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酒的误区
中药药酒的误区
误区一药酒补酒不分 服用药酒前须认清功效。通常药酒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养生性药酒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其服用对象和服用方法均较严格。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一般都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能作为日常服用之品。
误区二就餐时饮药酒 很多人在聚餐时会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觉得既滋补又助兴。但是,药酒是有药效的,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吃饭时喝药酒不仅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还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误区三喝药酒多多益善。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在服用药酒时,要根据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或每日3次为宜。与过量服用白酒不同,大量服用药酒的后果与过量服用药品相同,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四千人一方。 中医强调,选用药酒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者,应选用滋补类药酒,如五味子酒、十全大补酒、人参酒等;风寒、中风后遗症者应饮活血化瘀类药酒;有月经病的人,可饮用调经酒、当归酒等;风湿病患者可选用风湿药酒、五加皮酒、木瓜酒等祛风湿药酒;肾阳虚、勃起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鹿鞭壮阳酒、淫羊藿酒、参茸酒、海狗肾酒等壮*药酒。
误区五药酒越陈越好。很多人认为,酒是陈的香,药酒也应该是泡的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的情况下,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如果继续长期储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使酒精度下降,酒味变淡,香气消失,药效也会受到影响。若出现大量沉淀物或已酸败变质,则绝对不能再饮用。
生精补肾中药药酒方
第一:蛤蚧大补酒
材料:肉苁蓉、蛤蚧、北芪、当归、龙眼肉、淮山药、川穹、鹿茸、锁阳、黄精、白酒
做法:将所有准备好的中药材一起清洗干净,然后一起放入坛子中,最后倒入准备好的白酒,搅拌均匀之后密封好;最后放入阴凉的位置,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取出,每天早晚的时候服用适量。
功效:这种补酒具有很好的壮阳补肾的功效,并且对于补血、益气效果都是非常的不错。如果患者由于身体虚弱或者是过于劳累出现了气喘以及咳嗽的情况,甚至还伴随有腰膝酸软以及阳痿早泄的情况,那么每天三餐服用这些补酒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注意事项:这道方子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但是等到身体恢复健康之后最好能够停止服用,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第二:补肾生精酒
材料:肉苁蓉、锁阳、巴戟、红枣皮、当归、淫羊藿、熟地、黄芪、菟丝子、桑葚、肉桂、甘草、白酒以及前仁
做法:将准备好的所有中药进行加工,并且研磨成为粉末,最后装入纱布之中扎紧口袋;将准备好的纱布袋放入坛子之中,随后倒入准备好的白酒,改善盖子进行密封;将坛子放到阴凉的位置进行储存,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开封服用了;应该首先将纱布袋子去除,然后进行过滤。
功效:这道食谱具有很好的滋阴壮阳的作用,对于一些阳痿还有肾虚的情况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如果身体还出现了四肢无力以及耳鸣眼花的情况,那么服用这种补酒也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仅以每天可以按照三餐的时间服用三次,最好能够在饭前服用,这样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注意事项:如果患有出现了感冒发热或者是患有胃肠道疾病以及肝病的情况,那么小编并不建议服用,避免病情加重。
第三:蛤蚧参茸酒
功效:蛤蚧、人参、鹿茸、肉苁蓉、巴戟天、白酒以及桑螵蛸
做法:将鹿茸切成薄片备用,人参切小段备用,蛤蚧则是去掉头尾部分然后研磨成为粉末;其他的中药材则是研磨成为粉末;见所有的药材一起放入纱布之中包裹好,然后扎紧口袋;将白酒放入酒坛之中,随后放入纱布袋子;改善盖子之后密封,然后放到阴凉的位置储存;每天都要摇晃酒坛几次,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开封服用了。
功效:这道方子具有很好的壮阳补肾以及补充元气的作用,服用之后身体的经血会获得更加的充足,腰膝酸软的问题也会获得很好的治疗。另外,如果是一些过于疲惫、食欲不振、气短、精神萎靡以及女性宫寒的问题也可以服用这道补酒,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服用方法:建议每天早晚的时候服用一次,最好是能够加热到温的时候空腹喝,这样补益的作用更大。
