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糖尿病怎么办

老年人糖尿病怎么办

治疗目标是良好地控制代谢,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关键是控制高血糖,同时也应注意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人进行降糖治疗时,又必须防止低血糖,因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减退、摄食减少、应急能力下降、并发其他消耗性疾病,或服用与降糖药有协同作用的其他药物等,而易于发生药物性低血糖,后者又可导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死,甚至昏迷、死亡。故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仍存在分歧,有人建议为了防止低血糖,应对老年人放宽血糖的控制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除非对那些非常高龄或寿限不长的老人以及单独居住、就医困难或有严重痴呆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其余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仍应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HbA1c<7%,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尿病的治疗应当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具体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1.糖尿病教育和自我防治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防治的核心,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通过教育,应使病人了解到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正确掌握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认识到代谢控制不佳的严重后果,对自我病情进行初步的观察,学会血糖检测、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等基本技能,以达到提高糖尿病治疗和检测的依从性,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目的。

2.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未达正常者可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3.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要注意运动方案的个体化。运动的时机以进餐后1h为好,但可灵活掌握。由于老人易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因此不宜做剧烈运动。

4.药物治疗 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到满意的控制时,应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降糖药主要有五大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胰岛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临床情况(如体重、疾病进展阶段等)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药。老年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故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且血糖轻度升高(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宜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而非肥胖者及血糖较高者则应选用磺脲类药物,磺脲类可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以控制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残存B细胞功能缓慢下降,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往往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老年患者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病人如用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仍不能将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血糖过高(>16.7mmol/L),有高渗性危险者;有急性并发症者;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者;拟手术者(尤其是大、中型手术):胰岛素可与各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使血糖达到稳定控制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由于使用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和心血管方面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高胰岛素血症)。比如使用口服降糖药时.在晚餐前加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常能有效控制全天血糖。对老年人选用降糖药时必须考虑各种药物的安全性。

(1)磺脲类:是常用的降糖药,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一般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3~5mmol/L,降低HbA1C约20%,但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副作用主要是易引趁低血糖,尤其是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氯磺丙脲,危害性更持久。因此.对老年人应选用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新近研制的格列美脲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血管钾通道、血管及心脏的影响较小,故对老人比较适宜。

瑞格列奈,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的受体位点不同,起效迅速、代谢快,进餐时服用,不进餐则不服,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因服药方式灵活且减少了由误餐或用餐推迟导致的低血糖,适用于老年患者。

(2)双胍类:可减少糖异生,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还可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性。主要副作用是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的毒副作用较少,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一般可耐受,对肥胖型病人适用,但亦有引起乳酸中毒的危险性,所以,80岁以上老人、开肾功能不全、合并较重的心肺疾病者均不宜使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为不吸收型和可吸收型两类,分别有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可吸收型亦不经代谢而从肾脏快速排泄,通过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而降低肠道的糖吸收,减缓餐后血糖高峰形成,使血糖趋于平稳,亦有益于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这类药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对老年人和肥胖者尤为适用,对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作为一线用药。亦可与其他降糖药合用。不良反应主要为腹胀与肛门排气增多,从小量开始服用,可逐渐耐受。对有胃肠疾病及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4)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三酰甘油,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该类药物有曲格列酮、赛格列酮、帕格列酮、罗格列酮和恩格列酮。由于曲格列酮可致严重的旰损害,因此,目前英国和美国FDA已禁止使用。该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5)胰岛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使用得当,可成功地控制代谢,改善症状。许多地方已推广每天注射2次中效或预混胰岛素的方案,或与口服降糖药交替或联合使用。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易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后者可通过合用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加以改善。新的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半衰期短,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较小,使用灵活方便,对老年人较为适用。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的应用使病人对胰岛素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血糖水平是调整胰岛素剂量的依据,一般3~4d调整1次,每次不超过8U。

1)适应证: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②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③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为围手术期。④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⑤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2)注意事项:①老年人应用胰岛素时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根据监测的指标定最佳剂量。②必须对血糖进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如活动量大时,血糖可能降低,胰岛素应适当减量;若有感染、各种应激情况下,血糖可能升高,应适当加量。③正确的监测方法:不能仅依靠空腹的血糖、尿糖;根据用药时间:如应用短效胰岛素则应观察注射后4小时的血糖、尿糖,中效胰岛素应观测注射后10~12小时的血、尿糖的变化;每天记录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4次血糖、尿糖;查尿糖时应先排空膀胱尿液,待半小时留查尿糖;老年人肾糖阈增高,尿糖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指标。

