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爸妈们遵循的七大错误育儿真理

爸妈们遵循的七大错误育儿真理

传言1:宝宝爬行会变聪明

爬行中,宝宝的左右手与左右脚相互协调配合前进,视觉则在“由坐姿转到爬行,由爬行转到站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专门的爬行训练会对大脑发育有特别的作用。会爬的宝宝并不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宝宝也未必就更笨。

提醒爸爸妈妈要顺应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宝宝多爬,一看到宝宝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宝宝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传言2:剖宫产导致运动白痴

剖宫产的宝宝自然是缺少了产道的挤压与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剖宫产的宝宝在运动发育及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现落后。但是,这个推论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剖宫产出生的宝宝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很优秀。

准妈妈必须剖宫产时不必太纠结,你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的方式将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根据你当时实际的情况去决定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因为对于你和宝宝来说,安全与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让你的宝宝成为运动能手,从小培养宝宝的运动能力,须有一个循次渐进的过程。所以可以从收拾玩具开始,慢慢培养运动氛围和动手能力和技巧。

传言3:早站早走发育快

要纠正一个观念: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宝宝外,绝大多数宝宝都不需要爸爸妈妈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

如果过早让宝宝行走,使宝宝较软的骨骼过早地承担身体重量,会影响骨盆及肢骨正常形状的形成,不利于宝宝脊柱正常生理弯曲的发育,也不利于正常步态的养成。

所以,要遵循宝宝自己的步调,宝宝的运动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宝宝遵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快与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传言4:语言发育慢的是贵人

民间有“贵人语迟”的说法,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专家表示,宝宝说话晚,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家长应带宝宝尽早就诊。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专家指出,宝宝语言发育延迟可能由各种疾病导致,如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自闭症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而在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宝宝不属于病态,叫做“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宝宝在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就是说话很晚,可能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但外貌、行为跟正常宝宝没有差别,能明显感觉到可以听懂大人的话。

对于这些宝宝,家长不用太着急,平时注意多与宝宝慢慢说话、讲故事等。但“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的诊断必须由专科医生作出。

传言5:哭闹用安抚奶嘴最有效

安抚奶嘴是现代妈妈选择的育儿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宝宝的哭闹。只要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不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的。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造成牙齿咬合不正等口腔问题。

安慰宝宝不是只有安抚奶嘴,宝宝哭闹总是有原因的。宝宝还小,很多时候不会用言语来表达,饿了、困了、害怕了,宝宝都会用哭声来表达。及时给宝宝准确回应,对他安全依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传言6:个头小的宝宝长不高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宝宝出生时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亲孕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并不能预测日后的身高。宝宝的身高与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爸爸妈妈的身高、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许多方面都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

后天的养育对身高影响很大,宝宝都有一个遗传潜能,但是有的宝宝达不到遗传潜能赋予的身高,就是因为后天因素影响了这种潜能的表达。

第一特别要注意到我刚才说到的因素,营养、睡眠、运动、精神,当然还有文化、地域方面的影响。另外还有疾病,不能反反复复老生病,除非是先天性遗传疾病,其他的通过护理、治疗都是能够改善的。这些不良因素都去除之后,可以保证宝宝发挥最好的遗传潜能。

宝宝多大可以锻炼坐呢

宝宝从刚出生到一岁都是一个发育过程,这个发育过程也是最辛苦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由于不会坐,不会站,所以说父母们每天都会把孩子抱手上,这个时候就非常的想让孩子锻炼坐,让孩子早点坐自己就早点轻松了,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坐太早了对孩子的身体和骨骼发育特别的不好,那么宝宝多大可以锻炼坐呢?

运动永无止境,所以从宝宝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做运动啦。遵循“三翻六坐八爬”这个发展规律,宝宝在不同月龄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欲望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这一过程中宝宝会逐渐扩大自己的运动范围,不断被新鲜事物吸引,刺激大脑发育,促进宝宝探索求知的欲望。所以运动是宝宝最好的早教方式,越早启动宝宝的运动计划越好哦。

别错过宝宝运动敏感期,选择一些适龄、有趣的运动形式婴幼儿运动需要非常重要的运动保护措施,尤其是在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更需要适龄性和系统性。宝宝6个月之前还很小,这时候妈妈可以配合音乐和宝宝做一些简单的体操,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的运动需求也在增加,到了7、8个月的时候有一段运动黄金期或敏感期,这也是宝宝爬行的阶段,是非常好的一项运动,可以促进宝宝大脑发育,让宝宝更加聪明。

让宝宝爱上运动的好方法: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想要让宝宝从运动中获得自信、快乐,就要为宝宝塑造一个正面激励的感性运动环境,这样宝宝才会喜欢运动。太小的宝宝自己无法感受运动带来的影响,所以需要爸爸妈妈这样亲近的人来鼓励宝宝,哪怕是一次鼓励的眼神、一句“宝宝好棒”、一个真心的鼓掌都会促进宝宝爱上运动。

此外,专业、科学的运动环境对宝宝来讲也很重要哦。除了家里,早教中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专业早教中心很多,能有力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给爸爸妈妈带来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儿童身心成长的发展规律,教会爸妈更好的运用儿童运动方式的技巧和方法,而且还能把这些有利的活动带回家和宝宝一起进行。

​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活泼起来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开始犯错误。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话,就一定要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孩子挨了打才会记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教育专家指出,暴力教育是种极为不科学的方式,甚至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感觉自己不是好孩子

孩子如果一犯错就挨打的话,他会慢慢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个坏孩子,只能靠打骂才能改正。这样的孩子以后会缺少正常的自我认识,他们缺乏信心,极度自卑,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不利于孩子心理正常发育

当孩子犯错误时,爸爸妈妈就用打骂来解决,这会使父母形成习惯,并乐于去用简单的暴力行为来解决。

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过讲道理、劝说的方式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避免下次再犯。而挨打的孩子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循环下去,只会妨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

容易模仿不好的暴力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面对问题时,爸爸妈妈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纠纷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让小伙伴顺从自己的想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现少年犯。

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反省

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在面对错误时产生一种自然反应:害怕即将到来的打骂,畏惧肉体上的疼痛,对父母产生极度的恐惧感。

试想,一个人犯错误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是反省,反省自己做出的不当,并能够吸取教训,及时纠正回来。但是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的恐惧已经盖过了反省。

爸爸妈妈应该尽力做到慈祥的形象,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不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深深地伤害,毁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新手爸妈容易犯的十宗罪

