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的形态特征
织纹螺的形态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乌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含有河鲀毒素易导致食物中毒,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织纹螺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
锥螺的形态特征
壳口外唇很薄,
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形态特征
梨果的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梨果皮的功效: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梨籽的功效: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知道了梨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建议您春季不妨多吃些梨子来滋阴养肺
织纹螺为什么有毒
有关资料表明,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长过程中附集了有毒藻类的一些神经麻醉毒素。
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及工业废和及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被毒化。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很可能致人死命。
织纹螺因其体内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分辨三种海瓜子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
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摄取赤潮中有毒藻类后被毒化的。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或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富集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再说海螺丝,学名钝拟蟹守螺,汇螺科的一种。贝壳呈塔形,长约2厘米左右,壳质稍薄坚实,螺层通常为8层,壳面为黄白色,壳底白色,壳口卵圆形,内面有细沟状,多栖息于潮间带中上潮区,退潮后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滩上爬行生活,或隐蔽在石块旁阴潮处,平均栖息密度为4/平方米,分布于黄海沿岸,为河流入海口附近的咸淡水中最常见种类。渔民多退潮后赶海采捕。
钝拟蟹守螺有一头很尖就像锥子一样,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海锥儿。青岛人管它叫海瓜子,一般把它用水煮了,来了客人拿出来,就跟城里人吃瓜子一样,肉质非常鲜美,一般用大头针挑食;吃不出的,把海瓜子的尾巴别断,用嘴吸着吃。螺肉只有丁点大小,然而其鲜、嫩的口感,恐怕无别物能取代。
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说,海瓜子和海丝螺在外形上差不多,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但是从颜色上还是有点差别的,海瓜子的颜色偏黄,而海丝螺呈灰黑色,市民在购买的时候可以根据颜色区分海瓜子和海丝螺。
在浙江慈溪,当地也有著名的海产海瓜子,这种海瓜子学名梅蛤,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属于贝类动物,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这种梅蛤与今天介绍的螺类不是同一物种,其形状大小都与瓜子很接近,因而得名,这种海瓜子像人的指甲,有点透明又易碎,小小的,吃起來也与嗑瓜子一样,磕起来就停不了口。地道做法是用旺火加辣椒调味料快炒,这样才能保证海瓜子的嫩。
锥螺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壳口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
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海螺丝的特征
海螺丝又称织纹螺、麦螺、白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熟在每年端午时节。炒熟的海螺丝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
栖息於潮间带到潮下带岩礁区,海藻上。浅海 。分布于热带到北极海域,潮间带到深海海域。肉食性。
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
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雪菊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平卧或斜升多少被毛;叶菱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2.5厘米,全缘,少有具齿,两面被疏贴短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径约1厘米;总苞片被毛,叶对生,基部 生叶2一3回羽状深裂,裂片呈披针形,上部叶片无叶柄而有翅,基部叶片有长 柄。头状花序着 生在纤细的枝条顶部,有总梗,常数个花序组成聚伞花丛,花序直2~4cm。舌状花单轮,花瓣 6~8枚,黄色,基部或中下部红褐色,管状花紫褐色。总苞片2层,内层长于外层。瘦果纺锤形, 千粒重0.259,种子寿命3~4年。花期8~9月。同属作一年生栽培的有金鸡菊外层总苞片基部软骨质,雌花约10-12个,舌状,黄色或橙黄色,顶端具3齿,两性花暗紫色,顶端5齿裂;托片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麦秆黄色;雌花瘦果扁压,三棱形,顶端具3芒刺;两性花瘦果三棱形至扁,暗褐色,顶端有2刺芒或无刺芒,边缘有狭翅,外面有白色瘤状突起或无小瘤而成细纵肋。
幽门螺杆菌的形态特征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在电镜下观察,可见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 。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 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锚定作用。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
果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织纹螺的饮食习俗
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家乡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螺。
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
螺旋藻的形态特征
多细胞藻体,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藻丝直径5-10μm,先端钝形,螺旋数2-7个。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细胞内含物均匀,无真正的细胞核。藻体为单列细胞组成的不分枝丝状体,胶质鞘无或只有极薄的鞘,并有规则螺旋状,以形成藻殖段繁殖。无异形胞和后壁孢子[1] 。由于体内的藻红素和藻蓝素等的数量不同,而呈现不同体色,如蓝绿色、黄绿色或紫红色等。并有纤弱的横隔壁。属原核生物的简单繁殖方式,可直接分裂。
布纹球的形态特征
布纹球多浆植物,植株小球形,直径8—12厘米,单生,不产生仔球,球体灰绿,有红褐色纵横交错的条纹,近顶部条纹较密;具阔棱8,上有褐色小钝齿;雌雄异株植物。
同属中见于栽培的还有:
贵青玉(E.meloformis),产南非,球形,多单生,但也可从基部长出仔球,具胡萝卜状的肉质根,球体灰绿或绿色,具棱,棱脊上有圆叶痕;顶部花梗可残存很长时间,容易与布纹球杂交。
法利达(E.valida), 产南非,与贵青玉很相似,但没有胡萝卜状的肉质根;幼株球形,以后则长成筒状,高30厘米,直径12厘米,球体基部可长出仔球;棱多少呈螺旋状;花梗木质,可在球顶残存数年,可能为布纹球与贵青玉的天然杂种。