3)胰岛素用法:掌握胰岛素的种类和胰岛素开始作用时间、最强作用时间、维持时间。虽然这些时间只供参考,但对调整、观察、掌握胰岛素的应用非常重要,否则调整胰岛素就很盲目。老年人对胰岛素敏感,易发生低血糖。用药及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在降糖治疗时还应注意其他药物对降糖药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影响,有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还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只有对老年患者血糖的严密监测,熟悉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才能保障降糖药物安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5.并发症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1)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去除诱因。大量补液纠正脱水(可达体重的12%以上),开始以等渗生理盐水为主,若血渗透压过高可用低渗盐水(0.45%),并检测血糖、血钠和血浆渗透压,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小剂量胰岛素(0.1U/kg体重)静脉持续滴注,使血糖每小时降低3.9~6.1mmol/L。降至13.9mmol/L时改为皮下注射(每3~5g葡萄糖用1 U胰岛素),1 次/4~6h。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心衰、。肾衰等。

(2)酮症酸中毒:去除诱因。大量补液纠正脱水(可达体重的10%),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1)时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点滴,同上。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心衰、肾衰等。

(3)乳酸性酸中毒:去除诱因;吸氧;纠正低血压或循环性休克及心衰;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充生理盐水和等渗碳酸氢钠(1.25%),力争在2~8h内使血pH恢复正常;小剂量应用胰岛素,同上;静脉滴注美蓝1~5mg/kg,2~6h作用达高峰,并持续14h,具有促进乳酸转变为丙酮酸的作用。

老人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老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发病率比年轻人要高。老人糖尿病跟普通人在症状、原因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那么,老人糖尿病的特点有哪些呢?

老人糖尿病往往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老人糖尿病多数属于2型糖尿病。更多的仅仅表现为一般的乏力、易疲。

第一,对老人糖尿病患者而言,因为反应性差.低血糖发生时不出现典型症状,所以人们很难及时发现。这种不易察觉的低血糖由于未及时进食而由轻变重,可发展为低血糖昏迷。所以,老人糖尿病人更要重视平日血糖及尿糖检测。

第二,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患上糖尿病后,这些心血管疾病更加恶化,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坏疽等。所以,老人糖尿病患者病情往往会更严重。

第三,老人糖尿病人内脏功能多有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下降。在治疗的时候,不可按照中青年糖尿病那样严格要求,要想一定把血糖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容易导致低血糖。老人一旦出现低血糖。往往不易自我恢复,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老人糖尿病最好不要采用强化疗法。

老人糖尿病的症状往往都很不明显,有的甚至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症状表现,有的也仅仅是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因此,很难发现,所以老年朋友以及家属们要多注意平时身体的监测。

老人糖尿病有着自身的一些典型特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区别对待。另外,老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家人的鼓励和关心,这也是治疗的一大动力。

老年人糖尿病如何治疗

(一)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治疗及糖尿病教育2大部分。

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紊乱,腹型肥胖,微量白蛋白尿等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单一危险因素,若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则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大为增加,这种聚集现象以往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近年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2型DM治疗达到的主要目的尽量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但2型DM常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部分,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

在治疗中则应将该综合征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而不应将其各个成分割裂开来处理,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就是某些抗高血压治疗药物确实降低了机体胰岛素敏感结果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合理的治疗目标应包括: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急性,慢性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治疗伴随疾病,治疗措施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饮食治疗

大多数2型DM者有明显超重和肥胖,这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因此减肥也就成了2型DM治疗的前沿阵地,仔细评估病人的每日热量摄入,饮食癖好,进行恰当的饮食干预就构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正常体重轻体力劳动者每日热量需要为30cal/kg体重,肥胖者再相应减少,重体力劳动者酌情增加,每日热量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所占比例分别为50%~60%,10%~15%及30%~35%,碳水化合物中糖指数低,富含可溶性纤维素者优先考虑,蛋白质摄入不宜过多,因高蛋白摄入有害于肾脏,脂肪应选多不饱和,单不饱和,饱和脂肪各占1/3,有研究发现2型DM者常有血浆低镁及红细胞低镁,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尿失镁多有关,而细胞内低镁胰岛素作用会受到损害,已有观察表明长期补镁可改善胰岛B细胞的反应性及胰岛素的作用,2型DM病情严重有明显消瘦者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以维持正常体重。