错误一:担心每一件事

很多新爸爸妈妈会对婴儿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呕吐、哭闹甚至排泄物感到惊慌。他们会担心宝宝是否已经吃饱或是吃的太少,排泄物次数是否太多或是太少,呕吐太多或是哭闹次数太多等等。记住,宝宝比我们想象的有弹力的多,对于自己比较担心的事可以咨询儿科专家,不要过分的纠结于小的事情。

错误二:不让宝宝哭出来

当宝宝哭闹时,爸爸妈妈想要去阻止他,这是很正常的反应。我们会想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解决它。但是,哭闹是婴儿的一部分。宝宝可能是完全没事的:喂饱后,换过干净的尿布后,他们仍然会哭。有时,让宝宝哭出来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孩子哭闹时间超过一个小时,或是哭闹时伴有发烧、皮疹或是持续性呕吐,及时就医。

错误三:把宝宝叫醒吃早饭

不需要把宝宝叫醒吃早饭。如果宝宝整个晚上都在睡觉,那么对于宝宝来说,让他睡到自然醒是最好的。只要在上午喂宝宝就行。

错误四:弄混吐奶和呕吐

新父母需要理解吐奶和呕吐的区别。吐奶可能是保护性的,但是吐奶很容易就可以从嘴里吐出来,这通常是不需要担心的,是正常的现象。呕吐则是强迫性的,可能更常见。如果宝宝胃肠部有炎症感染,那么他可能会每30到45分钟呕吐一次,如果宝宝呕吐,一定要及时就医。

错误五:出汗发烧

如果婴儿是3个月或是不足三个月,直肠温度为38度或是稍高一点,那么这就说明宝宝生病了。婴儿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来抵抗很多种感染。因此,如果宝宝发烧,请咨询医生。

错误六:未正确安装婴儿椅

确保你所安装的婴儿椅是正确的。对于新爸爸妈妈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比登山还要难的任务,但是保证婴儿椅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很多当地的消防站可以帮助你正确的安装婴儿椅。

错误七:忽视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即使对婴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护理宝宝的口腔。一旦乳牙穿过牙龈长出来以后,不要让宝宝在床上吃奶,因为这会增加孩子出现蛀牙的风险。用湿纱布清理干净宝宝的牙龈部,在宝宝大约一岁的时候,就可以给宝宝使用软的儿童牙刷。此外,保证孩子摄入足量的氟。大多数的供应水是含有氟的,但是如果没有,可以向牙医咨询是否可以服用含氟的补充剂。

错误八:忽视婚姻

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很多夫妻发现,孩子出生以后,两个人的精力就全部集中在了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络。当家庭中增加一个小孩儿时,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时刻与你的另一半保持良好的感情联络。

错误九:在孩子面前争吵太多

在孩子面前争吵时要额外的注意。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宝宝也可以感知父母争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劳累一天后互相数落一下对方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争吵和冲突变得越来越频繁时,那么就需要注意一下。

错误十:相信没有根据的建议

网络是新父母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保证你所浏览的网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浏览好的网站可以帮助我们的新爸爸妈妈正确的照顾孩子,维护家庭和谐,而可信度低的网站则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

三种错误行为让宝宝拍得更丑

错误行为一:缺少爱心与耐心

有些父母为宝宝拍照纯粹是因为你有我有,或者带着比较的心态,常常把自己宝宝的照片来炫耀宝宝的孩子聪明,或者自己带着宝宝去了那些那些地方。有的甚至拿着照片来证明自己的宝宝是神童。

用一颗爱心为宝宝拍照。一张照片,传达的是爱,并不是任何物质的攀比。照片留着的是宝宝回味的一瞬间,并不是荣誉的攀比。我们要做到的是每一次拍摄都让宝宝喜悦,每一张照片都让你回味。

爱心和耐心是拍好宝宝照片的基础,宝宝的情绪及行为具有被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是难以把握的拍摄对象,我们很难想象对三岁前的宝宝进行"摆拍"。宝宝的感觉是敏锐、直接的,一定要真心喜欢宝宝,要想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必须用心与宝宝交流。从另一方面看,宝宝的表情千变万化,举手投足间总是天真烂漫,是天生的表演者。对于家庭中宝宝照片的拍摄大多数应采用抓拍的方式。

错误行为二:不重视摄影禁忌

宝宝是天真可爱的,但是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很调皮的哦。特别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宝宝,你叫他笑他也并不是那么的配合。有时候真的叫父母伤痛了脑袋。但是,捕捉宝宝的笑容虽然很难,但是爸爸妈妈也要好好的遵循拍摄宝宝照片时候的禁忌,不要随便的逾越。

儿童摄影本身难度较大,而中国人的忌讳也很多。比如幼儿在睡觉时不能拍照,有种说法是会造成幼儿因受惊吓而做噩梦,尤其是老年人会有这样的观点。当然这是没有多少科学道理的,儿童睡觉时完全可以拍摄,只要注意不惊扰小朋友即可。不过如果有老人在场,尤其你的岳父母或公公婆婆在场时千万不要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就是闪光灯的使用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讲,宝宝在出生后到三岁前,视觉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强光会对眼疫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拍摄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最好用自然光拍摄,有部分傻瓜自动型的相机,当光线不佳时,会自动激活闪光灯,一定要加以注意。大一点的宝宝必要时可以用闪光灯拍,但也最好以反射补光或在闪灯前加柔光片。

错误行为三:只拍脸蛋

现在爸爸妈妈都只会拍宝宝可爱的小脸蛋,特别要把宝宝的五官找到清清楚楚,所以看起来宝宝的照片就像时一张一张的大头像,这样多不自然。很多宝宝拍照的时候都只顾着甜甜的笑容,却不会容易怎样摆好看的姿势。有时候宝宝长大了,却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摆个什么姿势才是最美,所以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去发现,去研究孩子最活泼最生动的角度,掌握好抓拍的技巧。

儿童摄影究竟可以拍些啥?其实除了常规的头像、半身像拍摄外,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拍摄,像小手手、小脚丫子都是值得拍照留作纪念的。模特的台风是训练出来的,小宝宝也要从小拍、时常拍、一直拍,让他养成看到镜头很自然,不做作,姿态大方的习惯。

拍摄得多了,你就可以成为合格的专业家庭摄影师了。拍摄宝宝时要注意拍摄时机的掌握,因为美好的情景转瞬即逝让宝宝放松,尽情去玩,拍出来会更自然活泼。数码相机没有消耗胶卷的压力,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拍、大量拍。那时候宝宝就是一个专属你的model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要得当

