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

1、饮食量大:

一些1型糖尿病人因工作等众多原因,养成了暴饮暴食的坏毛病。图一时之快,完全不顾及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样口福是满足了,可身体其他器官可就受苦了。所以,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人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一定要有节制。

2、外伤感染:

病毒感染、有创伤或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焦虑,烦躁,劳累,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应激情况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情绪多变:

由于1型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所以会使很多人出现暴躁等及其不稳定的情绪,而处于应激状态的话,也是很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淡定,不要钻牛角尖。

1型糖尿病的食疗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有那些呢?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以及饮食都不是很了解,导致患者减少饮食,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么如何治疗1型糖尿病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介绍一下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上述介绍的是饮食疗法对于治疗1型糖尿病只能有效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病情,不能完全治疗好1型糖尿病,如果患者想更好的对1型糖尿病进行治疗最好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1型糖尿病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并发慢性的疾病。1型糖尿病患上之后对于他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会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以及、脑大血管病变等慢性的疾病,并发症相当凶险,因此患上1型糖尿病之后不要忽视,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的工作。

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还会出现的症状就是低血糖反应,这个也是1型糖尿病患上之后对他人体的影响,轻度低血时患者身体会出现的患者的症状包括心慌、手抖、饥饿、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患上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一旦确诊患上1型糖尿病,不要耽误一定要重视治疗工作。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或明显消瘦。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影响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高血糖临床症状,病人身体会出现的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身体会伴随出现的症状就是体重下降、明显消瘦。

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也会导致对于身体的影响就是并发症,其中会出现的并发症还有就是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尿中会出现酮体,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药物

按高血糖类型选药

还有就是我们要根据高血糖的类型来进行选择药物,如血糖升高的时间不同,药物也有所差别,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餐前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按有无其他疾病选药

如果不仅仅是患上糖尿病,还有一些其他疾病,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也需要顾及到。如果患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按年龄大小选药

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

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依患者体形选药

患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体型来选择药物,肥胖的人和瘦人使用的药物也不完全一样,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的副作用,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运用此类降糖药物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瘦,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致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对于消瘦者很合适。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偶有患者在成年甚至老年发病,1型糖尿病症状较重,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患者起病较缓慢,症状较隐匿,患者多为肥胖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常正常或偏高。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血糖水平可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分娩后持续保持高血糖。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症。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迅速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通过住院,可以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学会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通过合理的治疗,加上合理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来摆脱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摆脱糖尿病的并发症,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3、血糖忽高忽低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找出病人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同时,患者可以得到科学指导,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消除导致血糖波动的各种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糖尿病人在手术期(包括小手术在内)、妊娠期间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与专家及时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按年龄大小选药: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按高血糖类型选药:还有就是我们要根据高血糖的类型来进行选择药物,如血糖升高的时间不同,药物也有所差别,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餐前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按有无其他疾病选药:如果不仅仅是患上糖尿病,还有一些其他疾病,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也需要顾及到。如果患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和妊娠

糖尿病与妊娠: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合并妊娠

分类

孕前糖尿病患者的妊娠:1型与2型糖尿病者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耐量减退(GIGT ):是以后转为GDM(约1/3GIGT)高危因素

妊娠期糖尿病

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于正常妊娠,且胰岛素抵抗增加和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脂类及氨基酸浓度高于正常孕妇,尤其是甘油三脂量

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

胰岛素不足或缺乏致空腹及餐后高血糖、高胰岛素、高脂血症

胰岛素治疗期间,较非孕1型糖尿病者发生低血糖比率增高,这与1型糖尿病孕妇的对抗及调节低血糖反应能力进一步受损有关

正常妊娠代谢变化有致糖尿病发生倾向

糖尿病合并妊娠致各类物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导致对母儿不良影响

控制代谢状态正常化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增强机理研究

随孕期增加,孕妇血中各激素:皮质醇、孕酮、胎盘泌乳素(或绒毛泌乳素,HPL或HCS)、垂体泌乳素(PRL)及雌激素量渐增,并与抗胰岛素力渐增相平行;这些激素量增加,使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给非孕妇上述激素,可诱发类似胰岛素作用受损引起的代谢变化

脂肪和骨胳肌组织处于上述激素环境中,由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率明显降低;在多种激素结合的环境中,该摄取率降低更为明显

餐后血糖高症状诊断

餐后血糖高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即可确诊。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升高常见于糖尿病。高血糖症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上限7.3mmol/L(130mg/dl。

在糖尿病诊断后要进行分型判断,2型糖尿病又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昆虫胰岛素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1、糖尿病高血糖者,轻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者,1型糖尿病正在注射胰岛素者。