2.增加体力活动

现已明了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这种作用来自改善骨骼肌最大氧摄取,降低体重和脂肪细胞体积,上述作用增加工作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所需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而对2型DM患者有利,几个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坚持运动可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提高HDL’C水平及降低血压,加之减肥及改善某些人的高胰岛素血症,对减少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聚集性”十分有效力,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视病人总的健康状态而定,且应照顾病人的兴趣以利长期坚持,已有心脏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者做剧烈运动会使病情恶化,故多散步,少乘电梯是增加每日能量消耗的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走5000~6000步较合适,可以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包括脉搏,血压,静息及运动心电图,眼底检查等),糖尿病患者不宜进行潜水,跳伞之类危险的运动,运动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人有时会引起低血糖,应对病人指出这一点,一旦发生及时处理。运动及饮食治疗及所引起的减肥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础。

3.药物治疗

若饮食及运动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应予以药物治疗。

(1)磺脲类:这类药物对许多2型DM病人的血糖控制有益,在非肥胖者应作为一线药物,其主要药理作用为刺激胰岛素释放,也可能存在某些胰腺外的作用如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消除,药物疗效出现的早晚及降糖作用延续时间的长短是选用何种磺脲药物的重要因素,迅速起效的药物特别受到青睐,因为它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胰岛素分泌“即刻相延迟”,从而减轻其后高血糖的程度,作用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增加迟发低血糖的危险及药物对该种药物“降敏”的机会(使继发失效),另一偏爱短药物的原因是试图减少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后者疑为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

使用磺酰脲类药物最主要的危险是发生低血糖,这种危险性在年老及伴肾损害者尤为突出,可因伴随使用其他药物如磺胺类,阿斯匹林,布洛芬,氯贝丁酯(氯贝特),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双香豆素等而诱发,饮酒在某些病例也增加低血糖的机会,磺脲类药物其他副作用为肝功损害,皮疹及血细胞减少,因此有转氨酶升高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定期化验肝功能及血象以及时发现肝损害及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此类药物的禁忌证为孕妇,大手术期间,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碘胺类药物过敏,此类药物中氯磺丙脲因易致低血糖而在临床极少使用,格列本脲(优降糖)(及消渴丸)使用过量,尤其是在食欲差进食少而继续服药者常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此时的抢救绝不仅仅是静脉注射一次葡萄糖使病人清醒就大功告成,如不继续静脉滴注足够葡萄糖常常再度陷入昏迷,所以应观察2~3天才能确保安全,格列喹酮(糖适平)是唯一极少从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可用于轻度肾功能障碍者,惟其降糖作用较弱,磺脲类药物一般不用于肥胖者,因该药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患者服药期间体重会明显增加,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不利于控制病情。

(2)双胍类:20世纪50年代末期双胍类药曾广泛用于2型DM的治疗,后因发现易招致乳酸性酸中毒而在大多数国家被禁用,这是因为苯乙双胍有亲脂的芳香基因,无氧代谢增加使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率高达每1000人年0.64%,死亡占其50%以上,在我国该药一直被谨慎地用于临床,但限于年轻,蛋白尿阴性,无肾功能损害及缺氧性疾病者,近年来国外对二甲双胍进行了再评价,数万病例研究表明其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机会仅为1000人年0.03~0.08,已成为肥胖2型DM治疗的一线药物,其药理作用提高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而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肝糖原输出同时还可能减少了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有报道,每天剂量1.5g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提高18%,本药有显著降血糖作用但单独使用不诱发低血糖,因乳酸依赖肝脏代谢及由肾脏排泄故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本品也有专家认为本药使用的重要依据是禁忌证而不是年龄,严格遵守禁忌规定,老人使用也是安全的,用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乳酸浓度,血肌酐超过1.3mg%,尿素氮超过23m%或乳酸浓度超过3mmol/L应停止使用,部分病例发生严重腹泻腹痛应改用其他药物,有报道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中发生维生素B12缺乏并主张适当补充之。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拜糖平):是德国Boyer公司开发的1990年上市的又一类新的抗糖尿病药物,现已有50多个国家销售,它通过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绒毛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减慢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降解,延缓其吸收从而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其降糖作用与剂量相关,降血糖的同时血浆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显著降低,通过观察发现100mg,3次/d(吃第一口饭后立即服用)24周时空腹及餐后1h血糖均值下降3.2±0.3及5.8±0.5mmol/L,主要副作用为腹胀,多能忍受,与剂量相关并且有自行缓解倾向,其机理是剂量无过大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消化过度抑制,有较多剩余碳水化合物进入下段小肠及结肠,细菌分解后产气较多,减少剂量有助于改善症状,此外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下段小肠α-葡萄糖苷酶被诱导出来故症状也可减轻,本品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4)胰岛素增效剂:罗格列酮(Avandia):为美国Smitldine Beecham公司研制的新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化学结构与作用和曲格列酮相似,但其作用比曲格列酮强约100倍,而其肝毒性明显低于曲格列酮,至今临床观察数千例病人,尚未发现有明显肝毒性者,但有肝病或肝功损害的病人其清除明显减低,尚未发现有肾脏损害。

