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用关爱温暖空巢老人

昨日上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广场举行全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推进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9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全市老年人中,50%以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又占26%。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

去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后,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8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我市今年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工作。街道、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被纳入“关爱行动”范畴。各级志愿者组织将围绕“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空巢老人要给自己找乐

空巢老人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空巢老人由于孤独等,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抑郁等问题,那么这时空巢老人要学会自己找乐,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才会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空巢老人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摆脱不健康得生活状态,要学会自立,自娱自乐,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空巢综合征是什么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原因篇·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史阿姨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两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却充斥着孤独寂寞。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正在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

北京市西城区招聘了21名为老服务巡视员,起初目的是每天看看老人有什么需求,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帮忙解决。时间长了,空巢老人接受了巡视员,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他们的主要任务变成陪老人聊天。做了两年半巡视员的吴家伟说:“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现在每天都盼着我来解解闷。”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格局基本形成,4—2—1时代(4个老人、2个中年人和1个小孩)正式到来,独生子女往往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他说,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政府应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

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今年被列入全国人大12个重点提案,也是涉及代表人数最多的提案。

吴玉韶指出,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确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10月16日是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老年人送礼,更在于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所谓“421家庭”,即指一个家庭中,夫妻俩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对于小的,自然要全身心栽培,因而老的就常被忽视,甚至被“晾”在一边。

80后夫妻或在其它城市打拼成家,不出外的也多喜欢小两口自己住。究其原因,一方面担心与父母同住不方便或者不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接老人同住,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房价一路走高,更让小夫妻难以买大房子。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而长时间孤独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空巢老人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子女和国家以及老人社区都要为空巢老人做一些事情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活中给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在没事的时候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不让他们感觉都孤单。

相关推荐

老人养生方法

老人自身心理养生 人到老年已经不需要工作,往往是家中的闲人一个,所以很容易丧失生活的目标。因为整天无事可做,就会产生一些空虚感。尤其是空巢老人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因此老人要克服环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只有心情好了老人的胃口才好。胃口好了身体才会好,自身的抵抗力才会上去,才能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精神关怀 家人适当的给予老人的精神关怀远远大于各种保健产品产生的养生效果。家中的孩子每天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和老人聊聊天,老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另外适当和家中的老人一起出游,共享休闲的时光的话,可以让老

哪些原因导致老人眼病

一项由上海热线开展的1200份针对本市社区65岁以上老人眼健康调查出炉。调查显示,老年人常见的眼病主要为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飞蚊症和视网膜脱离等,而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也会损害眼睛。其中,65岁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为七成,而形成老人视力障碍的因素,6成与生活方式有关。 眼科专家指出,人眼里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约高出30倍。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营养不良,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状体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所以老年人是白内障高发群体。 如果

如何让老人高兴

1、家人陪伴老人 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至少,可以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比如,陪父母来一次家庭旅行,帮老人组织一次老友聚会……除了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点啥”,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替他们“想点啥”,帮他们“做点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信息时代,子女可以利用更多技术手段,和老人一起分享

老年人养宠物对身体好吗

老人养宠物利大于弊 心理学专家说:宠物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可以养宠物。 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许多家中养有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要健康许多,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更少,养宠物还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研究表明,喂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比其他空巢老人更加健康。 老年人养宠物好不好 不同宠物的治疗效果 据了解,“动物疗法”在治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和自杀倾向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如养猫可以治疗抑郁症,养鸟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养马可以调

怎样预防空巢老人的抑郁症

1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意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当然,作为子女也要实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行为疗法:老年朋友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为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一

老年得抑郁症的原因

年老体弱者在精神卫生方面是“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患抑郁症、自杀的状况比成年人更为严峻,农村的情况比城市更不乐观。 在今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有精神卫生专家指出,老年人抑郁自杀的风险高既有大脑生理衰退的内部原因,也有经济条件差、缺乏社会支持的外部原因,提醒公众不要把老年抑郁症的表现当成是老来“淡泊名利”、“看破红尘”,而要加以重视,及时治疗,多加关心,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在老年人遭遇疾病、丧亲时还要警惕其绝望自杀的苗头。 老年人的大脑逐渐衰退,认知功能容易出现问题,老来变得固执,接

哪些是造成脑中风发生的原因

现在的空巢老人是越来越多了,当我们在为生活忙碌的同时可有想到当年我们的父母为了拉扯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而空巢老人面临着孤独的生活是很有可能出现一些疾病的,近年来,随着周遭生活环境的恶化,脑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化,患者也越来越多。可能您不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诱发脑中风的发生。接下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哪些是脑中风的原因。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

孤寡老人不孤独

这北风一吹,天真是够冷的,不过,接下来咱们要去的汉口荣西社区,可是暖意浓浓。荣西社区是一个老社区,一千多户居民中,孤寡和空巢老人就有110家,为了让老人们能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得到帮助,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一个“社区应急小分队”,这小分队是不分寒暑,不分节假日,老人们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中午11点半,荣西社区居民陈阿姨准时来到了孤寡老人张守霞的家里,给她做饭炒菜。趁着空隙,阿阿姨又赶紧去拖地抹桌子。一切收拾停当,陈阿姨还会陪着老人聊会天,五年来,这些都成了陈阿姨每天的必修课。 陈阿姨:"反正我在家没有事

节后要提防空巢老人心理失落

假期后老人情绪易低落需防范 一般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说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很等。一般来讲,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比如说,我们为一件事感受到非常紧张,当这件事情度过后,便进入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对父母来讲,儿孙们回到家很容易让父母觉得特别热闹

空巢老人抑郁怎么办

1、首先,要做好心理调节。老年人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还要父母照顾,这反而是家庭的不幸,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高兴。 2、子女离巢后,由于各种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少了,父母也应体谅。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老人应想方设法自己顾料好自己,让自己身体健健康康,少让子女操心、担心。通过逆向思维,老人心理就可以得到平衡,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