2、高血糖人群有明显并发症,血糖居高不下者

3、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等症状者。

4、测试尿糖呈阳性或血糖偏高者。

5、有高血糖引起的疲倦乏力、失眠、浮肿、眩晕、四肢病变、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皮肤瘙痒、视力间断性模糊等各型糖尿病者。

6、伴有高血糖、高血脂者。

7、常年服用其它药物效果不明显,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患者。

8、2型糖尿病相应症状者。

哪些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

1、Ⅰ型糖尿病患者

本型糖尿病以前也被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是指该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并不是像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胰岛素依赖就像上瘾一样可怕。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该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就要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在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死于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即通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

2、“久病”的患者

2型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而使胰岛素相对缺乏。由于体内尚能分泌胰岛素,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不会因为不使用胰岛素而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以前也把该型糖尿病称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但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大约在患病8—10年左右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这时如果不用胰岛素,血糖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由高血糖所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就会出现明显的进展。因此,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的角度上讲,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必须用胰岛素。

3、早期患者强化治疗

我国和国际上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给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2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有些患者在3年内不需要任何药物,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因此,刚被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好,也最好使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胰岛β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能更好地分泌胰岛素。

4、“多病”的患者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状况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谢紊乱,比如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可能会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的高渗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缺氧(比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副作用加重。

胰岛素是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是目前所有的降糖药中最安全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在需要使用胰岛素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接受胰岛素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或因血糖控制不好而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缩短寿命。

5、糖尿病孕妇

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控制糖尿病孕妇的高血糖,但药物对胎儿是否有影响却没有临床试验的证据。而胰岛素是生物体内自然的激素,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因此,糖尿病孕妇当血糖高到依靠饮食和运动而不能控制时,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保证母婴安全。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吃饱了犯困小心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将糖尿病分为4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

吃饱了犯困小心糖尿病

吃饱了就困的人很多,但程度有别,如果饭后困得严重,最好去查查血糖。因为血糖高的时候,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直接引起困倦。

饭后困的原因,人们一直以为是因为吃了东西之后,血液从大脑跑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大脑缺血而困。事实上,饭后的困和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有关。“食欲素”的高低,与人的饥饿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关系。“食欲素”水平低时,人就会觉得昏昏欲睡和不想运动;“食欲素”水平高时,人就会变得清醒且活跃。血糖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导致“食欲素”水平下降,进食之后,特别是进食的食物比较容易消化,淀粉类食物比较多时,血糖的升高更快,这个时候人就更容易犯困了。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适合运动治疗

其实除了不适合运动的,其他都适合运动治疗。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适应症,通常认为下列患者比较适合。

(1)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初发糖尿病,血糖不是很高,没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2)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这个好理解,重要是减体重。

(3)处于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如果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常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需暂缓运动特别是比较剧烈的运动。

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 如何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高于7.0mol/L或餐后2h血糖高于11.1mol/L。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糖尿病1型和糖尿病2型,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胰岛素作用不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发生胰岛素抵抗有关。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了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

相关推荐

怎样预防糖尿病才能更有效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

糖尿病的日常监控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自己的肾脏

已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降低1/3。患者如果已出现早期肾病,为了控制好病情,保护现存的肾脏功能,应使用对肾功能损伤较小的药物,或者积极接受胰岛素治疗。 第二个措施就是控制好患者的血压,高血压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应该饮食清淡,少吃盐,已有血压高者要毫不犹豫地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首选

晚上睡觉手发麻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几率是40%-80%,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手指、足趾麻木。 糖尿病的其他症状: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的表现。需要再结合临床血糖检测这个金标准。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选择降糖药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速度越来越迅猛与中国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还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是人类主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需要尽早科学、规范地治疗。那么,面对市面上这么多的降糖药物,患者该如何科学的选用呢?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的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胰岛素抵抗贯穿始终,而胰岛素分泌则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因此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

生活中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

1、我们可以经常参与运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很好地预防1型糖尿病,每天进行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内容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这是绝对有效果的方式。不仅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能提高您的身体免疫力,顺便可以塑形瘦身,一举三得!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2、控制血压: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3、控制

糖尿病的分类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

糖尿病分为哪几个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

怎么运动能降低血糖呢

糖尿病人在天突然变冷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代谢减慢,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或不易控制。 运动锻炼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如进行30分钟的运动后,血糖可降低12至16%。临床研究发现,运动能使胰岛素消耗减少,减轻胰岛细胞的过度负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此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和外来注射的胰岛素不敏感,通过运动使体重减轻后,可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机体的血糖值,从而使胰岛素的用量减少。通过运动还能使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