第一,在惩罚之前要让孩子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被罚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效果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惩罚他的原因。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第二,合理把握惩罚的“度”

由于爸爸妈妈惩罚孩子主要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所以,把握好惩罚的“度” 就显得尤为必要。惩罚的程度过重的话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轻了也起不到惩罚孩子的作用。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第三,惩罚要“循规”

为了让惩罚“有规可依”,爸爸妈妈最好事先跟孩子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明白自己如果犯了错误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孩子以后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爸爸妈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相同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相应的惩罚,让孩子记得以后不能够再犯了,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孩子才会惧怕爸爸妈妈的威严。

宝宝说谎怎么办

假如自己的宝宝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出现说谎现象,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处理呢?还是先让我们看几个实例,分析一下宝宝说谎的原因并且找出正确的纠正办法吧。

贝贝“登山”

3岁的贝贝随幼儿园郊游回来,绘声绘色地跟妈妈说:“老师带我们坐着大汽车,开呀开呀,到了一个特别好玩儿的地方,有好多花,老师还带我们摘菜,有一个大山,我爬呀爬呀,上到特别高!”妈妈听着纳闷儿:“爬山了?是老师带着你们爬的?”“不是,就我自己爬的,没有老师,别的小朋友也没爬,他们不会爬,就我会,上到特别高!”贝贝骄傲地说着:“妈妈,爬山特别好玩儿!”妈妈可笑不出来了,多危险呀!老师怎么不看着呢?怀着疑问与不满,妈妈第二天就找到了幼儿园的老师,得到的答复却是:郊游去的是农艺园特菜基地,摘菜是真的,爬山却是没影儿的事。原来,贝贝的“壮举”是自己编造的。

原因:宝宝由于年龄小,还不会区分现实与想象,时常会把两者混淆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幻想捏造一些事实,并且以此为真,并不懂得这是在撒谎。实际上,宝宝没有恶意的编造,也确实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谎言,某种角度上看,这既说明他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某种愿望。

对策:不必因认定宝宝是在撒谎而焦虑,也不必用真实的情形来打破他的幻想,可以帮助他把想象变成现实,比如,带他去爬爬山,他就会自然的明白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了。

阔气爸爸

依依家庭条件优越,时常身穿漂亮昂贵的衣服,拿着时髦有趣的玩具,依依自己也非常骄傲,她喜欢受到小伙伴的“追捧”,惯于对大家颐指气使。依依对小伙伴说:“我爸爸特别有钱,老带我吃海鲜,晚上开桑塔纳来接我。”正得意时,班里最不起眼的、让依依欺负惯了的倩倩突然插嘴说:“我爸爸开奔驰接我。”依依不相信:“你瞎说,你爸爸有奔驰吗?”“就有!就有!我爸爸有两个奔驰呢!一个黑的,一个白的。”倩倩说得有鼻子有眼,其实,她的爸爸只是位普通工人,家里根本没有汽车,更别说两辆奔驰了。

原因:宝宝是有自尊心的,这种自尊有时甚至体现为虚荣。当受到冷落或者欺负时,就会不自觉的用谎话使自己“强大”起来,以期占据心理优势,从而获得赞赏与重视,这也是宝宝的自我表现欲造成的。

对策:不要一味责备宝宝胡编乱造,或当众戳穿她的谎言,可以私下里和宝宝交流,并教育宝宝谎言是不能掩盖现实的,引导她实话实说。平时,也要注意给宝宝足够的关注与尊重,注意培养她自信向上。

别人的错误

豆豆是出名的“常有理”,每次出了问题,犯了错误,他总能为自己找到辩解的理由。喝汤洒了,他说是桌子歪;衣服破了,他抱怨衣料不结实。有一次,豆豆不留神摔坏了班里的电视遥控器,却一口咬定是小宁弄的,老师看着他的眼睛说:“豆豆,小宁今天没来上幼儿园,怎么会弄坏遥控器呢?”面对这么明显的“破绽”,豆豆一时没话说了,可他小眼一转,谎话张嘴就来:“那就是阿米弄坏的。”

原因:有些宝宝不愿意讲实话,是因为不肯承认错误和担责任,所以惯用嫁祸于人的方式来“自卫”,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也体现了宝宝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对策:对这种谎言,要不留情面地予以揭穿并适度惩罚,对宝宝进行严肃的教育,讲清谎话的危害,告诉他撒谎并不能逃避惩罚,对自己对别人都会造成伤害,而诚实负责才会获得谅解,也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救命”纸条

东东的爸爸坚信“不打不成材”,东东有了错误,爸爸总是用拳脚进行“教育”,东东见了爸爸,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次,爸爸考东东算术:“1+2是几?”“3。”“那1+3呢?”东东一时说不出来,他毕竟才3岁,学了的东西还记不太牢,爸爸皱起眉头:“笨蛋,昨天教的今天就忘啦!“眼看要挨打,东东害怕极了,突然,他瞧见小桌底下有张纸条,正是昨天爸爸教他算术时写的,答案都在上面。发现了这个法宝,东东立刻对答如流起来,爸爸眉开眼笑:“好儿子,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是。”东东的回答更让爸爸满意:“好!都学会啦,爸爸奖励你巧克力!”

原因:如果父母过于严厉,甚至常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宝宝为了逃避惩罚或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会撒谎。如果撒谎成功,尝到了甜头,宝宝就会更频繁地用撒谎来解决问题;如果撒谎失败,父母进行了不适当的严厉惩罚,宝宝就会更不敢讲真话了。

对策:父母不要对宝宝寄予过高的期望或者提出他力所难及的要求。如果宝宝迫于苛求而说谎,父母就更不能进行严厉惩罚,应该平心静气,让宝宝在稳定的情绪下,讲出撒谎的原因。同时,注意修正自己的教育态度,让宝宝敢于和父母真诚的交流。

“我也生病了”

奇奇听见爸爸在打电话:“张总吗?我今天病了,肚子不舒服,上趟医院,跟您请个假。”奇奇想,爸爸好好的,怎么说肚子疼呢?不一会,爸爸的好友小姚叔叔来了,连口水都没喝,迫不及待地对爸爸说:“快点,我好不容易和人家约好了,你今天面试合格,这跳槽的事就算成了。”爸爸兴冲冲地跟着小姚叔叔走了。奇奇不懂什么“跳槽”,可他明白,爸爸没说实话。过了几天,爸爸要带奇奇去看奶奶,奇奇不想去,随口就说:“我不能去,我也病了。”而且,此后奇奇凡是不想做什么,就会随时“生病了”。