罗格列酮每片2mg,4mg,8mg,剂量2~8mg/d,1~2次/d口服。

(5)非磺脲结构口服药:瑞格列奈(rapaglinide,Novonorm,诺和龙),由丹麦NovoNordisk公司研制,其化学结构属甲酰甲基苯甲酸(CMBA),与传统的磺脲类结构不同,但其降糖机制也是通过抑制胰岛B细胞膜上的ATF-敏感钾通道,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释放,但其在B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不同于磺脲类,而且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及不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其降糖作用比格列本脲(优降糖)强10~20倍,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口服吸收快(0.5~1.5h),半衰期为1~1.5h,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主要有肝脏代谢,由胆汁排出,低血糖发生率为16%(格列本脲(优降糖)为20%),但严重低血糖反应发生明显低于磺脲类药物,因此瑞格列奈(诺和龙)是较安全的口服降糖药,无肝肾毒性作用且胃肠道反应罕见。

瑞格列奈每片0.5mg,1mg,每次0.25~0.5mg,进餐即时服用,最大剂量4mg。

(6)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磺酰脲类与双胍类合用:磺酰脲类是非肥胖2型DM的第一线药物,双胍类是肥胖2型DM的第一线药物,非肥胖2型DM在磺酰脲类药物失效时加用二甲双胍可使1/2~2/3病例在数年内血糖控制满意,但原以双胍类药物治疗者再加以磺酰脲类则较少应用,此二药组合时应全面考虑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开始以“两个”小剂量,然后根据需要使剂量逐渐增加,治疗开始时因基线血糖水平较高,可能需1~2周才能达满意效果,长期治疗中血糖会进一步下降,届时一定要逐步减少药物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

②磺胺脲与阿卡波糖(拜糖平)合用:这种联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饮食加磺脲药控制很差的病例加以阿卡波糖 100mg ,3次/d,使餐后血糖下降58%±10%,还有人发现这种联合使OGTT血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下降15%~18%,且对格列本脲(优降糖)的药物动力学无影响。

