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高血压防治的八大误区
细数高血压防治的八大误区
如何预防高血压
1、注意养生和保健:中医认为,先天体质不足,后天情志不畅和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可导致人体肝肾阴虚、肝火上扰,阴阳失调、脾胃不足、血脉凝滞从而引起高血压。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度劳累,保持大便通畅。可按摩印堂穴、桥弓穴、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按摩关元、气海、神阙穴、肾腧穴、合谷穴、曲池穴、太冲穴、太溪穴等达到调和阴阳、疏肝理气、补气养血作用。从而来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使体液调节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心脑血流供求平衡,达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2、经常测量血压:是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举措。高血压病的隐患始于青少年和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如父母均患有高血压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46%;如父亲或母亲一方患有高血压病者,其子女患病为28.3%。所以,30岁以上的人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平时如果莫名其妙地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及现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随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人及服用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阻断药的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控制体重:控制体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肥胖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据文献报告,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高血压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患者除了应坚持药物治疗外,经常用中药泡茶饮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4、控制血脂升高:保持血脂正常,减少钠盐。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少食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因为高血脂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变窄,血流不畅,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更多健康知识,请搜索微信号:安维信)
5、绝对不要吸烟少酗酒:因为吸烟和酗酒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对心肌梗塞的危害与吸烟指数(吸烟包数/日×吸烟年限)的平方成正比,吸烟量大1倍,危害为4倍,吸烟量大2倍,危害达9倍。同理,当吸烟量少于5支/日时,吸烟的相对危险度已很低,因此如吸烟者不能彻底戒烟,可劝其减少吸烟量至每日5支以下。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6、每天坚持适度运动:运动可保护脑力和体力直辖市,是预防疾病和强身、壮体的重要法宝。但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量要适度,贵在坚持。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一般中老年人不提倡举重、角斗、百米赛这种无氧代谢运动,而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为好,各人随意选择。进行运动时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注意周围环境气候,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时要注意保暖,防中风。 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 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
7、注重心理卫生:心理因素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老年人要善于自我调整情绪,学会排解忧烦,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兴趣和爱好,保持乐观情绪,达“泰然增年华,丰硕度岁月,豁达处世事,安详辞世间”。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快乐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总之, 在生活过,程中要消除和控制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对临界性高血压或有家族史 的子女则应采取个体预防措施,如严密随访观察、控制饮食质量,避免精神应激、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调压药等。
防治高血压的8个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患者必须绝对严格限制饮食
一般讲,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饮食,但过分严格地限制饮食是不合适的。高血压患者主要限制食盐及高脂饮食,应多吃蔬菜、水果及其他低热能饮食。
误区二:心脑肾功能已经损害的病人不宜将血压降
过去曾经认为,心脑肾功能已经存在损伤的病人,血压应该高一点以便维持该脏器的血液供应,降低血压会加重缺血。当前的观点认为,对于心脑肾靶器官业已受损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更加需要积极降压,以便保护业已受损的器官,避免因血压增高而进一步恶化。
误区三: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某些患者在使用降压药后血压稳定时,但担心耐药,就要求换药,其实没有必要。降压药不像抗菌药物,长期服用发生耐药性的机会较小。有些患者开始服用药物有效,过一段时间血压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数情况是由于病情进展所致或者发生了其他情况,这时候应该请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添加或更换降压药物。
误区四:降压药会使血压越降越低
人体中存在着十分精致而又微妙的血压调节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只要血压降至正常,医生都会酌情减少降压药量,适当的维持量不但不会使血压降得过低,还能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只有认识高血压病,才能积极预防和治疗它,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
误区五:保护血管就能降低血压
有的患者认为,服用能保护血管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及脉通等,不需要服用降压药就能降压,这是错误的。医学观察研究指出,只有遵医嘱合理使用降压药,才能降压,也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血管。
误区六:老年人的血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
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指南又指出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但这一点在国际上有分歧,因为已经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需要保护,老年人须要有和年轻人一样的血压水平。相同水平的高血压值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性要大于年轻人。
误区七:去医院复查时停止服用降压药物
一些高血压患者去医院复查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血压测量的更真实,这是错误的做法。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误区八:有贫血的人不会患高血压
贫血患者会不会出现高血压呢,一般来说呢,贫血是不会出现高血压等疾病的。原因主要是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而高血压病则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血压超过正常标准,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贫血患者同样也会患高血压病。
哮喘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哮喘有症状再治,不喘不治