原因: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对宝宝“身教大于言教”。幼小的宝宝是非观念还不明确,很容易因好奇而模仿周围人的言行,如果父母就随意撒谎,宝宝当然会受到不良影响,学着编瞎话。

对策:父母要有正义感和责任心,教育宝宝应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有说谎现象被宝宝发现,不要回避问题或敷衍了事,也不要刻意掩饰,为谎言找借口,应当向宝宝坦承错误,坚持谎言有害的立场,并用行动保证不再说谎,消除对宝宝的不良影响。

“冰雪小丸子”

妈妈曾给妮妮买过一种叫“冰雪小丸子”的冰淇淋,妮妮可喜欢吃了。冬天到了,妮妮发现,商场的冰柜里还有“冰雪小丸子”,可妈妈怕影响妮妮健康,不让她吃,这可把妮妮馋坏了。一次姑姑带妮妮去买东西,妮妮非要吃一个“冰雪小丸子”:“姑姑,这是什么呀?我从来没吃过。给我买一个尝尝行吗?就吃一个。”姑姑拗不过妮妮可怜巴巴的请求,转眼间,妮妮就如愿以偿捧上了“小丸子”。

原因:当通过正常途径不能满足愿望时,宝宝就会尝试着走“邪门歪道”了,这类谎话在宝宝身上并不少见,起初,只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尝到甜头后,却可能让宝宝养成为达到目的,撒谎成性、不择手段的坏毛病。

对策:注意观察宝宝,及时发现他的谎言,即使他的要求有合理性,如果为此说谎,也不要满足他的愿望,让宝宝明白通过谎言不能达到目的。平时也要及时发现和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要讲清原因,杜绝他撒谎的念头。

惩罚的原则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惩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帮助爸爸妈妈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礼仪和是非观念。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犯各种错误,这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问题。1岁前,孩子还太小,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犯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这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宝宝。但当孩子1岁以后,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能太纵容宝宝了,因为这时的小家伙已逐渐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爸爸妈妈说教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就要显神威了。

但惩罚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伤害年幼孩子稚嫩的感情,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负面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阐释几条惩罚的原则,希望能给爸爸妈妈有所帮助和启示: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告诉孩子,只要他犯了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在生气时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负责赔偿。

但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将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和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而且惩罚必须坚决,要进行到底,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了。

2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爸爸妈妈平时就应早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孩子自己会知道在犯错后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几率。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应平息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冲动而妄自随性惩罚孩子,而应该按照已定好规则行事。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3惩罚的原因要讲清楚

在惩罚孩子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受惩罚的原因,避免孩子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惩罚。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他这样做是不对的。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正确的模板,让孩子知道了该怎么做才对,他才能对照着去做。

4惩罚的方式灵活多变

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犯错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通训斥和抽打,其实打骂是最不可取的惩罚手段,它常常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或者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压抑孩子的好动、好奇、天真的个性。

其实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行之有效的惩罚方式。如果孩子很内向、很敏感,那么建议爸爸妈妈不要采用罚站等硬性惩罚方式,而是采用一些含蓄的惩罚方式,比如借助寓言、故事、童话,适当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或是惩罚他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干家务等等;如果孩子很好胜、很倔强,那不妨采取故意冷淡的方式进行冷处理,使之感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5惩罚要适度

爸爸妈妈应根据孩子犯的具体错误具体处理,不要搞“一刀切”,无论什么错误都用一种惩罚手段。

孩子犯错性质是不同的,爸爸妈妈应分清缘由来进行处理。对于那些故意的、严重的错误,要严惩;对于那些无意的、轻度的则应从轻惩罚。不要让孩子因犯了一个小小错误而受到过度严厉的惩罚,这样会让孩子因恐惧而拒绝承认错误。

6就事论事

在惩罚孩子时,家长经常犯的毛病就是将孩子以前犯的错误都翻出来,前后联系,越想越气,结果往往一个小错误引发了一场大惩罚,使孩子从中受到伤害。爸爸妈妈惩罚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不要总是去翻旧账,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7要及时惩罚

不要对孩子说“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之类的话语,这并不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因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等到他被惩罚时,早已忘了惩罚的原因了。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比如发现孩子将家中的玻璃器具打破了,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并要求他立即将破碎的玻璃打扫干净,而不能等时过境迁,再来惩罚他。

8家长态度要保持一致

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家长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父亲不让孩子出去玩,而母亲却将孩子放了出去,就会导致孩子对惩罚不以为然,觉得父母中有一方袒护自己,也就更不听话,从而收不到惩罚的效果。

9注意惩罚的场所

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幼儿固然小,但也是有自尊的,当众不留情面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0惩罚后的安抚

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有些年幼的孩子在受罚后,会自卑地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从而情绪低落。这时,爸爸妈妈一定给予安慰,告诉他爸爸妈妈还是喜欢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做错事而已,父母真心爱他,希望他能学好。这将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并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继续疼爱而避免犯错。

孩子在深索中学习与成长,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因此要慎用惩罚,只有真正爱护并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正确运用惩罚,才能让惩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3岁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1、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大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当然会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不顾孩子的意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爸爸妈妈不顾这些差异,强行给孩子“定向”。比如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5、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6、大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妈妈想管教的时候,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7、权威式的作风。

专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对待爸爸妈妈。

8、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爸爸妈妈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父母的满足感。

爸爸去哪看奶爸的育儿缺陷

为什么《爸爸去哪儿》会受到这么多观众的青睐?不外乎下边的这三点因素:

1:孩子爱看它估计是看的热闹,同龄之间的天真和烂漫吸引了台下的宝贝们。

2:结合我的心态,从这档节目中反映了当代家庭中,育儿爸爸都是甩手掌柜和好好先生,尽管平时很疼宝贝,一旦独身带娃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妈妈能轻松化解的小插曲,爸爸们可能会束手无策无力化解。

3:愿意看这档节目的奶爸们,估计也是从节目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在育儿中父子缺少的那种沟通。

不管咋说,人家这节目是在作秀,现实里的奶爸育儿估计就不会这么和谐和温馨了。小编总结下奶爸育儿最容易犯的错误。

1:放纵溺爱:在以前没少说了我家男人“疼”孩子的种种,很多的博友都艳羡孩子们有个好爸爸,我有了好老公!其实真正过期日子来,里面的苦衷也是一言难尽!我老公疼孩子是真,“爱”的过了度就算放纵!孩子说一不二,哪怕是错误的观点,老公也无原则的满足要求和允许孩子犯错,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2:缺少耐心:放纵多了就变成了溺爱,我觉得溺爱的背后还是缺少耐心。不用细想就能明白,名义上疼孩子不舍得说教半句,其实内在里还是缺少耐心和沟通,更缺少的是慢慢引导和教育。