③双胍类与阿卡波糖(拜糖平)合同:这两种药物胃肠道副作用的“叠加”,如果想做这种联合,应考虑到阿卡波糖可能会修正二甲双胍的药物动力学作用。

(7)胰岛素:胰岛素是IDDM治疗的必需,没有合理的胰岛素治疗1型DM患者不仅并发症进展迅速,经常因急性并发症住院抢救,生存时时刻刻受到危胁,2型DM病人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均不能使血糖满意控制时,也应及时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我们通常称这些需要有胰岛素治疗的2型DM为“Insulin required”病人而不称其胰岛素“依赖”(Dependent)型,详细讨论各种胰岛素治疗更为重要,作为总的原则,发生糖尿病酮症(伴或不伴有酸中毒)高渗非酮症昏迷,进行性视网膜病变,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手术,妊娠,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则均需用胰岛素治疗,恰当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仍超过10mmol/L者也应用胰岛素治疗,由于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胰岛素的使用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谷氨酰脱羧酶(GAD)抗体测定的开展使医生们发现原来临床诊断的2型DM实际上是一类缓慢发展型的1型DM,又称成人缓进型自家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lmmune diabetesin adrlt,LADA),对这部分人早期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会有利于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有利于长期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这类病人的临床特征为:非肥胖,C肽(或胰岛素)水平较低,有些已发生过酮症,免疫学测定常发现ICA或GAD抗体阳性,部分病人伴有其他自家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从口服降糖药过渡到胰岛素治疗者,治疗初始阶段每日胰岛素剂量仅为0.3~0.5U/kg体重,可从小剂量餐前正规胰岛素4U开始后逐渐增加至餐前6U,每日总量超过20U者应将剂量进行分配:早餐前剂量最多,晚餐前次之,午餐前再次之(例12U,8U,6U),治疗中全日剂量及其分配均应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如用 中效胰岛素(NPN),剂量分配可按早餐前,晚餐前比例2∶1,混合用正规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 (PZIO时PZI不宜超过 RI的1/2),混合用NPH和RI时比例为2∶1或3∶1为宜,应当承认在我国上述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法并未能在多数病人使血糖水平达良好控制,在世界范围内情况稍好些但也难令人满意,近来国际上根据美国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中心治疗经验,提倡进行强化治疗,这种治疗要求将患者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70mg%~120mg%,餐后2h血糖低于180mg%,凌晨3点血糖大于65mg%,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低于6.05%,上述目标以每日注射3次4次胰岛素来实现,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减少54%~76%,微量白蛋白尿减少39%,临床蛋白尿减少54%,神经病变减少60%,足见良好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强化治疗的副作用是使严重低血糖增加2~3倍,趋向超重的风险增加1/3,有增殖性或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的强化治疗开始阶段有使视网膜病恶化的危险,因此,提出强化治疗的禁忌证为下述病例:有不自觉性低血糖,有活动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已有冠心病或脑血管病,有晚期糖尿病并发症预期寿命不超过10年,无法进行自我监测血糖者,治疗中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

顽固病例有条件也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也要酌用RI与长效胰岛素(PZI)联合应用。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胰岛素有动物(牛,猪)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合成的人胰岛素,国产的有短效及长效胰岛素,进口有丹麦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的短效,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8)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磺酰脲类与胰岛素:磺酰脲类在2型DM病人开始应用时有效,一段时间后即使用足量空腹血糖仍在180mg%以上,称为继发失效,其发生率约为每年5%,这些继发失效病例如加用小量胰岛素治疗会使许多病人血糖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满意控制,联合应用的方式有2种:白天加用正规胰岛素或夜间加用NPH,一些专家认为这类病人日间血糖难以控制是因为空腹血糖过高,而空腹血糖高是肝脏输出葡萄糖过多,睡前注射NPH可能抑制这种“输出”,从而使空腹血糖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日间血糖控制也较为容易,他们使用NPH从小剂量(20U/1.73m2)逐渐增大剂量,结果发现单独小剂量NPH组及单独磺脲药物(SU)组空腹血糖均未满意下降,而小剂量NPN+SU组空腹血糖从13.6±0.8mmol/L降至8.0±0.6mmol/L,大剂量NPN(40U/1.73m2)+SU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单独大剂量NPN(38±4U/d)效果与小剂量NPH+SU效果相似。

②胰岛素与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明显降低2型DM外周组织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但国外尚缺乏胰岛素与双胍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DM有何优越性的报道,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是无论在1型DM和2型DM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大时加用二甲双胍可使血糖控制趋于平稳。

③胰岛素与阿卡波糖:三餐前正规胰岛素治疗,餐后血糖仍高者加用阿卡波糖常使餐后血糖显著降低,有时甚至需要减少胰岛素剂量。

4.糖尿病降糖治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血糖控制不满意应逐例仔细询问有无下述使血糖升高的因素,伴随的感染,应激,心理压力,失眠,饮食不节,体重增加,心绞痛,降压药物及利尿剂应用,胰岛素剂型,注射部位的改变,女性处于月经前期等等,予以相应处理常使血糖控制变得容易。

(2)提高对低血糖的警觉:医生往往重视高血糖,而对低血糖缺乏警觉,其实医生和病人在糖尿病治疗中常常要和低血糖打交道,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高血糖更难于控制,出现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消灭低血糖(包括较大幅度减少药物剂量及适时加餐)。