第四:壮腰补肾酒
材料:人参、鹿茸、蛤蚧、冰糖、米酒、杜仲、肉苁蓉、巴戟
做法:将鹿茸切片备用,然后所有的中药材包裹好之后和米酒一起浸泡,并且密封好;大约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取出中药材服用了。
功效:这道生精补肾中药方具有很好的强壮筋骨以及壮阳补肾的作用,特别适合男性在出现腰膝酸软或者是阳痿的情况调养身体。另外,女性也是可以服用的,如果出现了性欲下降或者是血压降低以及腰膝酸软的情况。
注意事项:这种补酒对于身体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身体状况都是适合服用的,如果是高血压患者,那么最好不要服用,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中药进补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常见的解酒误区有哪些
解酒误区之浓茶解酒
浓茶和酒两者合在一起会大大加重心脏的负荷,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因此心脏有疾患者切忌用浓茶解酒。饮酒后饮茶,可促使尚未氧化的乙醛过早进入肾脏,而乙醛对肾脏有损害作用。
解酒误区之喝醋解酒
人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可使胃和十二指肠充血,胃酸分泌增加,同时促进了胰液的大量产生。此时喝醋,不仅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更易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性胰腺炎等病症。
解酒误区之汽水解酒
汽水对人的胃肠有损害,会刺激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影响消化酶产生,甚至会导致急性胃肠炎、胃痉挛。患有肠胃病的人,在醉酒后大量喝汽水,可能会造成胃和十二指肠大出血。血压不正常的人,酒后喝汽水,可导致血压迅速上升。
解酒误区之催吐解酒
不少人采用的“秘诀”就是喝多了之后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呕吐之后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但专家指出,这属于“危险动作”。
抠喉咙催吐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其次,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解酒误区之吃解酒药能解酒
吃药的速度赶不上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酒喝入肠胃后,不到5分钟就能进入血管,迅速扩散到全身,酒精流经之处——肝、胃、心脏、大脑均可造成损害。吃“解酒药”时,酒精早已进入血液,解酒药来不及发挥作用。即使喝完酒立即吃解酒药,药物的吸收速度远远比不上酒精扩散速度。
饮用药酒的五个误区
药酒即称之为药酒,必定是有一定的药效,可以治疗疾病。所以饮用药酒要根据体质、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不同来辨证饮用,对症下药,不过很多时候一些朋友会有这样那样的饮用误区,下面小编介绍饮用药酒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药酒补酒不分
服用药酒前须认清功效。通常药酒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养生性药酒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其服用对象和服用方法均较严格。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一般都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能作为日常服用之品。
误区二:就餐时饮药酒
很多人在聚餐时会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觉得既滋补又助兴。但是,药酒是有药效的,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吃饭时喝药酒不仅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还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误区三:喝药酒多多益善
古代医学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在服用药酒时,要根据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或每日3次为宜。与过量服用白酒不同,大量服用药酒的后果与过量服用药品相同,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四:千人一方
中医强调,选用药酒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者,应选用滋补类药酒,如五味子酒、十全大补酒、人参酒等;风寒、中风后遗症者应饮活血化瘀类药酒;有月经病的人,可饮用调经酒、当归酒等;风湿病患者可选用风湿药酒、五加皮酒、木瓜酒等祛风湿药酒;肾阳虚、勃起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鹿鞭壮阳酒、淫羊藿酒、参茸酒、海狗肾酒等壮阳药酒。
误区五:药酒越陈越好
很多人认为,酒是陈的香,药酒也应该是泡的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的情况下,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如果继续长期储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使酒精度下降,酒味变淡,香气消失,药效也会受到影响。若出现大量沉淀物或已酸败变质,则绝对不能再饮用。