3:粗心育儿:男人心里疼孩子,但马虎粗心还会带来安全和隐患的!为什么女人心细如发?这都是生活给了最好的教育和警示!只要有了孩子,再马虎的女人也会以孩子为主,夜里再困也睡不踏实,因为那个生命是自己怀胎十月辛苦得来的,再加上生产经历的撕心裂肺的痛楚,将他从身体里挤了出来!怀胎十月方知母恩,这些经历都给了女人敏感的心思和对孩子的在意!反之男人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更没有尝过怀胎的艰辛和育儿的痛楚,这些体会男人没有亲身经历,所以育儿也就没有女人那些慎密的付出和心思!今年夏天,老公带妞儿去游泳,到了那儿遇到了一个熟人,老公忙着跟熟人聊天,没给孩子换游泳衣的情况下,妞儿失足掉进了两米多深的游泳池老公都没发觉,多亏了游泳池里的人们把妞儿赶快托举上来。尽管老公瞒着我不敢让我知道,但我后来还是听说了!这就是男人带孩子粗心马虎惹来的!

4:懒散育儿:男人带孩子怕麻烦,只要孩子不哭不闹,除了天上的月亮星星外,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我家男人就是这样,让他在家里带孩子一天,妞儿不是生病就是玩具堆翻天。垃圾食品和饮料冷饮可着孩子喝,要什么玩具都给买来,只要妞儿不闹不哭着找我就行了!睡前故事我家男人从来没跟孩子讲过,更谈不上用故事情节来引导孩子了。

5:缺少沟通:老公经常不在家,别看他疼孩子舍不得说孩子一句,但孩子跟他沟通起来很困难。我家的小妞年龄小可能觉得爸爸很好玩,没有理由的满足和溺爱,孩子长大了就会感到爸爸很难沟通,有些事都不愿跟他讲!现在小子大了,从来没伸手给老公要过一分钱!父子俩除了看新闻联播有共同的话题外,儿子学校里的事很少给他提及!从这里就不难看出来,父亲的甩手育儿会给孩子的心态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6:甩手育儿:从《爸爸去哪儿》中爸爸的表现就不难看出,爸爸育儿带来的各种不良状态,都是甩手育儿所造成的。父亲过少的参与家庭育儿,会给孩子带来各种不同的影响。假如爸爸们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多给孩子些亲子时光,多陪孩子出去散心,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善意提醒,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变得更阳光!别以为孩子生下来就该由妈妈来教育,特别是男孩,缺少了爸爸的关爱和教育,会少了男人的阳刚之气!

教育误区教育孩子不该犯的七个错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建议年轻父母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小宝贝的兴趣总是说来就来,比如,看见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这是好事,不仅经常在电脑上给他看早教光碟,还经常一起和宝贝玩电脑游戏。

真相分析:

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容易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根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因为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容易伤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小学再学也不迟。

错误3: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

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你也许觉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你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确定了孩子不会冷、他不会给孩子喂太多,不会在孩子吃过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会呕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这完全没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错误4:和别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

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觉吗?他会笑吗?他能试着坐起来吗?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上,不要受别的父母这些问话的影响,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你的小宝贝好像总有些地方发展得比别人慢。

科学做法: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

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一个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别人发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说明他想追赶父母的脚步。

错误5:忙得牺牲自己的休息

真相分析:

每个新妈妈都说白天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也想睡。但是经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家里非常凌乱、要洗盘子、洗杯子,根本无法睡觉,直到自己精疲力尽。

调查显示,每个新妈妈的第一年都要丢掉400-750小时的睡眠。

科学做法:尽可能的让自己得到足够的休息。

其实每天白天你都应该尽可能地打个盹,或者至少在周末睡个长觉。没有充足的休息,你很难在那些本应快乐的生命时光里体会快乐。当然,休息的时候你可能要少做很多事情,但是充分的休息比洗盘子、洗杯子更重要。

错误6:为孩子花太多的钱

真相分析: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孩子会改变你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孩子会让你的钱袋日渐萎缩,你恨不能为孩子倾其所有,而且无怨无悔。

就像你饿的时候会跑到食品店一样,购物对于新爸爸、新妈妈来讲好像可以不用算计。据估计,孩子第一年的尿布、衣服、食品、学步车等物品会花掉1万5千元左右。所以列一个表格会减少你的超额开支。找有经验的父母和你一起买东西,她也会告诉你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你也可以少上当。

科学做法:合理计划适度开支。

别在孩子的衣服上太费心,因为孩子一晃就长大了。玩具也是一样,大多数婴儿更喜欢对同一件东西玩来玩去,甚至就是一个盒子就够她玩一阵子了。你不如把剩下来的钱用来让她上钢琴可或者上大学。

错误7:认为自己会记得孩子成长的所有过程

真相分析:

你觉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你都不会忘记。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渐渐淡去。很快,孩子的童年就会过去,一个18个月大孩子的母亲看到一个新生儿的时候也会说,她已经忘记了她孩子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关注的是她的现在。

不打不骂惩罚孩子的5个科学方法

设立“站点”(罚站的地点)

其实很多孩子犯错之后是能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他们往往会用哭泣来唤起你的“同理心”进而使家长心软。

但关键是,真正需要唤起“同理心”的对象应该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过份的心软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只会适得其反。

还记得《爸爸回来了》里有一期,奥莉不愿意归还爸爸手机,李小鹏让奥莉一个人站在了墙角反思。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固定的区域,给孩子建立一个固定的“罚站点”,让孩子独自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装乖求饶。

同时,让孩子去到“罚站点”的过程中,家长切记不要心软,不恰当的心软只会让罚站点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让孩子认真反省才是关键。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下次面临类似情况做对了要及时奖励)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烦恼于孩子的无理取闹,争吵不休甚至一不开心就乱扔东西。对于处于情绪亢奋期的孩子,此时言语的警告说教并不能起到作用,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冷静情绪,意识错误。

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妈妈可以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他的举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如果下次出现相似的情况孩子并没有出现吵闹哭喊等情况,妈妈可以及时做出一些奖励,比如一个爱的抱抱。

看绘本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生气的情绪和激烈的言辞很容易激起孩子内心的抵触心理。这时家长所谓的教导孩子很难听进去,会因此大吵大闹,更有甚者会赌气“摔门而去”,父母的吼骂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刺激到孩子的心灵。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让第三方出面开导,孩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

