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饮食吃什么好 生的食物
手足口病饮食吃什么好 生的食物
孩子患有手足口病,家人不要给孩子食用生的食物,这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影响身体恢复,所以家长一定要把食物煮熟煮透再给孩子食用。此外,不宜食用海鲜类食物。
患小儿手足口病的孩子吃鱼要注意哪些呢
不吃辣的鱼
辛辣的食物手足口病患者是不宜多吃的,因为辛辣食物属热性,吃了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病情,所以辛辣食物不能吃。
不吃生冷的鱼
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会选择冰冷的食物,比如鱼生,但吃生冷食物会影响手足口病患者的肠胃健康,导致本来就没有什么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东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不吃海鱼或海产品
孩子患手足口病饮食宜清淡,因为体内炎症,肠胃能力受到影响,可以少量食用淡水鱼,而海鱼等海鲜类食物腥味重,对肠胃会有刺激,不建议食用。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症状特点: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
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成为手足口病的致病因素。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还包括脊手足口病髓灰质炎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人体的整个消化道,一旦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腔进入体内,便可使柯萨奇病毒快速成熟、滋长。
二、环境卫生差
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主要途径。空气传播,易发于空气不流通、空气滞闷浑浊的室内;接触传播,则相当一部分源于环境未保持清洁以及长期缺乏消毒。例如未及时清理患者的排泄物,经接触的餐具、个人用品未经清洁又传递给他人使用等。
三、生活习惯不良
饭前便后要洗手,是许多孩童从小被教导的良好生活习惯。但若没有养成勤洗手这一生活习惯,经双手接触导致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另外,进食被蝇虫叮咬过的食物,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等,都会让肠道病毒有机可乘。
手足口病复发概率高吗 如何避免手足口病复发
手足口病就是喜欢攻击免疫力低下的2—5岁幼儿,因此日常作为家长要提供足量食物,平衡膳食,规律就餐,让宝宝不偏食不挑食,每天饮奶多饮水,避免含糖饮料,适量运动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健康生长、提高免疫力的基础方法。
手足口病高发期,建议幼儿园如果出了手足口病病例的,就不要去幼儿园了,同时也不要去那些人多的商场,尤其是医院,建议在家好好休息,避开这个病症高峰期。
(1)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2)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后(水煮沸后开始计时)使用;
(3)患儿的衣物、被褥等织物需要单独清洗,用70℃ 以上热水浸泡至少30分钟;
(4)对于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学习用品、某些家具、地面、墙壁等或其他不会浸湿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剂擦拭、浸泡或喷洒;
(5)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食物传播是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过期的、变质的、生冷的食物上面,尤其是没煮沸的水里,满满都是手足口病毒的身影。宝宝一吃,很容易传染。所以食材要新鲜,食物要煮熟,水也要煮沸,避免吃生食和生水。
飞沫传播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如果宝宝出去玩,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说话,而有一个宝宝携带手足口病病毒,但若是此时给宝宝戴个小口罩,就能轻松挡住手足口病病毒。
手足口病的病毒可附着在患者曾经使用过的物品上面,因此宝宝日常在使用餐具或玩具时,要避免使用他人的,以免未做好消毒工作,引起传播感染,复发手足口病。
注意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的环境有利于防病,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每天最好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手足口病是通过不洁的病毒感染的,因此我们要勤洗手,在饭前饭后、便后或玩耍之后都要洗手,而且要洗干净,防止手沾有病毒或脏物,然后通过饮食进入人体,感染发病。
接种EV71疫苗对该型病毒的手足口病有良好可靠的保护作用,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但只能预防由EV71型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要是之前得过一次EV71型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就不用再接种疫苗了。
小儿手足口病期间饮食要注意哪些 小儿手足口病吃鱼要注意哪些
辛辣的食物手足口病患者是不宜多吃的,因为辛辣食物属热性,吃了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病情,所以辛辣食物不能吃。
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会选择冰冷的食物,比如鱼生,但吃生冷食物会影响手足口病患者的肠胃健康,导致本来就没有什么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东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孩子患手足口病饮食宜清淡,因为体内炎症,肠胃能力受到影响,可以少量食用淡水鱼,而海鱼等海鲜类食物腥味重,对肠胃会有刺激,不建议食用。
冬天还会得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每年三四月手足口病发病数量上升,5至7月进入发病高峰,但初冬时节孩子患手足口病亦非罕见,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高度警惕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幼儿。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以“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为特点。
预防关键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要做到勤洗手,不论是饭前便后,还是外出回家,或是接触过一些公共的玩具或游乐设施,都要记得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时把手洗干净。当然,大人要做出榜样,也是为避免自己接触到病毒后传染给孩子,幼儿园要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给孩子吃的食物,务必要烧熟。孩子经常食用的奶瓶、奶嘴、餐具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要保持孩子所处环境的卫生和通风,尽量少带他们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他们经常接触的衣服、被子、玩具等要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曝晒。
适当补充益生剂有助预防手足口病
建议家长在注意手脚卫生的同时,可适当给孩子补充一些益生剂,有助于肠道健康。益生菌不但能调节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内病毒的复制,还可以发挥先天免疫,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适应免疫应答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而益生剂可促进原籍菌生长,益生菌能较好较快地激活免疫应答,从而更好地发挥对肠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肠道病毒的抗体。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手足口病有预防的药吗 预防手足口病不能吃什么
生水中可能很多细菌病菌,即使里面不含有手足口病病毒,孩子喝了生水后,由于肠胃发育不完善,很可能出现手足口病或其他病症,生食的话,尤其是未煮熟的海鲜,千万不要给孩子吃。
尽量少吃冷饮,包括:雪糕、冰激凌和冰水等,更不要一次吃太多,暴饮暴食会损害肠胃的防御系统,这时候肠道致病原就有机可乘了,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很多不新鲜的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致病菌,在手足口病高发期,也是不能吃的,而且日常饮食中,还需注意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加工时要生熟分开,生吃的瓜果蔬菜应该用流动水洗净。另外冰箱吃剩的食物即使放在冰箱内,时间也不能过长,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
一些路边摊、餐饮店,很多不卫生的店子,由于制作饮食的环境不好,人员流动大,很容易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吃了食物,有残留的病毒存在,容易感染上手足口病,建议尽量在家自制食物。
以辣椒为例,辣椒属于辛辣燥性的食物,吃多了容易刺激肠道造成粘膜充血,加重肠道的水肿,在肠道病毒感染高发期,如吃多了辣椒,很容易让病毒趁机而入。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
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手足口病饮食误区
误区1、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
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素供给患儿每日活动所需。另外一岁以内的宝宝在生病期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2、让小儿喝冷牛奶去暑热
未加热的鲜牛奶,会因蛋白过敏而导致铁的丢失,造成患儿营养失衡,而冷凉的食物同时也会刺激手足口病患儿的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
误区3、鲜榨豆浆放久点没关系
鲜榨的豆浆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繁殖,食物变质,加重手足口病小儿胃肠道的不适。所以鲜榨的豆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四个小时,最好是两个小时内喝完,保证患儿食物的新鲜。
误区4、患病期间吃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患儿在患病期间饮食要“全素,不动荤腥”。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手足口病怎么样食疗好呢
一、手足口病食疗方
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得了手足口病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对身体好?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