由于药酒以酒泡制而成,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以及对酒精过敏的人和孕妇、乳母等。只有正确、适量、合理饮用药酒,才能对身体有所裨益,如若乱服或无剂量限制,极易造成药物或酒精中毒,出现老年痴呆、智力减退、多发性神经炎等病症。
中药治肿瘤误区
误区一:把中药当成“最后一根救命草”
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中药最好是提早介入,全程参与。在肿瘤手术过程中,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中药治疗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其敏感性,为放疗、化疗保驾护航,在康复期,也应持续用中药进行调理。但许多患者是在西医多重治疗以后,出现晚期的复发转移并且无计可施时才去寻求中医,这时候病人的全身功能状况已经衰竭,虽然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痛苦,但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因此,如果已经到了疾病的最后阶段再来抓住中药当“最后一根救命草”,那样起不到好的疗效。
只有提早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保持机体功能稳定,解决患者在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带来的损伤及免疫力不足等问题。
误区二:处方讲究大、全、猛
曾经我治疗过一位肺癌患者,其感冒后出现胸水,就自作主张去找所谓的某“江湖名中医”服用中药,结果又吐又泄,差点虚脱,来找到我的时候,他的脾胃功能完全紊乱,嘱咐他连吃了几天粥和清淡饮食,又用了3个月养胃的中药才调理好。
其实,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现在有很多中医师在治疗肿瘤时,一味强调大方、全方、重方,置患者脾胃于不顾,殊不知,这样非但对患者无益,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因此,中药治疗肿瘤时,首先要考虑兼顾脾胃。而且,不是所有的中医师都有医治癌症的经验,所以患者一定要选择具有从业资质的正规肿瘤专科医院的中医师进行中医药治疗,不能迷信于一些“江湖名医”。
误区三:“以毒攻毒”治疗肿瘤
部分医生、患者偏信“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迷信蝎子、蜈蚣、蛤蟆等毒性较大的偏方,大量使用毒性药物抗癌,结果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曾经我有一名肺癌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听信别人说一种偏方能够治愈他的病,就跑去吃他的偏方,结果偏方中含有大量毒性药物。一个月后该病人面目俱黄,回医院重新检查,发现他的黄疸指数很高,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还出现大量胸腔积液,导致了疾病的恶化。由此可以看出,“以毒攻毒”的做法不可取,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中医学在肿瘤方面的运用,大家已经发现,盲目以“攻”为主的中医治疗方式并不适合肿瘤治疗,反而会损伤患者正气。中医药治疗更应该“以人为本”,目前国内主流的中药抗癌多推荐扶正培本的学术观点,使患者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
误区四:用人参、雪莲等进补药抗癌
说到“扶正培本”,很多人会简单认为“吃补药”。经济条件好的人会选择吃人参、雪莲、虫草等珍贵药材来补身体,认为吃得越珍贵,效果就会越好。殊不知,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中药治疗讲究性味和“辨证论治”,根据每个人病情和体质的不同进行搭配。一味用名贵药物进补,可能会让有淤血、息肉、包块等实证肿瘤患者病情加重,“闭门留寇”,越补越坏事。
我之前治疗过一位鼻咽癌放疗的患者,听家里亲戚介绍说人参可以抗癌,就专程托人从东北买来了昂贵的野山参,结果吃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开始流鼻血,每天口干舌燥,进食不下,人反而越来越虚弱,找我来看的时候,舌苔都快变成黑色了,我赶紧让病人把他吃的野山参停了,并辨证使用中药调理数月余。人参性温热,野山参更甚燥热之品,放疗患者本来就有热毒,此时进补无异于火上浇油,让病情加重。
误区五:中医脚穿西医鞋
“肿瘤治疗效果好不好,关键看肿块缩小程度”——不少人用此评价中医和西医的疗效。更有人因为中药治疗肿瘤时,包块缩小或消灭程度不及西医治疗,而放弃中药治疗。
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医疗是以不伤害为原则,中西医侧重点不一样。中医更注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中西医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不应相同。因此,肿瘤患者及家属不要只盯着包块是否缩小来判断中药治疗效果,应该多从患者的身体状况整体考虑。把恶性肿瘤看成一种慢性病,接受“带瘤生存”的思想。
误区六:吃中药一味忌口
“吃中药忌口”怕是很多肿瘤患者的共识,但实际上,肿瘤治疗期间不必过分忌口。相反,因为肿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更应注重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物,比如牛羊肉、牛奶、鸡蛋、新鲜瓜果蔬菜等。