家里备上一些对症下药的儿童绘本。比如专治孩子拖拉的《忙碌的库库和喵喵》,孩子不懂分享可以让他看《全都是我的》,还有专治孩子胆小怕事的《各种各样的害怕》等。

儿童绘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关爱别人、如何与人相处等等。鲜艳的绘本色彩,极具吸引力的故事,都能够很好的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安静的在桌子上阅读。等看完以后,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时沟通,及时教育。

耐心听孩子的解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所以没有“思考的能力”,只要孩子犯错了就一定是动机不纯,其实不然。孩子的思考只是与大人不同,但不代表不会思考,你又怎么知道孩子犯错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好意呢。

孩子犯错后,可以尝试问他“为什么”来取代以往的怒吼打骂,给孩子一个解释自我,说明原因的机会。耐心听取孩子的解释,这很重要。

角色互换

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大概是每一代家长都很难过的一件事了,其实在我看来也不是很难。让孩子做一次妈妈/爸爸,让他经历一次你的“痛心疾首”,或许就更容易沟通了。

可以经常玩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做家长,你来做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将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完美的再现。游戏结束后,让孩子表达出对你的这些犯错行为的感受,让孩子和你产生“同理心”,真正理解你的用意。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把控。会犯错才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去挖掘属于他自己的秉性,运用适当的奖惩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儿童教育有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七: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志力的源泉。

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解救、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

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矩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给宝宝用药哪些错误最容易犯

用药易犯错误之搞混药名

小孩子抵抗能力比较差,所以经常生病也是常发生的事。然而生病了就要吃药,这样才能让宝宝得到更快的康复,所以爸爸妈妈给宝宝用药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宝宝的生命健康。

但是也是会很多比较粗心的爸爸或者妈妈就会经常搞混药名,看错包装。有数据表明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用药错误都是因为搞混药名所导致的。所以小编建议,爸爸妈妈们如果自己家中有相似药物的话,那么在给宝宝用药之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核对一下。此外,要是自己真的搞不懂的话,那么必要的时候可以找懂得的人来核对。以免自己拿错药,用错药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危害。

用药易犯错误之用药过量

很多父母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比如宝宝患了很严重的感冒,就会想会不会多给宝宝吃点药就会很快就好了。又或者是,一次性给宝宝服用过多种类的药物。就此,小编要告诉你们的是,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宝宝的肝肾等功能都不是还很健全,所以要尽量的避免用药过量,这样才能避免影响到造成肝肾功能。此外,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多加注意各种药物的药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用药易犯错误之弄错剂量

现在的医生写字几乎就只有他们才看的懂的那种,而且还很喜欢用简写,所以家长要注意要仔细的识别医生所开的用药剂量,最好是像医生明确清除了再离开,这样才会避免出现弄错剂量的事情发生。

用药易犯错误之保健品当糖吃

很多家长会害怕爸爸缺乏维生素或者是微量元素什么的,就会选择用保健品来补充。虽然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是小编还是要提醒爸爸妈妈们,保健品可以吃,但是吃多了也是会中毒的,所以千万不能把保健品来给宝宝当糖吃!而且最好也要控制好保健品一天的食用量。

惩罚孩子的几点技巧

★ 家长连线——说说惩罚的成与败

A、妈妈:连丽红

女儿:马悦(7岁)

7月,小姑带着儿子从北京来看女儿,她兴奋得大呼小叫,整天和弟弟疯着玩。一天,他俩在家里蹦蹦跳跳,女儿竟然光着脚进卫生间上厕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洁白的床单立即留下了两个黑糊糊的脚印。我当时气坏了,真想打她两巴掌,又怕伤着她。我将床单拿到卫生间,平静了一下心情,把女儿叫过来说:“马悦,你又犯错误了,知道吗?”女儿瞄了一眼脏兮兮的床单,小声说:“妈妈,我错了。”“你每次都说知错了,怎么还老是重复犯错呢?妈妈今天要给点惩罚,你必须自己把床单洗干净,才能牢牢记住今天的教训。”女儿噙着眼泪用一双小手卖力地搓着,我在旁边默默地看,乘机问她:“累不累?”“累。”女儿小声回答。“妈妈每天洗衣服都是这么累,你感受到了吗?”女儿涨红了脸,“哇”地一声哭起来说:“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我这么胡闹给妈妈增加了很多劳动,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妈妈的话:

从那以后,女儿做事果然懂得考虑后果了,我也省心多了,意识到恰当惩罚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更是爱的一种方式。

B、爸爸:宁先生

女儿:宁甫滢(6岁)

晚上十点多,已经到了睡觉时间,女儿却一直闹腾着要吃烤肉串。我忙了一天又累又困,不可能连夜为她出门找烤肉串去。可任凭我连哄带劝,孩子还是不肯罢休,最后就赖在地上撒野打起滚来。我火了,拉过女儿就是重重的两巴掌。女儿尖叫起来:“你怎么老是这样啊,就知道打人。”为了表示惩罚,我将她反锁在卧室里,让她好好反省。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从门缝里偷偷瞄女儿,一看简直肺都气炸了:女儿把作业本撕得满屋都是,小床也翻得乱七八糟的,自己披头散发地坐在地上。我冲进去,拉起女儿一阵怒吼:“当初要早知道你这样不听话,还不如不要你!”女儿红着眼和我怒目相视,丝毫不嘴软:“你还不是只会发火打人,我为什么就不能生气?”我气得浑身发抖,扬起的手硬是没有打下去。

爸爸的话:

我对女儿真的毫无办法了,打、骂、说狠话吓唬,什么惩罚都试过,她却根本就不当回事。她才6岁啊,就这么难管教,以后长大了该怎么办?

