动,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

背部肥胖的原因

① 单纯性肥胖 遗传、激素和饮食不规律被认为引起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因素,肥胖的父母其子女50%超重的。营养丰富、营养过剩、不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也肥胖的主要原因。 ② 病态性肥胖 主要由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脂肪代谢异常,可导致肥胖症或称症状性肥胖,多达20余种疾病都可导致病态性肥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垂体病变等。

为什么儿童会得肥胖症

儿童肥胖症的发生通常不由单一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饮食因素、运动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 (1)肥胖儿童普遍食欲都比较好,即便在不饥饿的时候也有旺盛的食欲。食欲好,且喜欢吃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及零食。吃得多的同时进食速度比较快,因此能量摄入更多。 (2)运动不足肥胖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3)调查发现父母均肥胖儿童的肥胖率为 33. 6%,显著高于父母均正常儿童的肥胖率。 (4)目前研究发现,孩子出生时体重过重和过早地进行非母乳喂养也引起儿童肥胖症的可能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