当然,明确跟癌症有关的食物要适当忌口,比如乳腺癌患者要少吃肥肉等高脂肪含量的食物;胃癌患者要少吃盐;食管癌患者要少吃酸菜等等。
中药的进补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误区3: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中药药酒的作用
药酒的选用,除了要了解前面所讲的“药酒的适用范围和禁忌”外,还要熟悉药酒的作用,并选用适宜药酒。
药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由于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
就其总体而言,药酒的作用非常广泛,既有补益人体之阴、阳、气、血偏虚的补性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药性药酒,其作用也有区别。如以补虚强壮为主的养生保健美容药酒,主要作用有滋补气血、温肾壮阳、养胃生精、强心安神、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以治病为主的药性药酒,主要作用有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舒经通络等。疾病不同,作用亦异。
药酒,是由酒与药物配制而成。然而药物的配入,是有针对性的和选择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药物不同,其药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药性药酒,是以防治疾病为主的药酒,在配方上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是专为疾病而设的;补性药酒,虽然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对人体起滋补增益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精力充沛,预防病邪袭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专门为补虚纠偏,调整阴阳而设的。因此每一种药酒都有不同的作用重点,都有其适应范围,难以尽述。每一药酒的具体作用,可参阅应用篇。
由此可见,药酒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另一主要作用,酒入药中,可以反佐或缓和苦寒药物的药性,免除了平时服药的苦涩,也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如有很多善于饮酒的人,常用人们日常食品配制药酒。既有医疗作用,又有滋补保健作用,乃一举两得之功,真可谓善饮也。
喝中药的误区
1、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
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
2、滥用“药物食品”。
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
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减低,百姓却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
喝完酒催吐仍然会伤胃
对于喝酒,大家都是用很多的方法来对付醉酒,那么大家所认为的很多方法都是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的,尤其是大家都认为喝了酒催吐会有效防止醉酒和伤胃的,其实还是会伤胃的,这种方法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有效,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喝完吐出来,喝千杯不醉?
喝酒误区:酒喝下后,马上吐出来,就能接着再喝。
这确实能解一部分酒,因为有些酒精还没来得及进入血液。但是,呕吐对胃肠道、胃黏膜有极大影响。
酒能活血化淤,喝了酒后胃黏膜处于充血状态,一呕吐胃有炎性反应,可能造成出血性胃炎、出血性胃黏膜炎等从肠胃问题。
喝酒误区:酒后吃解酒药能解酒
吃药的速度赶不上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酒喝入肠胃后,不到5分钟就能进入血管,迅速扩散到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
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所以,酒精流经之处——肝、胃、心脏、大脑均可造成损害。
吃“解酒药”时,酒精早已进入血液,解酒药来不及发挥作用。即使喝完酒立即吃解酒药,药物的吸收速度远远比不上酒精扩散速度。
酒掺饮料,浓度更小?
喝酒误区:酒掺饮料能降低酒精浓度,对身体伤害更小。
红酒兑可乐,白酒掺红牛不仅使酒的口感更好,兑饮酒者还希望把酒精浓度降下去。可惜,这样反而会加快酒精的吸收,增加酒后不适症状。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使身体加快对酒精的吸收,在碳酸作用下,酒精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糖,喝酒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增加糖分摄入,使肥胖或者慢性病加重。
红牛等功能型饮料含有咖啡因、电解质、牛黄酸,在酒精作用下会增加心脏负担,喝后容易感到心慌、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