惩罚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犯错的性质不同,家长的态度也必须有所调整,正是爸爸妈妈不同的方式和态度,造成了惩罚效果的成与败。

★ 在线课堂——看看惩罚的方式、态度与善后技巧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方式

口头惩罚

包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这是家长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实,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及记忆能力,能听懂口头惩罚是在对犯错表示生气责怪;3岁以下的孩子则更多是从家长的语气、声调及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的信息。

物质惩罚

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如打碎了花瓶被罚没收玩具,偷吃了零食被罚周末没有麦当劳套餐等。因为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切身利益,能让他体会到“犯错的代价”,但还需明确指正孩子如何避免再犯。

精神惩罚

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给脸色、宣扬错事等,通常家长在发怒时,都会施加精神惩罚。3岁以上的孩子对精神惩罚较能理解,能从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但精神惩罚容易为孩子带来负面压力,伤害亲子关系且无法将惩罚与犯错直接挂钩,不利警醒。

身体惩罚

体罚是中国家长对幼儿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虽然家长们大多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年幼的孩子牢记错误,但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况且,“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物质惩罚,用“剥夺玩耍+付出劳动”的方式,针对孩子所犯错误进行提醒,使孩子自发意识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头惩罚、身体惩罚及精神惩罚,打骂、关禁闭都没有直接对应犯错事件的“点”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绪遮蔽了反思和认错的空间。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态度

严厉型

用家长的权威指出孩子所犯错误,但严厉的态度只能单向纠错,不利于沟通及建议,偶尔适合于孩子犯原则性错误时。

消极型

对孩子犯错表达失望情绪,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为放弃了“教”的权利和职责使孩子感到彷徨无助,自暴自弃。

技巧型

通过类比、借鉴、情景重现等方式,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潜移默化灌输改正方法,能使孩子牢记经验,避免再犯。

苦口婆心型

用劝诫的方式及爱的姿态表达家长立场,倘若说不到“点”上,容易演变成唠叨,使孩子厌烦和麻木。

恩威并重型

“严厉”+“苦口婆心”+“略施小惠”,只要拿捏得当,生活里孩子犯的不少错误中可以采用,关键在于掌握“批”和“哄”的艺术。

循循善诱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合年龄稍大,有一定思考和自制能力的孩子,但要就事论事,避免借题发挥。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虽然生气,但仍能考虑到孩子的心智特点,以平静心情指出错误,并在施以惩罚后适时追问感想,最终使孩子主动反省;B爸爸显然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过于严厉的斥责使纠错的重点集中在情绪上,演变成冲突,父女俩都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错误和解决问题。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善后

安抚情绪

惩罚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爸爸妈妈爱的怀疑。此时家长必须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旦孩子知错表态,就要及时压下怒火,以宽大的胸怀安抚孩子,让他知道,惩罚是出于一颗爱他的心。

加深印象

不服管教,反复再犯是家长常常头痛的问题,家教咨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孩子如此“难教”?家长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印象,注意不是惩罚的印象,而是犯错后果的印象,罚在点上,才能管在面上。

帮助改正

惩罚只是治标,改错才是治本,如果孩子犯错了,受罚了,道歉了,结果却不知如何改正,那么再犯时家长不需反省吗?正确的做法是适当管教,让孩子明确知道日后如何避免重复错误。

监督检查

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觉性差,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改正错误后需要家长反复的监督巩固,适时提醒、总结经验、举一反三都是家庭管教的好窍门,也是“监护人”监督和爱护的职责所在。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加深印象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后果,从而推己及人,认识错误;B爸爸错在打骂后没有安抚情绪和帮助改正,将情绪激动的孩子反锁屋中,反而激化矛盾,加深了不满和委屈。

了解了惩罚的方方面面后,是不是开始觉得这是一门讲究技巧和艺术的家教手段?应该怎么学习和使用,让我们从实战演练的效果中熟悉惩罚的“度”。

★ 实战演练——关于惩罚的“度”的建议

情绪的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祈女士的案例:

女儿无论天气冷热总喜欢不穿鞋子满屋跑,常常是我跟在后面帮着找拖鞋,雪白的袜子已经变成灰袜。说了多次,她仍然我行我素,屡说屡犯。有一次,她受凉生病时仍不穿拖鞋,我气坏了,一时情绪失控,狠狠打了女儿几巴掌。女儿显然吓了一跳,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转,边喊着“讨厌坏妈妈”边跑进卧室,还把门锁上了。

听了女儿的哭喊,我愣住了,在孩子的眼中,好妈妈和坏妈妈竟然这么简单区分,难道是我的惩罚情绪过度了吗?反省过后,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我故意穿着袜子在家里走来走去,丈夫看见后责怪说:“这么大个人还不穿拖鞋,你不知道地板脏吗?”女儿对我的不满还在,见我受到责怪,马上“落井下石”:“妈妈也犯这种错误!”看着女儿渐中圈套,我心中窃喜,赶紧做了自我检讨,然后趁着女儿得意时,拿出她中午弄脏的白袜子,女儿的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低着头不做声。我趁机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以后不再犯,是不是?”“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光着脚丫在家里跑了。”女儿终于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是一个有效惩罚的例子,事件中,不但孩子改正了坏习惯,家长也调整了错误的管教方式,双方都取得了进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掌握孩子的心理,是有效纠错的前提。成人的心智和经验强于孩子,只要找准穴位,让孩子明白受罚的缘由,就能够避免委屈和抵触情绪,诚心认错。

方式的度,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雯雯妈的案例:

近段时间,鱼缸里总是莫名其妙多出些石子,饲养的金鱼也有好几条被砸伤,还死了一条。经过观察,我发现竟然是5岁的女儿雯雯干的!一想到她小小年纪就如此残忍暴戾,我又心寒又着急,罚她面壁站立了大半个小时,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从爱护小动物一直说到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雯雯一声不吭地听我训完话,我以为她已经知错悔改了。谁知才刚过了一会儿,她又趴到金鱼缸的边上,目光紧紧跟随着一尾尾快乐嬉戏的金鱼游动。雯雯右手紧握着拳头,几次扬起小手作扔石头姿势,又想起什么似的看看周围有没有大人。我努力平静自己的心情走到她身旁问:“雯雯,你为什么总要扔石子砸金鱼?”“妈妈,我想帮助那几条游得很慢的金鱼快点游动。”哦,弄清楚原因后,我哭笑不得,原来孩子是因为太喜欢金鱼了才想帮助它。

这是一次错误的惩罚示范,责任在于家长。孩子犯错分有意和无意两种,雯雯显然是因为年幼无知才伤害金鱼,而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上纲上线使孩子饱受委屈,受罚后仍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分析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地助其改正,孩子才能积累经验,有所进步。

场合的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子爸的案例:

强子是小区里公认的“孩子王”,胆子大得出奇,每次打了小朋友或闯下大大小小的祸,当街坊邻居找上门时,强子爸都会严厉地当面批评他说:下次再犯,我就怎么怎么样。强子爸想,总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打孩子吧,那会伤他自尊。可每到强子再度闯祸,却总不见爸爸的惩罚兑现。通常的情况是,强子在爸爸和邻居面前低眉顺眼答应不再犯,等到大人们走远了,他又笑嘻嘻的叉着腰说:“哼,我才不怕爸爸的惩罚,他都是吓唬吓唬我的,你们就是再告状也没有用!”小朋友们一看连强子爸都拿他没辙,更不敢反抗了,这样更加助长了强子的气焰。