许多家长只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才来医院看一下,吃点药,不重视日常的预防控制。这样对孩子的哮喘常常反复不愈,加重了病情。很多家长因经济因素和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只要不发作就给孩子停药,但不久可能复发,反而加重负担,还可能使哮喘迁延不愈。已经确定为哮喘的儿童,必须以预防为主,及时、主动预防哮喘发作,不能等到孩子有哮喘或咳嗽是才去治疗。
误区二:害怕激素副作用,不能坚持长期吸入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在气候变化、吸入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接触或食入过敏的物质,诱发咳嗽或哮喘。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吸入激素可以控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但往往害怕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激素吸入。其实,激素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一般副作用是很小的,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在哮喘发作治疗时需要全身应用激素,反而增加副作用。
高血压治疗误区
1.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2.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
3.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4.不用药亦可降压。
5.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6.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7.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8.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对于高血压治疗方式方法一定要足够的重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降压方式。
高血压防治知识是什么
遗传因素
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因素
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环境有着密切关联,高血压也不例外。
其他
(1)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2)避孕药。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年龄: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饮食: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
高血压防治8个误区
1.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2.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3.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4.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5.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6.不用药亦可降压。
7.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8.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一种致全身各脏器功能障碍的妊娠期特有的症候群。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随着天气转凉,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在我国,中青年突发心血管疾病问题日趋突出,呈低龄化态势。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澄清大众对高血脂、胆固醇等认识所存在的误区,才能更好帮助人们远离梗死和中风。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误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生活方式导致的。
误区二: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度高、血流缓慢。
误区三: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
误区四:保健品或重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
误区五:中风不能预防。
误区六: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误区七: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高血压防治四要四不要
要平稳降压,不要让血压波动太大
血压波动太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发生的危险。资料显示,清晨醒来时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意外的高峰时间段,如果对这段时间的血压控制不佳,造成血压波动过大,会大大增加发生中风的危险,甚至导致死亡。
要坚持降压,不要跟着感觉走
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终身治疗,但很多人在几个疗程治疗后血压平稳了就不再继续服药了,以为已经根治;有的人一看血压正常了就停药,担心长期服药有副作用;还有一些人凭感觉服药,以为不头晕就是血压不高,不测血压就停药。
坚持用药才能平稳降压。患者不妨选择疗效可靠、作用持久(一天服一次,具有24小时降压作用)且不易受其他药物影响的长效降压药,如各类降压药的缓、控释剂。服用长效降压药可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更利于平稳地控制血压。
要适宜运动,不要长期饮酒
高血压患者首选快走运动,也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扭秧歌、跳健身舞、跳绳、爬山等有氧运动。患者每天最好走3公里,30分钟走完(最好一次走完,两三次走完也可以);每周最少运动5次;运动量达到中等量为好。
有人发现,少量饮酒在增加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同时,也会升高甘油三酯,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所以说,高血压病人虽不必绝对忌酒,但是应该因人而异,不应该长期少量饮酒,更不要低估嗜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要低脂低盐,不要过饱
宜低脂、低盐饮食。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饮食,烹调时少用动物油,尽量用植物油;每日用油量应小于50克;忌吃油炸、油煎食品;每日用盐量5~6克,血压高时限制在3克以内;忌吃咸肉、咸菜、咸蛋等食品。
忌过饱、贪杯。老年高血压患者消化机能减退,过饱易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胃肠炎等疾病;过饱可使膈肌位置上移,影响心肺功能;过饱还会让心脑供血相对减少,可能引发中风;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烈性酒,可使血压上升。
高血压防治四大误区
误区一:药物追新求贵
门诊常见有的病人点名要药,让医生开广告上推荐的“最新、最贵”的药。事实上,降压药和其他所有的药一样,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二:自作主张换药
有不少病人在用药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咳嗽、颜面部潮红等,就自作主张随意换药,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实,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要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不应随意换药。如出现不良反应,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对用药进行调整,千万不可自作主张不断换药。
误区三:忽略心血管风险管理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只考虑血压水平的达标,没有客观评估综合疾病以及心血管风险,例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因此,在治疗初期就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误区四:儿童不会得高血压
群众普遍认为,高血压是发生在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之间的慢性综合症。临床实践证明,十几岁的孩子,甚至一两岁的孩子也会患有高血压。重视高血压,也要注意孩子,尤其是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