(3)注意体重变化:不能使体重恢复正常的降糖治疗不应称做成功的治疗,对于消瘦的应使体重增加,超重或肥胖者应使体重有所减轻直到接近“理想体重”。

5.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

①纠正代谢紊乱。

②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

③维持正常的工作能力。

④恢复正常体重,若缺乏病人的密切配合单靠医生一方的努力很难达此目的,因此让病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知识而主动积极参与治疗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糖尿病的病理,潜在的并发症及治疗的知识极为贫乏,以致于发生糖尿病后或者悲观失望想及早退休或者四处寻找“根治”的灵丹妙药而贻误病情,因此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的一般概念,它与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糖尿病人基本饮食原则,包括标准热量及饮食成分,定时定量进食的重要性;降糖药药物的剂型,作用原则,作用时间;胰岛素的种类特点,自我注射技术(药物抽取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血糖自我监测技术(从皮肤消毒,穿刺部位,取血样,看血糖读数及发现血糖测定仪的小故障,监测次数);病情恶化时的急救联系;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及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危险及自我救助;糖尿病足的护理;运动种类的选择及注意事项;便秘与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危险的联系等等。

教育可由医生和专职护士完成,可通过办学习班集中训练,个别指导,看录像等各种形式进行,我国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尚不完善,需调动医生,护士,病人家属亲友,医药厂家,新闻媒体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办好。

当然糖尿病的治疗还应包括相关其他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的治疗中尽量先用能改善,至少不损害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药剂,α-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而不选用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降血脂治疗中的必降酯通过减低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也会改善组织的糖利用。

(二)预后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且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故预后差,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已成为老年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据估计约1/3的IDDM和54%的NIDDM死于大血管病变,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病变及泌尿系,软组织感染,成为致残的重要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不仅机体老化速度加快,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机会多于非糖尿病患者,也明显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死亡率不超过7/10万,约占人群总死亡率的1.5%,老年糖尿病的死因除第1位的大血管病变外,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及感染性疾病,高渗性昏迷虽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病死率可达20%~40%,高龄在糖尿病死亡中占有显著地位,多死于与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IGT可认为是糖尿病病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对老年IGT的多年随访研究,50%继续为IGT,30%恢复正常,20%转变为糖尿病,年转变率约为1%~5%,亦应引起重视。

老年人糖尿病概述

老年人糖尿病也称为老年糖尿病,由于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因此又根据老年人糖尿病的年龄概念衍生出了老年人糖尿病这个疾病名,但由于该病的起始年龄目前尚不统一,我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人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

老年人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人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伴随多种疾病、应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饰。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势必增加,而老年人糖尿病人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故应重视其临床特点,及早防治。

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吃什么好

现在的医学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治疗是有很多的特定的方案的,但是对于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却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医疗手段的,而且连特效药味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了解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不能吃什么对于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的治疗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下面就来说说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不能吃的食物。

各种原因引起血乳酸水平升高而导致的酸中毒称为乳酸性酸中毒。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乳酸性酸中毒被称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饮食保健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其饮食控制也不同于中年人。饮食治疗目的仍然为了降低血糖、血脂、血压和维持正常体重,但其安排方法有所不同。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故对饮食控制不宜过于严格。对于胃肠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食,可采用少量多餐。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肝、肾损害,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宜低脂、低盐、戒酒等。由于肾损害,蛋白质丢失较中年人明显增多,且因消化功能差,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故多见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抵抗力差,往往易合并感染。骨折等,所以需增加蛋白,特别是优质蛋白的补充。老年患者肥胖者较少,饮食控制减轻体重不宜过于严格,其目标是基本接近标准体重,不能一味减肥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心慌等症,影响患者坚持饮食治疗的信心。

饮食的保健在于控制血糖的水平,日常饮食也是以糖尿病的饮食原则为要求。

饮食控制原则如下:

1.打破“多吃降糖药可以多吃饭”的错误观念。

2.少吃多餐。既保证了热量和营养的供给,又可避免餐后血糖高峰。

3.碳水化合物食物要按规定吃,不能少吃也不能多吃,要均匀地吃(碳水化合物是指粮食、蔬菜、奶、水果、豆制品、硬果类食物中的糖分)。

4.吃甜点心和咸点心没有区别,均会引起血糖升高。

5.吃“糖尿病食品”的量与吃普通食品的量要相等。“糖尿病食品”是指用高膳食纤维的粮食做的,如:荞麦、燕麦。尽管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的时间较长,但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

6.所谓“无糖食品”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某些食品是用甜味剂代替蔗糖,仍然不能随便吃。