强子爸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却没使他认错改正,对内没树立起家长的威信,对外没树立起大人的公信,惩罚当然是无效的。事实上,强子爸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误以为只有当面打骂才是惩罚,二是缺乏监督检查的善后方式。惩罚时,家长对场合不但要有所顾及,还要善于利用。

★ 观点——建立在“爱”之上的惩罚

我们谈论惩罚的艺术,不是要教家长如何“罚孩子”,恰恰相反,是希望家长们不要轻易、冲动地惩罚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探索的路上不免犯错、闯祸,家长应理解和原谅。所谓成长,不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吗?但孩子犯错背后往往牵引着麻烦的产生、秩序的破坏、家长的怒气和痛心……使惩罚失当或无效之余,还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管教包含两个方面,管是规范,教是引导,惩罚不能只取其“管”的力度,而摒弃了“教”的深度。如何科学管教,适度惩罚?其关键就在于“爱”的贯穿和把握。

“爱”是家教的唯一线索,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尽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皆不相同,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有其特殊性,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但只要家长能在实施惩罚前,平缓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相当一部分的伤害。惩罚只是手段,改错才是目的,请家长们在动怒前先思考3秒:这样真的有助于孩子知错改错吗?一切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掌握好惩罚的艺术,掌握好教育的艺术,那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相关推荐

这样鼓励孩子孩子反而更自卑

1、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2、儿子刚刚同小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

习惯性流产怎么治

习惯性流产是女性不孕的一大敌,许多女性朋友都为之而害怕。很多想成为爸爸妈妈而且也即将成为爸爸妈妈的朋友,因为习惯性流产的缘故,一次次失去了当爸爸妈妈的机会,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整治这一恶敌了吗,答案当然是有。所以,那些就快要成为爸爸妈妈的朋友们一定要对习惯性流产引起高度的重视,希望不要让习惯性流产成为你们孕育的一大阻碍。 中西医结合助孕疗法,即通过西医多学科联合、中医内外调理的理念,起到标本兼治、快速治愈的功效,被誉为治疗习惯性流产的“黄金准则”。相比传统疗法,中西医结合助孕疗法治疗习惯性流产更科学、更全

独自护理小baby爸爸不要这么熊

1.抱宝宝的方式不对 男性的头脑简单,不会考虑太多,多半是直接用“拿”的方式来抱着宝宝。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要知道,新生儿的体重中,头部占重25%,如果竖着“拿”宝宝的话,那么宝宝小脑袋的重量就全部压在脖子上了。然而宝宝的脖颈还没有发育完全,无法承受头部的重量,这样会伤害到宝宝颈椎的发育。所以,爸爸千万不要再“拿”宝宝了,要像妈妈们那样横着把宝宝抱着怀中,尽量要将宝宝托住,让他感到安全。 2.用嘴巴试奶温 热奶是一道相对繁琐的工序,为了让宝宝喝到安全无菌的奶,通常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奶瓶需要高温杀菌,最好

4种做法将给宝宝智商添堵

1.事必躬亲 父母似乎都有这个毛病,什么事情都希望帮宝贝办得妥妥帖帖。父母希望宝贝受到好的教育、有好的生活环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什么都为宝贝做好的行为,却使得宝贝们懒得动脑,甚至连手脚都懒惰起来了。宝贝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子确实过得神仙般。但作为父母需要知道,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立。所以想要宝贝更聪明,爸爸妈妈们莫要把宝贝的什么事情都揽下来哦! 2.过于严厉 有些父母把宝贝宠上了天,而有些父母则对宝贝太过严厉。这种父母常常给孩子制定太多的规则,宝贝们稍有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在这种环境

别拿“听话”禁锢孩子

1.“听话”教育的弊端 首先,听话容易让孩子走入极端,在孩子眼里,只有听爸爸妈妈长辈的话才是对的,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只要是爸爸妈妈说的,就照做就好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东西。孩子这样做,爸爸妈妈是省心了,但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要怎么办?孩子始终是需要自己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父母能帮助孩子一时,但却不能帮助孩子一世。其次,听话的孩子容易没有主见,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是难以发光发热的。 2.不要让孩子被动听话 被动听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孩子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被父母用“好孩子要听话”这种思想变

送给新妈妈的育婴十要诀

1.会吃能睡身体棒 吃和睡,是宝宝出生后首先要学会的“本领”。婴儿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睡眠规律,这通常是在出生2—3个月内,通过和妈妈一起生活逐渐形成。新妈妈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婴儿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入睡;不足3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5—16小时;而3个月以后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要达12—13小时。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哺育规律,婴儿最好每隔2—3小时喝一次奶,也就是说每天喝奶次数要达到8至12次。 如果婴儿表现出烦躁不安,而父母筋疲力尽,说明这时候并不是喂奶或睡觉的“正确时间”。此时,父母不要刻

准父母胎教过程中常见心理误区

自怀孕后,朵朵妈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给朵朵姥姥打电话,朵朵姥姥劝她说:“要当妈妈了,就和以前没宝宝的时候不一样,得为孩子着想,不能只想着自己了,更不能由着性子来,一切要以胎儿为先。”可是,朵朵妈总觉得对肚子里的孩子无从着手,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好。说是要胎教,却又怕自己做得不对。她只能从朵朵爸那里找安慰,好在朵朵爸还是比较有主见的,慢慢地安抚朵朵妈,帮她调整心态。 误区一:胎教做好了,宝宝长大一定是神童 每位爸爸妈妈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宝宝能成为健康向上的好孩子。但是,准爸爸准妈妈一定要知道:提倡胎教,并不是

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1、自己的事自己做 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像是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接着完成。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放手,把这些时间用来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去做,并且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教会他们改正。 2、举止文明 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一般都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喊大叫、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够乱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要是想让孩子能够遵守这些规矩的话,爸爸妈妈第一要

拒绝孩子时最易犯的三大错误

满足孩子的要求,又担心会把孩子宠坏,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受委屈,而且宝宝肯定会哭闹,这时真让爸妈揪心。那如何拒绝孩子才算合理呢?怎样做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呢? 小不点长大了,需要我们来规范其言行,需要我们给他们建立各种规则。小孩子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被规矩左右的滋味最初肯定不好受。于是愤怒,反抗,耍赖,等等招数全来了,家长[微博]该怎么面对呢?下面讨论一下家长在拒绝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说“错误”其实有些严重,说“不当”可能更准确些,因为有比这“不当”更恰当的拒绝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接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