7.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蔬菜应算在主食的量中。这些蔬菜为土豆、白薯、藕、山药、菱角、芋头、百合、荸荠、慈姑等。

8.除黄豆以外的豆类,如红小豆、绿豆、蚕豆、芸豆、豌豆,它们的主要成分也是淀粉,所以也要算作主食的量。

9.吃副食也要适量。

10.不能用花生米、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硬果类食物充饥。

11.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2.少吃盐。

13.少吃含胆固醇的食物。

14.关于吃水果的问题。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可以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子、橘子、橙子、草莓等,但量不宜多。吃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之间血糖低的时候。如果后吃水果就等于加餐了,血糖会马上高起来。另外,西瓜吃了以后,糖吸收很快,故尽量不吃。香蕉中淀粉含量很高,应算主食的量。

15.甜味剂不会转化为葡萄糖,不会影响血糖的变化,不能作为低血糖症的自救食品。

16.糖尿病人千万不要限制喝水。

糖尿病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妊娠合并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性胃轻瘫、肾性糖尿、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压、老年人糖尿病肾病、老年人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老年人糖尿病性心脏病、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小儿糖尿病、小儿肾性糖尿、小儿槭糖尿病、槭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盂肾炎、心脏病、肾炎、肌病、葡萄膜炎、肾小球硬化、肾病、糖尿病并结核病、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皮肤感染

​老年人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是给患者带来伤害最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患者为中老年人。由于许多中老年患者对疾病预防及监控的意识淡薄,所以生活中注意和了解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意义非凡。

据数据统计调查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占据的比例高达百分之80,并且糖尿病形成的并发症给中老年患者带来的心理和身体影响都非常大。

中老年糖尿病早期症状:

疲惫感增加:许多中老年人有时会突然感觉到身体疲惫感增加,特别在走路爬楼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体力明显下降,有些人不太注意,认为是自己年龄大了,很正常的身体反应,殊不知这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的前兆。

手脚发麻抖动:在生活中,手脚发麻抖动厉害的糖尿病早期症状,往往是患者发现糖尿病最初的病症。许多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忽然发现自己手脚抖动厉害,并且发麻发酸,在就医检查之后发现原来是糖尿病的原因。

消瘦,体重下降:体重下降是常见的糖尿病早期症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尤甚,常见的症状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突然体重下降,很多人是认为胃病,把自己消瘦体重下降的原因归咎于胃病去检查,但是往往容易误诊,消瘦体重下降过快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糖尿病。

当中老年人出现以上症状之后,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是糖尿病了,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之后进行针对性检测治疗,切不可延误病情,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老年人糖尿病的三大病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胰岛结构在显微镜直观下可见胰岛β细胞量减少,α细胞增加,δ细胞相对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代谢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随增龄的改变,老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龄10岁,空腹血糖上升0.05-0.112mmol/L,餐后2h血糖上升1.67-2.78mmol/L。老年人对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分析起始上升延迟,往往第Ⅰ时相低平甚至消失。

二、胰岛素原因素

当人衰老时,体内有活性的胰岛素原增加,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例增加,使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也是老年糖尿病增多的因素之一。

三、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糖尿病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据国外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则大约有40%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15%—25%。

老年人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差异较大。1型糖尿病常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有些甚至因酮症酸中毒昏迷来首诊。2型糖尿病多起病隐袭,50%~70%病例首次就诊时并无三多一少症状,有些因其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卒中,水肿或蛋白尿,皮肤或外阴瘙痒,肢体麻木,刺痛或其他感觉障碍而就诊。

少数老年人会因高渗非酮症昏迷而就诊。还有不少人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而诊断为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而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糖尿病肾病可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直到发生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可致手足麻木或刺痛及间歇性跛行,脑卒中引起的肢体瘫痪;下肢血管病变晚期有足趾坏疽;胃肠神经病变引起胃肠蠕动改变所致腹泻及便秘交替;男性病人常有阳痿;机体抵抗力低常致反复肺感染,胆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手术、应激、饮食失节还会诱发酮症酸中毒昏迷。

这里需提醒的是,糖尿病的治疗除了注射胰岛素外,还包括饮食疗法和与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运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辅助药物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药物的食用。所以,老年人需要做好运动的调理。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摆正心态,这样对治疗也是有益的。

相关推荐

老年人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临床可根据起病年龄,起病缓急,酮症易感以及是否胰岛素治疗等初步对1型或2型糖尿病作出鉴别,但临床上常遇到不少病例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鉴别,需全面综合考虑,以便采取合理治疗方案。 2、肝源性糖尿病:肝脏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在糖原异生,糖原合成,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释放等方面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比较常见,文献报告,肝硬化患者约30%可表现为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肝脏疾病引起糖耐量异常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肝脏糖原合成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由游离脂肪酸升高,胰岛素受

耳朵痒的原因有哪些

1、耳屎过多。 耵聍为外耳道分泌物,俗称耳屎,一般不需清理。但因积存过多而栓塞,可刺激外耳道神经引起耳痒。 2、老年人糖尿病。 老年人好发糖尿病,全身瘙痒亦与之有关。以天然胰岛素涂抹外耳道,有明显的止痒效果。 3、不良习惯。 就是耳部本来没有致痒性疾病,但是养成了掏耳朵的习惯;一闲下来,就想用火柴棍,发卡等掏耳朵,不掏就觉得耳道痒痒的。

老年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极少数为1型糖尿病,国内外学者认为2型DM系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微妙累积作用,再加上后天发病因素,就可使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 1.遗传基因 我国各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项坤三等基于多基因-多因子病理论,采用大标本,多个群体关联联合研究途径,对485例上海市和美国旧金山中国人中6个基因(或基因区)的限制性内切酶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2型DM的关联情况研究见到:胰岛素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和载脂蛋白A

​老年糖尿病前期不能忽视

糖耐量受损(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指空腹血糖超过正常的6.1毫摩尔/升,但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7.0毫摩尔/升。 IGT加IFG合称糖调节受损(IGR),此阶段称为老年糖尿病前期。 根据近年上海社区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21.5%,女性为17.34%。而IGR的异常率,男性为13.90%,女性为18.8%。 重庆市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60~69岁占13.47%,70~79岁占17.73%,≥80岁占15

老年人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糖尿病大多为2型糖尿病,仅有极少数属1型糖尿病。而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约占50%,其中近一半的病人未予以及时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胰岛素抵抗 (1)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肌肉摄取葡萄糖能力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2)老年人膳食纤维素摄入减少,相对高热量低消耗,易形成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减少或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力下降。 (3)老年人释放的胰岛素原比青年人多。其抑制肝糖分解作用仅为胰岛素的1/10° (4)老年人肌肉和

老年人糖尿病吃什么 柑橘

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含量较低,吃维生素C虽然能够有所补充,但是柑橘脂肪含量低,并且含有丰富的纤维,是维生素C的更好来源。

儿童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认为这种疾病只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是儿童也会患上糖尿病,影响着家庭的幸福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儿童糖尿病的症状。 儿童患糖尿病症状表现通常为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比较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

老年人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三多一少” 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有报道,老年人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者仅占17%,且其中部分人说不清具体起病时间,实际病程已非一日,只是近来症状明显而已。 2.病情隐匿 本型占1/3~2/5,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血糖高,并进一步检查糖耐量后确诊的。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是老年人 2型糖尿病早期,首先表现的是餐后高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可正常或稍高,空腹尿糖也是阴性。这种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可高或不太高

老年人糖尿病如何护理

1、要注意脚的保护,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脚趾清洁及干燥,防止干裂与感染;可以自行按摩足底,加强局部血循环;穿宽松、柔软的鞋袜,防被挤压、防外伤;还要经常检查双脚的温度和感觉,检查足背动脉搏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就医。 2、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使心情舒畅,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运动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引发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但必须制定适合个人的运动方案,不活动和过分运动均有害健康。散步或打太极拳较为合适,每天坚持20~30分钟,持之以恒有益健康。如有兴趣,轻快的交谊舞也是可取的。 3、恰当的饮食

老年人糖尿病如何治疗

原则一、避免首选作用强的降糖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属2型糖尿病,多数病情较轻,若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达不到要求,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避免首选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以避免低血糖。 原则二、口服降糖药疗效低 改用胰岛素 对疗程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已经出现对口服降糖药疗效减低或已有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宜尽早改用胰岛素。 原则三、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选择降糖药时,要考虑老年人是否患有肝、肾方面的疾病,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原则四、小心低血糖 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差,后果严重,血糖控制标准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